黑哥 发表于 2015-4-1 13:48:45

    土养群与活框群的排兵布阵差异


大家都知道,土养群的工蜂多聚于巢脾底部的育虫区,而粉区和蜜区则只有少量工蜂把守,这样的布兵重点突出,在筑巢、育子、防卫、调温等方面可以集中力量打攻坚战。同时又无形中引导蜂王在相对集中的区域产子,既减轻了工蜂的哺育负担,又减轻了蜂王巡巢产卵的负担,这自然地提高了整个蜂群的工作效率。而活框则反之,工蜂均衡分布在每个巢脾间,兵力分散,不但加重了哺育蜂的负担,连蜂王也饱受劳顿,这也是大家推崇的蜂多于脾的根结所在:唯有这样才能将分散的兵力相对集中起来。在坛中经常看到蜂友评论土养强群过到活框后蜂量并不多,以此来反证还是活框强。在我看来这是我们养活框的人因为偏爱而找的一个表象上的理由,其实质是相同的群势,土养用兵集中用兵少。活框则用兵分散用兵多。一样的热量,土养暖脚,脚暖全身暖,活框暖身,身暖脚下寒。

黑哥 发表于 2015-4-1 13:50:04

    中蜂的养殖模式与箱具改良


从人类训养第一桶中蜂开始,就时刻面对着合理模式与箱具的创新,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充分运用他们的智慧,根据各地气候和蜜源及蜂种,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中蜂养殖模式,与之配套的形形色色的箱具也随之伴生。抽丝剥茧,我们最后会发现,传统的养殖方法都具有地域性,都是人按照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借鉴自然中蜂的生存方式,稍加改进,最终固化为一个地区沿用几代人的养殖方法。有趣的是,黄土高原的人住窑洞,人也让自己的蜂住窑洞,林区的人住木屋,也会让自己的蜂住木屋,这种拿自身体会加之于蜂的做法既有趣,又蕴含着很科学的道理:蜂本无言,以我类之。后来洋人的活框进来了,这种格局被打破。有许多不满传统养法的思想者和创造者,就做起了中蜂活框箱的研究工作,他们创造出了中标箱、高仄箱,从化箱等等很多与当地条件匹配的活框箱,将中蜂养殖推向了现代的高度。这样看来,貌似中蜂养殖的模式问题解决了。可现实中又有很多具体问题找不到答案,所以就有很多人仍在苦苦探索中蜂理想的养殖模式和与之配套的箱具。按中蜂的特性看,我们祖宗的仿生养法有其接地气的优势,活框养又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特点,这两者看似走得是两条道,其实目的是一样的。问题出在,研究活框的人,从用活框时就抱着否定传统养法的态度,而没有把传统养法的精华运用到活框中来。

黑哥 发表于 2015-4-1 13:52:01

    蜂蜜的特殊性及营销策略


坛中蜂友时常抱怨蜜难卖,可你知道蜜难卖的原因吗?有人可能说现在蜂产品市场良莠不齐,消费者被搞糊涂了,索性抛弃了这个可用可不用的副食,有人说,凡蜜产多的地方都用活框,产量高了,售价就低,价低无利就逼迫蜂农采用一些不合规的手段,把消费者吓跑了。在我看来,这些说法对又不对。蜂产品尤其是蜂蜜,较之其它食品有其特殊性,特殊在那呢?其它食品多是利用动、植物的器官或胴体,蜂蜜不是,它是蜂群给自己准备的食粮,也就是说,人吃的蜂蜜是从蜂子嘴里抢来的。就因为这一点,蜂蜜的销售就有麻烦了,你不喂蜂吧,缺蜜期蜂群就不能好好繁殖,甚至饿死,喂吧,就有了糖水充蜜的嫌疑。也就是说,买别的商品,你大可从卖相到营养去推销,轮到蜂蜜就不行了。表面看你是在卖蜜,其实你卖的是诚信。怎么才能让消费者感知我们的诚信呢?首先,你自身就要坚守诚信,心中无鬼胆气壮。其次要讲究个方法,让消费者有机会看到你的蜂蜜的生产过程,过程透明了,好话就不用你自己说了,我的客户现在大多成了我的推销员,效果比我自己说要好。

黑哥 发表于 2015-4-1 13:57:34

    土养、活框的巢内热循环差异


空气热动力学告诉我们,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具体到蜂巢里,因蜂团产热使这种现象变得尤其明显,蜂群夏在巢底、冬在巢顶就是充分利用了这种自然规律的结果。但具体到活框、土养,其巢内热循环又有着显著差异。先说土养,不论是土洞,还是三峡桶,格子箱,都是蜂直接筑脾于上盖或巢顶,上蜂路与巢脾垂直的方向是封闭的,其巢内热空气只能从脾间空隙做上下循环,在没有外部风力影响的前提下,空气是从巢中蜂团聚结部位被加热,然后上升,至巢顶分开向相反的两侧分流,冷却后沿箱壁下沉,并在箱底汇合,再上升至蜂团位置被加热上升,周而复始。因土养上蜂路呈横向封闭状态,蜂脾又呈自然形状,内大外小,起到了热流阻隔板的作用,其巢内温度有中心点最高,各蜂路间热量基本呈独立循环状态,且呈现里高外低的特点。活框则不同,其与土养的根本差异是上蜂路及前后蜂路的存在,就因副盖或纱盖下的上蜂路以及框耳两侧的前后蜂路,使活框蜂箱内的热循环呈现纵向、横向双循环方式,这加剧了各巢脾间热量的混合与重新分配,使低温环境下的局部保温变得困难,大家一直在探究为什么土养蜂群在蜂数并不多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围在巢底的一层蜂就能给巢脾保温,而活框蜂球主要集中在虫脾区,给局部保温,这就是原因所在。看来,南方的许多蜂友用塑料薄膜盖在巢梁上是有道理的,这样上蜂路被封闭,热循环就基本上与土养一样,避免了横向热循环带来的脾间热混合,这在蜂群较弱或者气候条件较恶劣时,更能使蜂团热能得到充分利用。若进一步做好巢顶保温,阻止热量逃逸,可能效果更好,这也衍生出另一个话题,不是必须,尽量少开箱,尤其是低温期。

黑哥 发表于 2015-4-1 16:14:38

本帖最后由 黑哥 于 2015-4-1 16:36 编辑

    分蜂


一时的激 情
造就了万颗情种,
那造孽的死鬼,
赚了快活就撒手,
可苦了年轻的寡母,
孕了
生了
长了
壮了
一些没良心的孽子,
嫌娘老了,
饿娘,
打娘,
合伙要赶娘走了,
故土难离呀,
心滴血,
泪横流,
一步三回头,
可不肖们死拽硬拉,
不达目的不罢休,
再不走,
身子要散架,
姊妹要结仇,
罢罢罢,
随她们去吧,
从今后,
纵是浪迹天涯,
住泥洞,
眠树窟,
死也不回
这伤心的老屋头。

叮咚小宝 发表于 2015-4-1 18:00:19

黑哥年年十八岁.

王一一 发表于 2015-4-1 19:16:44

黑哥出书,那些东抄抄西抄抄的都要搞个葵花宝典来出版,您这可都是原创啊。

黑哥 发表于 2015-4-2 15:32:21

本帖最后由 黑哥 于 2015-4-2 18:57 编辑

      生命的大巴


可怜的地球,
就是个免费太阳能大巴,
上帝给它规划好了线路,
便没黑没夜地奔跑,
一站春,
一站夏,
一站秋,
一站冬,
无休无止,
一批上车的来了,
一批下车的走了,
车上
坐着的,
站着的,
芸芸众生,
老幼咸集,
最不守规矩的那拨,
已逾七十亿众,
上车时,
头顶脚蹬,
大呼小叫,
一窝蜂地往上拥,
都想抢个坐位,
好看世间风光,
可座位就那么多,
靠窗也就几位,
所以就你争我抢,
抢疯了,
生生把一些人挤出了窗外,
有些人烦了,
有些人坐了一路,
站了一路,
实在累了,
蹒跚下车,
临走来一句:
早知道坐这破车,
打死也不上。

好人做到底 发表于 2015-4-7 00:04:52

这老头要退休了,肯定是!!

好人做到底 发表于 2015-4-7 00:09:10

反正我是看着看着就心里发酸,感觉这老头是在用最后一口气,把财富留给后人似的{:8_182:}您是不是病了呀???{:8_170:}

漳汀移动 发表于 2015-4-7 02:10:17

黑哥 发表于 2015-4-1 13:57
土养、活框的巢内热循环差异




我在天气热时候,还是把薄膜去掉的!!真怕悟出毛病来。

黑哥 发表于 2015-6-24 07:14:10

本帖最后由 黑哥 于 2015-6-24 13:30 编辑

赠净虚居士



钱是物欲的缰绳,
找钱的诀窍是找人。
山水是心灵的缰绳,
安顿心灵的诀窍是归隐,
一个是赤道,
一个是北极。
净虚总归是个理想,
找一方净土居了,
就有可能成士。
万古不变的是山水,
变穷变富,
变贵变贱的
总是智慧生灵。
一抔黄土下掩埋的,
是千百万年的理想。
静心解读,
生命
身体自由,
财务自由,
然后,
心灵自由。
都自由了,
我突然发现找不见了自己。

大炮哥 发表于 2015-6-24 12:48:05

本帖可顶置,,

黑哥 发表于 2015-8-10 07:38:46

本帖最后由 黑哥 于 2015-8-10 11:29 编辑

      新常态下的农业转型
    六月中旬,为给老朋友的机械加工厂转型,走了一趟意大利,去洽谈现代农业机械合作,因目的明确,就直奔意大利苹果主产区布尔扎诺区,先谈项目,很顺利,合作成功,各种现代打药机,自走式操作平台,割草机,升降机等全部引进到威海生产。随后,对方引领我们参观了意大利的果业生产,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意大利的果业,如苹果、梨、桃、樱桃全部实现了矮砧机械化栽培,效率高成本低。我们参观的一个农场主,年岁和我相仿,50多,与他80多岁的老父亲经营着一个60亩的现代苹果园,平时不雇工,只在定果期雇2个工,收果时雇4个工,年产苹果60万斤,每斤1.75元人民币出售,年获利8万欧元,这在经济低迷的意大利是很高的收入了。关键是,这些农场主做这些营生很轻松,也很有闲。这与我国果农家有几亩果园,全靠拼人力形成巨大的反差,回来后思考,若农产品关税放开,恐怕我们的一些农业产业,将被这些靠现代装备和现代管理模式武装的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的毁灭性冲击,震撼之余,我决定提前退休,将意大利的现代苹果栽培技术全部引进到国内,自建一处现代果园,以期引领我的家乡的乡亲实现农业转型。
    现代农业,说起来似乎很神秘,其实,说白了,就是要集合各种科学技术,最大化地实现省力化管理,比如现代苹果生产,主要解决了传统果园中最费力的几个环节,地下管理的水肥用滴管取代漫灌,用生草取代清耕,水肥一体取代大量穴施肥料。树上管理则全面用矮砧取代乔化,机械防治病虫害。劳动强度大幅度降低。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经济新常态的现实环境中,农业产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省力化是必然的选择,相比其他行业,农业不存在去产能化,也不存在新品替代,但转型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却远远大于其他行业,而这次农业转型,有着深厚的政策背景和市场推动。
   

黑哥 发表于 2015-8-14 16:57:16

本帖最后由 黑哥 于 2015-8-14 17:06 编辑

             大刀与枪炮的对垒

火药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的,到后来洋人用它做出枪弹,在我们用火药十足的鞭炮庆祝老佛爷万岁的喜庆声中,洋人的枪弹伴着令人毛骨悚然的尖啸和爆炸声,打折了我们义和团的长矛,打弯了辫子军的大刀。于是中央大国被瓜分,连我们视为生命的辫子也最终被革除。
    我们的祖先是这个星球上农业文明的开启者之一,绵延几千年的一部文明史,深究其源,就是一部农业文明史,我们深深引以为自豪的地大物博,今天不再辉煌,这块养育我们民族的土地,奶水已不足以让子孙饱暖,大豆要进口需求量的70%,牛羊肉价格是国外的一倍,几乎所有的农产,没有我们不进口的。原因有很多,地少人多是个原因,但我觉得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我们太自恋了,太被我们固有的农耕文明所束缚,当洋人用上枪炮(现代农业机械和自动化管理措施)时,我们依旧迷恋怎样锻造一把锋利的大刀(提高复种指数以提高总产,过量施用肥料以提高单产,靠拼体力提高品质),迷恋中国式刀枪不入之术,可时代变了,别人变了,我们那两下已经与人家的武艺不对称了,不交手还好,真的交起手来,丢人不说,是要挨揍的。
    所以说,中国农业真的该改改了,该向别人学点什么了,一百年前,就有人提出过师夷以制夷,今天,我们也应在农业方面再来个师夷以制夷,用夷之法,光大我们深厚的农耕底蕴,我想,中国农业是有能力让我们的国民健康且温饱的。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黑哥诗歌杂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