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蜂寨 发表于 2017-12-27 12:33:20

《芳华,虚假平庸的癔态之作》

本帖最后由 黑蜂寨 于 2017-12-28 20:45 编辑

芳华,2017年9月下旬欲推出又停播。吃瓜群众从各方面去推测叫停原因:也许是大腿风格与时代主流相冲突,也许是国庆期间会煽起某些群体的怀旧情绪,也许是“会议”期间……鄙人认为这些都不是原因。而是冯大导演又在导演另一出戏而已:“孩子,你猜我手心里捂着什么宝贝?”“不知道。”“告诉你吧,被禁了,原谅我暂时不能打开给你看。”于是乎,这孩子本来对他人手心里捂着什么一点不感兴趣,经对方这么一番神秘暗示,便激发了猎奇心理,非要弄明白对方手里到底捂着什么好玩的玩具不可。一段时间后,当将孩子折腾得差不多了,见火候一到便立即“解禁”。于是乎,“孩子”们纷纷掏钱要一睹曾经被禁的“玩具”真面目……如此,便打开了庞大的商业化市场。我不敢肯定“芳华”此举是否沿袭了老套的炒作手法。但推出的时间偏偏就赶在这么巧和这么的“也许”时间段里?用脚后去想,就不难理解其中的奥秘了吧。
《芳华》广告做得满目大腿“芭蕾秀”。我当时在想,凡广告吆喝得超凶的,绝不会好到哪里去。我不想再次被忽悠,决定不看《芳华》。但后来听到《芳华》里有越战镜头和越战老兵悲惨的命运结局……这对于曾亲历过越战的我来说又充满了巨大诱惑力。这断历史似乎已被抹去了,竟然被冯大导演搬了出来,当时我着实对他起了几分敬意,当军魂网有人负面评议《芳华》时,我一度还为冯大导演辩护。
    冯大导演曾经放话说,“因为有很多垃圾观众,才形成了这么多垃圾电影?”我冒着做垃圾观众的风险,决定去看一看《芳华》。然而事与愿违,该片恰在这时候被“巧妙”地停播了。据说该片来自一位女作家俨歌苓的中篇小说《你触摸了我》,电影改编的剧本也是出于原作者俨歌伶之手。既然看不到电影,于是我购来了该书想先睹为快。
    然而,打开书本,才看几页怎么也看不下去了。我酷爱文学,对文学的执著是基于对美善的颂扬和丑恶的针砭。读到一篇好的文章能令我愉悦好一阵子,甚至时常回味起来如汲甘露。遇到差的文章不管作者名气有多大一般瞧几眼便弃之不理了,免得影响心情。《芳华》的原著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我可以负责地说,该作还谈不上是一篇文学作品,连糟糕的文学作品也谈不上,只能说算是一个翻版“故事”,如果放到儿童刊物《故事会》在地摊上出售到恰如其分。如果俨大作家的水平只体现在该作品上,应该说她还没有迈进文学大门。
    《芳华》原著,文字干涩,语汇贫乏,错别字连篇,流水帐似的平铺直叙俨然就是一位小学生的作文令人目不忍睹。我真不明白,这样的作品竟然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神圣的殿堂就在我放下该书的瞬间也随之在我心中轰然倒塌。
    我认为好的作品不管长短,它应该是有生命的,在面世那一刻它便拥有了它的宇宙。当读者掀开书页那一瞬,就进入了那扇门。那一隅世界或温馨或激越或悲怆,首先一下子能揪紧拜访者的心,让其融入其中,一起曼舞,一起歌哭……但前面总有一盏真诚的温暖的燃灯在引领……倘若进入者感觉到阴冷、晦暗和虚无立即就会跳出来。如果继续呆在其中并且还给予赞美的,这样的人只能拿冯大导演的“垃圾论”来贴标签了。
    一篇(部)好的作品应该具有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感,涵盖民族传统美德和高尚气节。一个好的作者不可缺乏高雅品位与深刻的人文底蕴以及文字魅力,应该具有比大海和天空更浩瀚的心灵,能将人的知、情、意构筑成天堂或者地狱,但不可以与现实剥离。既然甘愿为写作付出就必须具有大舍心,象一只不倦的鸟“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衔来历史与现实的苦汁甜果,蘸着浓浓的心血反哺给众生,但绝不可以为了迎合商业市场满纸说谎。
    看完《芳华》电影后,里面的细节弄得我云里雾里的,不得已我只好再次找出《芳华》原著,选择性地为疑团解惑。不看尚可,越看越生气,最后索性一把将书扯烂重重地扔进了垃圾桶。以我在基层连队7个年头的集体生活经历以及亲历越战现场的资格,可以说原著《芳华》满纸荒唐言,通篇都是谎。我举几例:    一、何小萍拿了下铺室友的军衣去拍照,一会便归还了原处。这多大点事呀,当事人丁林林不当一回事,竟然杀出一帮理智健全的大龄女青年对何小萍进行人身攻击,有可能吗?对于不懂规矩的新兵蛋子最多私下说说而已。
    二、假胸事件,情节假得不着边际了。别说是女孩子,就是大男人也不会将自己的隐私外露。凡爱面子的女孩子怎么可能将二团假胸海绵当众吊在那里对人展示?即便假胸是何小萍的又怎样,她招谁惹谁了,犯不着众人深更半夜等在那里对练舞归回的何小萍进行搜身?当兵的就是那么点私产,除了一个背包一双鞋一块毛巾一个瓷杯……还有什么呢?如此一目了然的私产,还需去搜身吗?再说,天天在一个集体澡堂沐浴,谁的胸大胸小还需掩饰吗?
    俨大作家似乎想用二次事件痛叙出集体的阴暗对弱小的欺凌,反而画虎类犬,暴露出了对作品的把控乏力。凡当过兵都清楚,在后文革时代,走入军营第一件大事就是政治教育,“对待同志应像春天般的温暖”。无论新老战士,天天都在学习毛选,写学习心得,像信徒对基督一样虔诚。即便有个别战士头脑不灵光和性格孤僻的,只是个别人背后偶尔议论一下而已,绝不会出现集体进行攻击与嘲讥。因为部队是不允许这些现象发生的。换句说,即便部队没有铁的纪律约束,对于成年人的群体也不会出现那样的无由头的群体攻击,那些事情发生在中小学生群体里或许会有,一旦到高中段就少见了,因为孩子们都到了懂事年龄,礼貌与尊重已潜入了每个人意识里。作者如果理智正常的话,绝不会出现这样的低级败笔。当然这些事件如果出现在疯人院里逻辑上便说得通了。
    三、射击比赛事件。俨大作家也许看多了美国大片便仿造了出来。要知道部队训练第一要求:空枪不准对人。训练时是不能填实弹的。实弹射击只能作为一年的成绩考核。现场由领导严格把控,每颗**都是有数的。战士听到命令趴下后才能领到规定数额的**。怎么可能随便几个人无组织无领导扛着枪出去射击比赛?连**瞄准都不会的女兵**里竟然装填了实弹,当拍影干事出现唤她时,她竟然转身将装有实弹的手 枪对准了干事并且击发……如果这些片段出现在国外部队里我信,说成是我国部队射击现场就胡说八道了。
    四、原著里何小萍的疯是不切实际的。原著是这样写的:医院设在一所中学里。何小曼(萍)就是在那所中学的操场上,亲眼看着刘峰他们的部队一共2000多人开拔前线。但是,一天之后,何小曼在同一个操场上,迎接的却是近2000具用白色棉布包裹着的、排列整齐的遗体。医院的领导要何小曼到躺满了遗体的操场上逐一排查是否有活着的人。就是因为那次排查,刺激了何小曼,让她精神崩溃便疯了。
    看完这一段,我狠狠地喝了一大杯水才平息心中气愤情绪,谎言说得太过头。事实就是遗体从战场拉回是直接送往烈士坟场的,而不是送往医院。送往医院的纯粹是伤员。如伤员在医院牺牲了,也是很快被送往了烈士坟场的。就算在医院牺牲了战士遗体暂时摆在那里也不过是几具而已,医院领导有必要让何小曼到操场上逐一排查是否还有活着的人吗?难道医院领导连自己医生对伤员死活的判断都怀疑吗?而要一个没有医务常识的临时护士来作裁决?掩埋烈士遗体时是没有所谓的白色棉布包裹的,多数遗体无头无肢体残缺不全,从车上卸下后直接推进坑里就用土掩埋了,真的是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了,带走的只是一身残破血衣。何来操场上2000具用白色棉布包裹着的、排列整齐的遗体?简直一派胡言!
    五、俨大作家在不同场所强调“刘峰太过于善良”。尤其是那句“没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成了当下吃瓜群众的名言。作者嘴上说着刘峰善良,事实上却将刘峰写成傻乎乎、作风败坏、心胸狭窄的无良之人。依据是,刘峰那么多女子不爱,偏偏爱上了那个一会被干事搂抱,一会被医生搂抱的水性扬花、作风败坏的林丁丁。后来在海口那么多女子不爱,却偏偏和一位卖淫女睡到了一块。这说明刘峰本身就是这样一个低级趣味的人,只要是作风败坏的女人他就爱,作风好的女人请远离。这叫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这就是作者强调的刘峰的善与良的体现么?难道因为帮人捎了物品?帮人修了手表?帮人做了沙发?这不是骨子里的善,只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好动本能,就像水獭见到水沟就伐木筑堤一样。他的行为只能说是与人为善,但不能说是“良”。从刘峰的不检点行为上看出,他的作风与善良挂不上钩的。在未征得女方同意的情况下就强行将人揽入怀中。这事别说在政治挂帅的后文革年代,就是现在也是绝不容许的。难道某位男同志在单位上看上某一位女同事因为喜欢就可以随便去搂抱,这世界不就乱了套。个人主观认为,给他的处分并不过分,甚至偏轻了。作者在书中另一段是这样描写不想活了的刘峰:“这就是他要的,他的死将创造一个英雄故事,这故事会流传得很远,会被谱成曲,填上词,写成歌,流行到一个女歌手的歌本上,那个生有甜美歌喉的林丁丁最终不得不歌唱它,不自禁地在歌唱时想到他。他的生命将要谱写的这个英雄故事,以及这故事将要谱写的英雄颂歌,让所有痛斥他的人都会高唱。你们翻脸翻得真快呀,昨天还那么拥戴我,眨眼间就是一片齐刷刷的拳头:‘刘峰,表面上雷锋,思想是个垃圾堆!’我用死来让你们亏欠,让你们负罪。让你们跟林丁丁一样,心底最深处明白,这一笔命债是怎么欠下的。”上帝,刘峰竟然傻成这样子,别人早已不在乎他了,还在乎他的死吗?作者竟然试图将这样一个具有邪恶心理、心胸狭窄的人塑造成超级善良的角色,这不在自相矛盾吗。一个真正善良的人是大度的,少欲的,豁达的,心中不会有这么深的怨恨和邪恶的报复心理的。作者弄不清主旨,着文逻辑混乱不堪。从这一点上再次暴露出该书作者写作功底的肤浅,信马由僵,无法驾驭。说白了,她就像一位力不从心的荡舟的渔夫,却偏要对众人若有其事地说着她驾驶航空母舰的惊悚故事,瞎编!
    本来作品来自生活更高于生活无可厚非,但俨大作家面对采访时却信誓旦旦说作品全是她的亲身经历,这就不对了。将劣质谎言撒上金科玉律的铅粉朝不同年龄层的人兜卖,以自我感觉良好的姿态凌驾于道德高度之上,俯视着国人傻子般在无来由的煽情下引出几行压抑或怀旧的泪水来。然而俨大作家低估了国人审视真善美、假恶丑的智商了,真不知怎么说你好了。

再谈谈《芳华》电影    一、脸谱太多。主角有6个,刘峰、何小萍、萧穗子、郝淑雯、林丁丁、朱克,看了半天才弄清楚谁是谁。6人凑齐了2个“三角恋”,男女之间恋爱无论哪个年代都很平常的故事,与影片主题挨不上边却硬生生扯了进来。人物群像,淡化了主题。事件的推进,人物交错出场、情节的布置,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如不认真去疏理便混淆不清了,看起来好累。
    二、旁白太多,唠唠叨叨的像巫婆在不停地念着符咒。似乎只有旁白才能够说清楚电影的内核,强奸似的不给他人思考,与其这样看电影,倒不如去听说书。
    三、主旨不清晰,结构太凌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子的,弄不清楚究竟要表现什么?跨度四十年,零零碎碎,衔接断裂,关联度不强。许多情节强拉硬塞!如练舞、写信、洗澡、跳水、射击、拉练、饭堂就餐等实属多余。
    四、内容太平淡,故事毫无惊人之处,都是一些鸡零狗碎的小事往下推演。什么多人父辈划成了黑五类,什么后来多数家人被解放,三角恋,惨烈战争,战后伤残人士被忽视……这都是老生常谈了,在诸多故事和影视里出现过千百回的陈旧往事俯拾皆是,人们早在现实中目击过比这还令人唏嘘的真事,所以电影中的呈现,有如炒冷饭,毫无新意,味同嚼腊。
    五、影片内容严重缺乏常识。 ⑴七十年代中期所有照相馆还未具备彩照条件,可何小萍却照了一帧大彩照回来,难道她穿越了时空不成? ⑵1979年越战时战士是没有配置带3个口袋的后背袋的,那是美国大片才有的,冯大导演仿制错了。 ⑶1979年越战时战士是没有配发钢头盔的,只是后来1984年“两山轮战”的小规模阻击战才配置了头盔。 ⑷送弹药的部队不会配有喷火枪的。那时我军还很穷,装备很落后。一个师才一个防化连,防化连才有几杆喷火枪,这么珍贵的武器早上前线了,怎么可能耽搁在一个排的送弹队伍里。并且喷火枪要专人操作,一般士兵摆弄不了的。就像步兵不懂操作大炮一样。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刘峰命人撤退时要求给自己留下喷火枪,即便留下喷火枪他会使用吗?冯导,你违背起码常识了。 ⑸刘峰的头发太长了,当过兵的知道,部队要求统一留毛刷子头型,是军容军貌的需要,何况刘峰身为连副,有可能带头违规吗? ⑹电影里越军轰炸机朝医院扔了一颗炸弹,这蛋扯得更离谱了。冯大导演,告诉你吧,整过战争敌我双方都未出动一架次飞机。我方早已警告过越方,如越方出动飞机轰炸我方,我方就以30架对1将其全歼。所以越方不敢冒然行动。
    影片虽然可笑可气,漏洞百出,但也有触动人的地方,一是何小萍伴着沂蒙山曲子一个人在夜空草地上独舞,除了一个医生,没有观众,扬手展足间,尽是感伤。象一只折翼的鸟在夜色四合,晦暝阴暗中挣扎……象征地隐喻出弱小生命在风雨飘摇的大时代里不堪负重的迷芒与哀伤。二是影片的结尾刘峰和何小萍坐在长椅上,刘峰用他一只胳膊搂着何小萍的肩,俩人依偎着,周遭一片死寂,仿佛在缓释着生命挣扎求存的极度疲惫。于无言中拾起了前世今生的畸形情缘。残缺终得愈合,这一刻已经天长地久。然而,昭华已逝,物是人非。对于小人物而言,浊世不清,蝉翼为重了。活着,其实不过如斯。
   《芳华》唯一不假的地方就是刘峰与何小萍给烈士扫墓。因为这丁点儿真,将我的心狠狠地划开了一道口子,我甚至能听到凝结了的血液流淌出伤口并汹涌澎湃了起来。“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那要看和谁比了,和(躺)在这里的兄弟们比,我不能再好了”。刘峰喃喃说。然而,刘峰曾经在战场上以“生以辱,不如死以荣”的想法企图来惩罚那些侮辱过他的众人。此时他却想明白了:英雄活着被遗忘,但总比死了好。
                                                                        张帅洪 / 文                                                                         2017年12月27日



三明小林 发表于 2017-12-27 14:34:40

我是来打酱油的,没看完

北斗七星123 发表于 2017-12-27 14:39:36

我还是来拜读您的养蜂绝窍的!

王的蜜蜂 发表于 2017-12-27 14:45:59

必须顶一个!首先感谢您当年为了保家卫国的付出,能真刀真枪的上战场,就是我等小民的英雄!另外文字写得真不错,能在论坛里见到这样的文章,真是有点意外!客观公正严谨!必须赞!!!!!

lihuazh8445 发表于 2017-12-27 15:25:31

罗岭中蜂 发表于 2017-12-27 16:13:14

因为您写得精采,一字一句地拜读了。

北纬十八度等你 发表于 2017-12-27 17:45:44

越战

蜂狂人生 发表于 2017-12-27 18:47:16

敬佩楼主的影评理论功底。

全全 发表于 2017-12-27 19:08:28

正想买张碟片看,楼主应是79,2,17参战的。

2549282471 发表于 2017-12-27 19:14:21

有那唯一不假的足以!{:5_113:}念烈士

汪跃钱 发表于 2017-12-27 20:18:56

拜读了你的观后感,感觉到你的**和回忆,不得不说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因为那里留下了青春的**和梦想。是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的记忆。我是02年当得兵,部队已经面目全非。改革开放中一段最快的时光,也改变着部队的变革。从05年开始的年年上涨的工资,领导的算账管理方法。不得 不说是钱改变了军队,是钱改变了军人的使命。军人不在伟大,因为职业军人替换了义务兵和志愿兵。军队里面不在需要阳刚需要的是听话,不在需要艰苦奋斗,变的攀比,浪费已经改变了军魂。现在想来是从03年开始变化的,我从军8年,现在也时时想起那些日子,想着自己的过往,却是一段朦胧的岁月。

guojian 发表于 2017-12-27 20:35:58

本帖最后由 guojian 于 2017-12-27 20:37 编辑

{:8_169:}         顶。很久不见老黑大师了!{:6_149:}

chenzg49 发表于 2017-12-27 20:52:18

以前我是电影迷,现在只是有选择地看,而这些大佬导的一部不看,看不懂

严应龙 发表于 2017-12-27 22:03:19

还是喜欢你以前写的黑哥追白嫂的爱情解说,写得真生动让我从头看到尾。

农2013 发表于 2017-12-28 12:36:11

老黑大师文采好,堪称我等楷模!期待有能够学习到您更多的养蜂技术。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芳华,虚假平庸的癔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