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西方蜜蜂温、湿度调节方式的差异及其利用
蜂群在生活中有两个重要的影响因子,就是温度和湿度,在断子期,巢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一般在6一32度之间,在繁育期,蜂巢育子区的温度恒定在34一35度之间,这一点,广大蜂友都熟悉,但湿度指标往往被大家忽略,在育子期,巢内相对湿度在65%一75%时,适合蜂群发展,有幼虫的子脾其相对湿度在75%一90%之间。不论温度,还是湿度,低于或超过合理区间,蜂群都会去调节。在调节的方式上,我认为中蜂比西蜂更聪明一些,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西方蜜蜂调温时向外抽风,而中蜂却向巢内鼓风就看出了孰高孰低。大家应该观察到了,蜂群扇风什么时候多?天热时。热有两种体感,一种是干热,一种是湿热,相对而言,湿热更闷,调节的难度更大一些,而恰恰在整个蜂群活动期,尤其是流蜜期,巢内湿度是非常大的,如其说蜜蜂扇风是为了调温,倒不如说是为了调湿。在天干热时,西方蜜蜂是靠蜂力,釆水给蜂巢降温,然后把湿热空气向外抽走,在湿热时,则直接把湿热空气抽走,水是不重复利用的,好在,这些家伙个头大,力气足。而中蜂呢,反过来,向巢内鼓气,如果说是鼓气降温、降湿,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因为外界的温、湿度也很高,一个合理的解释是通过向巢内鼓气,让巢内的空气加快流动,通过流动,让空气流经育虫的暖区,并借助于暖区的加速作用,流向四周及箱底的冷区,在这一过程中,湿热空气在冷区遇冷,其中的部分水蒸汽凝结成水留在箱中,循环再利用,降温、降湿后的空气又回到下一个循环。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西蜂箱干燥,中蜂箱潮湿,西蜂是靠蜂力调温调湿,而中蜂是靠自然力去调温调湿。由此可见,中蜂箱不论是什么箱型,一定要留余,余的不是别的,是湿热空气的冷凝器,冷暖区的温差保持在合理区间,则蜂群调温调湿所需投入的蜂力较小。这就合理地解释了野生中蜂为什么比较喜欢在地穴和石洞中筑巢了,因为地穴和石洞容易形成较合理且相对稳定的温差。学习了,只是湿度的数据哪来的,我感觉有时候太潮湿(发霉了),蜜蜂好像不喜欢。 中蜂扇风现象最科学的合理解释 三明小林 发表于 2019-2-11 22: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学习了,只是湿度的数据哪来的,我感觉有时候太潮湿(发霉了),蜜蜂好像不喜欢。
在宋心仿的蜜蜂饲养新技术一书中查的数据。以我推测,人与蜂群繁殖期的温度、湿度指标相差不大,你觉得舒适时,蜂的感觉也差不多。南方湿度往往会超过75%,所以,人觉得粘乎,蜂也觉得不舒服。
黑哥 发表于 2019-2-11 22:56
在宋心仿的蜜蜂饲养新技术一书中查的数据。以我推测,人与蜂群繁殖期的温度、湿度指标相差不大,你觉得 ...
分析的非常形象,非常的有道理,我的蜂如果太潮湿了,它都不爱站,尤其是潮湿的箱壁(发霉) 我只知道,中蜂箱潮湿就足以证明该群正常
我发觉中蜂蜂箱应保持一定湿度,箱壁略湿或略挂水珠,蜂群发展正常。水份太大引起发霉则蜂群难以壮大,毫无水汽特別干燥的话蜂群则走向衰败。
蜂蜜源 发表于 2019-2-12 00: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只知道,中蜂箱潮湿就足以证明该群正常
可以这样直观地理解,蜂箱湿,就证明蜂群有能力调整环境,生活正常。
蜂狂为之 发表于 2019-2-12 01: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发觉中蜂蜂箱应保持一定湿度,箱壁略湿或略挂水珠,蜂群发展正常。水份太大引起发霉则蜂群难以壮大,毫无 ...
蜂箱略挂水珠,可以看成箱内温湿度在合理值范围内的感观指标。太湿,则表明巢内的空气湿度大于75%了,对幼虫的繁育不利,所以,蜂群发展不起来,箱内干燥,有两种原因,一是群势弱,调节温、湿度的热力发动机功率不足,二是箱内外、箱内冷暖区的温差不够或太大,蜂子玩不了了。
基于以上原理,我推测,在南方高温湿热区,在箱底安装一个小水管,一端接上常流的地下水或冷凉山泉水,一端接到箱外,天气湿热时,开通,箱内湿气就会在水管壁凝结,热量也会随之带走一些,就如同我们夏天开除湿器一样,可能会给南方养蜂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分析的很有道理。 本帖最后由 中蜂戰士 于 2019-2-12 09:37 编辑
蜜蜂喜欢箱子潮湿,因為大量繁植幼虫,脾热箱冷,水珠才会凝结在箱壁上,发霉不好只是人的感覺,箱壁上有水珠时,子脾出奇的好,一方面是外边大流蜜,另方面是工蜂配合育虫而形成的良性循環。
本帖最后由 huayan_007 于 2019-2-12 09:40 编辑
新手来学习了!!{:8_169:}{:8_169:} 还有一种设计,紧靠蜂箱底板在前箱板和后箱板底部,对应钻两个孔,用一根金属管穿过并固定,在前箱板外将金属管折弯向上,并固定在箱壁上,高度高过蜂箱,具体多高,因地、因时调整,天大热时高些,小热时低些。这样,天热时,尤其是太阳强烈时,外部金属管被加温,烟囱效应加剧,会拉动管内空气上升,冷空气从后部进入,穿行在箱中金属管内,带走箱中热量,冷凝箱中水汽。
黑哥 发表于 2019-2-12 09:49
还有一种设计,紧靠蜂箱底板在前箱板和后箱板底部,对应钻两个孔,用一根金属管穿过并固定,在前箱板外将金 ...
这个一定要尝试一下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