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之二的群数,十分之一的产蜜量,中蜂的路该怎么走?
很多资料上都说目前我国拥有蜜蜂七百万群,其中,西方蜜蜂五百万群,中蜂二百万群。蜂蜜总产中西蜂占了百分之九十,中蜂仅占一成。不论在蜂群数量上,还是在蜂蜜产量上,中蜂都处在绝对的劣势。西方蜜蜂不但在生产上优势突出,产业链也很健全,生产、加工、销售分工明确。而中蜂产业则严重落后,要么,也摇水蜜跟着西蜂屁股后面跑,要么,占个占头或在自家屋前屋后养几桶,自产自销,人家要多你没有,你生产多了人家又不要。没干过这行当的,图个新奇挤着进来,已经进来的,用不了几年就心灰意冷,捡又捡不起,丢又丢不下。奈何? 各有所长吧,个人更喜欢中蜂! 其实,在目前蜂蜜市场严重过剩的环境下,中蜂倒是遇到了绝好的发展机遇期,西蜂水蜜及浓缩蜜伤了消费者的心,人们对成熟蜂蜜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中蜂从开始饲养,由于采用仅取年余的方式,生产出来的就是高端蜂蜜,只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中蜂才有了活框养法,在食物严重匮乏的年代,这种做法取得了比传统养法更高的效益,所以,大家纷纷效仿。可现今市场变了,产品过剩了。我们又开始重新检视过去的做法是否正确。 中蜂产业既不能跟在西蜂后面亦步亦趋,也不能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到了该变革的时侯了,要坚守生产成熟蜜的底线不放,用新的方法取代旧式土养。西方蜜蜂现在成立了蜂业联盟,中蜂也应该建立一个组织,制定一套规程,量化一个标准。 往回走,也许是不错的出路。就像黑哥心目中的土蜂博物馆。仙湖蜂迷 发表于 2019-9-10 15:58
各有所长吧,个人更喜欢中蜂!
不是简单的回头走,而是回头绕山往高里走。不是走小路,而是众人开山修大路。 支持
这个道理我们懂,以前荣清王就有这样想法,也行动了,当时他已掌握了那地区蜂蜜鉴别、销售、甚至产能的话语权,现在不晓得。在这边,意蜂蜜没销路,乡里乡亲送礼自用都是中蜂蜜,总销量可观,可惜在国道边省道旁,总有一两个中蜂场在,要说对当地的销量没冲击,谁信?
中蜂的路不是没有,是该回到原生态的老路上才是。就像30多年前,一家挖野菜吃人家会看不起,现在吃野菜那是返璞归真。 威海,好地方。我业余养蜂,只喜欢玩中华本土蜂。工作之余,只要兴趣来,周未即可上山寻野蜜蜂,想移回来养就移,不想移就由它去。显然,专业养蜂就不同,得考虑成本、收入。产蜜多了,还要寻找销路。还好,我地的蜂不用喂,平时管理下,到取蜜时就取蜜。 南疆人 发表于 2019-9-10 16:36
威海,好地方。我业余养蜂,只喜欢玩中华本土蜂。工作之余,只要兴趣来,周未即可上山寻野蜜蜂,想移回来养 ...
人最幸福的是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很多人喜欢中蜂,如果在中蜂产业这条路上,有明确的交规、有道路维护人员、加油站,大家上了这条路就会少很多麻烦。走的人也会多起来。 这一切都是中国人的信任危机和贪图小便宜的心理因素造成的,想要复原,个人感觉到实在太难了,如果没有上升到法治管理,中蜂的生存空间会进一步缩减。 周星驰的《少林足球》里说过,三个裁判都是我的人,你怎么跟我斗?!现实就是,意蜂蜜就代表了大部分药厂、超市对蜜糖的认知,其中的鉴别标准、检测数据都是以意蜂糖为基础的,另外,不该说的也说了吧,能有权力去为中蜂蜜正名的领导,会因为单打独斗的土蜂养家,而得罪成熟产业链的意蜂蜜吗?人家一直的既得利益,会因此而放弃吗?
我感觉中蜂活框养殖确实比土养好
本帖最后由 箫语 于 2019-9-10 18:26 编辑
中蜂唯一的优势就是没有螨虫药物残留少,是本土品种。意蜂产品产量更多,适合规模化养殖,其实意蜂封盖蜜有42度以上,中蜂封盖蜜只有41度,只要时间达到,意蜂未封盖蜜都有41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