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1|回复: 6
收起左侧

蜜蜂饲喂理论与方法探索(龚凫羌 、宁守容)

[复制链接]
积分
6782
在线时间
1122 小时

8302

金钱

1862

回帖

6782

威望

嘉宾

Rank: 18Rank: 18

发表于 2019-8-16 22:34:10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长期的养蜂实践已表明,过去的蜜蜂饲喂理论与方法,容易引发蜜蜂饲喂失度的不良后果。这不仅会使饲喂失度的意蜂长期虚弱,呈现病、虫易感,甚至还经常对中蜂造成饲喂伤害,成为严重阻碍中蜂活框饲养进程的另一要素。因此,迫切需要有新的蜜蜂饲喂理论作指导,并由此产生出新的蜜蜂饲喂方法。为此,我们重新定义了蜜蜂饲喂的含意;提出了蜜蜂贮备性饲喂与日粮饲喂概念;指出了不同蜜蜂种饲喂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同时,介绍了行之有效的意蜂、中蜂饲喂新方法。: \8 R+ k5 \) G1 r( v7 i

. Z6 j4 p1 ~' I- `0 D* u8 s1 b2 b1 V对动物长期持续饲喂的结果,便是最终将它们由野生变为家养。在此基础上,又经过一系列的选择培育,才会从这些家养动物中,选育出符合人类需要,某些经济性状更加突出的优良品种。由此可见,饲喂在动物由野生转变为家养的驯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为只有对其饲之,才能将其养之。看看如今的家禽、家畜和其他一些饲养动物,无不需要人工投喂食料,并配以圈舍栖息。蜜蜂饲养也同样,除需配备适合的蜂箱,还要进行饲喂。因此,人工饲喂与“活框蜂箱”,便成为实现蜜蜂家养与现代饲养的两个基本前提。8 [% _  J, l4 x* f7 w5 N; ?. D
9 h- I4 ]) K3 H4 p$ Q! Z
尽管人类很早就开始养蜜蜂了,但相对于其他家养动物而言,直到现在,蜜蜂的“家养”化程度仍然很低。如今,无论是西方蜜蜂种还是东方蜜蜂种,在其原产地都有家养与野生型同时存在,基因库共用。甚至还可以将野生的东方蜜蜂或西方蜜蜂弄回来家养。不仅如此,在原产地和其他一些地方,家养的蜂群亦能脱离人工管护,在自寻的洞穴中生活,成为名副其实的野生蜜蜂。这都表明:蜜蜂饲养尚徘徊在驯化的初级阶段。这除了蜜蜂有着与其他家养动物明显不同的生物学习性外,人类尚没有准确把握蜜蜂饲喂的基本规律,应是蜜蜂“家养”化程度进展缓慢的直接原因。其中,现有蜜蜂饲喂的理论就存在明显不足与缺陷。在其指导下的意蜂饲喂方法,盲目性大;中蜂更是被经常喂出大问题。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 g7 n- V# v2 C
. N- w' f0 q$ ^
1.蜜蜂饲喂理论与技术回顾
1 [% S0 c6 l2 W# _5 @# I. ^4 H4 V* W+ q' X- P
每本养蜂教科书与技术书籍,对蜜蜂饲喂都有详细阐述。就糖的饲喂来看,概括起来主要有:补(救)助饲喂与奖励饲喂。其他的涉糖饲喂例如防治蜂病时的给药饲喂用糖,也通常包含在补助饲喂与奖励饲喂的用糖方法之中。概括这些专业书刊,作为经典介绍的补助饲喂与奖励饲喂,其主要含意与操作方法分别如下:; s- h4 O0 l8 K) s& o3 V" v* U6 W

' ~3 ^1 S2 M; J- \: R! k为了免除蜂群受饥进行的饲喂,就称为补(救)助饲喂。补助饲喂用贮备的封盖蜜脾或蜜脾为最好。若使用糖浆,补助饲喂的糖浆浓度要高,一般为2份或3份白砂糖,加入1份水,浓度约为66%或74%。补助饲喂采用连续饲喂方式,直到喂足为止。" ^3 q3 X3 G1 X5 X) U% U/ P
, U/ D( s+ ^6 X7 j
欲使蜂群持续表现积极生活状态的饲喂,便称为奖励饲喂。例如,使工蜂积极工作、蜂王产卵积极等。奖励饲喂使用较低浓度的糖浆,一般是取1份白砂糖,加入1份水,浓度约为50%。在需要进行奖饲期间,每日饲喂一次或隔天饲喂一次。奖励饲喂的糖浆份量,以不压缩蜂王产卵圈为度。
! h4 _2 U2 L) a" Q( L; `# k+ B5 V3 g; d$ d( k# [
2.谈经典蜜蜂饲喂理论与技术之不足之处
6 [0 a( k4 `8 o  r; [/ [0 w- I" Q; }& S' M1 o0 B' ~
2.1饲喂量含糊,不便操作
- f' p" O( _6 y7 f0 d: j
3 u4 s' N, }  s. @% m) [# Q3 R“补助饲喂采用连续饲喂方式,”,补助饲喂是每日相联的连续饲喂呢,还是时时相接的连续饲喂?“直到喂足为止。” 补助喂足的标准或标志没有明确,操作的盲目性大。奖励饲喂虽然明确了是每天或隔天饲喂一次的“连续 ”饲喂,但在每次喂给的份量上,同样没有明确界定,只是“以不压缩蜂王产卵圈为度”。这样的份量标准,只有通过频繁提脾检查才能确定,而且只有养蜂熟练者才能判别是否已出现了饲喂过度的“蜜压子”。
+ V6 P2 v  d; b% o( S2 q
2 o+ M- ]2 u- x% H! Y( a2 U. ~2.2饲喂失度及其危害! ^. E, ?8 p: x! u) N: k8 \
: a/ Y; N5 V. m  E/ _" I: Z7 d
凡是给糖的浓度、份量已明显偏离蜂群的实际需要,便属于饲喂失度。通过长期的养蜂实践,我们深感按以上标准进行的蜜蜂饲喂,很容易发生失度。对于消耗大的意蜂而言,只有少数像沈育初先生这样的养蜂能手才深谙其道,将其喂足喂好;其他大多数养蜂者,往往没有将自己的意蜂喂足,从而为各种蜂病与盗蜂的发生埋下祸根。究其原因,与意蜂的好哺育习性密切相关。因为长期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下哺育的意蜂群,必然是蜂儿体质差,成蜂早衰。这样的蜂群,为了满足自己蜂儿的食物需要 ,出现外出“盗、抢”的行为也就不奇怪了。这些情况一般在由养中蜂起步,后又改养意蜂者那里最为常见。5 f: K+ Q: B& a

2 h! l9 }* l, E  x( F! ]5 @对于消耗少,量蜜哺育的中蜂而言,按经典方法饲喂却又常常喂过了头。其中的主要危害便是:发生“饲喂性应激”,使中蜂兴奋过度、过热,群体情绪长时间亢奋,促使哺育冒进。结果,要么将中蜂喂成“中囊病”,要么将中蜂喂飞逃,后果都很严重 。如此事例在养蜂新手那里较少发生,而在养蜂老师傅那里,或者是已习惯于养意蜂 ,后又改养中蜂者那里最容易发生。
, U# K( y4 n& i. @# b- b' g, D# e% X' s# G% y! d& a# I
3.蜜蜂饲喂新理论与依据- B3 L5 }/ E' H

" A+ x1 s0 k3 m8 K! ?" b, S3.1蜜蜂饲喂依据与定义1 P( k7 i4 D: |8 N' u
5 z- {4 X& a7 M$ V7 r: I9 }
蜜蜂虽然喜好蜜、糖,但饲喂失度仍然会危害蜜蜂。与此相关的若干事例都表明:要避免这样的危害,不仅浓度、份量要弄明白,与蜜蜂饲喂相关联的概念也要清晰准确 。为此,首先需要弄清与蜜蜂饲喂密切相关的蜂性。
0 Y# N3 t5 L) Y- x3 a+ y
+ l" K% j* e* ?4 x; F蜜蜂属内的各种,都具有采蜜与贮蜜习性。显然,前述的补(救)助饲喂,便是针对蜜蜂的贮蜜习性,而奖励饲喂,则一般是对应蜜蜂的采蜜习性。因为只有外界出现了能被蜜蜂采集利用的蜜源,蜂群才会呈现积极状态。1 r! E/ H; _' \# v
, g/ q5 v& A5 `5 Q" B0 R) `
假设有一个迁飞群到达新址,携带的蜜被飞行、筑巢等活动消耗完后,蜜蜂外出采集带回来的食物,将首先满足于蜂群当时、当日的生活需要。由此,我们将过去定义的蜜蜂奖励饲喂与补(救)助饲喂,分别重新定义为:日粮性饲喂,简称日饲;贮备性饲喂,简称贮饲。其理论含意分别为:与蜂群日消耗量相当的饲喂,便称为日粮饲喂;为了满足蜜蜂贮备需要的饲喂,就称为贮备饲喂。显然,这是两种性质与作用都不同的饲喂。
$ _1 U% {4 l6 o9 d2 y& j3 L
6 q8 L9 |9 d: K由蜜蜂饲喂实践活动可知,广义的贮饲一般包括了蜜、糖与花粉饲喂,而狭义的贮饲通常仅指给糖。日粮性饲喂则一般是给糖。鉴于养蜂实践中最常见、最常用的饲喂手段,都主要是用糖。所以,又可将以上两种饲喂简称为:贮糖饲喂与日糖饲喂。显然,无论中蜂还是意蜂,“贮糖饲喂”都以调、补入封盖蜜脾为最好,这样不耗蜂、不容易起盗。但在没有贮备蜜脾时,贮糖饲喂便只能采用糖浆。日糖饲喂一般都使用糖浆。由此可见,蜜蜂饲喂最常用的是糖浆。
" z2 I+ H! s0 g% ], W  `
. T: i8 L) f$ H: V6 W根据我们的观察,在对蜜蜂进行糖浆饲喂时,浓度、份量、蜂种,这三个因素最为关键。有必要对这三个要素分别进行讨论。% w4 @; @/ N- o) ]8 ]
2 h8 S  R2 N) Q4 C8 t$ c
3.2 蜂种与饲喂; ?7 T/ N: S1 a1 `: d1 ?
  T: e/ c7 A# ~' ?& f2 n# F) E" f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观察到:不同蜂种对饲喂的表现各不相同,即存在明显的种性差异或蜂性差异。这些差异是各蜜蜂种在起源地的蜜源条件下,经历了漫长时期的适应, 即自然选择的结果。
  V) m3 @$ G# c7 u2 X. E
7 v/ k& m) E8 I意蜂起源地的蜜源,一般从春季开始,主要集中在夏季与秋季。这些较为集中的蜜源又通常具有大面积、长流蜜、流蜜涌、种类相对单一等特点。石南草便是此类蜜源的代表之一。意蜂在漫长时期的生存竞争中,已适应了这样的蜜源条件,因而具有善于利用较为集中成片的大蜜源、高温期蜜源。但意蜂敏感性较差,不善于利用较为分散的蜜源与零星蜜源。意蜂还具有不能很好利用低温期蜜源等特点。由此衍生出意蜂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表现出耐饲喂,糖耗高。因此,意蜂又被形象地称为:“糖蜜蜂 ”。& L0 Z  @/ T+ F$ C0 x
1 I5 A0 T  f( N# S0 p5 Y
中蜂起源地的植物种类繁多,地形地貌复杂,小气候潮湿、多变,致使各种蜜源植物的分布与流蜜状况也明显不同,真可谓千差万别。所以,中蜂保留了敏感性强,善于寻找和利用零星蜜源、分散蜜源、低温期蜜源等蜂性,以适应极其复杂的生存环境。但中蜂利用集中分布、流蜜很涌的大蜜源和高温期蜜源的能力稍逊于意蜂,由此衍生出中蜂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表现为低耗糖,而不耐饲喂,尤其不耐高浓度、大份量饲喂。联系到中蜂生活容易“生湿”,适当用水有利于敏感期蜂儿的生活等喜湿好水的习性。因而又可形象地将中蜂称为:“水蜜蜂”。
8 D# |2 X% u( M8 Q1 L  P) Z" `: A5 F5 h% m: ~$ A# d! w+ v
中蜂、意蜂在饲喂器处的采食状态,也各具蜂种特色。若仅从“吃相”来看:中蜂“吃相”粗野,在饲喂器处采食活跃、动静大,末了“抢食”乱糟糟;意蜂则相对安静有序,“吃相”斯文,可谓取食“静悄悄”。; i: T+ K$ w; Z( L3 K  V
QQ
QQ
积分
5121
在线时间
1314 小时
居住地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黄平县

8870

金钱

1659

回帖

5121

威望

白金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发表于 2019-8-17 01: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了半天也看说明白怎么饲喂,绕来绕去
* F7 f# ?/ y4 T4 j9 x8 K!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理论性学术性的东西就是比较文绉绉的" \+ U5 U  ?) z$ }& h
用心做事,用心总结;久久为功,水滴石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
QQ
积分
5783
在线时间
3242 小时
居住地
江苏省 苏州市 张家港市 杨舍镇

6363

金钱

1096

回帖

5783

威望

白金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发表于 2019-8-17 07: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积分
12047
在线时间
2690 小时

1万

金钱

3736

回帖

1万

威望

黄金会员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19-8-17 07:44:12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太有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积分
257
在线时间
1158 小时
居住地
江西省 吉安市 井冈山市

2200

金钱

285

回帖

257

威望

新人上路

Rank: 1

发表于 2019-8-17 09: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转载能力的确非同小可,忙碌四处赶场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
QQ
积分
10981
在线时间
6185 小时
居住地
湖北省 宜昌市 夷陵区 黄花乡

1万

金钱

2723

回帖

1万

威望

黄金会员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19-8-17 10: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深度,值得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积分
110
在线时间
492 小时
居住地
福建省 龙岩市 上杭县

1164

金钱

163

回帖

110

威望

新人上路

Rank: 1

发表于 2019-8-17 16: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难怪蜜难卖,整天喂喂喂,喂的蜂也不见强,蜜也喂出难卖的蜜,我只研究什么时间留多少蜜给蜂渡夏过冬。这些砖家我看到就火!+ |$ I$ [! U6 W3 X  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中蜂网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11-24 07:03 , Processed in 0.165296 second(s), 23 queries .

备案号:鲁ICP备2023002647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