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摘要 本文扼要论述了中蜂(东方蜜蜂)有关蜂巢方面的生物学习性和饲养箱式的演变过程,并在弄清中蜂理想蜂巢的基础上,比较了国内现有各种改良蜂箱,提出中蜂理想的蜂箱应具有的特征:箱体应显著小于意蜂用箱;整体趋于方形并能实现继箱饲养;综合了高窄框蜂箱与宽矮框蜂箱的优点;既能随气候变化及饲养要求的不同变为暖式或冷式蜂巢,减少分蜂,保持强群,也利于防水、通气、清洁蜂巢和减少病、虫危害,还能有效解决取蜜和育儿的矛盾。
0 n* n+ l: D9 W/ ~
6 y2 n5 `3 I* {% X. M3 R* V 蜂箱在蜜蜂饲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蜂箱设计、制作又与蜜蜂的筑巢习性和蜂巢结构密切相关。什么样的蜂巢与蜂箱,才是中蜂理想的巢与箱呢?本文试图用我们这些年来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来作答。
; |: p: J5 g6 k1 p4 @- ?- o; F4 d3 U1 d9 e7 ~4 G+ v- ^' C0 O4 s! A
1蜜蜂巢穴与蜂巢
# Q( K/ P* t+ H/ f, n: Y% P% S3 S5 L+ }% }- `1 T
经过漫长自然选择留存至今的东方蜜蜂与西方蜜蜂,都已形成需在黑暗环境中筑巢的重要习性。在这样的巢穴内,筑造形成蜜蜂认可的理想蜂巢。 . _6 M2 k8 W# [
$ V# c M: c6 n1 Y* m1.1蜜蜂巢穴 2 X; E5 ^1 A0 Q' u
0 Y5 b; ?0 t9 C% Y 我们将蜂巢所在处,由遮掩物包围形成的黑暗空间,称为蜜蜂巢穴。遮掩物阻去了光线的绝大多数,对巢穴外的温度、湿度、噪声等等干扰因素,都起到了阻碍、缓冲的作用。这样的巢穴内部环境更加稳定、安全,居于巢穴内的蜜蜂生存能力得到大大提高。一般说来,遮掩物密封性愈强,阻隔作用愈好;遮掩物越厚,缓冲作用越强;对于提升蜂群的抗劣境能力越有利。
& b+ s, U/ j" k
0 z. F$ z0 P, a) U1 N 蜂群在迁飞他处另建新巢之前,都要派出侦察蜂,不遗余力的寻找适宜筑巢的巢穴。这样的巢穴对蜜蜂吸引力之大,令人难以置信。在有较多蜂群生活的地方,有时会看到不同群的蜜蜂,为争夺同一个“好”巢穴而大动干戈。观察蜜蜂营巢的各种巢穴可知,它们虽然在形态、构造等方面各有不同,有些甚至还差异较大,但都具备:黑暗、密实、安全。这样一些基本要素。 * K* i8 V* ]* d# e, r5 y4 z7 ]
. J* A2 y0 ~2 k2 b/ J& i) D8 }
巢穴内空间又分为,被蜜蜂巢占据的空间和无蜂巢的自由空间。显然,在一定范围内巢穴自由空间越大,对付各种变化因素的缓冲作用越强,在其中生活的中蜂群越不容易受闷。 5 B( [$ ]/ V1 [: j
: C/ Q3 h J x+ X" ]& x: N. e
1.2理想蜂巢
1 q# r J$ W! ^& ~- E! x' [; ] D5 W" Q
由于蜜蜂自然巢穴有大小、形态的不同,加上小环境差异,蜜蜂在不同巢穴中筑造的巢脾形状各异,由此组成的蜂巢形态也不同,这表明蜂巢形态可变。受本能驱使,依不同巢穴类型而筑造的各形蜂巢,都能使蜂群实现与之相符合的优化状态生活。所以,对各群蜜蜂而言,依穴而建的自然蜂巢,都是适宜它们生活的理想蜂巢。 $ r/ p! E+ u- y& u/ @+ a9 ?3 _# v
, ~7 N& D" C4 `0 F7 @2蜂箱 $ V$ a2 ^. a$ s N5 L! K
! V5 M# V$ y4 u# Z& ^* z1 _6 `+ Z现代蜂箱便是:既能满足蜜蜂生活需要又能方便管理,符合现代蜂业生产要求的蜜蜂人工巢穴。再由分布其中的巢框、巢脾,组成人工蜂巢。 0 ~9 e- J9 `' Q9 t- a
/ @7 R, } t3 j2 Q
2.1蜂箱由来 0 T$ o' k% y' ^8 C8 m
& v4 g% ] P1 A; j) ]* g4 C; j早先的人们,在对野生蜜蜂观察的基础上,仿造出各式各样的蜜蜂人工巢穴,又被称为人工蜂窝。从弄回一截中空的树段,到人工制造木质的、草编的、甚至陶质的蜂窝。尽管这些蜂窝形态各异,质地不同,但它们都基本满足了蜜蜂筑巢需要:黑暗、密实、安全的基本要素。否则,蜂群将不会安居其中。 * L g& _9 K# p* r% _
5 q. K/ L" ~+ a4 h2 `
伴随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蜜蜂人工巢穴的制作也逐渐完善起来。但直到1851年以前,人们称作蜂箱的各式各样蜜蜂巢穴,仍属于原始蜂窝的范畴。由于巢脾与巢穴内壁的广泛粘连,取蜜时便需要实行巢脾剥离,这就必然导致巢脾毁损。较早一点的做法是,杀蜂毁巢,收集蜂蜜。蜜蜂成了取蜜时的殉葬品。晚一点的做法是烟熏驱蜂,割脾夺蜜。如此取蜜,尚能保住大多数蜜蜂与部分未割下的巢脾。但已割下的巢脾,已不能再返还蜂巢,供蜜蜂重复使用。所以,那时的养蜂效率与效益都很低下。
7 y" Q$ G) r( v9 c! [* w( w1 Y) _# u3 a% y1 S
2.2发明活框蜂箱
( ?' y& |$ A. h3 O. z. u. l S8 ~( N
公元1851年秋,饲养西方蜜蜂的美国人郎什特罗斯(langstroth),在发现蜂路之后,随即发明了具有活动巢框的蜂箱,取名为郎式蜂箱。用这样的蜂箱养蜜蜂,管理方便,取蜜时不伤害蜜蜂,不毁坏巢脾,能实现巢脾的重复使用。该蜂箱符合西方蜜蜂的生物学习性,西方蜜蜂在这样的活框蜂箱中,既能很好地生活,又能高效率地生产人们需要的多种蜂产品。由于这个重要发现与发明,西蜂饲养效率与效益大为提高,从过去仅供观赏、消遣、略有收获的业余饲养或小规模饲养状态,跃变为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的养蜂业。 & @6 k5 k2 H% ~
0 K4 n; P. U4 s0 ?* n5 f v
由于这样的重要发现与发明,大家公认郎什特罗斯先生为现代养蜂之父。以后,人们又将郎式箱稍作改变,使之成为西方蜜蜂通用的十框标准蜂箱。 ! O/ O2 D8 p+ b9 k3 a8 Y
/ s# S% ?/ ^( y; V0 o2 u2.3中蜂箱演变与评价
' |; o6 n G8 B3 m9 F {5 A k8 r$ a, m& j' o5 T4 I
随着西方蜜蜂与活框蜂箱,陆续被引入东方蜜蜂分布的国家和地区,受此启发的当地人们,也开始在这些地方运用活框蜂箱饲养东方蜜蜂。我国是在20世纪20年代引入意蜂与活框饲养方法的。 : Y* J0 \5 C' }) A( g4 ^
7 @" P4 y7 p9 Y6 b0 V 经过较长时间的养蜂实践表明,活框饲养原理也能用于中蜂。但由于西方蜜蜂与东方蜜蜂已分属不同种,在生物学习性上存在明显差异,因而,简单套用西方蜜蜂适用的蜂箱和方法于东方蜜蜂,就成为频频招致东方蜜蜂活框饲养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已被无数实践所证明。因此,东方蜜蜂需有自已的蜂箱已成为共识!必须依据活框饲养原理,重新设计出既能满足中蜂生活需要,又能符合现代中蜂饲养要求的东方蜜蜂适用蜂箱。
9 ?6 a# W) ~) `% a
# ~- P' s- N) P) T" Y, _' D 由于研究东方蜜蜂适用蜂箱的意义重大而迫切。所以,我国广大养蜂爱好者与专家学者,都为此做过许多探索。他们在各自实践的基础上,设计出多种形式、不同规格的中蜂用箱。采用这些蜂箱饲养中蜂后,产蜜量都比无活动巢框的旧法饲养显著提高。每种蜂箱都从当地实际出发,解决了中蜂饲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为活框饲养技术的传播起到了宣传作用,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是,又经过较长时间与大范围的实践表明:在这些箱式中生活的中蜂群势,仍难于达到自然生活群的群势;不容易维持强群;容易发生病、虫危害等等。一些蜂友因此采取:要么用“圆桶”繁蜂,活框取蜜策略;要么由活框养中蜂起步,再转而改养西方蜜蜂去也。这些都说明:上述箱式还不能充分满足中蜂正常生活的需要,存在根本的结构性缺陷。需要再进行认真研究,才能实现东方蜜蜂从蜂箱到饲养方法的会面突破。
D9 O& T0 Z8 q8 K2 t
# X9 E! w2 u% q1 B3.中蜂适用箱设计原理与要求
% v1 \" D4 }3 G2 y0 ?2 x8 I8 m0 L1 Q& x% }
显然,只有认真研究中蜂的自然巢,摸清其中规律,才能找到中蜂适用箱设计的科学依据。 # z, K" E7 ?: S' C& w% U. B( d" b
2 v6 d3 r% t0 Z) x$ h% e" x( `# s
3.1中蜂自然巢 ; A/ X, f3 S: g# E& Y% n
+ m* h9 h9 l4 f6 u3 ~/ O3.1.1蜂巢形态与大小 ( b ]' O8 U* _; b/ _ ^ b _$ [
( V$ G( k% _- o0 { 观察各中蜂自然群,其蜂巢形态在很大程度上,随巢穴空间不同而异。在筑巢不受限制的空间内,中蜂自然生活群的蜂巢形态,趋于半圆球形或半椭圆球形,参见有关图片。在巢穴较小,筑巢受到一定限制时,中蜂筑巢只能依巢穴空间形态,横向筑造发展或纵向筑造发展,从而呈现相应形态,这说明蜂巢形态可变,但大多仍表现为上大下小。若以构成蜂巢的巢脾面积计算,那么,中蜂各种自然巢的巢脾总面积,一般为每巢14000~17000平方厘米,这又表明,蜂巢大小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0 A" i* s% L" `6 t# F- w/ l" d0 E- E y, v* y/ ?! e3 D3 J7 w+ h. Y
3.1.2巢脾 . P- D7 ^+ v" X0 ~; \
4 J/ j2 k T0 n) W, I9 Q, K 若对中蜂自然巢的巢脾进行测定、计数,那么,每个蜂巢有巢脾少则数张,多者数十张;贮蜜区的巢脾间距4~7毫米;育儿区巢脾间距7.5~10.5毫米;贮蜜区巢脾厚度25~30毫米;育儿区巢脾厚度22~24毫米。就单张巢脾看,一般是下窄上宽,以便增加巢脾与巢穴顶部的接触面,有利于载荷负重。无论巢穴多么矮小,中蜂自然巢脾下端与巢穴底部,都留有一段距离,不会巢脾直接触底。
?6 G4 u+ K, h. b$ {2 H, M+ ?# k6 v/ C6 p& r. l; ?1 x
3.1.3蜂巢功能
/ U: \6 N" ], l* g0 g. A5 k' f: d2 E- p( p, A* Q) Q+ k, h" ?& [1 {
蜂巢在蜂群生活中的主要功能有:抚育蜂儿用、储备食料用、栖息用。观察未曾遭受人畜袭扰,筑巢空间又很充足的中蜂自然群,其蜂巢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蜂巢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陈蜜“压脾”、新蜜进巢、育儿量增加。这可以从偶然猎取到此类蜂巢,获得大量蜂蜜,甚至有结晶蜜在其中的事例得到证实。 ; s2 h+ ?0 X! `2 A( A% A" d
+ r' `' |& j; d. l' G! A
由于贮蜜原因引起的蜂巢扩大,不仅不会影响蜂群生活,反而有利于蜂群生活。例如,在新蜜入巢的有利时节,随着蜂巢扩大,蜂王在新脾上产卵,育儿区域也随之转向新筑巢脾,这对蜂儿的生长发育与数量增加都极为有利。这与民谚:“要得中蜂好,新脾、新蜂、新王”。相吻合。 / N5 T4 t! X% S8 p& i$ e
) i, R& X6 n8 B; W! r% x# p* n 蜂巢扩大,也不会影响蜜蜂栖息与育儿所需区域在数量上的相对稳定与恒定。在自然蜂巢基本筑造完成后,蜜蜂在巢脾上所占栖息区的多少与群势相关;群势与抚育区密切相关;抚育区又与育儿量密切相关;育儿的最大数量极限,受制于蜂王最高产卵能力。西方蜜蜂与东方蜜蜂皆如此。
" D3 C1 Q; w5 ?* l0 U
% @8 r4 j( g. ?" n& S3 ~( g3.2中蜂适用箱设计要求
) y) v2 y% Y' N: L3 C, Y$ U# j+ m3 {4 j |8 n
通过前述分析研究可知,设计蜂箱主要涉及:蜂巢形态、巢脾总面积、蜂王产卵力、群势,以及与蜂群集体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习性。检验蜂箱是否适合蜂群生活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抚育。其中,是否能够源源获得优良子脾,应是中蜂适用箱的首要标志。然后,才是有利于蜂蜜的高产、优质等等。 ; X/ J0 C! X# R4 m5 @( g8 ~% {
3 k; z+ K9 [5 z3 p. Q7 |( {3.2.1蜂箱形态、大小
) ~. o6 j% h* [6 e3 Y# E/ z
( y$ [; |5 M" q- j4 w 经历长期自然选择和生存竞争,已使蜜蜂结团、筑巢都趋于圆球形,其优势显而易见。在自然界,球体具有表面积最小,体积最大的特性。趋于半圆球形的蜂巢,有利于蜜蜂调节温度、育儿、守护等等。要适应中蜂的这一特性,仿照自然巢的形态,机械地把蜂箱做成圆形或近圆形,势必给蜂箱制作和饲养管理带来许多不便。但趋于方形的蜂箱既能满足中蜂这一要求,又能免去上述麻烦。因此,中蜂适用箱应在整体上趋于方形。 5 z1 [* B o% F2 V1 Y- l" T t1 A
t0 d6 E0 D0 M
中蜂群势与自然蜂巢都显著小于意蜂的。所以,中蜂专用蜂箱与巢框,也应显著小于郎式箱和意蜂使用的其他蜂箱、巢框。 4 z4 B* f F3 }% a& C/ R
$ x: R" X5 @; }& l6 |0 J Q9 |/ z
3.2.2有利于蜂巢分区 $ R- G0 B, W+ p# `$ X
) T4 O* f& g6 R9 q* B! n
分区饲养能顺利解决取蜜与繁蜂的矛盾;分区饲养能使蜂蜜产量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能方便的进行人工育王和生产蜂王浆;方便的调控蜂王与轮换育儿巢脾。适时添加继箱,可以将巢箱内已显得拥挤的蜜蜂,及时分散到继箱里去。此举对于解除中蜂较为顽固的分蜂热,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不同群势的东方蜜蜂地理亚种,还可通过箱体的层次加减,来满足其营巢需要的不同空间。从长远看,能使蜂巢分区的继箱饲养,有利于中蜂饲养向多箱体、取熟蜜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机械化操作。所以,中蜂用箱应该是能方便分区的双箱体、多箱体或者卧式箱体。
' p; Z/ y0 ]6 n! ~* J" ?! _+ v0 M! i/ B0 E! `. z" X
3.2.3蜂箱整体性、密封性好
& M! x4 J% {- y+ f4 a1 e+ d3 T& H( y% M
整体性好可减少上、下箱体的位移;转移蜂群时搬运也方便。密封性能好,可减少光线干扰,避免凉风从上、下箱体之间的接缝处刮入,因为中蜂畏风。只有整体性与密封性能好,才能造就更为稳定、调控灵活的箱内环境,有利于蜂群结团护脾,使中蜂也容易上继箱,使继箱中的蜂、脾与巢箱内的蜂脾,联系更为紧密尤如整体。欲达此目的,主要从内、外两方面着手:从外部看,箱体箱盖要严密;箱体有叠加时,上、下箱体间的联接处,要设置联接套,这同时解决了上、下箱体间的密闭性。这些都符合中蜂好密集、趋暗性强的特点,缺蜜期也不易起盗,还能防止蜡螟雌蛾在上、下箱体的接缝处产卵。从内部来讲,上、下箱体内的巢脾应尽可能挨近。因此,巢框上梁厚度,在能承受满载蜂蜜重量的前提下,应越薄越好。下梁厚度也要相应减薄,宽度要窄。
5 e7 @. ~' h9 d- b8 ]# \5 v( D2 A
$ h0 Y/ b1 k. `* P3 _待续:转载自中蜂饲养原理与方法一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