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感染孢子虫图片_干货:对虾感染孢子虫

对虾感染孢子虫图片_干货:对虾感染孢子虫

日期: 人气:3526

导语:干货:对虾感染孢子虫

对虾感染孢子虫图片

很多虾农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生长缓慢,但没有大量死虾,也没有其他异常症状。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一种可能原因容易被忽视,就是对虾感染了孢子虫。关于对虾孢子虫病,您了解多少?以下简要对其进行分析。

一、病理

南美白对虾肝肠孢子虫病靠水平传播,即经口传播,有人说此病既能水平传播又能垂直传播,是不科学的。肝肠孢子虫的生活史简单,且周期短,整个过程为5~11天,因此一旦染病,爆发快。它整个发育过程无须转换宿主,发育各期都在由宿主小肠上皮细胞膜与胞质间形成的纳虫空泡内进行。具有感染性的是孢子化卵囊,卵囊被易染动物吞食消化后便会释放出孢子,附着于肠上皮细胞发育,产生的卵囊会经染病动物粪便排出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进而扩大病情的发展。

二、感染症状

孢子虫病是一种较为常见和危害较大的慢性疾病,该病症多见于1-3厘米的幼虾,但仔虾、幼虾和成虾均可被感染患病。病虾游动迟缓,多浮游于池边,摄食量大幅减少甚至停止摄食,生长停滞,体质逐渐衰弱,严重者出现肠炎、肌肉萎缩和肝胰腺萎缩,不会导致对虾的大量死亡,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对虾生长缓慢(干吃不长),个体差异大,且会伴有白便;这个病虽然是慢性疾病,但由于会同弧菌混合感染,致病率可以达到60%以上。

三、传播途径

在自然饲养条件下,孢子被寄主吞入消化道后,迅速被活化。随后继续侵染对虾肠道、肝或者其他组织。从微孢子虫的致病机理分析,微孢子虫感染途径主要是由口进入消化道感染寄主细胞。在野生的褐对虾和白对虾中也发现,由于摄食了被微孢子虫寄生的其它生物饵料,也发现被感染微孢子虫病,所以微孢子虫病常在野生的对虾中也有发生。因此控制饲料的质量和养殖水质环境,也是防治微孢子虫病的主要途径。从其传播途径可以得出:

1、微孢子虫病应该不存在隔代传播,也就是说,亲虾应该不会直接把微孢子虫病传染给虾苗宝宝。

2、微孢子虫病的预防应该重点在创造一个良好的水质环境,减少水体中的腐败物、其他生物。

四、防控技术

1、选购大品牌优质虾苗,经过严格检测,防止苗种携带;

2、在发现该病的养殖区域,尽量少换水,如需换水,要经过消毒处理;

3、养殖过程中经常使用产品调节稳定水质,防水变诱发发病;

4、拌料投喂保肝护肠产品,保健利肠道,增强对虾免疫力;

5、保障池塘底部环境,可能减少孢子虫的滋生。

出现对虾孢子虫病时,我们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宗旨,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做到“无病预防、有病早治”。选好苗种、控好水源,严格控制病原入侵,搞好养殖池塘的底质、水质,并密切关注周围养殖场的状态,仔细观察自己养殖场的情况,做定期的检查、检测。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