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比赛归巢后应该注意什么_从赛鸽归巢心理学谈提高比赛成绩

赛鸽比赛归巢后应该注意什么_从赛鸽归巢心理学谈提高比赛成绩

日期: 人气:5496

导语:从赛鸽归巢心理学谈提高比赛成绩

赛鸽比赛归巢后应该注意什么

大家知道,世界上任何一种动物,只要它有生命的存在就有其心理活动。这是因为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心理现象,心理现象随着动物的发展将经历几个量变到质变的不同阶段。

一是动物的初级心理阶段,主要指一些无脊椎动物,如蚯蚓、蜜蜂、蜘蛛、昆虫等,它们的心理反应形式处在感觉阶段。

二是动物的中级心理阶段,主要指有脊椎动物,如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它们不但对外界事物有感觉,而且对外界事物能够综合反映,它们处于知觉阶段。

三是动物的高级阶段,主要是指人,人类具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与其它动物有本质的区别,动物是被动的受自然规律支配的,而人类却能够支配和改造自然。

信鸽属于有脊椎动物,它的神经系统形成的比较集中和完善化,它能够对外界各种刺激物进行综合反应,然而本能心理反映在它的全部活动中占据了主要位置,就是说信鸽的心理发展水平是由它的生活条件和本身的结构所决定的。

首先,信鸽的生活条件与其它野生动物有所不同,它是靠人类奉养着,是人类直接给它们提供所有食宿条件,条件反射使它们本能地知道人类是它们生存的最好伙伴,所以无论到哪里都要尽力回到主人身边。

其次,信鸽的自身结构与其它动物有所不同,信鸽主要是靠飞行。它的生活起居、饮食等都离不开飞行,就是说信鸽的许多心理现象都与它的飞行有关,这就形成了一系列归巢心理。今天和广大鸽友共同研究这一现象,旨在更深刻地揭示和了解信鸽归巢心理规律,从而达到掌握其竞翔规律和归巢规律,从根本上提高竞翔水平,下面就信鸽归巢心理谈点自己的看法,供鸽友们参考。


一、安全感——是信鸽归巢的主要心理之一。

概括地说:归巢为的是生存、靠的是条件反射,靠的是自身的本能反映。我们知道,信鸽是来自野鸽和家鸽并通过人为的培育和训养发展起来的,直到后来为人类服务。

特别是当直接为军事和战争服务的时候,更显示了其实用价值,使人类倍加重视,它选择了野鸽的飞翔能力和归巢欲望,同时也选择了人类这把生存的保护伞,它既具备了野鸽的远距离归巢和强有力的飞翔能力,同时也具备了家鸽与人类共同生存的那种依恋关系,加之人类后天的培育和训养,使信鸽的这种能力不断加强,并且以稳定的形式一代一代遗传下来。

由最初的几公里、十几公里的归巢发展到今天的千公里、几千公里归巢,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巨大规模的信鸽群体,充分显示其生命力。

信鸽本能地知道依附于人类最安全、最可靠(至少说不会有鹰追和夜间野猫入宅的那种可怕场面),人类会为它们创造一切生存的基本条件,久而久之,信鸽与人类的这种关系就更加巩固,直至形成了今天的信鸽具有极强的恋巢欲和归巢欲,这就是信鸽放飞后为什么不去落野而生却要拼命归巢的奥秘所在。

无论是人们把它们带到多远的地方,它们总是在拼命地寻找归巢的途径,似乎它们已经知道不归巢将意味着什么;将意味着随时都会有生命的危险。这就是信鸽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也不能改变其强烈归巢欲望(归巢心理)的原因和动力所在。

下面我举几个实例加以说明,一是1990年,我家住平房,鸽棚建在院内,开棚饲养,不慎晚上进去一只猫,咬死了三羽幼雏,第二天清早满棚30羽信鸽全部不见影踪,晚上部分种鸽归来,但不敢入棚,之后其它鸽陆续归来,均不敢入棚,个个心惊胆战,如同面临大敌。

为了保其安全,晚间我用网扣,扣不住地就停在附近楼顶上,几天之后由于挡不住饥饿的困惑才不得不免强入棚,但余惊未消,体质明显下降。

二是1993年我搬迁楼房(三楼),爱鸽只好养在阳台上,楼房面向马路,下面是公共汽车停车点,旁边紧挨电影院,人多、车多噪音比较大,由于信鸽一时不能适应,整日处在紧张和恐惧的状态之中,晚上休息不好,结果体质明显下降,严重地影响了当年竞翔。

可见信鸽对安全问题非常之敏感。我们经常看到幼鸽刚出棚,只要一有响动,就立即钻进棚内,条件反射使它们从小就知道归巢最安全,特别是第一次训放时,幼鸽处于一片惊恐万丈之中,显得十分慌乱,不知所措,东一头西一头,用不了多久就会精疲力尽,即使归巢也显得格外的疲备不堪。

所以训放幼鸽第一次距离不宜太远,以免影响幼鸽的正常心理和生理发育。通常幼鸽第一次训放丢失并非定向不好,而是因为心理素质不够成熟所致,笔者无意中对三次500公里竞赛当日归巢的赛鸽进行了对比,

1993年春季500公里当日归巢117羽,其中当年幼鸽96羽,占82%,一岁龄以上成年鸽21羽,占18%,前十名当中,当年幼鸽占8羽。

1993年秋季500公里当日归巢162羽,其中当年幼鸽为127羽,占77%,一岁龄以上的成年鸽为35羽,占23%,前十名当中,当年幼鸽占9羽。

1994年春季500公里当日归巢123羽,其中当年幼鸽108羽,占87%,一岁龄以上成年鸽为15羽,占13%,前十名当中,当年幼鸽占9羽。

从对比情况来看,近距离放飞,当年幼鸽普遍比成年鸽归巢速度快。究其原因,当年幼鸽由于心理上还不完全成熟,加之没有在外过夜的习惯,所以放飞后恐惧心理迫使其不遗余力拼命归巢。从归巢后的疲劳程度看,当年幼鸽普遍比成年鸽疲乏得多。

远距离则不同,由于翔距的增加,赛鸽在外过夜已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求赛鸽不但在身体素质上要强,而且要求赛鸽的心理素质也要强,这样才能应付各种复杂的艰苦环境和突如其来的灾难。

通常要求远程赛鸽既保持一定的恐惧感(事实上任何一羽信鸽都无法取消它在野外停留的那种恐惧感),同时又不能由于过分的恐惧而影响体质、影响归巢所具备的一切能力。

总之,无论是近距离放飞还是远距离放飞,无论是速度鸽还是远程鸽,它们一天不归巢,它们的野外恐惧感就不会消失,恐惧感一天不消失,它们的归巢欲望就不会休止。由此可见,安全感是信鸽的主要归巢的心理之一。

二、饥饿感——是信鸽的主要归巢心理之二

前面讲到,由于信鸽人类奉养着,吃喝住均由人类提供,所以它的野生能力将逐渐退化,这是动物用进废退的规律所决定的。

去年我妻子出差,我不慎将家门钥匙锁在家中无法入内,考虑到再过几天妻子就回来了,再说鸽子开棚养,饿了暂时可以到外边吃点野食,结果等到第五天妻子回来,鸽子个个饿的皮包骨。有六羽幼鸽落入它棚,鸽雏子饿死在巢里,看后让我好心痛。通过这个教训使我认识到,并非信鸽饿了都会打野。

后来我注意观察了放飞赛鸽的归巢情况(以500公里、700公里为依据),发现两日内归巢的,赛鸽体质一般没有明显影响,但比较疲乏;三五日内归巢的,赛鸽体质有明显的影响,既疲乏又消瘦;一星期之后归巢的,通常是赛鸽体质不受影响,绝大部分精神饱满,没有疲乏之感。

我的分析,三日内归巢的一般在途中没有打野的时间,由于急于归巢所以显得十分疲乏;三五日内归巢的绝大部分不习惯打野食,由于在途时间较长,所以不仅疲乏而且体质有明显下降;一星期之后或更长时间归巢的,一般都会打野食,否则就不可能归巢,所以归巢后体质都没有明显影响。

由此可以推断,假使远程鸽不会吃野食,不具备野外生存的能力,归巢就是一个泡影。当然,具备一定的野外生存能力也只是相对而言,它们仍然要冒着饥饿、干渴和各种疾病等困难和威胁,尤其是严冬的到来,将会给许许多多的赛鸽判处死刑。

作为信鸽来讲,它们本能地知道无论如何在野外都不及归巢后的生活优待和生活保障。我们每次训放,家飞归来后总是有一顿饱餐在等待着它们,这些做法除了使它们熟悉归路和周围环境之外,还有重要的一条那就是通过饱食来进一步刺激它们归巢(条件反射,因为食物可以训练许多动物)。

不妨再举一例,我的邻居初学养鸽,饲养20余羽,由于他是外线电工,所以经常在野外工作,有时一连几天不回家,只好在出发前多放些粮食,这样鸽子饱一顿,饥一顿,结果今日少一羽,明日少一羽,不多久满棚鸽跑了个精光,鸽主一气之下也就收“摊”了。由此可见,饥饿也是信鸽归巢的主要心理之一。


三、恋亲感——是信鸽归巢的主要心理之三。

1、恋子是信鸽的本能。

恋子既是信鸽的本能也是所有动物的本能。俗话说虎毒不食仔,就是说非常凶残的动物对其后代也会百倍的照顾和保护的,信鸽也不例外,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是所有动物的义务,恋仔则是它的天性。

我本人养鸽以来先后搬过四次家,每次搬家都有点损失,当然由于搬家距离较远,加上时间紧就不得不暂时变成死条。尽管我关棚饲养很长时间仍免不了失鸽,从这些失鸽当中,我发现一是凡在归棚育过雏的父母鸽比没育过雏的损失大;二是雌鸽普遍比雄鸽的损失大。

另外,在放飞过程中也发现,一是棚内有幼雏的父母鸽普遍比没有幼雏的归巢心切;二是雌鸽普遍比雄鸽的归巢心切。难怪有经验的鸽友总是计算着把幼鸽出壳的时间尽可能地控制在决赛前夕,以此来刺激赛鸽的归巢欲。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恋偶是动物的共性。

任何动物当它发育成长到一定的年龄(成熟期),就会主动向异性求偶,然后生儿育女,繁殖后代,然而信鸽不同其他动物,它严格地遵循着一夫一妻制,一旦结成夫妻绝大多数都能善始善终,相敬如宾,特别是在产蛋前夕,“夫妻”更是形影不离。

许多鸽友正是巧妙地利用了信鸽的这种求偶心理使外来鸽最终改变了主意,更换了主人。随着竞翔不断地升级,速度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想方设法提高赛鸽的速度已经成为广大鸽友们共同研究的课题,不少的鸽友将赛鸽的恋亲心理引入赛制。

如采取赛前“夫妻”短时见面。然后留一羽棚内,选一羽上路,利用它们的恋偶心理促其加快归巢速度等,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恋巢是动物生存的需要。

大家知道,鸟有巢,兽有穴,人有家,任何动物不管是临时的,还是永久的,它们都会根据自己的特性选择自己的居住地。一是防止其他动物的侵袭,二是防止自然灾害的侵袭,三是生儿育女繁殖后代。

一般都会选择比较隐蔽,比较安全,出入觅食方便。鸽子由于它生性善良,这大概也是人们为什么要把它作为和平象征的缘故吧?它常常遭到其他食肉动物的袭击,所以迫使它选择了悬崖峭壁和茫茫林海,作为居住地,才使它们足以生存下来,这是最初的野鸽。

今天的信鸽本能地知道巢建立在人类这个保护伞下面最安全、最可靠,所以放路归巢总是不遗余力。可见恋巢是动物的天性,也是信鸽的天性,许多鸽友还采取赛前人为地制造赛鸽争巢格斗的场面,利用激将法以提高归速,也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恋同伴是信鸽的共同特点

信鸽过的是群体生活,它喜欢群居,这大概是它们不喜欢孤独的缘故或者是觉得更安全一些吧。我注意观察麻雀大雁和野鸽野外觅食的情景,发现它们很有秩序,每次觅食总是留一至两羽站在较高的位置上四处观察,一有动静就带头起飞,并且总要叫上几声,似乎在告诉同伙发现了险情,如同一个哨兵在警戒一样。

自然界许多动物都是这样,好像它们事先都有分工。那么,长期在一起生活,虽然有时也为争巢夺食也会争斗起来,但它们很快就会自行解决;有时候来了陌生伙伴,大家就会群起而攻之,可见信鸽也是一个大家庭,它们不希望陌生伙伴随意闯入,干扰它们的生活,当然离开伙伴的时候也希望能够回到曾经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同伙中去,这也许是信鸽归巢的一个原因吧。

虽然信鸽的语言我们还不懂,但可以从表情上看得出,凡是回归的同伙,不管在外是时间长短,大家都没有异常的反映和陌生的感觉。似乎它们通过自己的语言已经沟通认可。

综上所述,恋子,恋偶、恋巢、恋同伙是信鸽的天性,是信鸽的本能,这种综合的恋亲也是信鸽归巢的主要心理之一。

四、适应感——是信鸽归巢的主要心理之四。

常言道:叶落归根,人老还乡。谁不说家乡好呢?好在什么地方呢?无非是生活的比较适应,比较舒心,从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环境气候等各方面都比较适应,难怪许多在外地工作的人年老退休后仍要回到自己的家乡。

信鸽虽然和人类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在适应性问题上是类同的。它们长期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地区,它们对当地的环境气候;食宿条件等都比较适应,尤其是环境气候更为明显。

我长期观察了我棚内的鸽子,发现凡是在本地生长的鸽子一般都比较适应大西北的环境气候,没有异常反应;而从南方引进的鸽子就不同,夏天显得非常干燥,冬天不能御寒,抗病能力明显不及本地鸽。

由此可见,环境气候对信鸽来说影响非常之大。所以信鸽无论是带到什么地方,总是千方百计地回归家乡,这些都是本能的心理作用。

由于我国地大辽阔,地形复杂,造成各地方的环境气候都不相同,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律。

如我国大体上气候是从南向北,逐渐由热到冷,由湿润到干燥,但是由于地形的复杂性,造成了在同一条经度线上,而气温差、干湿差则明显不同,如川区和山区不同,平原和高原不同,沿海地带和沙漠地带不同,江湖地带与盆地不同,等等,这是造成信鸽不易准确定向的最大困难,假设没有这些复杂的地形和环境气候,我想信鸽归巢只要能够克服沿途吃宿等问题,那么归巢是不成问题的。

事实上信鸽在这样一个复杂地形和环境气候下归巢是非常不易的。正因此,我们特别强调赛线选择的重要性。

总之,环境气候的不适应,给信鸽的生存带来许多困难,如饮食不适、气候不适都会影响到信鸽的健康,有许多赛鸽不能归巢,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身处异地,食宿条件不好,环境气候不适造成体质急剧下降,有的甚至得病,以致最后丧生野外或变成天敌的美餐。

所以信鸽放飞后,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引起一系列不适应,通过自身的感知,只有尽快地归巢才能改变这一切的不适应,这就是信鸽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会不断寻找归巢。由此可见,适应感也是信鸽归巢的主要心理之一。

总而言之,信鸽归巢必然要产生于归巢有关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感知心理),反过来讲,信鸽所产生的一系列归巢心理活动必将导致其在有一线的希望情况下拼命归巢。

当然,我们指的是优质信鸽,尽管如此,由于鸽龄不同,饲养的方法不同,训放的情况不同,它们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差异也不尽相同。由于所具备的心理素质不同,其产生的效应也不尽相同,归巢情况也不尽相同。

我们说:一羽好的赛鸽,如同一名优秀运动员一样,光有好的竞赛技能而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比赛场上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水平,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常事。

信鸽遗传好是它的先天因素,而心理素质训练则是后天的人为因素,两项必须同时具备才能算得上一羽优秀的赛鸽,因此在引进、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注重赛鸽的心理素质训练是我们每一个鸽友所面临的新课题,不妨鸽友们试试看。


END

张金光


[狗头]感谢阅读!如喜欢本号可添加关注,鼓励请点赞+评论,我们下一篇文章再见!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