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孢子虫_常见鱼寄生虫基本性状和辨别诊治(下):孢子虫、复口吸虫、锚头鳋

鱼的孢子虫_常见鱼寄生虫基本性状和辨别诊治(下):孢子虫、复口吸虫、锚头鳋

日期: 人气:6655

导语:常见鱼寄生虫基本性状和辨别诊治(下):孢子虫、复口吸虫、锚头鳋

鱼的孢子虫

#春耕进行时#

深知养殖从业不易,共谋水产行业繁荣。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真材实料的精品!

本文以常见常遇常有的十种鱼类寄生虫为主要内容,有:车轮虫、指环虫、三代虫、斜管虫、小瓜虫、孢子虫、复口吸虫、锚头鳋、中华鳋、鱼鲺等虫种,按养鱼者能够浅显易懂的方式,因篇幅有限,分为上、下两期(本文为下期)简要介绍其基本性状以及辨别诊治的一些方法,仅供参考。

上期:常见十种鱼类寄生虫基本性状和辨别诊治(上)车轮虫、指环虫、三代虫、

接上期:


6、孢子虫


鱼寄生的孢子虫有很多种类,常见的有寄生在鱼体内或者体表粘(黏)孢子虫,分类学上属于黏体门,黏孢子虫纲,已经报道的能够致病的有近千余种,常见危害较大的种类有异形碘孢虫病,圆形碘孢子虫,饼形碘孢子虫,野鲤碘孢子虫,鲫碘孢子虫、鲢碘泡虫等等。粘孢子虫能广泛感染淡水和海水养殖鱼类的鱼苗和苗种。几乎对鱼的各种器官都能感染,甚至在同一条鱼的同一器官内,有数种粘孢子虫寄生。

粘孢子虫有几丁质壳片,两壳连接处叫缝线,缝线由于粗厚或突起呈脊状称缝脊。每个孢子内1-7个(典型种类为两个)呈球形、梨形或瓶形的极囊,极囊内有一根呈螺丝状盘曲的极丝。孢子内除极囊外充满胞质,胞质中有两个胚核,有的种类还有一个嗜碘泡

(碘孢子虫)

(鱼肉里孢子虫)

致病的寄生黏孢子虫的发育过程大致为:鱼类黏孢子虫的发育要经过放射孢子虫、营养体和成熟孢子(包囊)阶段。孢子从患病鱼体的胞囊释放到水体后,被中间宿主(一般为水生寡毛类)吞食,孢子在中间宿主体内经无性生殖发育为成千上万的放射孢子虫,放射孢子虫释放到水中,遇到鱼体即行感染,在鱼体内经过分裂、发育变成成熟的孢子和胞囊。引起鱼类发病的主要是其在鱼体内形成的胞囊

(粘孢子虫)

(鳃孢)

孢子虫主要寄生的部位在鱼的咽部、鳃部、鳞囊、肝脏、鳍条、吻部、肠道、肌肉等部位,通常称为“喉孢”、“肤孢”、“鳃孢”、"脑孢"、“内孢”、“外孢”等。其中以“喉孢”、“肤孢”、“鳃孢”三种最为常见,但“脑孢”的危害最为严重,几乎是无法治愈的,严重的能造成全塘覆灭。

(肤孢)

(肤孢,鲫鱼最常见)

在鱼的体表、体内和鳃部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白色胞囊即可初步诊断。也可将胞囊压成薄片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在高倍镜下可看到许多孢子,孢子壳面观为卵圆形、卵形或椭圆形或者瓜子形即可确诊。孢子虫的发病时间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每年的4-10月多发。在实际生产中以鲤鱼,鲫鱼最为易感,鲫鱼苗种初期多表现在体表有一个个的结节状突起。

疯狂病(鲢碘孢虫)

患有孢子虫的病鱼,食欲不振,鱼体皮肤或鳃部组织受到破坏,被细菌感染而腐烂,导致鳃组织呼吸机能受到阻碍。外表病症不太严重的病鱼,往往作波浪式旋转活动,表现出极度疲乏无力的样子。严重的病鱼在水中离群独自急游打转,经常跳出水面又钻入水中,如此反复多次,最终死亡,所以这种病又称之为疯狂病(鲢碘孢虫)。

孢子虫的繁殖时间在夜晚,据说用药在下午5点前后最佳。杀灭难度大,体外和鳃部有虫体的可以外用相关杀虫药泼洒,体内孢子虫寄生的则内服驱杀孢子虫的药物。比如:盐酸氯苯胍650克+左旋咪唑720克(按98%含量计算)拌料1吨连续服用3-5天;还有地克珠利、百部贯众散以及相关杀虫药等。外用时加用蛋氨酸碘混合兑水全池泼洒,以增加药物的渗透。孢子虫从卵到成虫有5~7天的发育时间,预防用药必须大于3天,治疗时间必须大于7天以防止复发。

7、复口吸虫 

复口吸虫病又称“白内障”、“瞎眼病”、“掉眼病”。能造成鱼苗、苗种大批死亡,尤以中上层鱼类比如鲢鱼、鳙鱼为甚,草鱼、团头鲂的复口吸虫也有流行趋势。病原为复口吸虫的尾蚴和囊蚴,常见的有湖北复口吸虫,还有倪氏复口吸虫等。

复口吸虫的成虫寄生在水鸟的肠道中,排出卵随粪便落入水中后,孵化出毛蚴。尾蚴遇第一中间宿主——椎实螺,在体内发育成胞蚴,胞蚴通过无性繁殖又产生无数的尾蚴。尾蚴离开螺体后进入第二中间宿主——鱼类,从皮肤钻入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鱼眼水晶体,逐渐以育成囊蚴。当水鸟吞食病鱼后,囊蚴在鸟肠道中又发育成成虫。

(白内障)

寄生复口吸虫的病鱼,多见脑部充血,嘴圈发白,眼球突出甚至脱落。当鱼急性感染时,在水中挣扎游动,病鱼头部脑区和眼眶周围呈现充血现象(由湖北复口吸虫寄生所致)。若病鱼失去平衡能力,卧于水面头部向下、尾部朝上,鱼体颤抖并逐渐弯曲(此症状是由倪氏复口吸虫寄生所致) ,短期即可出现大批死亡。慢性感染时,病鱼眼球混浊呈乳白色严重时眼球脱落成为瞎眼镜检时挖出病鱼眼球,剪开眼球取出水晶体,剥下晶体外围的透明胶质,置于载玻片上并加盖玻片,在显微镜下检查是否有无复口吸虫囊蚴或者其它寄生虫即可确诊

(鼓眼)


螺类是复口吸虫的中间寄主,鱼池混养专吃螺蛳的青鱼是最好的防范措施。另外,可以用相关杀灭驱除复口吸虫的药物,比如:硫双二氯酚每公斤鱼体重给药20~30克,连用2~5天;二丁基氧化锡每100公斤鱼体重内服用量25克,连用5天;硫酸铜0.7克/立方米全池遍洒,24小时内连续泼洒2次,还可杀死椎实螺。


8、中华鳋(蚤)

中华鳋雌雄异体雌虫营寄生生活,雄虫营自由生活。大中华鳋的雌虫寄生在草鱼鳃上,鲢中华鳋寄生在鲢鱼鳃上。雌虫用大钩钩在鱼的鳃丝上,肉眼可见挂着许多白色像蝇蛆一样的小虫即中华鳋,所以中华鳋病又叫"鳃蛆病"。

中华鳋主要攻击寄生于鱼的鳃部,以其第二触角插入鳃丝,造成机械性损伤,影响鱼的正常呼吸,引起鱼焦躁不安;同时伤口又为微生物的侵入打开了门户,可导致鳃丝的局部发炎,甚至化脓。鳋虫在吸食时分泌溶解组织,使口器部位的鳃丝表皮破坏,细胞松散,附近微血管亦被破坏,有时使鳃丝末端弯曲变形、贫血

(鳃丝上有虫体并浮肿)

大中华鳋
往往寄生在2龄以上的草鱼、青鱼,鲢中华鳋寄生在 1 龄以上的鲢鱼、鳙鱼的鳃上。病鱼在水中跳跃不安,食欲减退或不食,体发黑;呼吸困难,离群独游,或停留近岸水体中,不久死亡。揭开鳃盖,可见许多带有卵囊的雌鳋,雌鳋挂在肿胀发白的鳃丝末端上,形似白色小蛆

严重时鱼头朝下尾朝上,鱼的鳃丝末端肿胀、发白。病鱼在水中跳跃不安,食欲减退或不摄食。鲢、鳙鱼感染后往往在水中尾鳍露出水面,故又有"翘尾巴病"之称;病鱼常因呼吸困难而死。


此病可肉眼确诊,用专杀中华鳋或杀虫药物进行杀灭,3-5天后复检,杀灭效果不理想时需要复杀。


9、锚头鳋(蚤)


锚头鳋,俗称锚头虫,与中华鳋一样同属节肢动物甲壳类。只有雌虫才寄生在鱼体上,长约1厘米。虫体的后端,带有1对卵囊。头部分有叉状两角似船锚,故此而得名。虫体寄生四周组织常有红肿发炎看似红斑,同时靠近伤口的鳞片被锚头蚤(鳋)的分泌物溶解,腐蚀成缺口。鱼体初被虫体侵入时,表现不安,食欲不好,继而身体瘦弱,游动缓慢。


此虫可侵入鲤鱼、鲢鱼、鳙鱼、草鱼等鱼的体表,甚至口内,对幼鱼危害特别严重,可引起死亡,对大鱼主要是影响生长,降低商品价值。此病流行地区广,全国各养鱼地区都有发现,终年可见,夏季、秋季能引起严重流行。

锚头鳋寄生的病鱼,表现在焦急不安,减食,消瘦。虫体寄生在鱼体各部位呈白线头状,随鱼游动。有的虫体上长有棉絮状青苔,往往被误认为是青苔的苔丝挂在鱼身上。这种害虫凶猛贪食,寄生处会出现不规整的深孔,锚头鳋一端刺进鱼体一端露出体外,虫的头部钻到鱼体肌肉里,用口器吸取血液,也噬食鳞片和肌肉,靠近伤口的鳞片被锚头鳋分泌物溶解腐蚀成不规整形缺口

只有锚头鳋雌虫才寄生在鱼体上,长约1厘米,幼虫在鱼体上寄生时呈现红斑肉眼可见并明显,分为童虫、幼虫和老虫三个阶段,用专杀锚头鳋或相关杀虫药物进行杀灭,相隔5-10天复杀一次。


10、鱼鲺(虱)


鱼鲺是一种小型甲壳类水中害虫。外形似臭虫,俗称水臭虫,又称鱼虱子。虫体呈椭圆形,透明。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的腹面有一对用作吸附在鱼体上的吸盘和一个刺破鱼皮肤的口刺。胸部分四节,每节有一对游泳足。腹部不分节,为椭圆形的叶片是鱼虱的呼吸器官。一般寄生在苗种2厘米以上的鱼体各部位,腹下和鳍、尾上尤多。鱼虱以其口刺刺伤鱼体表组织,吸取血液与体液。

鱼虱没有卵囊,卵直接产在水生植物或石块上。卵圆形,黄色或褐色,外面有一层胶质物,借以固定在其它物体上。水温29-31℃时,10-14天即可孵出幼虫。幼虫孵出后,若两天内找不到寄主即行死亡。鱼虱离开鱼体后,可在水中自由生活较短时间,所以它可以自行由一尾鱼转移到另一尾鱼体上去,也能随水流入其它水体中。

鱼虱病是一种侵袭性鱼病,常在春季发生,为鱼类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鱼体有鱼虱寄生时,因为鱼虱破坏鱼体表组织而有疼痛感,呈现出极度焦躁不安,或跃于不面,或急剧狂游,百般挣扎、翻滚等现象,十分痛苦。一旦出现此病,用专杀鱼鲺虫或杀虫药物进行杀灭,3-5天后复检,杀灭效果不理想时需要复杀。

相关文章:

常见十种鱼寄生虫基本性状和辨别诊治(上)车轮虫、指环虫、三代虫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敬请关注头条号@渔人刘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水产养殖##鱼病##寄生虫##鱼##渔人刘文俊#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