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门事亲 儒门事亲的作者是

儒门事亲 儒门事亲的作者是

日期: 人气:177
《儒门事亲》是金代张从正编撰中医著作,共十五卷,成书于1228年。秉承张氏“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之思想,故命名为《儒门事亲》。书中前三卷为张从正亲撰,其余各卷由张氏口述。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儒门事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儒门事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1. 儒门事亲的作者是
  2. 儒门事亲的介绍
  3. 医者与其逆病人之心而不见用翻译
  4. 儒门事亲的四库提要记载
  5. 求翻译!出自张从正《儒门事亲。攻里发表寒热殊途笺》

一、儒门事亲的作者是

张从正。

张从正(公元1156年—公元1228年),字子和,陵芦号戴人。金代医学家,四大名医之一。睢州考城张老庄(今兰考县小宋集北四里北沙岗)人。

张从正张氏私淑刘完素的学术观点,对于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扩充了三法的运用范围,形成了以攻邪治病的独特风格。

为槐汪察祖国医学的病机理论和治疗方法做出贡献,被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称为“攻邪派”的代表。他一生著述颇丰,著有《儒门事亲》等。

《儒门事亲》背景:

《儒门事亲》是金代张从正编撰中医著作,共十五卷,成书于1228年。秉承张氏“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之思想,故命名为《儒门事亲》。书中前三卷为张从正亲撰,其余各卷由张氏口述,经麻知几、常仲明记录、整理而为完书。 

全书各卷由诸篇论文汇编而成,每卷含数篇论述,有说、辨、记、解、诫、笺、诠、式、断、论、疏、述、衍、诀等体裁。

包括:“事亲”本书。治百病法,十形三疗,杂记九门,撮要图,百铅茄法心要,三法六门,“三消论”(刘完素),扁鹊华佗察声色定生死诀要,世传神效方等几部分内容。

二、儒门事亲的介绍

《儒门事亲》,中国古代汉医著作之一,张从正编撰,共十五卷,成书于1228年。秉承张氏“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之思想,故命名为《儒门事亲》。书中前三卷为张从正亲撰,其余各卷由张氏口述,经麻知几、常仲明记录、整理而为完书。

三、医者与其逆病人之心而不见用翻译

医者与其逆病人之心而不见用翻译是:医生与备氏其违背病人的心愿而不被任用。

一、原文及注释

夫补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恶,医者与其逆病人之心而不见用,不若顺病人之心而获利也,岂复计病人之死生乎?呜呼!世无真实,谁能别之?今余著此吐汗下三法之诠,所以该治病之法也,庶几来者有所慿藉耳。

补法是病人所乐于接受的,攻法是病人害怕使用的,医生与其违背病人的心愿而不被任用,不如顺应病人的心理而获得利益,难道还考虑病人的生死吗?悲哀啊!世上没有正确的标准,谁能区别医生治疗的正确与否?现在我编写这篇论述汗吐下三法的文章,用来概括治疗疾病的方法,希望后来的医生(治疗疾病的时候)有所依据罢了。

二、书籍作者介绍

张从正《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仿罩散》本文节选自《儒门事亲》,作者张从正,字子和,自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闷汪南兰考)人,金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张氏继承刘完素的学术思想,用药偏于寒凉。他认为外邪是致病之因,治法应以祛邪为主,扩大了《伤寒论》中关于汗吐下三法的应用范围。由于他在治疗上偏于攻下,后人称以他为代表的学术派别为攻下派。

《儒门事亲》成书于公元十二世纪二十年代,由张从正与麻知几、常仲明辑著而成。全书共十五卷,内容包括医论、诊断、病证、治法等,主要阐述了张氏运用汗吐下三法治病的理论和经验,并列举各种病证共二百余例说明其攻邪治法的疗效。

四、儒门事亲的四库提要记载

《儒门事亲》·十五卷(大学士英廉家藏本)

金张从正撰。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人。兴定中召补太医,寻辞去。事迹具《金史·方技传》。从正与麻知几、常仲明辈讲求医理通其术。因抒所心得,述为此书。枣液凡分三十二门,首原道原脉摄生阴阳诸论,次凳链物及处方用药,次第加减君臣佐使之法,於医理精蕴阐发极为深至。其书初罕传播,金末杨威始得本刊行,而题为河间刘完素所著。明初宁王权重刊,亦沿其误,并伪撰完素序文词调於卷首以附会之。至李时珍作《本草纲目》,始纠其谬,而定为出於元素之手,於序例中辨之甚明。考李濂《医史》,称完素尝病伤寒八日,头痛脉紧,呕逆不食,元素往候,令服某药。完素大服,如其言遂愈。元素自此显名。是其造诣深邃,足以自成一家,原不必托完素以为重。今特为改正,其伪托之序亦并从删削,辑为此书。刘祁《归潜志》称,麻知几九畴与之善,使子和论说其术,因为文之,则此书实知几所记也。其例有说有辨,有记有解,有诫有笺,有诠有式,有断有论,有疏有述,有衍有诀,有十形三疗,有六门三法,名目颇烦碎,而大旨主於用攻。其曰《儒门事亲》者,以为惟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也。从正宗河间刘守真,用药多寒凉,其汗吐下三法当时已多异议,故书中辨谤之处为多。丹溪朱震亨亦讥其偏,后人遂并其书置之。然病情万状,各有所宜,当攻不攻与当补不补厥弊维均,偏执其法固非,竟斥其法亦非也。唤槐惟中间负气求胜,不免过激。欲矫庸医恃补之失,或至於过直。又传其学者不知察脉虚实,论病久暂,概以峻利施治,遂致为世所藉口。要之未明从正本意耳。

五、求翻译!出自张从正《儒门事亲。攻里发表寒热殊途笺》

有一言而可以该医之旨者,其惟发表攻里乎?虽千枝万派,不过在表在里而已矣。欲攻其里者,宜以寒为主;欲发其表者,宜以热为主。虽千万世,不可易也。言之详矣!今人多错解其旨,故重为之笺。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此寒热二字,谓六气中司气之寒热。司气用寒时,用药者不可以寒药;司气用热时,用药者不可以热药,此常理也。惟攻里发表则反之。

然而攻里发表,常分作两涂。若病在表者,虽畏日流金之时,不避司气之热,亦必以热药发其表;若病在里者,虽坚冰积雪之时,不避司气之寒,亦必以寒药攻其里,所谓发表者。出汗是也;所谓攻里者,涌泄是也。王太仆注云∶汗泄下痢,皆以其不住于中也。夫不住其中,则其药一去不留,虽以寒药犯司气之寒,热药犯司气之热,亦无害也。

若其药留而不出,适足以司气增邪,是谓不发不攻。寒热内贼,其病益甚,无病者必生病,有病者必甚,若司气用寒之时,病在表而不在里,反以寒药冰其里,不涌不泄,坚腹满痛急,下痢之病生矣;若司气用热之时,病在里而不在表,反以热药燥其中,又非发汗,则身热、吐下、、痈疽、疮痒、瞀郁、注下、 螈、肿胀、呕吐、鼽衄、、骨节挛、肉痛、血泄、淋闭之病生矣。以此知非热不能解表,非寒不能攻里。是解表常宜热,攻里常宜寒。若反此法,是谓妄造。

今之用药者,以荆黄汤解表,以姜桂药攻里,此与以水济水,以火济火何异哉?故非徒不效,轻者危,甚者死。夫《本草》一书,不过酸、苦、甘、辛、咸、淡六味而已。圣人既以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又以淡味渗泄为阳。是辛、甘、淡三味以解表,酸、苦、咸三味以攻里。发表与渗泄,非解表而何?涌泄里而何?此二者,圣人之法尽矣!蔑以加矣!

然则医之法,果多乎哉?攻里以寒,解表以热而已矣。虽然,表病而里不病者,可专以热药发其表;里病而表不病者,可专以寒药攻其里;表里俱病者,虽可以热解表,亦可以寒攻里,此仲景之大、,虽解表亦兼攻里,最为得体。今之用药者,只知用热药解表,不察里之已病,故前所言热证皆作矣。医者不知罪由己作,反谓变证,以诬病患,非一日也。故刘河间自制通圣散加益元散,名为双解。千古之下,得仲景之旨者,刘河间一人而已。然今之议者,以为双解不可攻里,谤议纷纭,坐井小天,诚可憾也!岂知双解煎以葱须、豆豉,涌而汗之,一剂立雪所苦。纵不全瘥,亦可小瘳。向所谓热证,亦复不作。俟六经传毕,微下而已。今医者不知其济物无穷之功,乃妄作损胃无穷之谤,余颂愤刘河间有能医之名,设坚白之论,以求世誉。孰肯磨迹剖璞一试,而追悔和氏之刖足哉?

余之所以屡书此者,叹知音之难遇也。近者,余瞎毁并之故人某官,不欲斥言其名,因病头项强,状类伤寒,服通圣散,虽不得其法,犹无害也,医者见其因通圣散也,立毁其非仲景之药也。渠不察其热已甚矣,复以辛热发之。汗出不解,发黄血泄竟如前所言。后虽以承气下之,不能已。又复下之,至绝汗出,其脉犹搏击。然余亲见其子,言之甚详。至今士大夫,皆不知辛热一发之过也,独归罪于通圣散。呜呼!甚矣,道之难明也!

顷,余之旧契,读孟坚《汉书·艺文志》,载五苦六辛之说,而颜师古辈,皆无注解。渠特以问余。余顾其《内经》诸书中,亦不见其文。既相别矣,乘蹇且十里外,飒然而悟。欲复回以告,予之旧契,已归且远。乃令载之以示来者。夫五者,五脏;六者,六腑也,腑者,表也。病在里者,属阴分,宜以苦寒之药,涌之、泄之;病在表者,属阳分,宜以辛温之剂,发之、汗之。此五苦六辛之意也。颜师古不注,盖阙其疑也。乃知学不博而欲为医,难矣!余又徐思∶五积六聚,其用药亦不外于是。夫五积在脏,有常形属里,宜以苦寒之药,涌之、泄之;六聚在腑,无常形,属表,宜以辛温之药,发之、汗之。与前五苦六辛亦合。亦有表热而可用柴胡之凉者,犹宜热而行之。里寒而可用姜附之热者,犹宜寒而行之。余恐来者,不明《内经》发表攻里之旨,故并以孟坚五苦六辛之说,附于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儒门事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儒门事亲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