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历史答案
1. 据古籍记载,夏、商、周三朝不断有接待“四夷”的活动,如“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少康即位三年,方夷来宾”。周朝还专门设立“象胥”这一职官,负责接待四方使节和诸侯宾客,“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上述现象表明( )
A. 内外服制度的历史悠久B. 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C. 中央王朝注重与周边民族交流D. 各民族之间实现了和谐与平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夏、商、周时期中央王朝不断接待周边少数民族使者,周朝还专门设置“象胥”这一职官来负责接待四方使节和诸侯宾客,表明中央王朝注重与周边民族交流,C项正确;内外服制度是商朝的国家管理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国家大一统局面形成于秦汉时期,排除 B项;仅凭中央王朝接待“四夷”无法说明各民族之间实现了和谐与平等,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 “(曹)魏以中书、尚书为主,两晋中书地位更加重要,门下逐渐崛起、与中书分权。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把皇帝下面的最高政务核心(以丞相为首的三公)分割成为决策、审议和执行三个职能比较明确的系统。”据此可知,三省制的形成( )
A. 分割了帝王权力B.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
展开全文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之间分工合作,相互制约、互为补充,相权一分为三,皇权得到加强,实际上强化了君主专制,D项正确;三省制下,分割了丞相的权力,而非分割皇权,排除A项;行政效率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所得到的劳动效果、社会效益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因素之间的比率关系,材料没有体现尚书省的执行效率情况,排除B项;三省是中央机构,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3. 宋代边塞诗画重在渲染昭君的悲剧与国家的耻辱(如下图)。但元代虞集评论说,“天下为家百不忧,玉颜锦帐度春秋;如何一段琵琶曲,青草离离永未休”。此种格调渐成元代外族类题画诗的主流基调。这一变化反映了( )
宫素然《明妃出塞图》
A. 时代背景影响士人心态的变化B. 程朱理学坚守夷夏之防
C. 文人精神备受民族压迫的摧残D. 元代诗人丧失民族气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矛盾尖锐,因此“宋代边塞诗画重在渲染昭君的悲剧与国家的耻辱”;而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元代诗人虞集认为昭君远嫁具有积极意义,并不可悲,这反映了时代背景影响士人心态的变化,A项正确;南宋时期程朱理学盛行,注重夷夏之防,而材料旨在强调元代诗人冲破了程朱理学的束缚,重新认识昭君出塞的意义,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民族压迫问题,排除C项;材料强调元代诗人对昭君出塞的态度变化,而非反映其丧失民族气节,排除D项。故选A项。
4. 清朝有人记载在陕鄂川三省交界地区,“山中多包谷(又称玉米)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猪至集市,盈千累万,船运至襄阳、汉口售之,亦山中一大贸易”。这表明当时( )
A. 传统社会经济结构产生根本变革B. 三省交界处易于出现工商业市镇
C. 高产作物利于推动农产品商品化D. 玉米种植缓解了山区的人地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山中多包谷(又称玉米)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猪至集市,盈千累万,船运至襄阳、汉口售之”体现的是高产作物(玉米)助推了酿酒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C项正确;该地区仍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并未出现新的生产关系,无法体现传统社会经济结构产生根本变革,排除A项;材料中工商业市镇出现仅是个别现象,与地理位置不构成因果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人地矛盾,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5. 19世纪7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边疆危机日益恶化,触发了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争论的结果迫使清政府及时调整国防战略,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为此,清政府决定( )
A. 实行改土归流,强化边疆管理B. 引进先进技术,推行百日维新
C改革边疆建制,新疆台湾设省D. 编练湖北新军,提高国防实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可知,清政府意图加强塞防、海防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边疆危机,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C项正确;改土归流是明清时期为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不是为了应对近代边疆危机,排除A项;百日维新运动发生于1898年,晚于边疆危机的出现,排除B项;编练湖北新军是在甲午战争之后,目的是提高军队的近代化水平,且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 下表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
中英美三国关税平均税率比较表
国别年份
1922年
1934年
中国
5%
31.3%
英国
33.3%
43.3%
美国
38.5%
53.2%
A. 英美等主要西方列强控制中国关税B. 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C. 各国税率的调整基于战时经济体制D. 英国经济相较美国经济更具竞争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22年到1934年,中国关税平均税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有利于保护国内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B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英美等主要西方列强控制中国关税这一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的时间早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并非战时经济体制,排除C项;仅凭英国关税平均税率低于美国这一信息,不足以说明英国经济更具竞争力,排除D项。故选B项。
7. 1957年,我国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农业增长速度,与世界相比并不低,但粮棉的紧张局势在当时未能显著缓解。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国际贸易出口增长较大B. 工业增长速度相对较快
C. 非农业人口的比重增加D. 民众亟需改善生活质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并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正处于“一五”计划期间,国家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工业增长速度较快,从而使工业对粮棉等原材料的需求急剧提升,B项正确;新中国建立时间不长,正值“一五计划”实施阶段,此时的国际贸易出口增加是很有限的,而且国际贸易也未必就是粮棉出口,排除A项;非农业人口的比重增加虽然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粮棉需要的增加,但其增速有限且是由工业化方针的实施引起的,因而不应成为主要原因,排除C项;民众亟需改善生活质量是原因之一,但是结合那个时代的创业奉献精神可以得出,这一点不是“粮棉的紧张局势在当时未能显著缓解”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8.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稳定发展良好态势。这一论断( )
A. 阐明了国家外交立场B. 强调了和平统一的价值
C. 提供了“一国两制”实践的根本遵循D. 确保了香港澳门地区的政治实体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稳定发展良好态势”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国家再次强调香港、澳门作为中国一部分,必须在“一个国家”的前提基础上才能享有高度自治的权力,从而保持长期稳定发展良好态势,这就为港澳地区“一国两制”的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C项正确。香港澳门问题属于我国的内政问题,不涉及外交方面,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和平统一,排除B项;港澳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下的特别行政区,不是独立的政治实体;排除D项。故选C项。
9. 某学者针对西方文明上古与中古分期问题指出:“公元78世纪,一系列新的现象打破了尚存的统一性……罗马、基督教和日耳曼传统的融合最终完成。”上古向中古的转变也是“从罗马帝国到神圣罗马帝国”的转变。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中古与上古文明的区别主要在于( )
A. 文明多元趋势加强B. 政教结合局面的出现
C. 王权有限原则的确立D. 封君封臣制度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上古和中古文明的划分在于“罗马、基督教和日耳曼传统的融合最终完成”,即皇帝的任命需要经过教皇的加冕,罗马帝国演化为神圣罗马帝国,政治与基督教相结合,即政教结合,B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出文明多元趋势的加强,排除A项;中古王权受到教会的约束,但王权有限原则是在英国《大宪章》颁布后确立的,排除C项;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中世纪的典型特征,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指出:当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和西欧开始时,最不发达国家和最发达国家之间的最大差距不过是1:2,200年后,这种差距变成了1:60。这反映出,作者强调()
A.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迫切性B. 反对西方霸权成为时代主题
C. 助力发展中国家实现民族独立D. 推翻世界殖民体系的必然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工业革命以来,最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改变题干中现象就必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反对西方霸权没有直接关联,排除 B项;二战后,绝大多数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排除C项;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具有必然性,但其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1. 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曾评论道:“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据此可知( )
A. 英德矛盾不可调和B. 英国正为战争造势
C. 世界大战一触即发D. 世界不稳定性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德竞争激烈导致矛盾激化,双方有可能由小冲突发展成大战争,世界形势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D项正确;材料体现英德矛盾因经济利益不断激化,但无法体现不可调和,排除A项;该评论是对英德关系走向的一种预测与担忧,而非为发动战争造舆论,排除B项;仅凭材料中的英德矛盾不能体现世界大战一触即发,排除C项。故选D项。
12. 二战后初期,随着美国对拉丁美洲政治与经济影响的深入,绝大多数拉美国家成为美国的盟友。但在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纷纷加入不结盟运动。这一变化反映出()
A. 社会制度影响外交政策B. 雅尔塔体系已完全崩溃
C.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D. 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二战后初期,随着美国对拉丁美洲政治与经济影响的深入,绝大多数拉美国家成为美国的盟友。但在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纷纷加入不结盟运动”信息可知,大多数拉美国家在对外关系方面经历了从与美国结盟到纷纷加入不结盟运动的转变过程,表明美国对拉美国家的影响力减弱,也就意味着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独立性在增强并日益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这反映了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拉美国家的外交政策调整并非是由社会制度导致,而是与拉美国家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有关,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雅尔塔体系受到冲击但仍然存在,逐步崩溃于冷战结束之后,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世界政治多极化而不是经济全球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四民月令》是东汉后期庄园生产活动的记录。崔寔晚年移居洛阳后写成,书中反映的农事季节,也和洛阳及周边地区相符。
正月
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
命女工趣(同趋,督促)织布。
可种春麦、碑豆,尽二月止。
命典馈酿春酒。
三月
是月也,杏华盛,可苔沙白轻土之田。
时雨降,可种秔稻。
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
可粜黍。买布。
九月
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
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
——摘编自缪桂龙《四民月令选读》
材料二在中世纪欧洲的庄园中,农奴身份的主要标志是承担雇工劳役。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市大量的手工业品进入庄园,领主迫切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城市输入的精美手工业品,于是改为征收货币地租。货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于13世纪末叶逐渐流行起来,黑死病后发展尤为迅速。劳役折算成一笔固定的货币后,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土地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有什么区别。13世纪以后,大量农奴涌向包括英国伦敦在内的一些城市,庄园制度加速瓦解。挣脱农奴制枷锁的农民,同新兴市民阶级一起,把社会分工和交换活动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在创造着新的社会交往关系,从而为现代工业的发展铺垫了道路。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时期地主庄园的主要特征。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庄园货币地租盛行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汉代庄园与中世纪西欧庄园对中西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案】(1 )特征:重视儒学教育;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经营形式多样);存在商品交换(与市场保持联系);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军事力量);承担基层的社会救助职能。
(2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领主消费方式的改变;黑死病等灾害的影响;城市的兴起。
(3 )影响:汉代:推动豪强地主势力发展;造成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导致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欧洲: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庄园制度的瓦解;促进中世纪西欧社会的转型。
【解析】
【详解】(1 )根据材料一中的“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重视儒学教育”;根据材料一中的“命女工趣(同趋,督促)织布。可种春麦、碑豆,尽二月止……时雨降,可种秔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根据材料一中的“可粜黍。买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存在商品交换”;根据材料一中的“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可得出“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根据材料一中的“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承担基层的社会救助职能”。
(2 )根据材料二中的“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市大量的手工业品进入庄园”可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二中的“领主迫切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城市输入的精美手工业品,于是改为征收货币地租”可得出“封建领主消费方式的改变”;根据材料二中的“货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于13世纪末叶逐渐流行起来,黑死病后发展尤为迅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黑死病等灾害的影响”;根据材料二中的“13世纪以后,大量农奴涌向包括英国伦敦在内的一些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城市的兴起”。
(3 )汉代: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汉朝庄园经济的发展,推动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壮大,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军阀割据局面出现,导致东汉名存实亡”;欧洲:根据材料二中的“13世纪以后,大量农奴涌向包括英国伦敦在内的一些城市,庄园制度加速瓦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加速了庄园制度的瓦解”;根据材料二中的“挣脱农奴制枷锁的农民,同新兴市民阶级一起,把社会分工和交换活动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二中的“同时也在创造着新的社会交往关系,从而为现代工业的发展铺垫了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促进中世纪西欧社会的转型”。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1年
34所大学设立俄语系和科;初、高中学校优先教授俄语课程
1954年
高中外国语课程仍以俄语优先
1957年
俄语与英语比例应为1:1;高中英语课开设面扩大
1964年
《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确定英语为学校教育第一外语
1978年
《全日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提出外语课语种要以英语为主;高考考生参加外语考试
1979年
教育部要求以英语教育为主,注意日语、德语、法语等外语多语种比例
2001年
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
2017年
教育部调整外语规划语种,在英语、日语、俄语的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新高考外语科目可以一年两考。
——文秋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成就与挑战》
根据材料,提取有关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主题1:外语教育语种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20世纪50年代前期
优先教授俄语
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中国;中国外交“一边倒”/中苏友好同盟。
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
以俄语为主到以英语为主
和平共处五项和“求同存异”;中苏关系逐渐破裂;积极与一些西方国家/亚非拉第三世界开展友好往来。
20世纪70年代
以英语为主,多语种教育格局
对外开放;国际局势趋向缓和/先后与美、日等发达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出现第二次建交高潮。
21世纪以来
以英语为主、多种语言全面发展
进一步对外开放;实行全方位多边外交。
总之,我国由以俄语为主到以英语为主、其他语言为辅,再到以英语为主、多种语言全面发展,反映出外交政策的调整。
主题2:外语教育语种的变化体现出经济建设时代特征
20世纪50年代前期
优先教授俄语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苏联援助;
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
以俄语为主到以英语为主
《论十大关系》/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20世纪70年代
以英语为主,多语种教育格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开放。
21世纪以来
以英语为主、多种语言全面发展
进一步对外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总之,我国由以俄语为主到以英语为主、其他语言为辅,再到以英语为主、多种语言全面发展,体现出我国经济建设时代特征。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表格中1951 年-2017年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变化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拟定论题,例如,结合新中国外交相关知识,联系材料中外语教育语种变化,拟定论题为“外语教育语种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其次,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经历了俄语为主、英语为主、英语为主多语种全面发展的变化,对应同时期新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即可。最后,强调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变化反映出外交政策的调整。此外,还可以结合中国各阶段经济建设时代特征相关知识,联系材料中外语教育语种变化,拟定论题为“外语教育语种的变化体现出经济建设时代特征”,结合中国20世纪50年代前期的“一化三改”、50年年代后期到60年代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21世纪的深化改革开放等时代特征对我国外语教育语种变化进行说明即可。
【点睛】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政局逐步稳定,城市人口占比20%左右。1890年以后,工业革命加速发展,城市人口比例逐步攀升。随着交通的进步,美国大城市的交通更加便利。在接下来的20年里,生活在城市地区的美国人增加到5000万。在1920年,生活在城市地区的美国人的总数超过了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
——摘编自李超《城市化:经验回顾与路径启示》
材料二中国城市由传统城市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通商贸易成为开埠城市的经济主体,城市商业得到发展,洋行大量出现。兴办近代工业使中国城市化发展加快。这些城市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编自侯蕊玲《论中国近代城市产生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背景。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答案】(1 )历史背景:南北战争结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事业的进步。
(2 )特点:具有半殖民地特征;空间分布不均衡;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起步晚;发展艰难。
【解析】
【详解】(1 )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一“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政局逐步稳定,城市人口占比20%左右。1890年以后,工业革命加速发展,城市人口比例逐步攀升。”可推出南北战争结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根据材料一“随着交通的进步,美国大城市的交通更加便利。”可推出交通事业的进步。
(2 )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国城市由传统城市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中的时间信息可推出具有半殖民地特征;根据材料二“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可推出空间分布不均衡;根据材料二“这些城市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可推出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根据材料二“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可推出起步晚;发展艰难。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一刻钟等于多少分钟 古时候一刻钟等于多少分钟
- 养蜂哪里有蜂种? 想养蜜蜂从哪里买蜂种
- 18个穷人创业致富项目 18个适合穷人的创业项目
- 大挂蜂蜜多少钱一斤 大山的蜂蜜一斤一般多少钱呢
- 炖羊肉最忌讳两种佐料 炖羊肉最忌讳两种佐料陈皮
- 水产养殖网箱 水产养殖网箱厂
- 绿萝的功效与作用 绿萝的功效与作用图片
- 华山松 华山松能活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