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来自陈集亮先生——
山高,茶好,水阔,船多。
常德在历史上上演茶船古道的故事,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
神秘的北纬30°线从这块土地上穿过,使常德和世界上众多的古老文明站在同一条纬度上。先天的因素就决定了常德的与众不同。
两座大山的余脉用壮丽的尾声投入常德的胸膛。雪峰山武陵山两座巨大山系的余脉,耸立在常德西部。桃源县乌云界一带,雪峰山余脉,山峰的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上。石门壶瓶山、澧县太青山一带,武陵山余脉,山峰海拔普遍高过1000米。壶瓶山更是以主峰高达2098.7米而成为“湖南屋脊”。这些耸立在常德西部的山脉,终年云雾缭绕,绿意弥漫,鸟语花香,是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的宝地,也是茶叶天生的家园。事实也是如此,这些地区,是常德茶叶的主产区,也是湖南最大的茶叶产区之一。
常德自古产茶。城头山出土的茶具昭示人们,茶树的种植与饮茶的习俗在常德可以追溯到6000年以前。在2014年12月11日至13日召开的“湖南省茶叶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高效湘茶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一篇题为《湖南澧县是我国最古老的茶乡之一》一文被评为优秀论文。至此,“湖南澧县是我国最古老的茶乡之一”的命题,第一次得到了国内知名茶叶专家学者的肯定。常德是茶叶的原产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源头之一。
展开全文
把茶和禅联系在一起,也是常德的发明。石门夹山的唐代高僧善会,第一次提出了“茶禅一味”的理念,而善会的传人——宋代高僧圆悟克勤,写出了被誉为“宗门第一书”的《碧岩录》,把“茶禅一味”的境界提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此后流布四方,日本茶道就来源于此。
如果说雪峰山武陵山是常德巨大的骨架,沅水澧水及其众多的支流,则是常德奔腾的血脉。常德何其有幸!湖南的四大江河,常德独拥两条!
沅江,又称沅水,是湖南省的第二大河流,干流全长1033公里,流域跨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四省。在湘黔铁路没有修成和公路不发达以前,黔东与湘西进出物资均靠水运,在常德集散。曾经的常德,是湖南省仅次于长沙的第二大商埠。
澧水,流域跨越湘鄂两省边境,有河长5公里以上的支流325条,其中较大的有如溇水、渫水、道水等8大支流,加上澧水干流本身,合称九澧。在水运为主的岁月里,澧水下游的津市是可与常德比肩而立的大码头。
常德的造船史,也是源于城头山。城头山出土的桨叶证明,6000年以前,常德的船就开始了在江河里的游弋。此后数千年间,常德的船如何由小到大由近到远,我们不得而知。但1000年前南宋的杨幺起义,让我们可以管窥常德造船业的不凡。杨幺最大的战船高两三层楼,可容纳近千人。舱内装车轮,踏车击水,往来飞快。造船,至今还是常德一个不可忽视的产业。
那山,那茶,那水,那船,早就埋好了伏笔。茶船古道的故事,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最跌宕的是卢次伦与泰和合的故事。
在泰和合鼎盛时期,泰和合大楼正厅的上方,曾经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海国流芬”四个颜体大字,是卢次伦的二儿子手书。在偏远的石门壶瓶山,在当时人称宜市的深山小镇,出现这么四个字,意义非同凡响!卢次伦在深山里写就的自豪与联通海外的胸襟一览无余。
卢次伦,别号月池,广东香山人,生于1858年(清咸丰八年),比孙中山大8岁,卢孙两家仅十里之隔。孙中山的元配夫人还是卢次伦的族妹呢。
作为广东人的卢次伦,最初是与一帮志同道合的家乡朋友为开采铜矿来到宜市的,时间是1887年。当时的宜市,在湘鄂边界也算是一个繁华的小镇。这里是澧水支流渫水水运的起点,湘鄂边界的木材、药材和桐油就从这里而下运到津市交易。卢次伦他们采铜矿的矿山叫九台山,跨越湘鄂两省。采矿成功后,他们遭遇到产权官司,湖南的开采许可证湖北方面不予承认。一帮创业的年轻人,在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中输了官司,盘缠用尽,只得把制成的一些铜板存放在宜市百姓家里,沮丧地回了广东。留在宜市的就只有卢次伦一人。谁也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落拓的卢次伦,在宜市度过了1888年的冬天和1889年的春天。靠客栈老板的热心,靠在津市一位经商的家乡好友的借款,把灰暗的日子过出了希望的光亮。1889年清明节以后的一个早晨,客栈老板泡的一杯宜市早期的白毛尖(当地俗称白茶),让茫然的卢次伦灵光一闪:“好茶!”在广州就对红茶颇有了解的卢次伦心里有了主意。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访问茶区。越问越有底,越看越满意。4月中旬的一天,他决定出发回粤融资。来时走的陆路,回程他选择了水路,他知道以后和这条桀骜不驯的水有很多交道要打。
一个月以后,卢次伦又从广州出发。首站直奔安徽祁门,到那里学习红茶制作程序,并请了一位制茶师傅。然后两人一同过芜湖、到汉口,在汉口了解了相关贸易情况。再上溯而行,到宜都、长阳、鹤峰、五峰等茶区,最后回到了宜市。
半年后,宜市的山民们又看到了卢次伦颀长的身影。
跑茶园,联茶农,一场白茶改红茶的试验在宜市周边的茶园展开。
1890年,第一批红茶的毛茶顺渫水而下,过澧水,越洞庭,经长江,在汉口一炮打响!
这年冬天,卢次伦训练了80名练习生,铲平了渫水最危险的对椿岩。卢次伦的红茶事业从此开始扬帆远航!
1892年,卢次伦兴建茶厂,厂名泰和合,后厂区几经扩展,成了宜市最繁华的一条街道。茶名以宜市地名命名为“宜红”,红茶的正式大规模制作由此开始。
宜红一出天下惊,经英商怡和洋行鉴定,列为中国红茶第二位。英俄美各国商人纷纷与泰和合达成生意。从1892年至1917年,泰和合创造了一个“海国流芬”的时代。最高的1999年,产量达到了近30万斤。鼎盛时期,所有员工包括各分庄及津汉庄在内,共有6000多人,仰其生息者超过万人。运输的船只百余艘,骡马千余匹。卢次伦本人曾吟诗自况:“云蒸霞蔚催吟筹,七碗生风兴自悠。海国流芬千古事,人生到此复何求。”
在这期间,卢次伦为宜市等地方做了不少公益。兴办义田、义渡、积谷仓等。仅开河一项,就将从宜市到石门县城一百余里中的险滩危石一一清除。修路,自鹤峰至津市,700多里的干道整修加宽,还修了通往湘鄂茶区的500多里山路……
泰和合,写下了卢次伦的辉煌与悲壮,也在渫水两岸撒播了文明与开放的种子!经由卢次伦开辟的这条茶船古道上,后来还演绎了不少红色故事。宜市所辖的贺家台,曾经建立红色苏维埃政权。王尔琢、陈振亚等就是这条茶船古道走出来的红色将星。
在桃源,在莽莽苍苍的乌云界,茶船古道的故事也一直流传……
桃源茶船古道的聚散地在沙坪。沙坪位于桃源县城以南45公里,沅江支流澄溪河的中游,与安化接壤。清嘉庆年间,古镇已基本形成街市。沙坪水陆交通方便陆路有一条茶马古道,由澄溪河入口的麦家河起经粑粑铺、郑家驿、藕坑、叫花子坳到沙坪。水路可行桅船,由沙坪起,经丰乡坪、十沙洞、麦家河入沅江。茶叶与竹木是这一带非常丰富的物产,沙坪从同治年间开始就热闹非凡。这里的红茶与黑茶起步较早,鼎盛时期,沙坪街上有大小茶行20多家。如大生、同德、元和昌、广和春、湘源益、蒋家、唐家、周家等。其名为湖红的红茶从沙坪出发,过沅水,入洞庭,经长江到达汉口转售海外,每年出口2万余箱,最多时达3万余箱。特别是1921年后,上海、武汉、福建、广东、山西等地茶商纷纷进入沙坪,设庄收购红茶黑茶。一时风头无两。那时到沙坪谋生的小手工业者及副工川流不息,其繁华程度空前绝后。从上游而来运送茶叶的火排(一种翘尾竹排)逶迤成龙,而在码头上往来的帆船也数以百计。时人称之为“小南京”。
由于沙坪有着独特的红茶资源优势与出口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中国茶叶公司和省外贸茶叶公司在这里建立了国营桃源茶厂,是湖南四大国营茶厂之一。茶厂一经建立,便接连爆出喜讯,其红碎茶技术脱颖而出,1957年的全国红碎茶技术试验与推广现场会就在沙坪召开。在1958年的全国茶叶机械化生产运动中,桃源茶厂一马当先,又成为全国茶业先进。全国制茶机械联装自动化经验交流会在此召开。全国98家茶厂共近200人参会。一时地铺连云,连车间里的茶箱上也有人香甜入梦,场面蔚为壮观。沙坪茶厂还制定了当时全国红碎茶出口标准,技工、技改、茶叶研究出了三个省劳模。这一时期,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为汽车运输为主之前,茶厂码头上樯橹如云,最大的桅船装载量可达30吨……
岁月如水,时事变迁。茶船古道的辉煌在今天已然成为历史的云烟,但茶船古道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值得我们回味与思考。茶还在,新一代的茶人正在路上,我们相信,他们一定会有更加辉煌的远景,比先人们的长河帆影更加壮美!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养蜂会影响人的命运吗 养蜂会影响人的命运吗视频
- 一刻钟等于多少分钟 古时候一刻钟等于多少分钟
- 农业养殖 农业养殖业
- 虎皮兰的养殖 虎皮兰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盆栽
- 养蜂知识和技术_养蜂知识
- 40年养蜂之家_老农养蜂40年
- 西游记人参果 西游记人参果是哪个神仙
- 杜鹃花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盆栽 杜鹃花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盆栽栀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