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鸡有没有的腺什么的

小鸡有没有的腺什么的

日期: 人气:44

1.

中国有些话真的经不起细想,比如:在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会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这件事彻底失败了,还会说,无力回天。

普通老百姓也会经常无可奈何的说,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乱想没有用... ...

天呀,怎么会这样呢?

中国人历来是把天看做是至高无上、主宰人类命运的位置,事实上,也真的是气候和环境改变人类历史。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非常渺小。

2.

崇祯皇帝是明朝历史上最为勤勉的皇帝,被评为大明王朝的“劳动模范”,大明王朝的覆灭,一方面是统治者施政有误,更重要的是贯穿崇祯施政始终的,是气候的恶劣和环境的恶化,使崇祯皇帝即便是再努力,也依然“无力回天”。

展开全文

包括对现世影响最大的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也这样说:

自然崇祯的运气也实在太坏,承万历、天启之后做了皇帝,内部已腐败不堪,东北的边患又已经养成,而在这上面更加以年年岁岁差不多遍地都是旱灾、蝗灾。

郭沫若先生没有说到直接导致明朝灭亡的鼠疫,但在他在文章里接下来引用了崇祯二年四月马懋才写的《备陈大饥疏》里描述的陕西灾情,已经有了疫情的出现:

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

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

一年无雨,颗粒无收,人们开始吃草、吃树皮、吃石头,最后是人吃人。

小鸡有没有的腺什么的

更可异者,童稚辈及独行者,一出城外便无踪迹。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始知前之人皆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数日后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

马懋才所说的“食人之人... ...数日后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事实上应该已经是瘟疫流行了,而且是鼠疫。

3.

1958年,上海市传染病医院院长张孝秩等人编写的《传染病手册》,对鼠疫有过详细的描述:

鼠疫本来是啮齿类动物如田鼠、家鼠、鼷鼠、旱獭、黄鼠、兔及其他鼠类的特殊传染病,但可以借鼠蚤为媒介,传染给人,犬蚤和猫蚤也可能成为媒介,人蚤则带来人与人间的传播。

鼠疫传染极快,潜伏期很短,腺型为2—8日,肺型为数小时—3日。两种鼠疫中,以腺型最为常见。腺鼠疫常发生于流行初期,急起寒战、高热、头痛、全身疼痛,偶有呕吐、瘀斑、出血。发病间有淋巴组织肿大症状,其部位多在鼠蹊、颈部和腋下。于3—5日内因心力衰竭或继发败血症或肺炎而死,病死率约为30—70%。

肺型鼠疫可原发或继发于腺型,该病发展迅速,急起高热,伴有全身中毒症状,数小时后出现剧烈疼痛、咳嗽、咳痰,痰中含有大量泡沫血痰或鲜红色血痰。抢救不及时,大多于3日内因心力衰竭、休克而死亡。病死率高达90%以上。

此外,还有败血型鼠疫,病死率几达100%。

1900年,东北爆发鼠疫,1911年1月,年仅31岁的伍连德在哈尔滨建立了第一个鼠疫研究所,并出任所长,仅用4个月的时间就扑灭了震惊中外的鼠疫大流行,被誉为国内外的防疫权威。

武连德根据历史资料,分析认为明代万历、崇祯年间西北地区确实发生过鼠疫。

这个时期的鼠疫是怎么爆发的呢?

根源还是在于气候的异常。

4.

曹树基在《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一文里对明清之间华北鼠疫大流行有这样的阐释:

嘉靖十二、十三年(1533—1534年),大同边卫发生变乱,残余的党羽逃往塞外,投靠蒙古俺答。这批汉人叛民不仅从事军事方面的活动,而且在蒙古地面从事建筑和农耕,并大肆招徕汉族逃民,在蒙古地面专事农业生产,导致山陕长城边外地区的农业人口迅速增加。

牧场变成农田对原有的鼠疫自然疫源地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土地的垦殖破坏了长爪沙鼠原有的生活环境,人鼠之间的大量接触在使人类鼠疫不断发生。

崇祯元年,在西北尤其是陕西,干旱与饥荒到处肆虐,人间已经成了马懋才《备陈大饥疏》里描述的情景,饥饿的人们不但把老鼠洞里的粮食挖出来吃,而且连死老鼠也吃,在人与老鼠密切接触的过程中,跳蚤把疾病传染给了人。

5.

崇祯皇帝很不幸的遭遇了非常反常和恶劣的气候条件,《哈佛中国史》把他这一段儿历史叫做“崇祯之渊”。

崇祯刚一上任,干旱和饥荒和寒冷接踵而至,这次寒潮一直持续到17世纪40年代。

《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收录各地方志记载:

崇祯元年的九月二十九日夜,江西南昌无风自寒,第二天,鱼浮蔽江,尽冻僵者;十月十八日,九江、湖口江鱼、池鱼皆冻死;十一月,湖北仙桃下凌,湖河鱼冻死,捡鱼者冻死,凌重,树木倒仆... ...。

感受到这一变化的不仅仅是明朝人。在17世纪30年代,俄罗斯人每年的12月到次年2月,至少要经历一个月严寒。

女真人也许是受到明朝财富的吸引而南下的,但推动他们南进的因素也包括寒潮。

持续的自然灾害直接带来的是粮食歉收,商品交易停止,粮食价格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直接导致了社会治安的不稳定:

总秦地而言,庆阳、延安以北,饥荒至十分之极,而盗则稍次之;西安、汉中以下,盗贼至十分之极,而饥荒则档次之。" (见《明季北略》卷五)。

救灾,成了崇祯皇帝上任后的第一件事。

6.

救灾,就需要钱,打仗,也需要钱。

可钱这东西最不是东西,不管是有钱人还是没钱人,都不愿意把钱拿出来,包括皇帝本人。直到崇祯上吊后,李自成打开他的银库时,其“ 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明季北略》卷二十)。

为了筹集救灾资金,在崇祯年代,还有过一次关于去哪里融资的大讨论,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里也写到了这件事:

早就有一位武生提出了一项相当合理的办法,然而却遭了大学士们的反对,便寝而不行了。《明季北略》卷十二载有《钱士升论李琎搜括之议》,便是这件事情:" 四月,武生李琎奏致治在足国,请搜括臣宰助饷。

士升上言:李琎者乃倡为缙绅豪右报名输官,欲行手实籍没之法。此皆衰世乱政,而敢陈于圣人之前,小人无忌惮一至于此!且所恶于富者兼并小民耳,郡邑之有富家,亦贫民衣食之源也。以兵荒之故归罪富家而籍没之,此秦始皇所不行于巴清,汉武帝所不行于卜式者也。

武生李琎,在后来的《明亡述略》里写作李琏,他以“为富不仁”为立足点,提出“搜括江南富户,上报姓名向官府交纳,推行向官府交待犯罪实情没收财产的方法”。通俗的说,就是官方打土豪,开仓放粮,稳定社会。

礼部尚书钱士升反对这种办法,他上疏说:

乡邑中有富裕人家,本来是贫民衣食的来源。地方有水灾旱灾,主管官吏命令他们出钱粮,均匀谷物救济饥民,一遇敌寇侵犯的警报,命令他们帮助城堡守御,富裕人家不曾无益于国家。如今把兵荒归罪于富豪人家剥削,讨论搜括他们的钱财而没收,这是秦始皇不施行于巴清、汉武帝不推行卜式的原因。

国家到处需要用钱,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继续开源节流。

开源,加大税赋的征缴力度,于是人们把崇祯叫“重征”。

节流,崇祯二年,关闭了数个驿站,邮递员李自成下岗。

于是,崇祯的麻烦大了。

7.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

连续多年的自然灾害,地里不长粮食,已经到了人相食的地步,朝廷还依然征收税赋。

李自成下岗回村,被推为里长,村干部。

当时的陕西,已经是他的同乡马懋才描述的那么悲惨,可村干部李自成还要承担收税的任务,收不上来就要挨打或戴枷。

反了吧,于是就造反了。

此时,正是湖北、江西奇寒,河池鱼皆冻死的时候。

小鸡有没有的腺什么的

有故事说,在崇祯元年的元旦,兄弟们就推李自成为首造反,道:“或取皇帝,也未可知。”李自成说:“当问天。”于是取一支箭插雪中,深深一拜,曰:“若可作皇帝,雪与矢齐;不然,则否!”结果,漫天大雪飘然而下,雪没过箭羽。

寒冷中一场没过箭杆儿的大雪,给了22岁的李自成以信心。

而李自成最响亮的口号则是“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人心向背,于是,各地“流寇”蜂拥而起。

本来,李琏建议的朝廷主动打而没打的土豪,被起义军打了一干二净。

8.

终于,李自成打进了北京城。

北京城已经没有了像样的守军,瘟疫爆发前,明朝驻京师军队10万人,瘟疫过后,只剩下5万多。面对杀来的闯军,守城官兵连一万也凑不齐。守城兵士“鸠形鹄面” ,“鞭一人起,另一人卧”,不是不爱国,实在是病的没有了力气。

《明史·五行志》记载,崇祯十六年“京师大疫,自二月至九月”。第二年骆养性在天津督理军务,就提到崇祯十六年北京城的大疫情:“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若大的北京城已是一座不设防城市。

朱由检把宫中3000太监都派去守城,就这样, 平均5个城垛才均一人。

也是大明朝气数已尽,崇祯从登基到上吊,赶上小冰河期,没有一年风调雨顺。

9.

李自成看雪问天,找到了信心,

崇祯也派人去测字,却看到了衰落。

相传,崇祯派一个太监去民间找人测字,宦官就说了一个“友”字。

测字先生就问:你要测问什么事呢?

宦官回答:国事。”

测字先生说:此字不佳,反贼早已出头了。

宦官听了吃了一惊,忙改口说:我要测的并不是这个“友”字,而是“有无”的“有”。

测字先生说:此字更为不祥,“有”字是“大”字掉了一半,“明”字去了一边,大明已去一半,此乃亡国之兆也。

宦官又改口说:非也,非也,我要测的是申猴酉鸡的“酉”。

测字先生不慌不忙地说:此字更是不佳,天子为至尊,至尊已经被斩头截脚。”

宦官咋舌而还,估计也没敢告诉皇帝。

可怜的崇祯皇帝,贵为天子,至死,也没明白,是老天逼死了他。

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是人间正道。

本文参考资料:

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

蔡磊 郑泉宝《大明日落》

《哈佛中国史》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