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的能量是什么颜色的 能量最高的光是什么颜色

猪的的能量是什么颜色的 能量最高的光是什么颜色

日期: 人气:4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文化”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从距今78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告别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制,原始社会的父系制拉开了序幕,而氏族部落的第一对夫妻,应该是“伏羲和女娲”。汉代像石“伏羲女娲龙身图”,当是前人崇拜“龙形象”的佐证。以伏羲氏族的“蛇图腾”,逐步兼并、融合众多图腾而形成了“龙图腾”。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加快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步伐。关于龙和龙文化的起源、传说故事,在中华大地多如丛林,传播深广。我们在这里只有选其要者予以介绍。

一、龙的起源

我们的先民从猿进化为人类时,面对的是十分艰苦的自然环境。由于生产能力的低下和知识的蒙昧落后,原始人一方面要竭尽全力从自然界中获取赖以生存的食物和资源,一方面又面对强大而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如“雷鸣电闪”、“火燃燎原”、“洪荒漫世”等,在迷茫中产生疑惑、恐惧、敬畏和崇拜。原始人类往往把狩猎的成功与失败、是否遭到猛兽的危害与主宰自然界的神灵联系起来,看作是神灵意志的表达,而一些动物就成了神灵意志的体现。由此产生了原始人的献祭活动,即在狩猎归来后,先要以猎获动物的一部分祭神,对神的赐予表示感谢,然后才食用。在这种活动中,献祭的动物就成为人与神联系的中介,在这些动物身上表达着原始人对神的祈望和崇拜之情。当人类由狩猎经济向农业与畜牧业经济过渡后,虽然猎获动物作为食物来源的重要性逐渐减弱,但在献祭中以动物为祭物这一点并没有变化,动物依然作为人神沟通的筹码。

这种献祭活动最初可能是简单的,但逐渐演化成一种庄严的仪式,并且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需要向神祈求的事项,如部族成员疾病、死亡,部族之间的冲突,狩猎、耕种采集、迁徙等等。仪式上除了以动物作为祭物外,还要使用大量的祭器和礼器。在这些祭器和礼器上,原始人类以极为虔诚的心情,绘出或刻画出他们所崇敬的各种自然形象,如日、月、山、川、云、动植物等。这些彩绘或雕刻虽然是一种摹拟,但不少摹拟,特别是对动物的摹拟进行了夸张,在夸张中体现了创造者的宗教观念。因此,这些由摹拟而形成的图案、饰纹或雕刻不仅与原型动物有了某种差别,而且具有了神圣的宗教含义。正是在这种具有宗教性的动物形象中,出现了最初的带有龙特征的动物纹饰,专家们把这种纹饰称为原龙纹。这样便逐渐产生了原始的宗教和巫术。原始宗教认为自然万物都是有神灵的,而且冥冥之中,有一种主宰自然界的“神灵”。这种神灵掌握着宇宙间的一切权力,可以福佑人类,也可以惩罚人类,但人们可以祈求神灵的庇护和帮助。

展开全文

二、龙图腾

图腾是原始氏族社会的标志,又称为族徽。氏族社会中,人们往往相信自己的祖先是一种特定的动物、植物或其它无生命的东西,这种物种就成为氏族祖先的象征和保护神。

在中国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中说:“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综合图腾。龙图腾,不拘它局部象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都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金文龙字和袭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可见龙的基调还是蛇,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就叫作“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家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根据闻一多先生的论述,7800年前的伏羲氏族,是由“蛇图腾”兼并、融合为“龙图腾”的。最有力的证明就是汉代绘制的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图。再有就是中华民族自汉代形成的“十二生肖”,其中十一生肖是自然界存在的动物,只有第五“生肖”的“龙”,是意想中的“神物”。因为“十二生肖”的发明,是根据每种动物在每天“十二个时辰”的行动表现而确定的。这说明虚拟的“龙”有重大的影响力。

据古代文献记载,中国不少氏族曾以龙为图腾,如远古的黄帝、炎帝的氏族,共工氏、祝融氏、尧、舜、禹的氏族,以及吴、越等氏族。但是,这些文献成书较晚,属后人的追述,文献产生时,龙的观念已经形成,因而不可避免地在记述上有附会和渲染加工的可能性,古代氏族的图腾传说往往变成了神话故事。据专家考证,这些所谓的龙图腾,实际上是与后来的龙形象相近的蛇、鳄、蜥蜴等动物。这些动物在氏族的祭祀中,不仅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而在形态上也被神化。在漫长的远古岁月中,动物图腾形象与其它原始宗教中动物崇拜形象融和在一起,形成了原始的龙形象。

“龙”脱掉“原始”图样,即由原龙纹变成真正的龙纹,约在商代。公元前21世纪,中国产生了第一个国家政权——夏王朝。夏之后是商王朝。商的国势强大,空前繁荣,《诗经·商颂》中说,商“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彼四海,四海来假,来假祁祁。”就是说,商的国土千里之广,广大的国土上到处都有民居住,商的疆域达于四海,四海中的人都来赞美商王朝,人数众多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王朝的强盛和一统,推动了不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如百川归海,文化在商代出现了空前的融和。商王朝非常重视宗教与巫术,也就十分重视宗教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礼器——青铜器的铸造。青铜器作为沟通天地的礼器,本身就有宗教的意义。青铜器上的纹饰则有更浓郁的宗教色彩,即通过各种象征性的纹饰,向人们展示应崇拜的神灵,求其保护,免受怪物的侵害。这种纹饰中,原龙纹成为主要的组成部分。

三、龙的形成

“龙”在商代形成的一个突出标志是龙开始有了角。当然这时龙角的形状还不固定,有的如长颈鹿,角呈锥形;有的如绵羊,角向后卷;也有的如花冠,还有的似羚羊,此外还有前卷型、虎耳型、螺旋形等各种形状。商以前的龙形象中并没有角,在商代龙却生出角来,其中原因,在于商代对“角”的崇拜。

在动物中,角一般是雄性动物才会生有,而且硕大强壮的角,往往是强壮有力的象征,因此角受到远古先民们的重视和崇敬,成为祭祀等宗教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商代对角的崇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但祭祀的牺牲必须有角,而且依场合的不同,角的大小形状也有不同。祭天地时用作“牺牲”的牛,角要如茧栗大小;祭拜祖先时用作牺牲的牛,角以能握在手中而不出把才算合适;宴请宾客用的牛,角要一尺长;有时用来祭祀的牛,还要求两角要平齐,绝对对称,要有光泽。《诗经·周颂》中曾有赞美角的句子:“杀时敦牡,有俅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诗句的大意是:“杀了那头公牛吧,它的角又弯又美,用它来祭祀天地社稷,就可以继承祖先的神力。”商人给本来无角的原龙加上各种角,是因为他们认为角有神性,有了角,龙就更有了沟通天地的神性了。有了角之后,原龙纹就摆脱了原型动物的形态,而成为一种与世间任何动物都不同的神兽。商人还用相同的手法,托像虎、猪、鳄等动物的不同器官加到龙的身上,从而使龙的形象更为神奇。这种经过艺术改造加工后的龙,与我们现在见到的龙形象已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个别形体部分的差异。

不仅原始宗教的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成为“龙图腾”形成的源头之水,一些奇特罕见的自然现象也汇入了龙形成的溪流之中。由于龙的形象怪异、能力神奇、有通天的本领,一些奇特的或形象有某种相似的自然现象也被附会成“龙”。如《山海经》中记载说,在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一座山,称为章尾山,山上有一条“烛龙”,这条龙人面蛇身,体长千里,两眼立生,就如两条直缝。它以眨眼来控制昼夜的变化和时光的流转,闭目为夜,睁眼为昼。

考察龙的形姿,首先要弄明白,究竟什么是其基调、主干或主体原形。简单概括一下,就是从龙一出现的初期,一直延续下去,恒定不变,而且是构成龙的主体部分,缺了它,龙就不成其为龙,这才是龙的基调、主干或主体原形。在龙的身上,倘若抽去了蛇的躯体,那龙便不再存在了。龙变来变去,头有时像鳄鱼,有时又像马;它的脚有时像蜥蜴足,有时又像狗爪;唯有蛇的修长的身子从未变过。远古,崇拜蛇的氏族部落很普遍。蛇有很强的生命力,正符合原始先民的愿望。蛇对人又有很大的威胁,尤其是毒蛇,能致人于死命,使人畏惧。《山海经》中各式各样的神,有不少便是蛇身或龙身。蛇本身便具有多民族性,用现代话语,便是那时的蛇崇拜,很有群众基础,以它作为龙的主体,这种民族大融合的标志,即使被兼并者也愿意接受。中国龙的正式形成,大概开始于夏禹时期,禹巩固了在中原的地位以后,以蛇结合其他部族图腾而创造龙的社会条件已成熟。龙是适应国家的出现而被造就的。因为蛇崇拜的覆盖面大,以蛇作龙的主体,能得到炎黄后裔南北各民族的认同。龙是多元文化的结晶,一旦形成,便牢固树立了它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权威地位。

“龙”是怎么形成的?历来众说纷纭,有从鳄、从蛇、从蜥蜴、从马、从猪、从闪电、从虹霓等等说法,我们持“模糊集合说”。其思路是: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是以原始思维面对身外世界的,而原始思维又是以直观表面性、整体关联性、非逻辑的神秘性和群体表象性为待征的“模糊思维”。这样的思维足以导致我们的祖先不清晰、不精确、不唯一地将身外世界的种种对象,集合、升华成若干个“神物”,然后加以崇拜。这个“神物”,体型是很大的,而且是能大能小的;肤色是多样的,而且是能明能暗的;还应当是有头有尾的,能起能卧的,擅爬会游的,弯转曲折的,快速行进的;能量巨大的,能上能下的,善于变化的,天上可飞的,水中可藏的,集合了种种“水物”特性的,又和雨水有着特别特别密切关系的。

猪的的能量是什么颜色的 能量最高的光是什么颜色

该怎么称呼这个“神物”呢?人们发现,雨水降临时,乌云汹涌,电光闪闪,相伴随的,是“隆隆”的雷声;海潮涨落,龙卷风吸水,泥石流下山,也都发出“隆隆”的声响;而鳄、牛、蟒蛇等动物的吼叫,也和“隆隆”声接近;而“隆隆”声本身具备着粗壮、雄浑、深沉和悠远等特点,给予人的感觉是恐怖、壮烈、崇高和神秘。于是,人们就取其声,将这个模糊集合起来的“神物”,以“隆”这个音呼之了。这种“神物”就叫作“龙”。

“神物”的发音是拟声,“神物”的形象该是个什么样子呢?一些人说像鱼,一些人说像鳄,一些人说像蛇,还有一些人说像云,像闪电,像虹霓;也可能今天看像这个,明天看像那个,后天看又像别一个;还可能觉得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升到天上就是云是闪电是虹,落到水中就是鱼是鳄是蛇,来到陆地就是猪是马是牛。模糊思维是不讲逻辑、意识不到矛盾的,这种思维容许同一个物体在同一个时间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容许部分和整体、单数和复数的同一。

造字的时代到了,需要给这个以“隆”音呼之的神物搞个符号了。老祖宗最初造字,多以象形为之。那么,让这个神物像什么形好呢?有人说像鳄,就造了几个像鳄的“龙”字;有人说像蛇,就造了几个像蛇的“龙”字;还有人说像闪电,就再造几个像闪电的“龙”字;另有人说身子像鳄像蛇还像闪电,头却像马像牛还像猪,那么就造几个像这像那像……的“龙”字好了。于是,甲骨文和金文中便有了各式各样的“龙”字。后来,逐渐演化,直到最后简化成现在这个“龙”。

这样,我们就可以说:龙是中国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先民们是以现实生物和自然天象为基础,将自己的对身外世界的畏惧、依赖、疑惑、想象、崇拜等等,都贯穿、投注、体现到龙的“模糊集合体”中了。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是从鱼、鳄、蛇和云、电、虹等一个个具体物象而来,经过由众多人参与的模糊集合,形成一个建立在各个具体物象之上。“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间渗透着、灌注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新的形象。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

猪的的能量是什么颜色的 能量最高的光是什么颜色

作者路继舜:1945年生于河北鹿泉。197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曾任 石家庄地区文化局长、石家庄地、市文联主席、石家庄社科联主席。现任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决策委员,市委专家团副理事长;河北省作协、书协、剧协会员;燕赵十老书画社副社长。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