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为什么叨屁股 鸡为什么不怕蜈蚣

鸡为什么叨屁股 鸡为什么不怕蜈蚣

日期: 人气:48

铁塔的传说

铁塔,是东昌府的三大宝之一。它以峻崇浑朴,庄严巍峨的身姿,屹立在古运河边的原护国隆兴寺内,与光岳楼相辉映。它的修复,为鲁西的这座文化古城增添了不少光彩。

这座距今千年,高逾十米的铁塔是怎样铸造起来的呢?有这样一个传说:

当初在铁塔铸到第六层时,却无论如何没法再铸了。原因是:炉子太小,架子太高,溶化了的铁水到不了上边就凉了。可往上还有七层要建,这可怎么办呢?寺里的方丈悟性禅师急得团团转,工匠们更是个个心焦火燎,一筹莫展。正在这时,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小打炉的白胡子老人,他围着铁塔,这边看看,那边瞧瞧,有时摇摇头笑笑,有时又嘟嘟囔囔。有人问他:“你买卖不做,老是盯在这里干啥?”他扭扭脸说道:“我也是干铁活的,同行看看还不行?”方丈看出这老人仪表不凡,便邀他到寺里喝茶。这老头也不客气,进屋蹲在了正座上。方丈给老人敬过茶,说道:“老师傅,这修塔的难处你也看到了,你能不能给出个主意,想个办法?”老人笑着说道:“我这土屯脖子了,还中用?”话语一落,转眼不见了影儿。方丈惊异一阵,恍然大悟道:“哎呀,我可真糊涂,这不是上仙来此点示造塔之术么!”

按照白胡子老人点示的办法,铁塔的上层建造,采取用土逐层屯积、在上面化铁浇铸的办法,十三层塔体很快便建成了。当时有人说,那白胡子老头,是天上的太上老君下凡,可后人谁也没办法作此考证。

展开全文

海源阁的来历

东昌府有一座全国闻名的藏书楼,叫“海源阁”。它是我国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

清朝道光年间,东昌府城南有条大河,河上有座三孔桥。有一年发大水,在桥的附近堤岸突然开了口子。洪水势猛,奔腾而出,如不及时堵挡,不但会淹了东昌,就连天津、北京也将受其害。

当时东昌知府马上上奏皇上,同时组织了乡民抢险。

皇上得知洪水将要威胁到京城的安全,大为震惊,立即派河院前来治水,并批发纹银数百万两作为防洪专用。

这是曾在贵州、广西、湖北为官的杨以增正巧回东昌探亲。东昌知府知道此人甚有些才干,便请他出任治水指挥,协助治水。

杨以增接任后,不顾个人安危,便急忙奔赴三孔桥险地。

河堤开口处洪水像一条巨龙,裹着泥沙向外倾泄,眼看河堤口子越冲越大,人们运来了一袋袋泥土,一块块石料,抛进决口处,但很快被洪水冲走。杨以增见此情景,让人们背着麻袋,组成人墙去挡住决口。一批人上去了,被冲散了;又一批人上去了,又被冲散了。有些人甚至丧了生命,决口仍是封堵不住。

杨以增看到了水越来越大,抢险的军民有些动摇,有的竟扔下工具悄悄逃离。他为了稳定众人,坚定大家抢险的决心,于是官服没顾得脱,便弯腰扛起一麻袋泥土,亲自向激流奔去。

这时随行的官兵,看到皇上命官都不要命了,于是一个个也随着冲上前去。民工们也不犹豫了,逃走的人也赶了回来,都一起向激流里扑去。

人心齐,泰山移。经过一番拼死搏斗,决口终于被堵住了。

恰巧这是皇上派来的河院赶到了现场,人们纷纷向他报告了杨以增的功绩。当河院寻找杨以增时,发现他还在水中,已累得筋疲力尽无力上岸了。人们赶忙把他扶上岸来,河院当即拿出了几万两银子赏给了杨以增。

杨以增虽居官多年,但他两袖清风,还从没有用过这样多的钱。他从小好学,并有爱书和藏书的习惯。平时,他住的屋子里里外外,床上床下,橱里橱外均放满了书籍。有些善本珍籍从不惜重金购买。书越来越多,因存放不善,有些书受潮变质,有些书虫蛀鼠咬,他常常痛惜不安。

河院的奖赏,使他猛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用这些钱建造一个藏书楼,把家中众多的书籍入柜存放,使其免遭潮湿鼠咬,为世代所用,岂不是一件益事?于是在其家院一座坐北朝南的二层楼建起来了。下层为家祠,上层则专供藏书之用,并取名为“海源阁”。它还在藏书楼前院修了个读书亭。后来杨以增的儿子杨绍和、孙子杨保彝又行扩建,并继续购买了许多图书,使藏书量大大增加,从此“海源阁”便名扬全国了。

王泓阳的故事

王泓阳即王汝训。王汝训(1551-1610),字古师,号泓阳,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镇王楼村人。1571年(明·隆庆五年)进士。授河北元城县(今大名县)令,万历初,历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光禄少卿。

其间偶一盗贼闯入家中,汝训交其钥匙,让其自取。盗贼翻箱倒柜,未发现贵重器物,大为惊异,谢罪而去。

王汝训升任光禄少卿后,发现吏部给事中陈与郊依仗权势,行奸受贿,横行乡里,即上书历数其罪,力除贪官污吏。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调任左佥都御史,不久升任右副都御史,浙江巡抚。

当时退居乌程县的老尚书董份、祭酒范应期恣意横行,民怨鼎沸,王汝训令知县严加审处。后因恶人先告状,谏官从中作梗,万历皇帝偏听偏信,王汝训被革职为民。王汝训家居15年,编纂《东昌府志》二十卷。

1609年(万历三十七年)被重新启用为南京刑部右侍郎,继任工部右侍郎。在工部任职年余,清除积弊,严格按条律支付工程费,节约经费数万两。王汝训性清介,疾恶好贤,仕宦四十年,直道敢言,为官廉洁。万历三十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卒于官,年六十,赠工部尚书,谥恭介。

在王泓阳的家乡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故事。传说他自幼聪慧好学,七岁上就读完了“四书”、“五经”、“史记”、“左传”,十几岁就当了县官,后又接连升迁,直升到工部尚书。

在王汝训故居南一公里郭庄村西,坐北朝南,原有石牌坊一座,石狮、石马、石羊、石人、墓表各一对,神道碑四通,墓照碑一通,石桌一张,现存石碑两通,石桌一张,其雕刻石物均在文革中被族人埋入地下,保存尚好,该墓地石雕群被聊城市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面是关于王泓阳的传说:

庙台应试

在王楼村西三里路,有个村庄叫沙镇。这沙镇西街有一座大庙,东街有一座小庙。因学堂设在大庙内,所以王泓阳每天上学堂念书,都要从小庙前经过。这小庙的庙台上平时常有一些老人在此拉呱、下棋。这日,他们又议论起王泓阳年幼才高的事来,都想对他考验一番。于是,他们趁王泓阳放学路过次地,便有意将他叫住,说道:“泓阳呀,你先别走,俺有件事要考考你。”王泓阳停住脚步问道:“什么事呀?”一位老人说:“人家都说你才智过人,今天你若能把我们从庙台上叫下去,俺就信服你的才智;如果叫不下去,那就说明你才智也不过一般罢了。”王泓阳听了,眨了眨一双聪慧的眼睛,笑着说道:“你们坐在庙台上,说什么不下来,我能有什么办法?如果你们站在庙台下,我倒有办法把你们叫到庙台上去。”

几个老头一听,说:“那也行,你能把我们从庙台下叫道庙台上,也算你真有才智。”说着,几个老头都从庙台上走了下来。

王泓阳一看几个老人全都从庙台上走了下来,二话没说,转身就走。几个老人喊道:“泓阳,你别走呀,你还没有把我们叫到庙台上去哩。”

王泓阳笑着说:“我不是已把你们从庙台上叫下来了吗?”

此刻,几个老人才恍然大悟,知道中了王泓阳的计。可是他们的心里仍不服气,决心第二天再来考王泓阳。

鸡为什么叨屁股 鸡为什么不怕蜈蚣

第二天放学后,王泓阳背着书包正要路过此地,见昨天考验他的几个老人又坐在庙台上。心想,他们昨天中了计,一准不会服气,装着急匆匆赶路的样子。几个老人一看王泓阳走路的样子,都认为王泓阳一定是害怕今日再来考他,才如此匆忙而过,因而都更来了神儿,于是异口同声地喊道:“泓阳呀,昨日你施计让我们受了骗,那不算,今天你若再把我们叫下去,才算是神童才子哩。”

王泓阳一边往前走,一边答道:“今日要把你们叫下庙台也十分容易,不过俺眼下没闲空啦。听人说镇头上水塘里的鱼翻了坑,我还得逮鱼去哩。”说完,他走得更快了。

几个老人一听,都纷纷说:“这鱼翻坑可是少有的事,人家王泓阳顾不得应考,逮鱼去了。咱也别在这里闲着,也快逮鱼去吧。”说着,全走下庙台,随王泓阳而去。

王泓阳回头一看,老人们都跟了过来,他停住笑道:“别去啦,你们又中计走下庙台来了!”几个老人不由得都停住脚步,赞叹道:“咳,这孩子年幼智高,名不虚传!”

鸡为什么叨屁股 鸡为什么不怕蜈蚣

智索休书

学堂附近有个王四,因夫妇不和,欲将其妻休出门外。这日,便找王泓阳给他写了休书,王四十分高兴。王泓阳的老师听了此事,感到帮助一方拆散一对夫妻是件不道德的事,于是便想将王泓阳写的休书追回,以了此事。可王四死也不肯将休书交出,老师只得败兴而归。等王泓阳到学堂后,老师便向王泓阳指出了为人写休书乃是不道德的事,使王泓阳也感到此事做的不对。于是王泓阳当场向老师表示:自己去把休书要回。

老师说:“王四得到了休书,视为宝物,他是不会轻易把休书还给你的。”

王泓阳道:“我既能写,就能将它要回,老师你放心好了。”

第二天一早,王泓阳就来到王四家说:“王四大哥,我给你写的休书上,有个要紧的字写错了,快拿来我给你改改。”

王四听了,便顺顺当当地把休书递给了王泓阳。王泓阳接过休书,当即把夫妻不和,应相互谦让,解纷求睦,而不应轻易休妻的道理说了一番,接着也反悔了自己做事之轻率,随即把休书撕得粉碎。王四休妻的事也只好作罢。

严惩轿夫

王泓阳十几岁即中了进士,在家听候任用。这日天气特别热,王泓阳为了解暑,便在村西头的水坑里友谊游泳。不料,就在这时,大名府里派员带着官轿来接王泓阳去大名府元城县接任知县。一队衙役来到村头,冲着赤身洗澡的王泓阳问道:“小孩,王泓阳大人是在这个村吗?”

王泓阳一听,这不是找我吗?于是问道:“找他何事?”衙役道:“王大人已被任为元城县知县,我们来接他上任来了。”

王泓阳听了心想:哎呀,是来接我赴任的,可我现在却还光着屁股,多不像话呀!于是连忙说道:“王泓阳就在这个村,请你们稍等一下,我去把他叫来。”说完,光着屁股,跑回村中。待他回家穿好衣服,复又迈着方步走出,对衙役说道:“我就是王泓阳。”

衙役一听,都纷纷摇头,不肯相信。王泓阳只好将考中的报单交其观之。衙役看了报单,不敢不信,都一齐跪地叩头道:“请大人勿怪,快请上轿赴任吧。”

王泓阳拜别了二老,便乘轿离开了家门。在赴任的路上,衙役和轿夫们都知道王泓阳就是在村边光腚洗澡的儿童,就有意戏弄他,边走边说:“天真晴呀!”意思是真轻呀。于是把轿上下颤动得十分厉害,叫王泓阳坐不稳当。

王泓阳知道轿夫们有意捣鬼,心中不禁想道:这些小人,你们今日胆敢对我这么放肆,对平民百姓岂不更敢胡作非为?我定要叫他们知道知道我的厉害。想到这里,正好来到一个村头,见一个场院里放着很多土坯,他立刻喊道:“停轿!”

一等轿子落稳,他走出轿来,说道:“本官在家睡惯了土炕,我想任所绝无土坯炕。现在有现成的土坯,快给我装上四六二十四块,以备到县衙垒炕只用。”

衙役、轿夫不敢怠慢,只好搬了二十四块土坯,放在了轿的四个角里。这土坯一块约三十斤重,走不多远,就压得轿夫们呼哧呼哧喘开了粗气。

轿夫知道这是王泓阳在有意惩罚他们,走了一段,是在累得不行,便停轿向王泓阳叩头说:“请大人饶恕,奴才们再也不敢放肆了。”

王泓阳听了,暗自一笑,说:“好吧,就先卸下四块。”

又走了一程,轿夫们又累得支持不住,又停轿叩头请罪。王泓阳又让卸下四块土坯。一直到了大名府元城县,才把二十四块土坯全部卸完。

后来经过王泓阳的调教,这几个衙役、轿夫全都老老实实听差,再也不敢放肆妄为了。王泓阳对他们也十分关心,家中有了困难,王泓阳就尽力接济他们。

戏赢宰相

王泓阳升任京官后,与当朝宰相结为好友。一天宰相对王泓阳开玩笑说:“别看娘娘是你选的,但你不敢摸摸娘娘的脚。”王泓阳说:“我敢摸又怎样?”

宰相说:“你要是敢,我当着众人的面趴在地上让你当马骑三圈。”

王泓阳问:“此话当真?”

宰相道:“大丈夫说话历来算数。”

几天之后,王泓阳同宰相一起去后宫面见皇上。王泓阳知道皇上是个棋迷,就主动提出与其对弈几盘。  皇上立刻同意,两人便摆开了棋势,娘娘和宰相在一旁观战。正当双方下到难解难分之时,王泓阳故意用袖子将一棋子向娘娘方向碰落;接着,趁着弯腰拾棋子之际,摸了一下娘娘的脚。娘娘感到受了侮辱,一跺脚,便带着怒气转身走了。就在这时,王泓阳有意让了皇上一步棋,在皇上将赢的当儿,起身说道:“陛下,臣有罪,这棋不能下了。”

“为什么?”皇上忙问。

王泓阳道:“方才臣不慎,衣袖将棋子带落,拾取时误触到娘娘金足,我怕娘娘降罪,故不敢再下了。”

皇上一心想赢王泓阳一局,马上说道:“无意相触,何以降罪,快快下棋,朕赦你无罪就是了。”

下完了棋,娘娘面奏了皇上,说王泓阳摸了她的脚,应当问他戏君之罪。可皇上说,他非有意,我已赦他无罪了。娘娘只好作罢。

事后,宰相不好食言,只好叫王泓阳当众作马骑。王泓阳摆了摆手说:“嬉戏之言,何必认真。”

  王泓阳救“黑龙”的传说

传说王泓阳进京赶考的时候,路上遇到一条大汉面前放着一只大铁笼子,里面锁着一条蟒蛇,说也奇怪,这只条蟒蛇见了王泓阳,泪流不止,王泓阳就将其买下,放入河中。

某一夏日,王泓阳回家探亲,此时正是三伏天气,烈日炎炎。可是在他头顶上总是有一片黑云为他遮阴;偶然大雨倾盆,却在他的周围滴雨未下。路上,王泓阳在一家饭店吃饭,见一浓眉长髯的壮年恭恭敬敬地送上两盘大鱼并且跪在面前,王泓阳连忙将其扶起,问其原因,这壮年言道:“公乃吾之救命恩人,日后若有用我之处,只须写三寸小帖,抛出来,白龙定会赴报云云。”

后来沙镇一带将“抛帖止雹”之事,讹传为“抛铁止雹”。只要下冰雹,乡亲们就把铁器抛出,冰雹即嘎然而止,至今还在保佑王泓阳老家附近免受冰雹之害。

二龙山的传说

从前,在峨嵋幽谷之中,有两条成精的蟒蛇。一年秋天,两蛇因偷喝了瑶池仙液,遂变成了两条真龙。对此,王母十分震怒,即一顿龙棒打出瑶池。两龙忍痛逃窜,钻入黄河深处,后又被天兵追踪打来,又流窜到黑烟山,使黄河决口,大水泛滥,把博州王城淹没旋陷,造成空前浩劫。面对此种情况,玉帝下令将这两条孽龙处以极刑,给一方黎民报冤,后经百官劝解,只是抽了龙筋,打入下方永远囚禁,由此,便成了聊城东关外的二龙山。

二龙山的北面有街,名猪市街,猪珠谐音,不料竟引起二龙的垂涎,使这条街上的人时常闹病生灾,后来人们便在二龙山北的猪市街南面建了一座魏征庙。传说魏征可以斩龙伏魔,这样也就把龙镇住了。由此周围百姓便才方得安宁。

二龙山孽龙作怪犯天条

聊城东关外,在郊野附郭之处,有一座“二龙山”。这是两段土阜丘陵,长些丛莽乱榛,狐寓獾穴。也没有大块的石头和悬崖深壑。但是它何以取二龙山之名?

据说“狮子红眼陷旧州”,和二龙山是有联带关系的。这里边还有一段神话故事呢。

很久很久以前,峨眉山幽谷之中,有两条成精的蟒蛇,一条红中透紫,一条色黑如墨。红、黑二蛇雌雄成对,潜伏深壑古洞,修炼千年成精,同时得道升天。但是虽然有了道行,蛇还是蛇,要想蜕变成龙,还须喝一次瑶池的仙水。

那一年的秋天,王母娘娘举行蟠桃大会。飞笺召请各路神仙前去赴宴,王母忙着招待纷纷来宾,两蛇趁这空隙,便迅急飞到瑶池,把头伸入池里一阵狂欢。这瑶池仙液被它喝下,顿时身躯暴粗、双睛突亮、头上生角、唇边长髯、遍体羽鳞辉煌、熠熠生光,蓦然变成了两条真龙。不料它们正自昂首奋鬃洋洋得意,已被王母发觉,十分震怒,立派天兵天将捉拿,一顿龙棒打出了瑶池。赶到东海,两龙忍痛逃窜,一路上它俩相互抱怨,竟然反目相斗起来,这一斗不得了,天翻地覆,狂风拔木,暴雨倾盆而泻,它们逃到渔山背后,钻入黄河深处,又被天兵追踪打来,又藏匿不住,奋身窜至魏郡暂时隐藏了一个时期,终于不甘心又流窜黑烟山,蠢蠢欲动,使黄河决口大水泛滥,把博州王城淹没旋陷,成了一片洪泽世界。那时无巧不成书,竟与童谣巧合,造成了空前浩劫,这事为玉皇大帝得知,怒气冲冲,立即下令派天将把两条孽龙处以极刑,要把它裂肉刮皮,剥鳞斩爪,给一方黎民报冤,经官方劝解,只是抽了筋,削去四脚,打入下方永远囚禁,这便是二龙山了。山虽是土层,但底下有深邃莫测的渊壑,蛰伏着这两条孽龙。只可半生半死的瞑目蜷伏,却一时没有力量活动了。

当初,洪水狂溢,浸流的区域和阔广。至今二龙山周围,还有螃壳残具,杂于瓦砾土壤之内。可以说明这些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泽国,千多年来,遗迹犹在。二龙山的北边,有一条街叫猪市街。猪珠谐音,珠子是龙欲攫之物,不料竟然引起那两龙的垂涎,它们虽是已被抽筋斩爪,但野心不死,觊觎珠子的妄念,兀自火炽,因而这条街人口时常闹病生灾,认为是孽龙威胁所造成的不利。曾请某法师察看,便由他指点之下,在二龙山北,猪市街南,盖了一座魏徵庙,请这位曾斩小白龙的魏学士来镇压。这庙有红蟒玉带的神像,持剑高坐,裂眦南视,解放前还存在。

狮子红眼陷旧州

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后晋开运二年(945年),聊城称博州。博州的治所在今聊城东南15里的许营乡大石槽村西,俗称其曰“旧州坡”或“旧州洼”。据传说,当时州衙门外,有一对高有九尺的石狮,雕琢得威猛神骏十分精致。双狮分踞州衙大门左右,风吹雨淋历年已久,青黝黝的石头凹陷处,有茸茸绿苔密生。当地的人们对这一对石狮非常熟悉。恰在那一年,州城内外流传着一句童谣,“狮子红眼陷旧州”。一时人心惶惑,莫测吉凶。洞晓事理的人,以为这是无稽之谈,奉劝人们休要杞人忧天,自相惊扰。请想一想,石头狮子没有生命,哪有红眼之理?此事尽管有人这样百般解说,一些无知愚民还是将信将疑,担心灾祸到来。不料想,在州衙左近,有个善于捣乱的屠夫,他有一天杀了猪,趁黑夜无人,悄悄地把猪血涂到那两只石狮子的双目上。次日,人们见到了石头狮子居然赤睛暴突,血红可怕,于是哄动了全城的男女老少,都跑来观看。并争相传告说:“了不得了!怪不得这些日子很多谣言散布,狮子红了眼,就要使咱们博州陷落下去,我们赶快搬迁逃命要紧呀!”一时人群扰嚷,像翻了炕似地吵着哭着乱作一窝蜂,好像马上有大祸降临。现任的州官姓羊,史书上也漏记载他叫何名,那个时代,凡是一邑之长,多泛称“使君”。这位羊使君听得外面喧嚷纷闹,又接连得到属员报告情况。他认为是愚民迷信瞎哄,或有奸人故意造谣惑众,便亲自到州衙门外察看,只见万头攒动,人群拥塞。有的妇女也好事,抱着孩子跑来观看,挤的哭喊声嘶,被围在人窝中,兀自难动。羊使君见状,大为震怒,他望了下两只石狮子,果然两眼猩红如血,似乎凛然可惧。这时,羊使君沉思默察之后,立即下令,着差役取来清水,把石狮眼睛上的红污,彻底洗净,随即驱散闲人。并出告示晓谕群众,不要轻信谣言,自相惊扰,石狮涂红是奸人趁机捣乱,乃违法惑众的犯罪行为,令兵役严刑查拿,如再发生这样暗中施其鬼域阴谋者,立斩不贷!布告贴出后,城乡人民稍微安贴。那句谣言,也没人敢再说了。哪知事情发展恰恰巧合。不料想就在那一年的秋季,黄河溃决,汹涌洪水从东南而至,浪头激湍势不可挡,羊使君突临非常之变,迅速采取紧急措施,一方面集齐群众尽力防堵,抵御洪水的漫溢,同时敲锣晓谕全城妇孺立即迁移,逃避水灾。羊使君为了抵御洪水,抢救人民的生命,他日以继夜地督率全城兵役,文武僚属,竭力与洪水战斗。一连七八天没得休息,更难以吃顿饭,都是带着干粮,亲自上堤埝巡逻防护。无奈大水泛滥,无边无沿,眼看着城垣塌陷,千万户庐舍漂没,老百姓哭叫连天,惨不忍睹。羊使君呆立崖头,不禁掩面痛哭。他高呼苍天!黎民何罪,遭此浩劫,我为地方官,见到全县父老姐妹受这样苦难,数众葬身鱼腹,我哪能再活着!情愿一死殉难,恳求老天救这一方人民!说罢,羊使君纵身跳水而死。这位羊使君他是悲恸失常,祝祷上天,顾以身代。投水死后,尸体顺流飘荡,最后被人们在龙湾之北,运河涯下发现,捞出后,殓以衣冠,就葬在运河的东岸,并建立祠宇奉祀。历年地方有司,春秋致祭,都有碑石刻记其事。祠后高冢就是羊公墓,岁月久远,这地方土阜隆然亘连,俗呼“羊君崓堆”。后来连祠堂也倒塌了,又将使君神牌移到阁上供奉。阁下东西长街和“羊子巷”,如今还存在,叫“羊使君街”。正是:狮子红眼陷旧州,使君殉国投浊流。童谣巧应未足信,孽龙作怪神话留。这首诗是聊城名士朱成骥所作“聊摄竹枝词”之一。原来水陷旧州,还有一段孽龙为祟的神话,流传于民间。

【注】《聊城县志·城池》曰:“孝武渡在通济闸上流”,其位置当在今闸口南聊城一中附近,其渡口西有羊使君街。

清孝街的来历

聊城闸口北,有条清孝街。为什么得此街名?其中有段感人的故事。

记不清是哪辈子的事了,这条街上只有公公和儿媳两口人的一家,其他人死的死,亡的亡,都不在了。儿媳姓孔,人称孔氏,年方二十一岁,长相俊秀,性情温顺聪慧。其夫死后,便有很多人求婚,但因她家有孤苦无依的公爹,执意不肯再嫁。公媳二人家境贫寒,便昼纺夜织,节衣缩食,侍奉老人,动人的事迹数不胜数。例如,每到数九寒天,公公睡觉之前,孔氏就钻进老人的被窝,待暖热后,再让老人去睡,尔后,回到自己房间。当她在公公的被窝躺着时,不知被谁发现了,便添油加醋地说她和公公同床。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此事,很快传播得满城风雨。孔氏满身是嘴,也说不清楚。

那时,这里有年年上泰山进香求神的习俗。这年秋后,一些村妇有意邀请孔氏一道去泰山进香,用意是想叫她在泰山奶奶那里献丑。孔也愿去泰山神灵面前洗白,便应允同往。她们来到泰山,在泰山奶奶塑像前,焚香燃纸,默默念诵所求祈语。孔氏念的是让公爹身体康复长寿。最后一项是,凡有嫌疑不轨的,要到“舍身崖”验证。好人跳下去,安然无恙,坏人跳下去粉身碎骨。众人簇拥着孔氏,来到“舍身崖”,孔氏毫不含糊地跳了下去。同去的村妇绕道来到崖下,望着孔氏的尸体,会心地笑了起来。尔后,凑钱买了薄板棺材,将其运回东昌。

当众人来到孔氏门前时,突然惊呆了,原来看见孔氏已经回家,正端着盆往外泼水。当众人打开棺材,却不见了孔氏的尸体,只见一块红绫布上写着两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清孝”。转眼之间,红绫飘然而起,变成一块金字牌匾,不偏不斜地挂在了孔氏的大门上。众人大惊,很快传遍全街,无不惊叹、赞许。在这一片颂扬声中,一位文人脱口而出,“咱这条街就叫‘清孝街’吧!”

东昌知府夫人失玉镯

清代光绪年间,聊城县衙门里,有个吴光茂,是个快班的班头。虽然干这个站衙门当捕快的勾当,但他从不利用职权、滥施恶悍、敲诈勒索,因而得到群众的称赞,都说:“吴班头是个好人。”凡是托他的事,无不尽心去办。

有一年冬天,他带着两个伙计,到北关外勘察一处失盗案件。天气阴晦,雪花微飘,路过玄帝庙,他们进去暂时避雪,来到大殿,老道士敬真连忙让入客室坐下,烹茶款待。谈话间老道说:“十多天以前,一外地乞丐,栖留庙中。先说不过住一两天就要离开的,不料他病倒了,难以爬起,有些危险,我看他穷困无靠,染病在身,怪可怜的,也不忍撵他走。这个乞丐不能出去讨饭,我只得叫徒弟送点干粮给他。”老道又叹了口气,说道:“虽说是出家人以慈悲为本,见死不能不救,但如果他真一命呜呼,也是个麻烦。”

吴光茂听了,便请老道士领他到了大殿前边,东廊房小屋里,去看这个乞丐。只见那人个子高大,面目黝黑、绕颊浓髯、乱发垢积、年纪约在六十开外,正蜷卧在砖地下一领破草毡子上,几件破烂衣裳连铺加盖,呻吟不止。旁边放着一只破铁筒和一根打狗棒。吴光茂问他是哪里人,何时到此?乞丐说:“家是河南,家中贫困,到处乞讨,不料到了这里得了病难以走动,实在无奈。“说罢,凄然长叹,咳嗽不已。

吴光茂一向对人心善,不忍使这个乞丐贫病而死,便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供他饭食,并请医生给他看病吃药,如此将养了一个多月,病也就好了,乞丐对他感激不尽。

恰在这时,东昌知府大人的公馆中发生了惊人盗案。知府的夫人,在深宅内院的卧室,夜晚熟睡中,不知不觉被人把手腕上的玉镯盗去一只。更可怪的是这个盗玉镯的强盗,公然敢在夫人梳妆台上留下字条,上面写了“不敢惊动老爷和夫人,只将镯子借去,可派人赴山西某处讨还,”等语,没有署名,更没有撬剥门窗的痕迹,别物一点没失,这显然是件胆大妄为的挑衅行为。

知府对这案件,又怕又怒,就命令守具负责派人前往捉拿追脏归案。当时聊城县衙门中,较有武功和声望的,除吴光茂别无二人。因此,知县便把这重大案件,交于吴光茂去查办。吴光茂心想:这是一件极危险而又不易达到目的的差事,但又不敢推诿,真感到为难,回家后长吁短叹、闷闷不悦。因他自己的武功技能并不真的高墙,那来盗玉镯的贼人定非寻常之辈。深入虎穴,动起手来,难是他人对手,追回玉镯谈何容易,怎么办?只好把生死置之度外,到时见机而行了。

吴光茂叫妻子预备行囊、盘缠,并嘱咐家里人,不必为他担心。此去以礼协商。彼此并无宿仇旧恨,谅也不至无故加害,或者可以平安回家的。他虽是这样说,自己也知道此去凶多吉少。妻儿啼泪交流,总认为是一场生离死别的分手,全家人悲悲凄凄。

这时,那个留养他家的乞丐,已经病愈,行动如常了。对吴说:“我在病危之中,蒙老兄慷慨相救,此恩此情永远难忘。今要离别,后会有期。临走,我要告诉老兄我的实在身份,我本是江湖风尘中人物,多年来闯荡南北,受尽了种种磨难。为了洗手不干,才混迹于乞丐行中,避免与同行接触,情愿受饿以了残生。今见老兄逢到这为难之事,我哪能袖手旁观?”说罢,他叫吴光茂取来毛笔纸墨,在纸上划了些不像文字也不像符咒的圈圈道道,装入信封,递给吴光茂说:“这个信你小心带好,到那里见了他们的人,也别贸然交出来。如果事情顺利,官府委派你办的公事,能以圆满解决,这信就别露了。倘若问题缠手,或发生意外危险情况,你就拿出这封信叫他们看,或许生效。”

遂向吴妻道谢、告别,临别时,吴光茂送他五两白银和两件衣服,他只要了一件旧夹袄,银子一点没要。

乞丐走后,吴光茂在衙门领了官府公文和有关向晋省官署应谘照的证件公函等,打起包裹、备马一匹,竟自上路。

一路上免不得风餐露宿,日行夜宿,到了太原又向北行。越过了五台山,已是崎岖石径,密林峻岭,难见村落。他按留字中指定的方向寻道而行,终于找到了一个所在,只见在群山环绕中一座大庙。望去楼阁殿宇重叠,烟云弥漫,气势壮观。好一座古刹森林。吴光茂牵着马还没走到庙门,早有两三个壮汉迎着喝问:“干什么的?”吴到此地,已无畏怯之心,便高声答:“山东东昌府人,专拜体你们当家的!”那壮汉笑了笑说:“候你多天了,且请稍待,我去禀报”。

一会儿,有人出来叫吴光茂进去。马,另有人牵过,走入山门,见廊宇连,院落深邃,古柏郁森,满地苍苔,走过几道殿堂,门外都有彪形大汉持刀立,气态严峻,也不问话。到了第五进院子,领他的人,把他领进大殿,只见一个魁梧汉子迎了出来。看他约有四十上下年纪,相貌清秀,穿着整洁,却也不像个强盗样子,这汉子见吴光茂进来,起身走进一步握手,连说:“头儿辛苦了!”遂吩咐端茶,预备酒饭,颇为客气,酒足饭饱,这汉子自我介绍叫李南星,江湖绰号是:“神刀李南星”,一把单刀得自祖传,有惊人的绝招,手下兄弟众多,也不在一处,因为历年来,他的几个伙计在山东作案,被东昌知府杀掉。李南星本想刺杀知府,又因自己伙计被害,也非知府亲手逮捕,而是由别地押解,他奉命执行。因此,他只把夫人手镯取来一只,以示警告,也是戏弄知府。

当下李南星问吴光茂来意,吴答是奉知府派遣,依照留字指示,来取玉镯。李南星冷笑一声,说:“你可有什么高明玩意,愿领教一下。”答:“吴某武功浅薄,不敢在您面前献丑,请不必相强,只求你履行诺言,把镯子给我带回,便感激不尽,日后当家的路过敝处,吴某当备酒相邀交个朋友。”李南星只笑了笑,未说什么,当晚便安排吴光茂在西房休息,小伙计端来了灯,也就走了。他留心看这座房子里,方桌上还摆着几个木质牌位,写有盟兄某某或盟弟某某神位。旁列一行小字,写着某年月日死于山东东昌府葬某地等字样。吴光茂自想,这次身陷魔窟,恐怕生死难测,既已来了,也不必多虑,就听其动作而已。

次日,小伙计便来喊他,领到大殿后边一个空旷院子里,那里已有一二十个壮汉,各执利刃,分两行站在一张方桌之前,方桌上竖牌位一个,看不清写的什么,并有炉香缭绕,素烛吐焰,李南星独自坐在正中,像凶神恶煞般面貌,显得狰狞可怕,看那阵势,使人感到即刻就要生死决斗,令人怵目可怖。而吴光茂看了,索性把心一横,面无惧色,问:“李当家,昨天所提之事如何?请明自答复!”李南星站起,厉声喝道:“今天我为已死弟兄报仇,要斩你祭灵,无话可言!”吴光茂仰天大笑,道:“我敢来此,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可笑你李南星,妄称英雄,竟也使出这种卑劣诓骗之法,把人引来暗中杀害,论报仇,我非害你弟兄之人,论手段,也未免被江湖朋友耻笑为小人之见,不甚光明正大吧!”李南星面色一红,又道:“你既来到,别想回去了。”吴光茂道:“那……,请你看一下这个。”边从怀里掏出乞丐写的那封信递过去。

李南星接过一看,脸色突变,连忙过去,把吴光茂让到椅子上坐下,躬身施礼,连说:“实在抱歉、抱歉,我一定亲送老兄回去,并投案自首。”晚上,李南星又盛设酒宴款待,当时把盗来的一只玉镯,亲交吴光茂放入包裹收好,定要明早一块启程同赴东昌,以了此案。

次日天蒙蒙亮,两匹马已经备好,他两人又吃了点东西,各自上马,由李南星领前带路,全抄捷径,路上没甚耽误,三天后到了德州。黄昏时分,便在城门一家客栈住下。这晚,李南星掏出银子交店家,喊来一桌酒席,和吴光茂烛下酣饮,开怀畅叙,好似多年朋友,十分投契,尽醉后各自睡了。次早,吴光茂发现另一床上已无人在,桌上留有大信封一个,上写“东昌知府大人亲启”几个字,信封内鼓鼓囊囊,好像装着东西,信封下面另有纸条,上写:“光茂老兄,我今夜已赴东昌知府衙门报到了,内有信物,你回去面交大人吧,玉镯带好,同时交差销案。”落款李南星。再找李南星,店家说五更之前早跨马走了,店饭帐他已付清,叫我告诉你老,不必等他了。

吴、李两人在德州住店夜饮这个晚上,东昌府城内,知府大人公馆里,又发生了一庄怪案。知府因为夫人失镯,贼人留字、派人去山西查访,十多天未返,心头不胜愁闷,惴惴不安。这夜他梦醒后,好像觉得脑袋空荡轻飘飘异于往日,他一摸头顶,吓得哎呀一声惊叫,夫人闻声急忙点灯看他,只见知府头上的发辫,竟被齐根剪去。这一事惊扰了台府的上下人等,各处寻觅,哪有踪影,把个知府闹得又惊又气又羞,纸里包不住火,次日全衙门皆知,纷纷议论大有草木皆兵之势。这天下午,吴光茂快马返回,大家又是一怔,都聚拢来问他此去办的怎样,这里昨晚又出事了。吴光茂来不及和众人谈话,忙叫人回禀面见大人,知府急忙传见,吴光茂施礼后,就把来去经过,叙述一遍,说完解开包袱,取出玉镯、信封,一并交给知府,那知府拆开信封,不禁目瞪口呆,一时不知所措,原来里面装得正是他昨晚失去的发辫,另外信笺上有诗一首,看了后面色惶惶、呆若木鸡。半晌才惊魂稍定,吩咐听差带吴光茂到师爷除领取赏银。对此事,尽管下令严格保密,但不久,便由衙门中赵师爷那里传出李南星给知府送还辫子以及信中所附诗句,诗句是这样的:

师叔之命不敢违,玉镯已交吴带回。我想诚心来投案,你定发狂动官威。

割取发辫聊示警,原璧归赵莫怨谁。奉劝大人应反省,保留头颅勿化灰。

堂邑白雀城的故事

堂邑,还有个“白雀城”的称号,传说这里边还有个故事哩。

堂邑县从建立到最后筑城,一共三次。从前的县城,或为战乱摧毁,或为洪水冲没。到第三次修城,是北宋神宗熙宁年间。那时的县令叫耿几父,此人倒是个好官,不料他在修城时,发生了意外:开始,刚刚筑起了土基,划出城垣,忽然,城中心裂陷出一个无底深潭,霎时听得潭内吼声如牛,黑水涌出,接着狂风暴雨,天晦如墨,那潭水怒涛裂岸十分汹猛。从雷电闪烁中,望见一只水怪,爬上岸来。这家伙头似蛟蟒,身如犀牛,鳞甲遍体,双目如铃。张开血盆大嘴向天喷气,腥秽难闻。县令和众百姓惊恐不已,连忙躲避,那怪物也只狂吼几声,随即跳入深潭,没再出来。但是白天还好,一到夜晚这东西便伸头狂吼,尖锐可怕,吓得附近村民,惊慌不安,鸡犬不宁。

耿县令猝然碰到这样灾异,很感心焦,也十分恼火,认为这怪物如此猖獗,是人民一大害,如果任它捣乱下去,不但城垣难以修筑,也使这一方百姓连累害怕,长此下去,怪物如再伤害人畜,那更后患无穷了。县令和所属文武官员商议办法,有的主张用火箭射击,火炮轰打;也有的建议索性放弃此处,另选良地筑城,以免耽误工程。议论一番也没议出结果。那怪物仍是夜夜吼叫,惨厉惊人,急得县令束手无策。半月下去了,那怪物猖狂更甚,潭水也漫溢扩大,竟冲毁了许多良田,淹没了一些农田,甚至连近处猪羊也遭吞吃,老百姓叫苦不迭。

耿县令是个刚毅果断,清廉正直的好官,他愤怒之下,准备多调兵役向怪物冲击,自己也打算亲临指挥上阵。就在这紧要关头,忽然来了一位少妇,求见县令,说是有制服怪物的办法。县令忙请她近来,看这妇女白衫白裙,一身缟素,青丝如漆,粉靥如花,但神态严肃庄重,年在三十上下,耿县令让她坐下。侍童献茶,问她家乡姓氏,有什么办法降伏水怪?少妇答道:“奴姓白,家住南海,今番奉大士之命,前来除妖救民,并辅助大人推行仁政,为民造福。”县令听了肃然起敬。又问起这怪物来历,怎样消除?答道:这个水怪,乃是隋代的宇文化及所变,他生前杀死了炀帝,率兵叛乱,曾在这一带屯兵骚扰,后被杀,死后悍性未改,又变为这怪物捣乱,残害生灵,罪不可饶。今番擒他,只我一人动手,大人可多派兵民,于明晚齐集深潭周围,敲锣擂鼓,给我助威就行。当下约定时刻,少妇并没多坐,起身告辞。临走嘱咐到时她自去寻妖格斗,不再来见面了。县令起身送时,白衣女子已无踪影。

就在次日夜晚,有几百兵丁民夫,聚集到那黑水潭四周,呐喊声,痛骂声,加以紧锣密鼓擂打不休,惊天动地,同时又燃许多火炮,齐向潭中飞射。怪物正待昂首长吼,说时迟,那时快,一只比飞鹰还大的白鸟,俯冲疾下,照定怪物头上猛啄一口,怪物立时血喷数丈,在灯火照耀下,那白鸟很啄猛叨,只啄得怪物狂嗷怪叫,欲要负痛腾飞逃脱,被白鸟又连连在头上乱啄一阵,怪物登时四脚朝天,挣扎了几下就死了,这时,县令和军民才敢近前,见怪物已毙,潭水已涸,而那只白鸟也不见了。大家把这只似蛟非蛟,说犀非犀的怪兽,分割为若干小块,带回煮食,据说其肉鲜美异常。这怪物被消灭之后,新县城也就很快的建成了。

工程告竣之后,忽然飞来难以数清的白雀儿,它们翱翔空际,啁啾翩舞,至此,耿县令和全体军民才领悟到,前时来的那位少妇,及杀怪兽的神奇白鸟,原是白雀仙人化身。今天来的大群白雀儿,正是她的儿女,这却是一件祥瑞象征,有此灵异!因此,堂邑县又称为“白雀城”,也简称雀城。后来,为了感谢白雀大仙除妖救民的功德,特在北堤外修了座“白雀观”,塑有白雀女神像,香火旺盛,每年的正月廿九至二月初二,都要举行庙会,唱戏敬神,商贩云集,极为热闹。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