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地万物初生之时,为一混沌状态,在这里没有阴阳的交融,也没有阴阳的对立,只是一团混沌,虽然是混沌状态,但非常不易,因为这是“由无变有”。是“有”!是万物之母。这个状态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在这混沌之中,清阳上升集而为天,浊阴下降聚集而为地,阴阳的升降对流是物质的本性。
清阳飘荡上为阳,浊阴幽沉降为阴;
从此阴阳两相对,恰似牛郎织女星。
阳气聚集在上而为天,阴气聚集在下而为地,清升浊降,形成天地。从此阴阳两相对,天永远在上,地永远在下。但是在天地的形成过程中,阴阳二气的升降运动,会形成转换。
阴阳原本同根生,两两相望成对影;
阳中一滴相思泪,阴中清阳上九天。
阴阳相互转换,彼此相互交融,从而化生万物,正如《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中所阐述的那样,阴阳的相互对流运动,就会形成“太极阴阳图”。
阴中清阳上为天,阳中浊物下阴间;
阴阳交融生万物,循环无息太极生。
阴阳相对运动、对流的同时,阴阳自身内部也在转化,我们可以画出太极阴阳图中的阴阳自身运动。
阴中升阳又降阴,好比积沙坡下倾,
阳中降阴又生气,正如开水冒白烟;
相互交融一团气,内外流动如两轮,
外围之气逆向转,内生之气分道行。
从上面太极阴阳图的形成可以得知,阴阳的相对运动,形成太极阴阳图,同理在太极阴阳图的两仪内部,各自均有升降对流,太极阴阳图的中央,即两仪相交之处,也存在升降对流,所以一个太极阴阳图内,会化生三个太极阴阳图。如此推演下去,就会化生无数个阴阳太极图,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阴阳交融生太极,太极之中分两仪;
阴阳各有交融处,太极之中生太极。
人的出生,也是近似如此,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形成一个受精卵,看似一个混沌的细胞,却蕴含着人体的全部信息,受精卵的产生就是由无变有的过程。此后受精卵不断分裂,化为亿万个细胞,而形成人体,就是一生万物的过程。
精子与卵相结合,好比天地生混沌;
受精之后一分二,人体乾坤即生成。
展开全文
阳爻积上为之乾,阴爻为地便是坤;
人之初生乾坤定,阴阳交融成人形。
乾二落入坤中央,化为坎卦下极泉;
坤二上升乾空里,成为离卦如日升。
人之化生如天地,东南西北如四轮;
肝心肺肾在四方,脾胃属土居中间。
二、人体内阴阳对流情况
让我们通过大自然的阴阳变化,结合我们推演的太极阴阳的能量流动图(见实体书),来看看我们人体内的阴阳对流情况。
太阳从东面冉冉升起,而人体肝气从左侧徐徐上升!
太阳从西边缓缓落下,人体内阴气从右侧通过肺的敛降徐徐下降!
大地之中的水湿能够滋养树木,树木不会枯萎;人体的肾水也能滋养肝木,防止肝火过亢!
水被太阳照射,蒸发后化为水汽,上升为云,可以遮挡太阳的炎热;人体的肾水随肝气升腾,可以济心火,防止心火过亢!
太阳的照耀能够温暖大地,大地得温能生长万物;人体的心火下移,可以温暖胃土,胃土得温,可以腐熟水谷!
太阳照耀后,土地变暖,热量下传,可以使土中的水变温;人体心火的热量,通过胃气的下降,可以下交于肾,温暖肾水!
大地的核心--地核中的热量可以向外散发,温暖大地的至深之处,其暖可以缓缓上升,土中水液得温后,化为水汽,上升为云,乌云汇集,化为雨水下降!
人体肾中一缕阳气徐徐上升,温暖脾脏,脾脏得到肾阳的温养,将小肠转输过来的营养物质,通过沤的作用,化为精微之气,上输至肺,肺将精微之气中清的部分进行宣发,滋养皮肤和毛发,浊的部分向下敛降滋养五脏六腑,废弃之气化为水液,通过三焦,进入膀胱,成为小便!
日从东方冉冉起,水在西边沥沥声;
肾水养肝能涵木,随肝上达济心炎。
丽日如心照胃土,其温透胃暖寒泉;
肾中潜龙为一阳,温脾如沤清阳升。
肺如华盖能肃降,化汽为水三焦经;
三焦水道通州都,浊去精存再入肾。
外周气流逆向行,中央胃降脾气升;
人体阴阳如两轮,右侧气分左侧阴。
这就是天人相应,这就是人与天地相参。我们通过大自然的阴阳运动,推演出太极阴阳图的形成,通过太极阴阳图的运动,感悟人体阴阳气血的循环。
虽然《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谈到过阴阳的对流形成太极阴阳图,但很多人可能仍无法理解,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面粉加水调合成半盆稀稀的面浆,就好比是“天地之混沌”,然后在面浆中央用筷子划一条深深的线,将面浆一分为二,这也就算“分阴阳”,然后假定一面属阳,一面属阴。接下来用筷子沿着盆边顺着一个方向搅拌,这时会看到阴中升阳,阳中降阴的情形,不一会儿,一幅完美的太极阴阳图呈现在面盆中。搅的过程其实就是阳升阴降、阴阳转化的过程,这太极阴阳图其实就是阴阳升降的过程呈现,古人绘制太极阴阳图,记录的是天地之间阴阳转换的过程,是阴阳转换过程的一个缩影。
推而广之,凡是有阴阳对流的过程、有阴阳转换的地方,太极就蕴含其中……
我们人体的肝气从左侧上升,肺气自右侧而降,这一左一右,一升一降,不就蕴含了太极吗?人身中央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太极阴阳图吗?练习太极拳,不就是加强人体阴阳的转换,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对流吗?通过这样的运动,人体的寒与热、虚与实就会得到调整,有助于疾病的治疗……
我们将“人体阴阳对流”图简化、分离、归纳后,形成右图。
那么这张图究竟代表了什么?它的意义具体有多大?能否解决我们临床中的问题?只有我们深入了解后,才能给出结论。
结合中医基础理论,我们来好好看看这个模型,这个模型表达了三层意思:
其一:各脏腑之间的阴阳传递过程
中医理论中脏腑之间的关系与西医学有很多不同之处,许多学习中医的人,思想常常受西医学的影响,不能从中医的角度理解人体五脏之间的关系,而此图清晰地将这些关系标示了出来。
肾阴为一身之阴,肾阴就是肾水,肾水在肝的下方,能够滋养肝木,这样肝木才能条达,又不会过亢。
肝藏血,没有肾阴的充养,肝藏血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人体肾阴为肝阴之来源。
肾水借肝气升发,上达于心,其中精微物质能够借心火化赤生血,同时肾之阴寒也能救济心火之亢盛,使之不过亢。
心火能够下移于胃,为胃的腐熟功能提供热量,有了心火的照耀,胃的腐熟功能才能旺盛。
胃气以降为和,胃气下降的同时,胃中阴分为肾阴提供补给,同时心火也会随胃气下降,来温暖肾水,使肾水不至于过寒。
肾阳立根于下焦,肾阳能够温暖脾阳,有了肾阳对脾的温煦作用,有了心火对胃的热量补给,人体中焦脾胃的消化、吸收才能健全,中焦如沤才能得以体现。
脾之功能健全,才能将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上输到肺,为肺提供营养,肺通过宣发和肃降功能,将营养物质中清的部分向上向外宣发,滋养人体的皮肤和毛发,浊的部分向下敛降,滋养五脏六腑。
肺敛降浊性物质的同时,人体上焦的水气也被敛降,化为水液进入三焦,经三焦入膀胱而成小便。
膀胱为三焦水液所归,是都会之地,故曰州都之官,水液由此排出体外。其中一部分被再次吸收,入肾补养肾水。
从图中可以看出,心火的下移除了借助胃气的下降之外,还要靠肺气的收敛作用;肾阳除了温养脾阳之外,还能温暖肾阴(肾水)。
我们将上面这段话总结一下,可以这样来概括:
肾水寒,土下泉;养肝木,滋肝阴;
肝得柔,无以亢;性条达,水随升。
济心火,抗心炎;肝藏血,养心阴;
火生土,土得温;能化物,变化焉。
火透胃,交于肾;散水寒,万物成;
肾之阳,如潜龙;似开水,起白烟。
阳化气,脾来运;中焦沤,精气升;
上焦雾,肺细分;清宣表,降浊阴。
表得滋,皮肤润;浊阴降,养脏真;
气化水,三焦经;入膀胱,成小便。
其二: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血是在脉管中运行的红色而黏稠的液态样物质。二者是构成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但由于西医学的影响力,很多人无法从感官上来认识气与血,“人体如两轮”图正好将气与血的关系清楚地描绘了出来。
1.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属阳,血属阴。阳气的化生是以阴气为基础的,血液具有运载水谷之精气、自然之清气的功能,故曰血载气;而血液的运行需要气的推动作用。
2.气重于血:气为阳,血为阴,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但在两者对立统一的关系中,气起着主导作用,没有气的温煦和推动作用,血就好似一潭死水。
如果进一步理解这个图形,左边是血液系统,右边是经络系统;血液系统运行的是血,心主血,其力量来源于心;经络系统运行的是气,肺主气,其运行力量来源于肺,肺的开与合、心的搏动,使得人体的气血周流循环,相互影响。我们将上面这些话概括为:
肺主气,心主血;气属阳,血属阴。
太极图,如两轮;右为阳,左为阴。
前轮走,后轮行;前轮滞,后轮停。
气能行,血方运;气郁滞,血必凝。
前之轮,力源肺;开与合,降与升。
肾之阳,如油门;肾阳亏,气难成。
肾阳足,脾阳旺;肺气足,轮欢畅。
后轮阴,为辅佐;心主血,来鼓动。
心血足,血行旺;鼓无力,血难畅。
人之身,阴与阳;气与血,衡则康。
其三:人体阴阳的划分
“人身如两轮”这个图形(图见实体书)中,非常明确地表明了人体阴阳的划分,即右侧为阳,左侧为阴。细看图形,我们会发现,胃虽然归于左轮(阴),但在中医理论中,胃属阳明,为阳;脾虽然归为右轮(阳),但脾属太阴,为阴。为了使这个图形更加符合人体脏腑阴阳之规律,符合太极“阴中含阳,阳中含阴”的规律,我们将图中两轮的距离进行调整,让两轮存在交叉,如右图(图见实体书),这样人体阴阳的划分在图中就更加准确了。
或许有人会问,中医书籍中皆谓心为阳,为什么图中却在左侧,属阴?
这里我要说明的是,此图定为“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这里的心,代表心脏的同时,也代表了“血”;肺代表肺脏的同时,也代表“气”。血属阴,气属阳;心血来源依附于肝,肺气来源依附于脾;我们可以将图调整,分出“上为阳,下为阴”。这样理解会更加准确些,如右图所示。
或许有人会问,阴阳应该是左右对称的,为什么在图中阴阳的分界线却是倾斜的,这是否与实际不符?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写道:“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学过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地球是倾斜的,其倾斜角度为23.45°,这正好验证了上面《内经》所说的话。人体脏腑的阴阳气血左右也是不平衡的,是倾斜的,倾斜多少度?如果我们大胆的估计,借用天人相应的理论,也应当是23.45°。外表看起来,人体四肢九窍虽然左右对称,但从事鞋子、衣服制作的人都知道,人体的左右是不完全对称的。就好比地球,看似一个正球形,其实仔细地测量,地球也不是正球形,只不过因为相差不大,我们在视觉上经常忽略这点差异,人的左右也是如此。
天地因为不正,所以才有了纠偏的动力,有了纠偏的动力才有了生机与活力。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个要点:
第一,心脏以阴为基础,但向阳转化。即心脏以阴血为基础,以心火为表现形式。进一步说明,心血虽然属阴,但心是属火的,心脏就好比一个燃烧的火球,火球中央是油。火以油为基础,油以火为表现形式。
第二,肾脏的根基为肾阳,但向阴转化。即肾脏以肾阳为基础,以肾水为表现形式。进一步说明,肾阳虽然重要,但肾脏属坎卦,主水,属阴,肾脏就好像一个水球,但水球中央是一团火。
第三,脾属阴,主湿,但向右倾斜,意味着虽然脾脏属阴,但升发的是人体的清气、阳气!脾喜燥!
第四,胃属阳,主燥,但向左倾斜,意味着虽然胃属阳,但胃气沉降的是浊阴,胃喜湿!
……
我们将上面的几句话总结一下,就是“图形左侧的脏腑体阴而用阳,图形右侧的脏腑体阳而用阴”!这句话领悟透了,图中倾斜线的意义就彻底明白了。
三、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的意义
“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反映的是人体脏腑、阴阳、气血之间的关系,所以定名为“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在随后的章节里,我们将围绕这个图来谈中药、谈组方、谈病机、谈治法、谈医理、谈临床,如果要强调其重要性,这张图将是我们学习中医之旅的指南针!
临证之时,可将此图比作病人,图的左侧就是病人的左侧,图的右侧,就是病人的右侧。观此图,就好似观察一个站在你面前的病人,细心体会气血的运行规律,熟悉之后再切病人的脉象,感受患者左手寸关尺,对应心、肝、肾阴;右手寸关尺,对应肺、胃、肾阳。将脉象与指南针结合起来,就很容易寻找到气血运行的异常变化,看病就会豁然开朗!
旅行提示:此图比作指南针,意义重大,其为“天地阴阳循环”与“人体气血循环”相参而得,如果能明白图中的运行规律,对你学习中医将有很大的好处,熟悉透彻后,可以简驭繁,使你在中医浩瀚的林海中穿行,而不迷失方向。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指南针的意义,可以参阅《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和《四圣心源》这两本书,虽然理论上有些差异,但从这两本书中可以学习到很多与指南针相关的知识。
下面我们按照“指南针”的几个点来谈中药。
人体的生命之轮,如同这两个轮子一样,永远在前进。无论哪个点卡壳,轮子都无法前进,人体就会生病。治疗疾病,就如同修复被卡住的轮子,找到卡住的原因,并修理它,使它可以正常运行,这样就可以了,下面我们首先看看肝脏。
三、肝脏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研究肝脏相关疾病的用药,我们先看看肝脏的功能。
肝属木,主疏泄、主藏血,肝藏魂,为谋虑所出,开窍于目,肝主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声为呼,在液为泪。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没有争议的,从这些入手就不会错,不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一)肝脏疏泄失常的用药
疏泄异常,临床上最多见的情况就是肝气郁结。大多数女性都存在肝气郁结的情况,而且多与情志抑郁有关。
临床中除了情志抑郁所致的肝气郁结外,肝胆器质性病变也可以导致肝失疏泄,出现肝气郁结,比如:脂肪肝、胆结石、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就存在肝气郁结的病机。因此,不要将“肝气郁结”与“情志抑郁”画等号。病因多种,但结果是相同的,都导致了肝气郁结,肝脏疏泄失常,治疗上也是相同的。
肝气郁结之后,患者会有胁痛、胸闷、脘胀、嗳气等表现,就好比轮子上“肝”这个点卡住了,用药时,通过疏理肝气就可以修复,疏理肝气的药物有哪些呢?
疏肝理气的药物有:柴胡、香附子、郁金、青皮、川楝子、橘叶、薄荷、白蒺藜、生麦芽等。
肝气郁结没有及时治疗,气郁时间久了,就会化火,即肝郁化火,患者会出现心情烦躁,脾气急躁等症,这时治疗,除了疏肝解郁,还需要清肝泻火。
清肝火:桑叶、菊花、青葙子、决明子、黄芩、青黛、栀子、丹皮、夏枯草、羚羊角等。
泻肝火:龙胆草、川楝子等。
同时肝郁化火迁延日久,火邪就会伤及肝阴,导致肝脏阴血不足,患者除了心情烦躁外,会出现双目干涩,视物模糊、胁肋作痛等症状,这时的治疗,除了疏肝理气外,更重要的是养肝阴,养肝血。
养肝阴、养肝血可以选用下列药物:山萸肉、生地、熟地、女贞子、阿胶、白芍、乌梅等。
如果继续失治,病情加重,除了肝阴受损外,会出现肝叶枯槁,硬化、萎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肝硬化,这时就需要养血柔肝治疗。
柔肝养血:当归、白芍、首乌、枸杞、鸡血藤、木瓜、鳖甲等。
在这里分四个层次将肝气郁结导致的病理变化一一列出。在临床上遇到肝气郁结的患者,要想到患者处在什么阶段,有没有化火?有没有伤阴?有没有枯槁?不同的阶段,治疗时均有偏重,可以根据偏重来参选上述药物。
除了肝气郁结,还有没有其他病机呢?轮子上这个点还有没有可能出现其他问题?还有!肝气当升,如果升发无力怎么办?如果升发太过怎么办?
(二)肝气升发异常的用药
升发不够,为肝气下陷,有的称为木气下陷水中,这里的水指肾水,即肾阴。治本之法就是升发肝气,一方面补肝气,增强肝脏自身的升发力量,可以用黄芪等;另一方面,运用升提的药物,帮助肝脏升发,如柴胡、薄荷、生麦芽等。
升发太过,肝气上冲,会出现偏头痛。有的患者会出现血压升高,这时的治疗就得降气。降肝气就是“镇肝、平肝”,为什么称为“镇”、“平”,就好比国家内部出现暴乱,要镇压、要平息一样,这里就是镇压肝气,平息肝气。
常用的镇肝药:代赭石、灵磁石、石决明、珍珠母、生龙牡等。
常用的平肝药:菊花、白蒺藜、天麻、钩藤等。
假如肝气上升,没有及时治疗,就会化为肝风,临床上出现手抖的症状,在治疗上除了镇肝、平肝外,同时还得息肝风。
常用的息肝风药物:羚羊角、钩藤、天麻、白蒺藜、僵蚕、全蝎、蜈蚣等。
镇肝、平肝、息肝风可以缓解病情,如果不用药了,肝气又上升太过,该如何用药呢?
古人创立了“滋水涵木”的办法,即补养肾阴,来滋养肝木,肝气就会变得柔和,就不会升发太过了。补养肾水用什么药?到下面讲肾这个环节时再细谈。
除了上面讲的,肝脏这一环节,还有没有其他问题?还有,如受寒后,寒凝肝经,临床出现睾丸疼痛等症状。
(三)寒凝肝经的用药
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邪内侵,易伤阳气,凝滞肝经,筋脉阻滞,则肝经循行的部位就会出现疼痛。可以运用:吴萸、小茴、仙灵脾、荔枝核、川椒等治疗。天台乌药散就是治疗气滞寒凝肝经的经典配方。
既然谈到了肝经受寒,自然肝经也会有热的情况,临床常见的是肝经湿热。
(四)肝经湿热的用药
湿邪停留肝经,导致肝经湿热,患者可以出现右胁肋部胀痛、纳呆、尿黄、舌红苔黄腻等,可以选用:栀子、龙胆草、黄芩、茵陈蒿等。龙胆泻肝汤、茵陈五苓散就是治疗肝经湿热的经典配方。
明白了这四点,修轮子上“肝”这个点就算有眉目了,再结合教材来学习中药,对中药的认识就会深刻一些。
旅行提示:看完上述关于肝脏相关病机的用药特点,你是否感到这样来学习中药,已经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以及方剂学联系在一起,不再是孤立地学习中药?这样学习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连贯起来,学习时不再考虑乙肝、脂肪肝、肝硬化等这些病,而要考虑的是病机--肝脏失调的病机!
四、心脏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既然是从心脏的角度学习中药,我们来看看心脏的功能,它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
心属火,心主血脉,心藏神,其华在面!
既然属火,就存在火力过旺与火力不足,临床上称为“心火亢盛”和“心阳不振”。
既然心主血,就存在阴血不足,临床上称为“心阴虚”。
既然心主血脉,血脉的不通、不畅就是问题,临床称为“血脉瘀阻”。
既然心藏神,就存在神是否藏得好,藏得不好就是“心神失养”。
既然其华在面,那么面部的神采有没有?面部的气色如何?面部长东西没有?这些都与心脏有关。与心有关的还有很多,我们就从上面这些来谈谈相关的中药。
(一)心火亢盛的用药
心火亢盛的患者会出现心中烦热、焦躁失眠、口舌糜烂、口渴喜饮、舌尖鲜红等表现。治疗时可以选用淡竹叶、生地、栀子、灯心草、莲子心、黄连、连翘等。
一般下火的药物味道都很苦,但清心火的淡竹叶、生地、灯心草一点也不苦。
别小看灯心草这味药,看似普通,对于心火亢盛非常管用,举个例子:
我曾经治疗一个失眠的患者,切脉后发现患者左寸浮实,舌尖红绛,于是采用导赤散(生地、木通、甘草、竹叶)治疗,效果不错,治疗五天,患者睡觉质量大大改善。但没过几天,患者又上火、失眠了,患者认为汤剂太苦,不愿再服了,要求我提供一个不苦的、效果好的方法。思虑良久后,我告诉他用灯心草煮水当茶喝,效果非常好,患者很满意!后来遇到心火亢盛的小儿,尤其是心火亢盛,晚上哭闹的1岁以下的患儿,运用灯心草1~2克,煎水后,加少许白糖当饮料喝,患儿很容易接受,效果也很好。
(二)心阳不振的用药
心阳不振的患者具有畏寒肢冷、胸闷胸痛、面色苍白、食欲减退、抵抗力差、经常感冒的特点,可以选用的药物有:桂枝、肉桂、附子、薤白、干姜等。
心阳不振的患者,心脏没有火力,就好比冬天的太阳热量不足,人体就格外怕冷,经常手脚发凉,背心发冷,除了吃药外,通过食物保健也很有效。比如早上吃一碗肉桂粥。在稀饭中放上3g肉桂细粉(吃的时候加一些白糖调节口感),这样手脚发凉和背心发冷的症状会得到很好的改善,一整天都会很暖和。
(三)心阴虚的用药
心阴虚又称心血虚。患者以心悸、心烦、失眠、易惊、健忘等为主要表现,甚则可见盗汗、低热、五心烦热、口干等症。
治疗时需要补养阴血,可以选用的药物有:柏子仁、枣仁、丹参、麦冬、当归、阿胶等。别小看丹参这味药,俗话“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就是说丹参既能补血,又能活血,还能养血,功效好比四物汤,对心阴不足非常有好处。
(四)心神失养的用药
心神失养的患者以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失眠多梦为主要表现。治疗时以养心安神、收摄心神为主,可以选用的药物有:龟板、浮小麦、阿胶、紫河车、合欢花、酸枣仁、远志等。
(五)心气虚的用药
发汗、泻下太过,或劳心过度,心气耗损,或年老、病后体虚均可出现心气虚,患者表现为心悸,气短(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苍白,体倦乏力。
心气虚的病人,可以选用人参、黄芪、党参、茯神、五味子、远志、炙甘草等。
(六)血脉瘀阻的用药
血脉瘀阻的病人以胸闷、心悸、嘴唇紫绀、舌质青紫为主要表现,对于血脉瘀阻的病人,可以使用丹参、赤芍、桃仁、红花、鸡血藤、红景天等。
心脏的气血阴阳平衡了,面部自然就神采奕奕了,面部的斑也就慢慢消失,皱纹也会少些了,这就是“神”。对于学习中医的人,如果紧密结合中医基础理论来学习中药,再上临床时,就会胸有成竹,碰到面部长斑的病人,就知道从心入手,就不会告诉患者是内分泌失调了!
对于已经从事多年临床的中医医师,可能会问,还有心肾相交啊!胆火扰心啊!为什么不深入讲下去?不急,这些需要将五脏分述完后再串起来讲,理解会更深刻些!
旅行提示:在这一节中,我们举了两个验方,一个是清心火的灯心草,一个是补心火的肉桂粉,一定要记住哦!这在临床中可以经常使用。
五、胃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病人经常会说:“医生啊!我胃疼、胃胀、胃反酸、胃不知道饿……”
胃就是一个消化的器官,中医称胃为“水谷之海”,指的是胃为受纳、腐熟水谷的器官,既然是受纳、腐熟食物的器官,如果不能受纳,受纳后腐熟不了,这就是病了,又或者腐熟过快,也是有病了。
我们看看指南针,胃气是下降的,中医称“胃以降为和”。也就是说,胃气下降,就调和了,就顺了。如果不降,胃气上逆,胃酸就上反,吃饭就没胃口,就生病了。
所以胃病的治疗很简单,其关键就是一个“降”字,我们一边分析,一边学习!
(一)胃气上逆的用药
胃气上逆的情况在大部分胃病患者中都存在。胃液是酸性的,胆汁是碱性的,胃气下降后,在肠道酸碱正好中和。如果胃气上逆,胃酸就会腐蚀食道,引起食道炎,再向上反流,损伤咽喉,导致咽炎,很多顽固性的咽炎,通过降胃气就能治好。而西医治疗这类疾病常常采用抑制胃酸的办法,虽然胃酸减少,上逆引起的刺激症状可能减轻,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胃气上逆的问题。相反长期过度抑制胃壁细胞分泌胃酸,壁细胞会逐渐减少,腺体萎缩,形成萎缩性胃炎,反而加重病情,有的甚至出现肠上皮化生,成了癌前病变!
所以降胃气非常重要,常用药有哪些?
竹茹、枇杷叶、代赭石、生姜、枳实、沉香、旋覆花、半夏等,凡是能降气的,基本上都可以使用。
举个例子,有个女性患者因反酸、恶心、咽喉不适三年前来就诊。患者平素不吸烟,但咽炎很重。切脉后发现右手寸关有上越之势,也就是胃气上逆的脉象。患者闻到中药味就恶心,惧怕服用中药。经过思虑,我给她开了生枇杷叶1公斤,让她长期煮水后当茶饮。过了半月复诊时,患者说好得差不多了,咽炎好了,食道也舒服了,早上也不恶心了,就是放屁多。其实就是降了降患者上逆的胃气,胃酸就不再向上反流了。气向下行,屁就多,这就是治本。也难怪张锡纯认为代赭石是健胃之妙品,因为这味药降胃气效果很好。学会了降胃气,治胃病的技巧可以说掌握了一半,还有一半是什么呢?是胃寒、胃热、食积、气滞等,我们来一一分析。
(二)胃寒的用药
胃腐熟食物需要热量,如果没有热量,就无法腐熟食物,很多病人朝食暮吐,就是说早上吃的饭,晚上吐出来还未消化,从早到晚不知道饥饿,是什么原因呢?
胃中无火!
如何补火?
看看指南针(图见实体书),在前面讲述五行时讲过火能生土,即心火生胃土,也就是说,补充心火,心火足就能让胃火旺,这也就是五行所说的“虚则补其母”。
常用的药物有:桂枝、肉桂、附子、薤白、干姜等。
使用这些温心阳的药物,胃火就有了,胃腐熟水谷的功能就会得到恢复。
(三)胃热的用药
有胃火不足,出现胃寒,自然也就有胃火过亢,出现胃热。胃热的患者经常有饥饿感,总觉得吃不饱,俗话称为“慌饭”,中医称为“消谷善饥”。治疗很简单,吃点清胃火的药就可以了,比如:石膏、知母、黄连、黄芩、芦根等。
举个例子,曾经治疗一例经常“慌饭”的患者。他要求不吃中药,还要能治病,我说这很好办,吃点下火的食物就可以了!什么食物好呢?让病人吃皮蛋拌豆腐,每天用两个皮蛋,加上4两豆腐,拌匀后加上麻油,放少量盐,当菜吃。就这样坚持一周,病就好得差不多了!
有人会问,这也是中医治疗?是的!因为运用中医理论来指导饮食,指导养生,这就是中医的精髓。中医学好后可以贯穿于我们的衣食住行,随时随地都可以体会到中医理论的妙处!
(四)胃阴不足的用药
胃火长期过重,必然会伤及阴分,就好像烧锅炉一样,长时间地烧,锅里的水也会被烧干,同样的道理,长期胃火重必然会导致胃阴的亏虚。所以对于胃火重的久病患者,就要养胃阴了。养胃阴的药物有石斛、麦冬、花粉、玉竹、芦根、乌梅、沙参、生地等。
(五)寒热错杂证的用药
临床中胃病的情况有时并非上述这么单一,单纯胃寒和单纯胃热不多。大部分病人都是寒热错杂的情况,只是寒热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比如胃中有热,肠道有寒,这样容易形成胃的上半部分有热,下半部分有寒,形成寒热错杂证,用药时则需要寒热搭配,效果才好。
如黄芩、黄连配干姜,或者金果榄配干姜等,半夏泻心汤就是治疗寒热错杂型胃病的经典方剂。
(六)食积的用药
胃病还有一些情况,比如食积,同样影响了胃的和降,病情轻的可以采用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莱菔子来消导,病情较重的可以采用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槟榔、二丑等来攻下,恢复其和降功能。
举个例子,很多小儿停食之后,反复发热,服用退烧药后当时可以缓解。第二天照常发热,针对这种情况,将二丑炒香后研成细粉,拌红糖后给小孩吃,每次3g左右,3岁以下的小孩可以适当减量,3岁以上的可以适当加量,一般服用3小时左右会出现腹泻。患儿将停滞在胃肠道的积食泻出来后,病就好了!
胃病的情况还有一些,比如气滞血瘀、痰湿阻滞等,但以前面几种情况多见。了解了上述几种情况的用药特点,就知道了大部分胃病的用药思路,就可以举一反三了。
旅行提示:学习这一节,最关键的是要理解一句话,“胃以降为和”,理解了这句话,就抓住了治疗胃病的核心,你明白了吗?
六、胆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胆气下降依附于胃气下降,胃液为酸性,胆汁为碱性,酸碱在小肠内中和。食糜进入小肠,由小肠受盛化物,分清泌浊。
这一点用阴阳理论来理解,胆汁为火之精,为火所化生,为阳;胃酸为胃之液,为阴。两者入小肠,则阴阳相合而化生万物。
如果胃气上逆,则胃之液--胃酸上逆,而胆汁下行无胃酸中和,碱性胆汁将损伤小肠;如果胃气上逆,带动胆气也上逆,则胆汁反流入胃,即“胆火犯胃”,也就是西医学所说的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气下行如果无胃气下降的支持,胃气上逆之力又不足以使胆气上逆,胆气不上不下,胆汁郁积在胆囊之中,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病。久之胆囊壁自然毛糙,形成慢性胆囊炎,严重者还容易形成胆结石。
所以针对胆囊的疾患,采取的办法很简单,也需要降胃气。
因此我们治疗胆的相关疾病时,一定别忘了胃气是胆气下降的力量源泉,但只考虑胃还是不够的,看看“指南针”,左边这个轮子胃气下降,肝气上升,一升一降,轮子运转才有力量,所以降胃气的同时疏理肝气、升发肝气非常必要。
结合上面所谈论的,我们再看看指南针(图见实体书),就很容易知道该如何用药了。
(一)胆气郁结的用药
胆气郁结的治疗思路就是降胆气,降胆气时要考虑降胃气、升肝气,这样才能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常用的药物有:柴胡、郁金、金钱草、栀子、茵陈、竹茹、枳实、大黄、枇杷叶等。
(二)胆郁化火的用药
胆气郁结,没有及时治疗,郁结化火,治疗必须泻胆火。可选用龙胆草、黄芩、川楝、栀子、黄连、虎杖、蒲公英等。
需要说明的是蒲公英,此药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归肝、胆、胃经,世人多知其清热解毒功效,疗疮常用,但很少知其归肝胆经,能清肝火而明目,清胆火而解胆郁,只是治疗时剂量要大,我通常用30~50g,不用担心安全性的问题,春天蒲公英的嫩苗是可以当菜吃的。
胆火过重容易形成胆火扰心,患者出现心烦失眠,脾气急躁的症候,历代医家采用黄连温胆汤治疗,效果颇佳。
(三)胆囊炎的用药
胆汁郁积,囊壁毛糙,治疗时除了降胆气、清胆火,还需要解决已经出现的囊壁毛糙问题,可以选用:郁金、生牡蛎、玄参、绿豆、穿心莲、生内金、水蛭、白僵蚕等。
别小看鸡内金这味药,对于慢性胆囊炎的治疗少不了它,它能使毛糙的内壁慢慢变得光滑。除了胆囊壁毛糙,对于慢性膀胱炎膀胱壁毛糙、肠道有疳积、动脉血管内壁粥样斑块等都可以使用……其神奇疗效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凡有形之邪久服常服均可以化之!
在慢性胆囊炎胆囊壁毛糙的治疗中,生鸡内金配水蛭、白僵蚕疗效较好!
(四)胆结石的用药
胆汁郁积日久,化为砂石,疏肝利胆、清泻胆火的同时,要采用养阴散结、溶石化石的药物。常用药物有:玄参、牡蛎、鳖甲、鸡内金、海金沙、金钱草、虎杖、硝石等。
对于胆囊息肉、胆管癌等,则要考虑胆热郁积日久,痰瘀互结之病机形成,除了上述用药思路外,还得选用鳖甲、白芥子、三棱、莪术等。
胆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用药尽量避免黏滞,但应注意疏肝理气之品久服易伤正气,应该酌加益气之品;行气理气药物多偏温燥,久用要防止伤及阴分。
旅行提示:对于胆囊用药的理解,在乎两点,即一疏一降,疏者疏理肝气,降者降胃气,明白此理,则胆病可治疗过半。
七、小肠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小肠的功能是“受盛化物”,受盛化物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受盛,一个是化物。
“受盛”就是“接受,以器盛物”之意,也就是小肠受纳、盛装由胃转输过来的食糜,这里小肠的功能就相当于一个容器,一个装食糜的容器。
“化物”就是“化生食物精微”的意思,说的是小肠具有消化、吸收的功能,能将食糜中的营养物质慢慢地消化吸收,产生食物精微。食物精微被吸收后转输给脾脏,由脾来运化,输送到其他地方。食糜中的残渣,最终转输给大肠,转为粪便。由食糜到粪便的过程,也就是“变化出焉”。
胃的功能是“腐熟水谷”,脾的功能是“主运化”,小肠就好像连接胃与脾的一座桥梁,我们再看看指南针。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象地概括小肠功能,那就是“承上启下”。
小肠属阳,从指南针中可以看出,在上依附于心、胃,在下依附于脾、肾。
如果人体心火过重,经胃下移于小肠,或者通过经络由里及表传于小肠,则小肠火重,人就会出现心烦、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
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木通、泽泻、栀子、黄芩、灯心草、瞿麦、赤小豆、苦参、小蓟、蒲黄、车前子等。
如果人体心、肾阳虚,则小肠就会有寒,其吸收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对于经常小腹和脐周冷痛,稍稍进食生冷食物即腹痛腹泻的患者,温补肾阳,即可解决问题。
常用的药物有:附子、小茴香、艾叶、高良姜等。
临床上单纯的小肠寒和小肠热较少见,大多数属于寒热错杂,其原因为心火亢盛、肾阳亏虚,心肾不交所致。用药时寒热搭配才能收到很好的疗效。
旅行提示:看完此节,你可以想象一下,临床上经常遇到身体消瘦的患者,中医大多诊断为脾虚,难道真的只是脾虚吗?有没有小肠的问题?小肠的化物功能出现异常,分清泌浊功能出现异常,食物的精微不能被吸收,身体就不会消瘦吗?
八、肾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古有“肝无虚证,肾无实证”之说,意思是说肾脏多虚证,无实证;肝脏多实证,无虚证。此话虽然不全然正确,但确道出了一个事实,“肾脏多虚证”!
通过肾脏来学习中药,我们得先了解肾脏。肾为先天之本,主骨,藏髓,藏精;肾主水,为水脏;肾中藏有肾火,能够温化寒水,这样水不至寒……
通过肾脏的疾病来学习中药,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入手,即肾阴、肾阳、肾精。这样更加清晰些!
(一)肾阴虚的用药
肾阴虚的人,通常表现为腰酸腿软、口干、咽干、手足心热等,治疗时以补养肾阴为主。
可以选用熟地、龟板、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玄参、天冬、枸杞、黄精、紫河车、怀牛膝、制首乌等,临床中使用六味地黄丸治疗肾阴虚,就是经典的代表方剂。
(二)肾阳虚的用药
阳虚则寒,肾阳虚的患者表现的是寒象,尤其是腰以下寒象明显,怕冷、手脚发凉(重者夏天也凉);腰膝酸冷、精神萎靡不振。
对于肾阳不足,可以选用鹿茸、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蛇床子、硫黄等。
(三)肾精亏虚的用药
何为肾精?既然有肾阴、肾阳,为什么另立一个名词肾精。肾精在人体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作用?亏虚后有哪些表现?
生活中我们通常遇到关于“精”的东西,比如:酒精、味精、鸡精、精制食盐等,这里的精的意思是“提炼或提纯出来的东西”, “精”意味着提纯后的精华!人体有肾阴,有肾阳,有肾精。肾阴好似“水”,肾阳好似“火”,那肾精呢?
其实肾精就是水被火炼而生成,说详细点就是“肾水”被“肾火”炼后化生为“肾精”;肾藏精,藏的就是肾精;肾主骨,肾精能够充养骨髓,能够补充髓海(脑为髓海),也能化为生殖之精。所以肾精亏虚的人,就会感到四肢萎软无力,或者特容易疲劳,记忆力较差,须发早白;男子精血不足,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性功能减退;在儿童则发育迟缓,囟门迟闭,身体矮小;肾精不足,髓少骨虚,故智力低下,骨骼痿软,动作迟钝。
为了进一步理解肾精的意义,我们看看身边的植物,只有经历过夏天--“火”的炎热,到秋天植物的种子才能饱满结实,种子就是植物之精,也是水火炼化而成。通过天人相应,古人总结出了以精补精的办法,就是服用种子类的药物来补养肾精,比如:菟丝子、覆盆子、韭菜子、枸杞子、补骨脂、五味子等。
对于肾精亏虚较为严重的患者,除了服用种子类的药物外,可以选用动物类的药材,如:鹿角胶、鱼鳔胶、紫河车、阿胶、冬虫夏草、蛤蚧等。
有些人既无肾阴虚,也无肾阳虚,其肾精不足并非是来源不够,而是封藏能力不足,流失过多,这时的治疗就需要提高肾的封藏能力,可以采用金樱子、桑螵蛸、芡实、莲须、鸡内金、益智仁等固摄肾精。
如果肾水不足,肾火过旺,出现阴虚火旺的状况,人体肾精的化生也会不足,治疗时除了补养肾水外,还可以采用知母、黄柏、地骨皮来泻肾火。
如果肾水过旺,肾火不足,同样人体肾精的化生也会不足,治疗时,除了补养肾火,还可以通过泽泻、黑豆等来利肾水。
肾脏只有阴阳平衡了,肾精的炼化过程才能顺畅,肾精来源才会源源不绝。
肾之阴阳平衡,既为人体下焦的水火平衡提供保障,又为炼精化气提供物质来源。因此肾阴、肾阳的平衡协调,对人体的健康尤为重要。
为了加深印象,我们举几个例子。
第一例:骨折延迟愈合
几年前遇到一个右上臂骨折的病人,在医院进行夹板固定,两个月后复查,发现骨折处无骨痂形成。病人前来就诊,切脉时双尺沉细若绝,询问中得知患者经常腰部酸软无力,性功能明显减退,于是采用填补肾精的办法,配合使用活血化瘀、接骨疗伤的药物,服用半个月,一个月后复查,骨痂形成,患者后来骨折愈合良好。
第二例:腿抽筋
临床上很多老年人,经常腿抽筋,每晚小便多次,服用钙剂后抽筋稍稍好转,但停药后又很快反复,切脉会发现右尺沉细而软,对于此类病人,补充钙剂的同时,服用补养肾精的药物,增强肾的封藏能力,减少钙的流失,病情可以很快好转。采用淫羊藿30g、菟丝子20g、益智仁15g、小伸筋草30g,煎水内服,几天就见效了!
第三例:痛经
痛经之痛,只有妇人最为刻骨铭心,有些年轻女性,痛经时可以疼痛到晕厥。疼痛有两个病因,其一:不荣则痛,此痛隐隐,病情轻;另一种:不通则痛,此痛病情重。不通为瘀,而瘀之形成有气滞、有寒凝。这里要说的是“寒凝”,此类病例占痛经的八成左右,许多中医治疗痛经,采用桃红四物汤加金铃子散,当时有效,下次月经照样疼痛,其实只要运用附子、肉桂、艾叶、小茴香、紫石英等来温补肾阳,暖宫散寒,同时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将胞宫寒邪、瘀血化尽,很快就可以彻底治愈。
上面谈到炼精化气,炼精就是提炼出肾精,化气就是肾阴在肾阳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缕阳气,此阳气虽然微弱,但却是人体五脏气化的根本。就好比大地上水分的蒸发产生水汽,水汽上升汇集而为云,这缕缕上升的水汽,正是天地阴阳交流之明证。人体的气化过程与肾化气、脾升气、肺敛气有密切关系。
旅行提示:读完此节,你是否对肾精有了一定的了解,是否明白“为什么很多种子类的药物都有补养肾精的作用”?临床上遇到气血不虚,但腰酸腿软,特容易疲劳,头发早白的患者,是否想到要通过补养肾精来治疗?
农村老人常说:“人从脚下寒!”
人体肾之阳气是人立身之阳,肾阳不足则腰以下发凉,人如同站在冷水之中,所以人会格外怕冷,也就有了“人从脚下寒”之说,目前流行的火神派就是站在肾阳的角度,来治疗人体很多虚寒性疾病。
《内经》云:“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人体的自然衰老,人体的阳气首先衰绝于上。
因此在我们强调肾阳重要性的时候,别忘了人体心之阳气更重要,因为心火为君火,肾火为相火,“君位”永远高于“相位”,这是不容置疑的。
就好比大地有了炙热的岩浆,土地才能向上散发热量,但别忘了太阳才是一切热量的源泉,没有太阳的光芒,则万物都会黯然失色。
人体心之阳气为生命之阳!
肾阳与心阳两者缺一不可,一损皆损,一伤皆伤!
没有肾阳的炼精化气,心阳的形成就没有物质基础;没有心火向下的敛降,再旺的肾火也会有被肾水浇灭的一天。
火神派将姜桂附作为救命仙草,认为其能补肾阳,壮肾火,散阴邪,挽狂乱……
其实干姜、桂枝、附子也是补心阳之要药,心火旺,如丽日当空,一切阴邪自然散尽。心火旺盛,自然血脉流畅;心火旺盛,生命自然不会垂危。
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火神派在强调肾火的同时,无形中通过补充肾火也补充了心阳,运用姜桂附增强了肾火,同时也增强了心火。
君明则国安!
旅行提示:目前流行的火神派,一味强调补肾火的重要性,看了上面这段论述,你是否意识到,心火为君火,心火更加重要?
人体心为离卦,肾为坎卦,上离下坎,成为未济卦。
“未济卦”为六十四卦最后一卦,以未能渡过河为喻,阐明“物不可穷”的道理。
火性炎上,水性趋下,所以人自出生之日开始,身体就存在一个阴阳分离的趋势,生的同时就意味着死的开始,为了阻止这种阴阳分离,人体心火始终会受到向下敛降的作用,肾水始终会借肝气上升,形成阴阳交流,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阴阳交流,所以人的一生变化无穷。未济者,物不可穷也。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脏腑功能逐步衰退,心火的敛降作用减弱,肾水上达济心火的作用也减弱,于是“未济”成了“离决”,成了阴阳分离,人体逐渐走向衰老、死亡。
在衰退过程中,通过补养心肾之火,人体内的阴邪得以消散,阴阳之间的对流得以恢复,脏腑功能得以康健。
心火旺盛,则胃的腐熟功能强健,为人体营养来源提供保证。
肾火旺盛,则脾阳不衰,脾的运化功能才能恢复,水谷之精才能正常输布,统摄气血的功能才能正常。
旅行提示:关于未济卦的理解,以及未济卦在养生理论中的重要性,可以参阅《医理真传》这本书,参悟透未济卦,对感悟中医非常有好处。
九、脾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脾的功能是主运化,主统血,布津液,主肌肉和四肢,脾喜燥恶湿。如果脾阳虚衰,容易被寒湿所困,其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我们先来看看脾阳虚的情况,因为这是临床最常见的。
(一)脾阳虚的用药
如果脾阳虚衰,则中焦运化功能受阻,寒湿内停,脾气郁滞,食物精微转化及输送均会出现异常,清气不升,就好比指南针中右侧的轮子卡壳了。
对于脾阳虚,可以运用:干姜、苍术、白术、肉豆蔻、砂仁、白蔻仁、草蔻、附子等。
对于阳虚日久,寒湿困脾,可以运用:茯苓、白术、干姜、附子、苍术等。
(二)脾气郁滞的用药
寒湿困脾失治,或思虑过度伤脾,均可导致脾气郁滞,这样的患者表现为腹胀难忍,稍稍进食后即感到腹胀,虽有饥饿感,食欲却不佳,四肢乏力,大便不调,时干时稀。
治疗时可以运用芳香醒脾的药物:陈皮、砂仁、蔻仁、香橼、木香、藿香、佩兰、厚朴、枳壳等。
这些药物中,别小看木香这味药,本人治疗许多脾气郁滞的病人,重用木香即能取效。
张某,男,40岁,公务员。
因腹胀一月余前来就诊,就诊时上腹部胀满如鼓,餐后加重。严重时无法下蹲。曾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HP阳性两个加号,服用西药治疗半月,腹胀未能缓解,切脉时右关郁塞。
木香60g 山楂30g 党参15g 白术20g 生甘草8g
患者服用后,矢气连连,1剂症状明显好转,3剂临床治愈。
长期脾气郁结,会化热化燥,这时用药,除了理气,还要注意清热。
(三)脾气郁滞化火的用药
脾气郁滞化火,治疗时可以选用:黄连、连翘、大黄、石膏、山栀、绿豆等。
如果出现化火伤阴,导致气阴两虚,治疗时还得补脾气、养脾阴。
补脾气可以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等。
养脾阴:山药、黄精、芡实、白芍等。
如果仍然失治,形成脾积,治疗时就复杂些,可以使用枳实、大黄、山楂、神曲、麦芽、鳖甲、牡蛎等。
旅行提示:在本节中列举了一个案例,案例中患者既然腹胀难受,为什么还用上了党参呢?难道不怕服用党参补气之后腹胀加重?你想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了吗?
十、肺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肺属金,主气,司呼吸,主皮毛,主治节,主宣发肃降。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声为哭,在志为悲。这是肺的相关功能和五行属性,我们从这些入手来看看肺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一)肺气不足的用药
肺主气,如果人体气不足,头晕乏力,气短,就要补气!
常用的药物有人参、党参、黄芪等。
(二)肺宣发肃降异常的用药
肺主宣发肃降,这一宣一降,是对立的平衡,如果宣发太过,人体就会咳嗽、气逆,咽喉不适,就得收敛肺气。常用的收敛肺气的药物有苦杏仁、五味子、白果、诃子、乌梅、米壳等。
如果宣发不足,肃降太过,肺气失宣,患者会感到呼气困难,胸闷,心慌,也会咳嗽,通过增强肺的宣发力度,就可以解决问题。常用的宣发肺气的药有桔梗、麻黄、牛蒡子、蝉蜕、细辛等。
(三)肺受外邪所伤的用药
肺为娇脏,意思是说肺脏娇贵,既不能受热,也不能受寒,还不能受燥,更不能受湿。受热则成肺热;受寒易成肺寒;受燥则肺干;湿邪停肺易成痰饮。
受热之后,需要清肺热,常用:桑叶、黄芩、栀子、桑白皮、地骨皮、生石膏等。
受寒之后,形成风寒闭肺,需要散肺寒,常用:麻黄、苏叶、细辛、干姜等。
燥邪伤肺,易出现干咳少痰,咽喉干燥,需要润肺燥,常用:沙参、麦冬、天冬、山药、百合、石斛、花粉、玉竹等。
痰湿蕴肺,出现咳嗽痰多,需要清肺化痰,常用:川贝、知母、瓜蒌、天竺黄、竹沥、胆南星、半夏、莱菔子、苏子、白芥子等。
在临床上遇到肺之疾病,多表现为咳嗽。咳嗽之证看似简单,也最为复杂,因为影响咳嗽的因素有很多,有外感、有内伤,外感分风、寒、燥、火,内伤“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还有外感与内伤同时出现,如常说的“寒包火”!但万病不离其本,什么是本?气机逆乱是咳嗽之本,肺主气,咳嗽皆可理解为气之逆乱所致,所以治疗咳嗽的关键是调理气机,同时纠正导致气机逆乱的因素,就会事半功倍。
调理气机不外乎在宣与降、散与收、寒与热、润与燥之间寻求平衡!这四对平衡调节到位了,没有治不好的咳嗽!学医能通此理,则习医已经达到一定境界了。
看看指南针,人体的气机通过肺的敛降,通过三焦,下输膀胱,这样就完成了一个降的过程。对于三焦的认识,历代医家都有争议,三焦为何物?我个人比较推崇张锡纯的观点。下面我们来看看张锡纯是如何论述三焦的,三焦疾病的用药特点有哪些。
旅行提示:本节中提到了肺主治节,“治节”是什么意思?如果想要深入了解,可以参阅刘力红著的《思考中医》,该书对很多中医概念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阅读此书,对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大有裨益。
十一、三焦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三焦之功能为通调水道,既然有明确之功能存在,必然有明确之物存在,历代医家对三焦认识均有争议,本人认为张锡纯对三焦认识较为深刻。
张氏认为:“人之水饮,由三焦而达膀胱。三焦者,身内脂膜也。曾即物类验之,其脂膜上皆有微丝血管,状若红绒毛,即行水之处。此管热则膨胀,凉则凝滞,皆能闭塞水道。若便浊兼受凉者,更凝结稠黏杜塞溺管,滴沥不通。”
三焦有寒,则水道闭塞不通,水饮内停为患,可以选用椒目、小茴香、威灵仙、肉桂、附子、干姜。
张氏认为,椒目之滑而温,茴香之香而热,散其凝寒,即以通其窍络。若佐以灵仙温窜之力,化三焦之凝滞,以达膀胱,即化膀胱之凝滞,以达溺管也。凉甚者,肉桂、附子、干姜皆可酌加。
三焦为通调水道之官,凡人体水液的异常积蓄,均与三焦阳气不得宣通有关,“上焦阳虚者,水饮停于膈上。中焦阳虚者,水饮停于脾胃。下焦阳虚者,水饮停于膀胱。水饮停蓄既久,遂渐渍于周身,而头面肢体皆肿,甚或腹如抱瓮,而膨胀成矣”。
临床中遇见水液停聚的情况很多,最常见的如慢性盆腔炎患者,做B超时,B超结果提示有盆腔积液,患者表现为小腹胀满、疼痛,西医学认为是炎症,建议采取抗生素治疗,往往治疗十余天积液消失,但没过多久,再次复发,就这样反反复复,没个尽头。其实我们只要明白了三焦管理水道,三焦有寒则水道不畅,就明白了盆腔积液的形成原因,也就知道如何遣方用药了。
周某,女,40岁。
小腹胀满3天。
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小腹胀满,解小便后胀满仍不能缓解,在医院行B超检查,报告盆腔少量积液,医院认为属于生理性积液,未作任何处理,三天来病情未缓解,病人胀满不舒,就诊时自述白带未见异常,舌根白厚,切诊时右尺细软。四诊合参,患者当属肾阳虚衰,三焦脂膜之下焦部分受寒而收引,水道不畅,水液积蓄为患。散三焦脂膜之寒邪,其积液自然消退,然寒邪非外感,乃自内而生,寒邪散尽后当温补肾阳,才能确保疾病不再反复。于是建议病人采用:
小茴香30g 花椒5g 煎水分两次内服
患者服用一次后,即觉小腹内气体窜动,矢气连连,半小时后解小便一次,病情立时缓解,服第二次药物后,病若失。随后服用理中丸,三年来未再复发。
三焦有寒则水液聚集,三焦有热则小便黄赤,甚至小便带血。《内经》云:“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关于胞的理解,历代医家都有争议,其实承接上下文,结合五脏六腑来理解,这里的胞就是“三焦”,称之为胞,是因为三焦本为脂膜,人体下焦脂膜与膀胱相依,看似胞状,故称为胞。三焦之水液本汇集于膀胱,若三焦受热,则热邪随水道移热于膀胱,此乃浅显之理。
临床中有些患者,小便潜血阳性,但肾脏、膀胱检查,均未见异常。其实很简单的道理,只要想通了“三焦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治疗起来就很好办了,栀子清泻三焦之火,炒炭又能止血,只需要将栀子炒至焦黄,煎水内服一段时间,这种不明原因的尿血就可以得到治愈。
谈完三焦,下面我们来看看轮子上的最后一个点:膀胱。
旅行提示:本节对于三焦的描述来源于《医学衷中参西录》,作者张锡纯,临床实战家,所著之书,实用性极强,对于医理,多有发挥,欲学中医,必读此书。
十二、膀胱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膀胱的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我们通过膀胱的相关疾病来学习中药,也是从这两点来学习的。
(一)膀胱贮存尿液功能异常的用药
临床上经常见到患者解小便次数很多,又没有其他不适症状,西医学检查时,又未见感染情况,其实这是膀胱储存尿液的功能出现了异常,治疗时只需要增强膀胱的固摄能力就可以了,常用的药物有龙骨、益智仁、鹿角霜、桑螵蛸、金樱子、鸡内金等。
还有一种,患者小便次数多,伴有尿频尿急,小便黄,这是因为膀胱内有湿热存在,治疗时则需要使用通利的药物,将湿热清理干净,这样小便次数就能恢复正常。
常用药物有:萹蓄、瞿麦、海金沙、金钱草、木通、滑石等。
如果湿热长期积蓄在膀胱,没有得到治疗,病情反复迁延,膀胱内壁变得毛糙,形成“劳淋”,即西医学所说的“慢性膀胱炎”,病情发展至此,治疗时,除了清热利湿解毒外,还需要考虑适当使用收摄的药物来扶正。这样邪去而正存,疾病才能恢复较快。收摄药物中有一味药--鸡内金。鸡内金具有健胃消食、化积排石、固摄缩尿的功能,其神奇功效前文已经提及,不再重复。
(二)膀胱排泄尿液功能异常的用药
膀胱为六腑之一,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如果膀胱的排尿功能出现异常,当通不通,通而不畅,就会形成癃闭之证。癃者点滴而出,闭者闭塞不通。
《证治准绳》中写道:“闭癃合而言之一病也,分而言之有暴久之殊。盖闭者暴病,为溺闭,点滴不出,俗名小便不通是也;癃者久病,溺癃淋沥,点滴而出,一日数十次或百次。”
癃与闭都是指排尿困难,二者只是在程度上有差别,因此多合称为癃闭。
在膀胱排泄功能出现异常的疾病中,还有一种,就是淋证。《医学心悟》所言:“癃闭与淋证不同,淋则便数而茎痛,癃闭则小便短涩而难通。但淋证日久不愈,可发展成癃闭,而癃闭感受外邪,常可并发淋证。”
膀胱排泄功能出现异常的治疗,当以“六腑以通为用”为原则,而通利之法,又因证候虚实之不同而异。实证者宜清热利湿,理气散瘀;虚证者宜补脾肾,助气化。用药上不可见淋证即采取通利小便之法。
《谢映庐医案》指出:“小便之通与不通,全在气之化与不化,然而气化二字难言之矣。有因湿热郁闭而气不化者;有因上窍闭而下窍之气不化者,求北风开南牖之义;有因冷结关元而气凝不化;有因脾虚而九窍不和者,理中汤、七味白术散之类,扶土利水而化之。”
清热利湿通淋的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木通、滑石、防己、地肤子、车前子、通草、冬瓜子等。
下病上治,提壶揭盖,“求北风开南牖之义”可以选用:桔梗、麻黄、升麻、柴胡等。
冷结关元者,可以选用:附子、白术、干姜。
瘀血阻滞者,可以选用三棱、莪术、蒲黄、琥珀等。
肾精亏虚,点滴而出者,可以选用淫羊藿、补骨脂、益智仁、鸡内金等。
在这里我想说冬瓜子这味药,书上记载为:润肺、化痰、消痈、利水。《太氏药谱》(高洪玉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中写道:“用冬瓜子治疗肺病、肠痈在《金匮要略》中皆有记载,而冬瓜乃瓜果菜食之物,其子何能有此效?常见冬瓜子抛入猪粪坑中而不腐烂,次年凡施用猪粪之处可自然生长冬瓜。于秽浊中生长的冬瓜,其味甘淡,甚为爽口。注意观察这一现象,从中悟出冬瓜子'极善浊中生清,其子抗生力强,更属清轻之品’。根据冬瓜子升清降浊,清可去实的特点,用来治疗咳喘脓痰、肺痈、肠痈、妇科带下以及湿热病过程中出现的湿浊阻滞,都具有显著疗效……”
此物能利湿升阳,大凡湿热为患,用此物利其湿,阳气不被湿困,清阳自升,对很多湿热为患的疾病,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本人用此物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以尿频、尿急、尿痛为主要表现,在辨证处方时,以冬瓜子为君药,病情很快能得到缓解。
膀胱排泄尿液异常,除了上述的几种情况外,还有砂淋,就是西医常说的泌尿系统结石,此病病机复杂,我们将在后面章节系统阐述。
旅行提示:此节对冬瓜子的描述,是否令你感受到天地造化之神奇,《太氏药谱》一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宝贵经验,有兴趣可以看看此书,可以学习太树人的成长之路,学习他很多独到的经验。
十三、常用的引经报使药物
谈完了膀胱,指南针上所有的点都谈完了,有些人可能会有疑惑,药物进入人体,被机体吸收,应该在全身均有分布,难道清利湿热的药物就只到达膀胱,而不到达肺脏?如果到达了肺脏,假如肺脏没有湿热,这些清利湿热的药物难道就不会伤及肺阴?
答案是肯定的,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这就涉及药物的另一个功效“引经报使”。
一些药物具有特定的功能,它能够带领其他的药物到达病变部位。就好似“定位仪”一样,掌握了这些药物,临床用药时就能指哪打哪。
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
1.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引药达额头:白芷。引药达头两侧:川芎。引药达目:菊花。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引药达巅顶:藁本。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2. 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3. 引药达颈部:葛根。
4. 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5. 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6. 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7. 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8. 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
9. 引药走督脉:狗脊。
10. 引药达皮肤:蝉蜕。
11. 引药入胃:半夏。
12. 引药入肺:桑白皮。
13. 引药入肝:柴胡、当归。
14. 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15. 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16. 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17. 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18. 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正是:
用药如用兵,引经要分清;
立方有法度,四两拨千斤。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蜂白垩病如何治?_养蜂技术-白垩病介绍
- 孢子虫病频发症状_孢子虫病频发
- 青钱柳茶 青钱柳茶可以降糖吗
- 2022年做什么赚钱 2022年做什么赚钱多
- 创业小型加工厂项目 小型工厂创业致富项目
- 养蚕一年赚20万要养多少 养蚕一年赚20万要养多少钱
- 抓蜂王的正确方法 抓蜂王的正确方法图解
- 海上网箱养殖海参技术 外海网箱养殖海参苗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