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各式各样的贺年活动,而节前10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着采购年货了,比如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鞭炮等等。而饮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饮,指的是各种酒水,而食则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今天的节目,李涵就跟您聊一聊,春节习俗中的饮与食。
说起春节期间的第一吃,那自然是家家户户都不会错过的年夜饭。除夕这一天,主妇们一大早就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年夜饭,又叫团圆饭饭了。顾名思义,就是一家人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是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平时可能天各一方,但此时都团团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共享美食。
过去,物质相对而言比较匮乏,往往小孩子特别喜欢过春节,因为在春节期间大人会买好多好吃的。现在,物质商品非常丰富,各种各样的食品让人们应接不暇,但是在春节期间,人们仍然愿意吃一些传统食品,这是因为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食品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饮食习俗的影响。
江南风俗,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北方一些地方过年的年饭,是用金银米(黄白米)做的,饭上用枣、栗、龙眼、香枝点缀,插上松柏枝。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元宝茶”。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要吃鱼,但不能吃光,叫做“年年有鱼(余)”。
展开全文
山东是个吃面食的大省,虽然现在各类食品琳琅满目、花样翻新,但是过年蒸面食、吃面食的习惯,一直没改变。山东面食是以糯米面为主料,加小麦粉、水,着色,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刀、剪、簪、花纹模等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山东面塑起源于菏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农历年的应时食品。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北京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都是新年糕点的佳品。
重庆人过年,“扣肉”和“灌海椒”不可少,为了准备好这顿年夜饭,一些必不可少的传统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备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当数“扣肉”和“灌海椒”。“扣肉”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腻、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佐料后填入一个个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到了除夕,拿出来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在河南部分地区,大年初一家家吃饺子煮面,名为“金丝穿元宝”,也叫“银钱吊金龟”,因为饺子太像元宝了,子夜时饺子煮熟了捞食,谓之“捞元宝”,而且是今年捞到明年,那真是财源滚滚。
南京人有吃元宵图个团团圆圆的说法,所以从大年初一开始当地的市民都会吃元宵一直到元宵节。
广西人过年家家户户要包粽子,那可是件大事。提前两三个星期就要准备了,要备好料,年货市场那是要去跑好几次呢!绿豆要去壳,五花肉呢,要用生抽、盐、酒、葱姜腌上一整天,糯米和干果有板栗、莲心等等也要提前泡好。包粽子既是个技术活,还是个力气活,要用上一整天的时间。煮的时候,最好是找一个特大的锅子,包好的大粽粑放在锅里,要好好地煮上十来个小时,这样粽粑里面的东西才能如发生了化学反应般,各种香味儿融合在一起。
湖北人吃年夜饭讲究“三全”、“三糕”、“三丸”。“三全”就是全鸡、全鸭、全鱼,“三糕”就是鱼糕、肉糕、羊糕,“三丸”就是鱼丸、肉丸、藕丸,有无丸不成席、无鱼不成席、无汤不成席一说。
在浙江台州,有挂“长寿面”迎新春的习俗。每年春节前夕,当地居民就利用山村特产番薯,采用传统制作方法,以番薯淀粉制成粗面,俗名叫绿豆面,也称“长寿面”,其色有点绿,不易折断,尤为人们喜爱。
春节时,老北京的“零食”除了年夜饭菜肴外,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点——蜜供、萨其玛等,也是北京人家中必备的食物。在饺子、年糕这些众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还要打“豆儿酱”,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做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此外还有“芥末墩儿”,这是用来佐酒和开胃的凉菜。节日中人们食用油腻食品多,这些凉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上海一般人家年夜饭席上,经常会有发芽豆和黄豆芽,因为这象征着升和发,寓意吉祥如意。而上海的旧习俗中有年夜饭不宜喝汤的说法,如果喝汤的话,第二年外出办事或旅行,会遭到雨淋的。這当然是无稽之谈了。
广东部分地区春节第一餐要吃“万年粮”,也就是做好足够春节三天家人吃的饭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
江西鄱阳地区新年第一餐要吃饺子和鱼,意为“交子”和“年年有余”,有的在饺子中放糖块、花和银币,意味着“生活甜蜜”、“长生不老”、“新年发财”。
东北民俗中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谚语,所以要吃粘豆包粘住下巴。粘豆包是东北人过冬的美食,现在许多农家饭庄里粘豆包是一道非常受欢迎的主食小吃。
在中国北方,过年时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北方人过年吃饺子。有的在饺子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在饺子里放花生,花生又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更多的是在饺子里放一枚硬币,用意是谁吃到了新的一年就会“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根据文献记载,我国民间过年吃饺子的习俗最迟在明代就已经出现了。明朝沈榜所著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扁)食。”清代,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得到延续并固定下来。清史有关资料记载:“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这说明过年吃饺子,在清朝时已成风俗。那么,过年究竟为何非要吃饺子呢?
说来其實简单,这和中国古代的计时法有关系。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来记录一天的时间,每天的开始是子时(相当于半夜23点到1点这个时间)。除夕夜的子时,不是寻常的新旧两天的更替,而是新旧岁间的更替,中国人管它叫“交子”。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对“界限”非常注重,年终岁尾辞旧迎新这个“界限”更是不能等闲对待,自然要搞些仪式纪念,以求来年吉祥如意。恰好饺子和“交子”谐音,于是中国人取“岁更交子”之意,就有了过年吃饺子的习俗。
自古以来,饮食不分家。刚才说了春节期间各地的美食,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咱们中国的酒文化。
春节时家人好友欢聚一堂,没有酒是成不了席的。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从最早的中华五千年文明之前——史前时代,原始部落的人们采集的野果在经过长期的储存后发霉,然后形成酒的气味。经过最初的品尝后,他们认为,发霉后果子流出的水也很好喝,于是,就开始了酿酒文化。在原始社会,我国酿酒已很盛行,远古时期的酒,是未经过滤的酒醪,呈糊状和半流质,对于这种酒,不适于饮用,而是食用,所以食用的酒具一般是食具,如碗,钵等大口器皿。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酒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它的发明者,共推仪狄和杜康。晋朝人江统说:“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仪狄,大禹时代人;杜康,据说就是夏朝国君少康。而杜康的名气要比仪狄大得多。拨开尘封于酒史上的重重迷雾,最早的酒产生于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则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古人的记载,酒的发明也相当偶然。有一次,杜康把剩饭放在空桑之中,日子久了,饭自然发酵,散发出一种芬芳的气味,并流出一种液体,杜康取而饮之,感觉其味甘美。杜康受此启发,发明了酒。
所谓空桑,就是树心被朽空的桑树。据古代文献记载,洛阳伊水流域有一个地名叫空桑涧,可能与空桑有关。杜康酿的酒称秫酒,即酿酒的原料以黑秫为主。黑秫是高粱的一种,它野生于洛阳山区,上古先民把它培育成一种重要的农作物。
杜康善于酿酒,其酿制工艺颇为讲究。《杜康纪闻》记载的“五齐六法”据说就是杜康酿酒的秘方。它要求造酒用的黑秫要成熟,投曲要及时,浸煮要清洁,要取用山泉之水,酿酒器物要优良,火候要适当。民间传唱的一首酒歌据称是杜康所传,歌词称:“三更装糟糟儿香,日出烧酒酒儿旺,午后投料味道浓,日落拌粮酒味长。”这就是说,在酿酒过程中,对何时投料,何时开火,都非常讲究。
酒在河洛地区产生后,就融入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中。周公在洛阳发布禁酒令,即《酒诰》,但并未完全禁止饮酒,而是把酒与周礼紧密相连,故周代的五礼均离不开酒。现存的《诗经》据说是孔子删定的,但孔子删定之前的“诗”其实就是在洛阳收集保存的官方文献。在这些诗篇中,与酒有关的占了大部分篇幅。
杜康故里即杜康酿酒的旧址在何处?这也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杜康故里,称杜康村,共有两处,均在洛阳。一处在洛阳老城西。民国时期李健人写的《洛阳古今谈》称,杜康村,在洛阳城西,又称杜村,即杜康故宅。一处在汝阳县,此处杜康村的最早记载见于明万历《直隶汝州全志》一书,该书称:“杜康村,城北五十里,杜康造酒处。”这里有杜康庙、杜康墓等遗迹。
与中国酒文化一样久远的是中国酒桌上的劝酒、酗酒等丑陋文化,称之为中国酒桌文化,是酒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畸型陋习。
“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一两二两漱漱口;三两四两不算酒;五两六两扶墙走;七两八两还在吼”。相信这些经典的劝酒词,在一些觥筹交错的“老司机”看来已是耳熟能详。时值春节,亲朋相聚、职场应酬的高峰期又将来临,还是有必要聊聊劝酒文化的那些事。
据史书记载,唐代宴会一般从上午开始,一直持续到黄昏,清朝的宴会甚至持续三五天。一顿饭吃这么长时间,话题必然枯竭,干喝也无趣,于是便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劝酒技巧。
要知道早在远古时代,酒并不是普通饮料,而是用于祭祀、庆典、战争等隆重场合的奢侈品。周公颁布的《酒诰》明确指出,造酒的目的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严厉禁止酒会、宴饮,违令者处死。
到了三国魏晋时期,中国喝酒风气登峰造极,而劝酒风气更盛。众所周知,张飞喜欢喝酒,更喜欢劝酒,每次召集军官喝酒,都要大家一口闷,谁不喝就打一百军棍。下属曹豹不会喝酒,张飞大怒,竟然抽了他五十鞭子。据《三国志》记载,张绣投降曹操后,曹操很高兴,开宴会请大家喝酒。曹操在前面敬酒,典韦拿着大斧子紧随其后,曹操向谁敬酒,典韦就拿着斧子向谁行礼。那架势的潜台词是:“你喝不喝?不喝爷爷砍了你。”估计换到今天,这么喝的话就怕春节要变清明节了。
从劝酒的历史文化脉络来看,中国人对于劝酒有其深刻的政治语境。除去至亲间的饮酒叙情,无论在政界还是商界,劝酒都有其政治文化内涵,那就是人要时刻守规矩,找准自己的位置,谁可以劝,谁必须喝,这都有讲法。而“规矩”与“礼仪”的背后则是不平等,是专制权威,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所以,在喝酒的过程中,如果有权力、地位不对等的关系,就会有强制性的劝酒或逼酒。对位高的人来说,这是彰显权力的机会,对位置低的人来说,不喝就是不懂规矩,商界也是这个道理。
借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也与大家分享一下健康的饮酒习惯。一是众欢同乐,切忌私语。大多数酒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认同。这样的话,也可以避免一对一的逼酒现象。二是瞄准宾主,把握大局。赴宴时首先要分清主次,不要单纯地为了喝酒而胡喝,饭局的目的是联络感情而非喧宾夺主,一旦失态只会得不偿失。三是语言得当,诙谐幽默。酒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常识、修养和交际风度,使人无形中对你产生好感。所以,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也会让自己时刻清醒,不沉湎于酒精的刺激。四是劝酒适度,切莫强求。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但过分地劝酒,只会将感情完全破坏,正所谓“人生难得几回醉,说的是感情不是胃”。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水葫芦是什么植物 水葫芦是常绿植物吗
- 农村怎么养兔子 农村怎么养兔子视频教程
- 冬天蜜蜂养殖技术 冬天蜜蜂养殖技术要点
- 夏天有什么花 夏天有什么花开放
- 小型网箱 圆形网箱价格
- 黄石天气预警 黄石天气预警信息
- 万年青的象征意义 万年青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 蜜蜂一动不动是不是死了 为什么蜜蜂飞进来一会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