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虾养殖技术 水产养殖:海水小白虾的养殖技术

水产虾养殖技术 水产养殖:海水小白虾的养殖技术

日期: 人气:51
脊尾白虾养殖技术包括池塘条件、水质要求、种虾放养和养殖管理。池塘面积应为15-25亩,池塘淤泥沙,进排水系统要分开,塘内设有环沟,池塘滩面水深1.5-2米,环沟水深2.5-3米左右为好。水质要求透明度在20-30㎝,水色为黄绿色、嫩绿色、茶褐色为佳,透明度在3.-40㎝。种虾放养规格为200头/斤。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水产虾养殖技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水产虾养殖技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1. 水产养殖:海水小白虾的养殖技术
  2. 红螯螯虾养殖技术

一、水产养殖:海水小白虾的养殖技术

脊尾白虾,又名白米虾、小白虾,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苏北沿海,是虾蟹贝混养的主要品种。其成虾体长4~9厘米,腹部第3节至第6节背面中央有明显的纵脊,故得名。额角上缘基部鸡冠状隆脊短于末端尖细部分,末端有附加小齿。第2步足指节的长度约为掌部的两倍,掌部约与腕节等长。生活于泥沙底之浅海或河口附近,适宜盐度为6.8~30.4,繁殖期为3、4月至10月。

脊尾白虾的生活习性较为广泛,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在盐度不超过32‰,水温2℃-35℃范围内均能成活。甚至在水温-3℃时也可生存,冬天低温时,有钻洞冬眠的习性。在咸淡水中生长最快,对低氧的忍耐能力差,低于1㎎/L时,会缺氧死亡。

脊尾白虾的食性杂而广,不论动植物饵料,低档颗粒饲料都可投喂,饲料来源广。繁殖能力强,雌虾可以连续产卵,养殖池内脊尾白虾的繁殖盛期为4-6月和8-9月,其中5-6月为高峰期。脊尾白虾长到5㎝以上只需2-3个月,生长周期短,一年可以多次起捕,只要注意养殖管理,有较好的养殖效益。

脊尾白虾养殖技术包括池塘条件、水质要求、种虾放养和养殖管理。池塘面积应为15-25亩,池塘淤泥沙,进排水系统要分开,塘内设有环沟,池塘滩面水深1.5-2米,环沟水深2.5-3米左右为好。水质要求透明度在20-30㎝,水色为黄绿色、嫩绿色、茶褐色为佳,透明度在3.-40㎝。种虾放养规格为200头/斤,体长5-7㎝,放养密度为1.5-4斤/亩,一般2-3斤/亩。饵料投喂以自己加工小麦长颗粒为主,8月份开始投喂小杂鱼。换水保持1米左右水位,高温期和低温期水位应升至1.2-1.5米,小汛期以添水为主,打汛期尽量换水,一般3-4天换水一次。定期排毒解毒,保持水质肥活嫩爽,清除水体甲藻,补充有益菌类,促进有益藻类产生。养殖管理包括勤增氧改底,保证池塘充足的溶解氧,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通过调节水质,改良底质,定期排毒解毒等方法。

脊尾白虾成虾捕获当长到5㎝以上时,就可以起捕上市。捕捞方法有放水收虾,拉网收虾,地笼起捕等。脊尾白虾生长快,养殖周期短,繁殖力高,平时捕大留小,保证池塘内有足够的产卵亲体,保证养殖产量与经济效益。

二、红螯螯虾养殖技术

红螯螯虾养殖技术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细节的过程。首先,要建立合适的养殖环境。一般使用50至300平方米的水泥池,水深保持在1米,确保进排水系统便捷。池底和水面应布置占1/4至1/3的隐蔽物,如石头、竹筒等,以增加虾苗的栖息空间。在幼体培育阶段,放养密度不宜超过每平方米1000尾,适度稀养和适时分养有助于提高成活率,培育阶段的存活率通常可达50%至70%。幼体长至3厘米、体重约1克时,即可转入池塘养殖成虾。为了进一步提高成活率,可以在虾苗池内继续稀养,直至虾苗体重达到2克以上,再转移至成虾池。

在饲料投喂方面,初期可使用蒸蛋和鱼肉浆混合喂养仔虾,逐步过渡到使用44%至46%粗蛋白的开口饵料和卤虫。仔虾长至2厘米以上时,开始投喂颗粒饵料,投喂量为虾体重的15%,需根据水温、摄食和生长情况调整。投喂时应分为早晚两次,傍晚投喂量占总量的2/3。同时,考虑红螯螯虾的杂食腐屑食性,适量增加植物性饲料的投喂。养殖前期可投喂干草,每月40公斤;后期则可添加黄豆、大麦等。整个养殖期投喂量需根据水温适当调整,开始时水温低,摄食弱,投饵率较低;中期水温升高,摄食旺盛,投饵率增加;后期随水温下降,投饵率随之下降。

放养密度的设定需经过试水过程,确认池水无毒性后方可放养虾苗。放养量的计算需考虑养殖面积、计划产量、预计成活率以及成虾个体大小、平均重量。通常,放养量可通过公式推算得出,如养殖面积为0.2公顷(3亩),计划产量为200千克,预计成活率75%,每千克虾需放养1000尾左右,总放养量大约为10000尾。

成虾养殖则需选择适合的养殖模式,如单养或与非肉食性鱼类混养。池塘面积应为3至5亩,水深1至1.5米,池底应投放砖瓦、废旧轮胎、网片等隐蔽物,并种植水葫芦、水花生等水生植物。在五、六月份,亩放养规格为3厘米的幼虾5000尾左右。养殖期间应保持水质肥、活、爽,定期加注新水,并保持适宜的水质指标,如水温、溶氧量、氨氮等。投喂时应坚持“四定”原则,即定时、定量、定质、定投,晚上投喂量占全日的70%至80%。高密度养殖时应配备增氧机械,以保证虾的健康生长。

养殖后期,红螯螯虾的捕捞应在10月份进行,单产可达150千克/亩。微流水池养殖的产量可高达400至500千克/亩。为了维持良好的水质,需定期加注新水,并监测水质指标,如氨氮、亚硝酸氮等,确保虾的健康和生长。

在人工繁殖方面,红螯螯虾从虾苗至性成熟大约需要一年时间,繁殖期主要在每年4月至11月,水温需达到20℃以上。亲虾在适宜的水温下性腺发育迅速,母虾在水温升至20℃后开始抱卵,经过25至45天发育成小虾,再培育20天,可长至2厘米体长。繁殖前需将雌雄虾分开饲养一个月,之后合养,以维持适宜的雄雌比例。抱卵虾喜聚于浅水暗洞中,此时逆水性强,可通过傍晚捕捉抱卵虾进行人工孵化育苗。

扩展资料

红螯螯虾(拉丁名:Cherax quadricarinatus)又名“澳洲淡水龙虾”,原产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也有分布。中国于1992年由湖北水产研究所引进,并首先在广东和湖北两省试养成功。1993年4月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开始引种试养成功。1994年后又逐步推广到江苏、湖南、北京等地。红螫螫虾其个体一般在50-100克,个别最大者达500~600克,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淡水虾类。由于食性很广,生长快,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欧洲、日本和中国受到市场上的欢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水产虾养殖技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水产虾养殖技术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