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鳞副泥鳅 大鳞副泥鳅的介绍

大鳞副泥鳅 大鳞副泥鳅的介绍

日期: 人气:150
鱼类,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分布于四川、浙江、台湾、辽宁、黑龙江等地。体近圆筒形,头较短。口下位,马蹄形。下唇中央有一小缺口。鼻孔靠近眼。眼下无刺。鳃孔小。头部无鳞,体鳞较泥鳅为大。侧线完全。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鳞副泥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大鳞副泥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1. 大鳞副泥鳅的介绍
  2. 板鳅 是什么鱼
  3. 大鳞副泥鳅的营养价值
  4. 泥鳅品种
  5. 泥鳅分几种

一、大鳞副泥鳅的介绍

鱼搜物类,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分布于四川、浙江、台湾、辽宁、黑龙江等地。体近圆筒形,头较短。口下位,马蹄形。下唇中央有一小缺口。鼻孔靠近眼。眼下无刺。鳃孔小。头部无鳞,体鳞较泥鳅为大。侧线完全。须5对。眼被皮膜覆盖。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肛门近臀鳍起点。体背部及体世核液侧上半部灰褐色,腹面白色。体氏斗侧具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褐色斑点。背鳍、尾鳍具黑色小点,其他各鳍灰白色。

二、板鳅 是什么鱼

板鳅就是大鳞副泥鳅,为鳅科副泥鳅属的鱼类。

大鳞副泥鳅(学名:Paramisgurnus dabryanus)为鳅科副泥鳅属的鱼类,俗名大泥鳅,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四川省内见于长江、谨孙嘉陵江和岷江水系、浙江和台湾、辽宁辽河中下游、黄河、黑龙江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长江。

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对低氧环境适应性强。除了鳃行中呼吸外,还可以进行皮肤呼吸和肠呼吸。视觉很弱,但触觉及味觉极为灵敏。杂食性,幼鱼阶段摄食动物性饵料,以浮游动物、摇蚊幼虫、丝蚯蚓等为食。长大后,饵料档晌山范围扩大,除可食多种昆虫外,也可摄食丝状藻类、植物根、茎、叶及腐殖质等。成鳅则以摄食植物食物为主。一般多为夜间摄食。水温10℃以下,30℃以上即停止摄食。一般情况泥鳅都生活在泥土里,一有危险就最快速度往土里钻。

当河水或坑塘干涸后,水底的淤泥已经开始龟裂,其它鱼类一般都已死亡,而泥鳅在泥中尚能存活很久。这时在龟裂的泥块上找到泥鳅的出气孔,就很容易确定泥鳅的位置从而捕捉到它。与泥鳅相似。数量较少。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中。

三、大鳞副泥鳅的营养价值

大鳞副泥迹并鳅的分别为78.80%、1.13%、2.57%、17.40%。它们的17种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6.11%和13.78%,其中9种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为7.02%和6.29%。 编号: 6488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中文科名: 鳅科 拉丁科名: Cobitidae 中文亚科: 花鳅亚科 拉丁亚科: Cobitinae 中文属名: 副泥鳅属 拉丁属名: Paramisgurnus 拉丁种名: dabryanus 定名人: Sauvage 年代: 1878 中文名: 大鳞副泥鳅 原始文献: Bull. Soc. Philomath, Paris, 1878 7(2):89. 模式产地: 长江 俗名: 大泥鳅 类型: 6 国内分布: 四川省内见于歼州旅长江, 嘉陵江和岷江水系, 浙江和台湾, 辽宁辽河中下游, 黄河, 黑龙江 特有: y 资料来源: 四氏凳川鱼类志:120-122. 四川动物 6(2):28.

四、泥鳅品种

1、真泥鳅:体型为长柱形,尾部侧扁,鳞片细小。2、大尺慧知鳞副泥鳅:鳞片大,埋于皮下,眼被皮膜覆盖。3、中华泥鳅:又名钢鳅,颜色比泥鳅鲜艳。4、台湾泥鳅:体型近似圆筒形,头较短,个体较大。5、青鳅:体形为长圆柱形,尾部侧扁。

泥鳅有哪些品种

1、真泥鳅

真泥鳅又叫泥鳅,体型为长柱形,尾部侧扁,鳞片细小,埋于皮下,体背及背侧灰黑色,并有黑色小斑点,而且体表粘液较多,头部尖,吻部向前突出。

2、大鳞副泥鳅

大鳞副泥鳅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中,体形酷似泥鳅,鳞片大,埋于皮下,眼被皮膜覆盖,而且尾柄处皮褶棱较发达,与尾鳍相连。

3、中华泥鳅

中华泥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又名为钢鳅,眼部下方的刺呈分叉状,末端超过眼后缘,颜色比泥鳅鲜艳,常常栖息于砂石河段的缓水区。

4、台湾泥鳅陵消

台湾泥鳅分布于四川、浙江、台湾,辽宁、黑龙江等地区,体型近似圆筒形,头较短,个体较大,与大鳞副泥鳅外形相似,养殖周期为4-5个月。

5、青鳅

青鳅的体碧芹形为长圆柱形,尾部侧扁,尾鳍为圆形,鳞片较小,体侧下半部白色或浅黄色,而且尾柄基部上方有一黑色大斑。

五、泥鳅分几种

  泥鳅亏饥共分为以下七种:

  1、真泥鳅:体为长圆柱形,尾部侧扁,口下位,呈轿并马蹄形,尾鳍圆形,鳞片细小,埋于皮下。体背及背侧灰黑色,并有黑色小斑点;

  2、大鳞副泥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鳞片大,埋于皮下。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

  3、中华沙鳅: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又称钢鳅,吻长而尖,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

  4、大斑花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生活在江河、湖泊的浅水区,个体小,数量少;

  5、中华花鳅: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江河生活于江河水流缓慢处;

  6、长薄鳅:分布于长江上、中游,从湖北、湖南到四川西部;

  7、北方须鳅:分布于蒙古及我国内蒙古、黑销帆返龙江、辽宁、吉林等地。常栖息于河沟、湖泊及沼泽砂质泥底的静水或缓流水体,适应性较强。数量较多,肉质细嫩,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鳞副泥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鳞副泥鳅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