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虫病 孢子虫是一种寄生虫,黑鱼养殖户深受其害,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治?

孢子虫病 孢子虫是一种寄生虫,黑鱼养殖户深受其害,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治?

日期: 人气:281
应该注意清塘改底和日常调水 ,定时改善水体,破坏孢子虫的生存环境,也可以使用一些专门的药物进行清除,要做好调水工作,有风险的池塘。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孢子虫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孢子虫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1. 孢子虫是一种寄生虫,黑鱼养殖户深受其害,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治?
  2. 危害鲫鱼的黏孢子虫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及预防方法是什么?

一、孢子虫是一种寄生虫,黑鱼养殖户深受其害,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治?

1.发病池塘用0.5PPM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三天后再用一次。

2.用姿宴兽用左旋咪唑等杀虫药拌饲料投喂,用量为每公斤鱼体重用4—8mg,连用7天。

3.使用成品鱼药,如“孢杀”等孢子虫专空册渣用药,也能起到一定效果,但要注意用斗悄法用量。

黑鱼孢子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易感染。随着区域养殖密度的提高以及水域环境的不断恶化,该病已成为黑鱼养殖中发病率较高的病害之一,如防治枝乱不及时,将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必须引起广大养殖户的高度重视。如何有效地防治黑鱼孢子虫,现提出如下措施,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一、发病机理 

寄生在鱼类中的孢子虫是一类在原生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寄生虫。据报道,我国淡水鱼类中几乎每种鱼都可被孢子虫寄生。当某一水域存在着被孢子虫寄生的鱼时,客观上这一水域就有了发生孢子虫病的条件。鱼类的发病过程一般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孢子从寄生的病鱼身上脱落,进入水底或悬浮在水中,被别的鱼吃到或接触而粘附在鱼的皮肤、鳃、鳍条上并在这些组织细胞内定居下来,当水域环境适宜时,开始生长发育并大量繁殖,并在鱼类的皮肤、鳃、鳍等组织器官上形成大量囊胞,破坏鱼类的正常机能,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导致鱼类发病死亡。 

二、发病症状 

黑鱼孢子虫病的发病季节绝搭握为每年的春、秋季,在黑鱼的鱼种、成鱼阶段均有发现,以成鱼发病为多。由于孢子虫寄生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有的病鱼的鳃丝纹理紊乱、腐烂发白,黏液特别多,用肉眼就能看到一排排针尖大小的小白点布满鱼鳃;有的病鱼在其头部、鳍和体表上能看到灰白色的点状或瘤状胞囊,胞囊寄生部位充血、出血,病鱼体上的胞囊少则数十个多则数百外。 

病鱼体色发黑无光泽,明显消瘦,离群、匍伏于池塘四周,最后死亡。在发病初、中期,每天都能发现有十几条或几十条鱼死亡在池塘边上。 

三、防治方法 

对于黑鱼孢子虫病仍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提倡健康养殖,营造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严禁引入带病鱼种,控制和预防黑鱼孢子虫病的发生。黑鱼孢子虫病的预防措施主要有: 

1、彻底清塘: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以杀死淤泥中的孢子,这对于已发生过孢子虫病的池塘来说尤为重要。在鱼种放养前,每亩用生石灰80-100公斤干法清塘消毒,第二天将底泥翻耙一次,四天后注水。 

2、选择和放养健康鱼种:要选择体表光滑、肌肉丰满、并庆无伤病的鱼种放养。投放前,用盐度为2%-3%的食盐水浸洗鱼体8-10分钟或用0.1%浓度的晶体敌百虫浸洗5-10分钟。

3、做好水质调节及日常消毒工作:养殖期间,每隔20—30天用浓度为20PPM的生石灰全池泼洒一次,以改善水质。在流行季节,用0.3-0.5PPM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间隔15天再用20-25PPM生石灰全池泼洒,二种药物交替使用。 

四、下列方法黑鱼孢子虫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1、发病池塘用0.5PPM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三天后再用一次。 

2、用兽用左旋咪唑等杀虫药拌饲料投喂,用量为每公斤鱼体重用4-8mg,连用7天。

3、使用成品鱼药,如“孢杀”等孢子虫专用药,也能起到一定效果,但要注意用法用量。

二、危害鲫鱼的黏孢子虫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及预防方法是什么?

需要根闹漏据鱼的生长情况进行判断,观察鱼吵敬的表面,升弯慎观察鱼的一些器官,可以使用一些药物进行治疗,需要提前进行预防。

感染初期无任何症状,只有镜检才能发现。感染中期,病鱼鳃、体表、鳍等部位肉眼可见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白色或淡黄色孢囊,寄生鳃部的伴有黏液增多、鳃丝腐烂肿胀;寄生于鳍上的伴有蛀鳍现象;寄生于体表的伴有体表粗糙、鳞片竖起等症状。感染中期病鱼常伴有在下风处非缺氧性集群浮头现象,出现少量死亡。感染后芹告期,中期表现症状加重,死亡量急剧增加,没有死亡的个体伴有异味。清塘时清除过多淤泥,加大塌改生石团首判灰或其它药物的用量杀灭孢子虫体。鱼种放养前用敌百虫和硫酸铜合剂浸洗。

目前,危害鲫鱼养殖的黏孢子虫主要包括:1、引起鲫鱼喉孢子虫病的洪湖碘泡虫。2、引起鲫鱼肤孢子虫病的武汉单极虫。3、引起鲫鱼鳃孢子虫病的汪氏单极虫。不同黏孢子虫病的流行情况与黏孢子虫的生活史及各地水温与鲫鱼的养殖周期有密切的关系。

第一、鲫鱼黏孢子虫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及预防方法

尽管鱼病的预防比治疗重要的理念早就有了,但由桥虚于很多因素的限制,特别是对于黏孢子虫生活史认识的不足,鲫鱼黏孢子虫病敏槐燃的治疗往往开始于肉眼可见包囊的出现,但是包囊出现即意味着成熟孢子的出现,为感染晚期。

目前鲫鱼黏孢子虫病的早期诊断一般有三个方法:①形态鉴定。对某些需经历血液发育的种类,通过早期查血是可以做到早期诊断的,但这需要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且因为尚无理想药物杀灭血液期黏孢子虫,即便诊断出,也没有好的方法阻断血液期的黏孢子虫向明顷成熟孢子发育。②免疫诊断。利用某些孢子虫的特异性多抗或单抗识别其特定的抗原位点,从而快速鉴定鱼体是否感染。免疫诊断的优点是快速、方便、便于推广,但由于不同黏孢子虫、同种黏孢子虫不同发育阶段表面抗原变异很大,免疫学方法诊断鲫鱼黏孢子虫病的准确性有待提高。③分子诊断。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扩增各黏孢子虫的特异基因或片段,可在整个养殖周期监控黏孢子虫,且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缺点是需要特定的仪器设备,不利于临床应用。

第二、针对鲫鱼黏孢子虫病有哪些药物治疗方法?

治疗鲫鱼黏孢子虫病尽管无理想的特效药物,但药物治疗依然是目前控制鲫鱼黏孢子虫病的主要方法。想强调一点的是,鲫鱼黏孢子虫生活史涉及两宿主,成熟于鱼体的黏孢子虫需要离开宿主进入水体感染底栖动物才能完成其世代繁衍,甚至需要宿主鱼死亡分解后才能溢出鱼体外的特定内生黏孢子虫,也进化出可自行离开宿主进入水体的能力,因此对非高强度感染的鱼,不用药物鱼也可自行康复。

因此鱼类黏孢子虫病治疗的根本在于如何控制其感染强度及由黏孢子虫的侵染可能引发的继发性细菌性病害上。另外,鲫鱼黏孢子虫病随着苗种、亲鱼等的跨域贸易而广泛传播,严格的检疫检验也是减少鲫鱼黏孢子虫病发生的重要手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孢子虫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孢子虫病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