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伍期▪
四川相书
展开全文
四川相书是清咸丰时从长江下游传入,后与四川方言结合独具特色的传统曲艺曲种之一。演出时撑一顶布帐子 ,艺人置身帐中,用口技和折扇、铜铃、莲花落等道具模拟各种声音,描绘环境,模拟人物对话,讲述故事。
(四川相书经典剧本)
他,就是四川的最后一个相书艺人,鲁国华,被称作是四川相书的“活化石”。一把折扇、一副竹板、一顶绿色布帐,是他全部的行头。
【5尺布帐一张嘴,道尽世间百态】
在宽窄巷子一家私房菜的不大的舞台上,鲁国华用四根竹竿撑开一顶方形的绿色帐幔,随即掀开帐幔侧身走进去。不一会儿,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从帐幔里面传出,三四种鸟交替唱鸣,叽叽喳喳,仿佛把人带到乡村的清晨。一只公鸡响亮地打鸣后,传来一个乡下老人苍老的声音。
(四川相书非遗传承人鲁国华)
随后,帐幔里传出老人的老伴、儿子、儿媳、亲家、孙儿6种角色商量着如何杀猪过年的对话,让人似乎看到了6个人手牵缰绳、按下肥猪、提刀杀猪的场面。
随着各种声音落下,鲁国华掀开帐幔,低头致谢。台下的人才回过神来,原来,6个角色均是这一个人演绎而来。他所表演的正是四川相书。
(图源于网络)
相声是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演员通过说学逗唱等技巧组织笑料,令人捧腹。我们今天在舞台上看到的相声,其实都是明相声,曲艺界称之为“明春”。与明相声对应的,是暗相声,也就是“相书”,但这种艺术形式我们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
四川相书又称“隔壁戏”。演出时,设一顶只能容纳一人的布帐,艺人置身帐中,仅凭一张嘴和几件简单的道具,运用口技摹拟人言鸟语,扮演各种角色,使帐外聆听的观众产生丰富的联想。四川相书被誉为“5尺布帐一张嘴,道尽世间百态”。在鲁国华看来,四川相书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
(四川相书非遗传承人鲁国华)
【有剧情的“口技”】
相书在一些古代文献资料中被称作“口技”、“像声”、“象声”等,节目内容多为摹拟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和情态,如醉汉归家、夫妻吵嘴、婴啼犬吠、失火救火等等,艺人“以青绫围,隐身其中,以口作多人嘈杂,或象百物声,无不逼真”,以精湛的口技技艺,令闻者叫绝。
早期的相书艺人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只能抱着布帐、竹竿等道具到茶馆、旅店卖艺,或到四川各地做流动演出,这其中也包括后来被誉为“蓉城三绝”的相书大师——曾炳昆。
抗日战争时期,成都当局为便于疏散躲避敌机的群众,开辟了复兴门,曾炳昆便在城门外的一个茶馆固定下来,结束了东奔西跑的演出生涯,并凭借高超的技艺赢得了观众的欢迎。
(四川相书非遗传承人鲁国华)
受表演技巧和节目篇幅的限制,曾炳昆的“暗口”相书在茶馆每场只能演出一个多小时,书后,他经常在观众的笑因此在表演完“暗口”相声中从布帐中钻出来,继而开始说“明口”笑话,保证每场演出在两小时左右,更加受到观众的欢迎。
此外,曾炳昆还根据四川清音、川剧创作了十余个滑稽唱段,曾炳昆由此完成了相书“由暗到明”、“明暗结合”的突破,这种演出方式既保证了演出时间,又调剂了听众口味,相得益彰。曾炳昆的传人曾小昆、再传弟子鲁国华等,不仅继承了“暗口”相书节目,后来亦成为出色的四川方言相声演员。这也许正是清末民初“暗春”逐渐向“明春”过渡、二者两相交叉的见证。
【“声音”独角戏】
1953年,鲁国华10岁,常在街头看民间艺人的表演,对相书产生兴趣,后面不断专研研究。
1963年,经竹琴艺人肖必大引荐,拜罗俊林为师。不久,鲁国华又拜相书名师曾炳昆的儿子曾小昆为师,他汲取罗俊林和曾小昆两家之长,终于掌握了相书这门表演艺术的精髓。巴蜀笑星涂太中说:“鲁国华表演相书,不仅能够迅速地区分人物,而且他的女声清亮脆响,表现很传神。
(鲁国华老师早期表演时的照片)
1995年,成都市举办“绝技、绝艺、绝活”三绝赛,鲁国华带着相书亮相。此时,社会对相书已经十分陌生,观众对鲁国华的表演感到稀奇。老报人车辐是比赛评委之一,他给予鲁国华的相书极高评价。这次比赛,鲁国华得到大赛绝艺奖。
“相书的最大特点是必须是一个演员,由一个演员在舞台上一次性完成。作为我来说,相声我也学过,我既能演相书又能表演口技还能说一些方言相声。这是我用五十多年学到的三样特长。”
【后继无人 传承艰难】
进入21世纪,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重视,相书逐渐为大家所认识。2011年6月,相书被正式列入四川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位全川最后一位四川相书大师也被赋予四川相书传承人的使命。
(四川相书非遗传承人鲁国华)
相书,这门古老艺术仅有四川保留。可如今,唯一传人鲁国华今年已74岁,这门艺术面临着后继乏人、失传的危险。
对鲁国华来说,尽管从最初接触相声到现在已有50多年,早已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是用他的话来说自己是“退而不休”,培养接班人是他眼下最首要的任务。按照他的计划,今年秋天,他将和四川省文化馆一同开办四川相书培训班,以便让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接触到四川相书。
“现在相书存在接班人的问题,这是我传承过程中的焦虑,如何能够培养一个把四川相书这种古老民间艺术完全继承下来的人,当然要继续努力。这也是我在传承当中感到比较困难和重要的事情,因为我是传承人,我有责任和义务把这项艺术传承下去。”
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小编最近给这位七旬老人打了一个电话
通话期间,我提到四川相书,老师总是满满热情
由于传承困难,如今他已是四川相书唯一继承人
我不知道这种文化在多年之后是否会被人再次记起
但是在当下,在今天,我们希望你能听见“它”,听懂“它”
▎资料:转载整理来自《听四川》微信公众号
▎文字:转载整理来自《听四川》微信公众号
<广告>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农村怎么养兔子 农村怎么养兔子视频教程
- 花菇香菇 花菇香菇猴菇
- 中国最大的黄粉虫企业 我国养黄粉虫最多的地方
- 喇叭花花语 喇叭花花语和寓意小猪视频
- 哪些人不适合养蜂 养蜂人养什么蜂最好
- 10万左右的养蜂车 200箱的养蜂车价格
- 怎样养蚕宝宝才是正确的 怎样养蚕宝宝才是正确的姿势
- 宫保鸡丁的宫保指的是 宫保鸡丁的宫保指的是什么人名还是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