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 海洋知圈
(ID:ocean_circle)
海洋牧场成为重要的蓝色碳库。孙大伟 摄
山东省首个海洋牧场“零碳”智慧用能示范区在威海市建成投运,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1万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100吨以上。又一个蓝色“碳”索“样本”,从威海走出去。
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的推进,蓝碳经济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威海海岸线绵长,海洋资源丰富,率先布局蓝碳经济,在探索中前进、总结、突破,把低碳可持续嵌入到城市的发展脉络中。
去年以来,威海市高标准建设院士工作站,在多个领域成为“第一”“唯一”,蓝碳产业品牌策源地加速崛起,在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上创出“威海打法”、给出“威海方案”。
美编 丁浩 制图
展开全文
威海“碳”索走在前列
多领域成为“第一”“唯一”
2021年11月18日,全国唯一的海洋生态经济主题院士工作站——山东省海洋负排放焦念志院士工作站揭牌,威海市再次站到蓝碳探索“聚光灯”下。
山东省海洋负排放焦念志院士工作站围隔海上实验平台在世代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确权海域进行布放。纪哲 摄
蓝碳探索,威海市频频走在前列——中国工程院唐启升院士设立的海草床生态系统碳汇观测站,是全国第一个;日前成立的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是全国唯一一个;中国海洋大学、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流团队集聚,使威海在国内的蓝碳研究团队最多。
多个“率先”,是威海基于对自身优势的正确判断,扎扎实实打拼出来的。
15年前,当威海市在海中“种”下第一棵海草时,放眼世界范围,蓝碳发展体系尚不健全。威海率先布局蓝碳经济,靠的是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更源自“争第一”的内生动力与责任。
蓝碳科技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把采集回来的植物进行化学检验。本报记者 刘志鹏 摄
威海有近千公里海岸线、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贝藻养殖能力全国第一,而这也正是最主要的碳汇渔业养殖品种。在三种海洋碳汇生态系统中,海草床和盐沼湿地在威海都有着广泛分布,威海蓝碳“家底”殷实。焦念志院士曾这样评价:“在威海,讨论蓝碳话题,我觉得是找对了地方。”
院士领衔,多平台多学科共同发力,威海市成为国内开展蓝碳研究较早地区之一,“先发优势”逐步转化为“领跑实力”——
海草床修复纳入全国海洋碳汇能力评估试点,率先完成海带养殖碳汇方法学制定,率先开展海洋渔业碳汇交易示范路演,创建首个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市……蓝碳,已经成为威海的一张新“名片”。
“威海方案”在全国推广
蓝碳产业品牌策源地加速崛起
2021年12月23日,省自然资源厅公布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威海市《大力发展蓝碳经济加速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功入选,将在全省复制、推广。
去年,“威海方案”走出去的节奏越来越快,蓝碳产业品牌策源地也在加速崛起。
每天清晨,烟墩角村百姓已经习惯在清脆的天鹅啼叫声中醒来。
去年,威海市230亩海草床得到修复与系统重建,海草床生态修复系统项目也捧回了第十届“母亲河奖”的绿色项目奖。随着海草床修复,不仅提升了固碳能力,还确保了大天鹅越冬栖息的主要食物。因此,到荣成越冬的大天鹅总数逐年增多、种类日益丰富。
科研人员在南海新区的盐渍地里寻找耐盐植物。本报记者 刘志鹏 摄
去年以来,“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生态岛礁”等修复整治工程,营造出更多威海海洋碳汇模式;碳资源植物物种数据库和标本库初步建成,全省海岸带蓝碳资源植物群落多样性评估有了“威海方案”;耐盐经济作物种源繁育基地建成海岸“蓝碳森林”,贡献出盐碱荒滩长绿洲的“威海智慧”;海水立体综合养殖扩充到“贝—藻—参”“鱼—贝—藻”“鲍—参—藻”等多种模式,在国内外广泛推广。
在海洋生态与海洋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威海市也输出了一系列“威海方案”。
2000万元!日前,威海长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拿到了国内第一笔“渔业碳汇贷”,质押物是42.5万吨碳排放权。由此,蓝碳从“无价”变“有价”,在威海迈出了第一步。
浅海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已在荣成推广。李信君 摄
碳汇交易不仅可以实现生态效益,还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而对海洋生物碳收支、碳循环的计量涉及到多种基础科学,如何计算一定海区内海带、贝类等渔业碳汇的储量?威海市一直在进行相关探索实践。
2021年11月26日,山东省海洋负排放院士工作站桑沟湾养殖海域碳汇摸底调查首航;同年11月28日,围隔海上实验平台在荣成万亩海带养殖码头下水。两项活动,目的一致——为海洋碳汇实验提供数据基础,最终实现碳汇交易。
大自然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科学家张小全说,按照方法学做出的碳汇项目,产生的碳汇量才能够真正交易,“威海是我国最大的海带生产基地,在这里开展以海带或者其他大型藻类养殖为主的海洋碳汇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绿色发展上争先
推动蓝色经济发展见到更大成效
市委十五届十二次全会提出,要在绿色发展上争先,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生态环境先行区、绿色发展示范区。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威海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在绿色发展上争先的重大机遇,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根子在产业,关键在能源,特色在蓝碳、海洋。
眼下,海洋生态经济示范园区规划编制已完成,园区核心起步区基础建设已全面启动,海洋生态大厦办公区装修和实验区设计正同步进行。项目完成后,将打造成一个“教育科普—技术研发—测试实验—成果转化—产品孵化—检验检测—生产应用”产业创新示范平台,加快崛起蓝色经济新板块,努力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创出特色、走在前列。
推动蓝色经济发展见到更大成效,威海市咬定蓝色经济产业目标不放松,将既有生态优势和海洋优势转化为新阶段的发展优势。
海带收获。本报记者 孙大伟 摄
日前,全国首个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出台,明确要大力发展海洋废弃物高值化利用产业,坚持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物生产最小化,将废弃物变成资源,实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元旦期间,宇王集团在抓紧进行胶原蛋白多肽生产线建设,这将进一步提升鱼胶原蛋白肽纯化及规模化制备工艺,产品附加值实现翻番。
同时,绿色水产养殖业、海洋废弃物高值化利用产业、海洋监测探测装备产业、海洋节能环保装备产业、海洋生态新材料产业、海洋生态服务业等生态产业,也将是威海市蓝色经济新板块中的重要“拼图”部分。
在绿色发展争先路上,离不开增汇与减排。连日来,鳗草高效繁育基地内一派繁忙,内部装修已接近尾声。项目完成后,繁育车间可新增播种鳗草种子200万粒,这将直接修复10公顷海草床。
和增汇相比,减排方面则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金,难度更大,更需要敢于“亮剑”的智慧和魄力。
近年来,威海市清退整改近岸养殖20多万亩,渔船数量由15114艘压减到10371艘。步入新一年,这份“减”的果决将继续。
通知、核实、验收……连日来,市海洋发展局渔业发展科工作人员都在忙着渔船清退这一项工作。通过摸底,目前已有5艘渔船具有减船转产意向。
一增一减背后,可喜的变化随之发生。有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威海市渔船总量压减15%,但渔业总产量却增加6%,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海洋资讯(2160)| 中国海油“深海一号”二期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海洋资讯(2159)| 崂山实验室来啦
海洋资讯(2158)| 预计2023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大概率突破10万亿元!
END
若发现侵犯您版权的内容,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谢谢!
信息来源:威海日报
转载编辑:陈晶晶
初审:曾瑛
审核:廖喜扬
审核发布:李春荣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养蚕的感受 养蚕的感受和收获
- 想自己创业怎么找项目 想自己创业怎么找项目经理
- 三年级下册蜜蜂的阅读答案 三年级下册蜜蜂的阅读答案人教版
- 蜜蜂小百科 蜜蜂的蜜蜂百科
- 蜜蜂面具绘画 蜜蜂面具手工制作
- 帮助蜂群维护蜂巢环境安全_帮助蜂群维护蜂巢环境
- 40年养蜂之家_老农养蜂40年
- 养殖贷款怎么申请 养殖业怎么办理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