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报告
(2022)
摘 要
青年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进一步推动青年创业发展,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与泽平宏观联合开展青年创业专题研究。
中国创新创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创业数量可观、创投活跃度高、创服机构同步跟进,整体创业生态优良。(1)创业数量:2021年中国新设市场主体超900万家;(2)创业质量:2021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位居世界第二,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超160家;(3)创投机构:2020年创投机构资本超1.1万亿元,但种子期等前期投资比例较低;(4)创服机构:2021年孵化器数量超6000家,江苏省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位列全国第一。
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和泽平宏观研究团队于2022年7月联合开展问卷调查。基于8520份调查问卷,我们从青年创业者的基础特征、创业资金、创业驱动力、创业现状、面临困难、典型人群六方面刻画中国创业青年群体画像。(1)专科及以上学历的青年创业者占比超九成;(2)近七成青年创业者启动资金低于10万元,多数来源于个人或家庭积蓄、亲友借贷;(3)首次创业人数占七成以上,31岁及以上青年创业者半数有二次及以上创业经历;(4)超过九成青年创业者选择个人独资、合伙创业形式,家庭创业占比较小;(5)创业资金、社会资源和知识储备是青年创业主要面临的三大困难;(6)创业税收优惠政策和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是青年创业者的两大诉求;(7)超半数大学生创业者参加过创业大赛,具备一些初步的创业理论知识。
基于广州、青岛、重庆、郑州、沈阳五地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1)广州市注重打造“创新工坊、青创营、青创班、领航班”四大培训品牌,针对不同人群分类培训,助力创业;(2)青岛市实施青创先锋贷,强化升级“团银协作”模式,提升创业金融支持,发放的创业各项补贴总额位居全国前列;(3)重庆市打造重点创业帮扶品牌项目“青锋计划”,以“创业资金+导师辅导”服务模式,解决青年创业初期融资难题;(4)郑州市组建创业导师服务站,五方面措施支持青年返乡创业;(5)沈阳市打造“五位一体”的创业导师队伍,助力青年创业,青年可根据自身情况,运用“自选菜单模式”选择导师。
基于现有创业理论和国内外相关创新创业测度研究及数据获得性,我们从创业环境、企业家精神、创业结果三个维度构建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指数体系,共涉及17个具体指标。在2021年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最大权重与最小权重差值达15%;2022年,我们对整个指标体系权重进行均衡性调整,缩小指标权重间的差距,减少极端权重指标,重新计算各指数。以2015年为基期,2015-2021年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指数由100.0升至171.0,其中,创业环境指数由100.0升至159.3,企业家精神指数由100.0升至160.6,创业结果指数由100.0升至368.9。2021年创业结果指数较2020年大幅上升,主要是2021年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和技术市场投资等活跃度持续上升。
我们选取199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各城市的青年创业发展指数对城市进行排名,评选出50座青年创业友好型城市。从整体看,北京、深圳、上海在2021年创业友好型城市中名列三甲,一线城市、发达省会城市及东部发达地级市的创业发展指数排名明显居前。从创业环境看,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和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副省级城市排名靠前;从企业家精神看,深圳、北京、苏州位列前三位,排名靠前的城市同样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从创业结果看,核心城市以及发达都市圈受创业者青睐,城市集中效应显著,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区位优势明显。
展开全文
为进一步促进青年创业发展,我们建议:宏观上,(1)以落实要素市场化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振微观主体信心,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为青年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环境。(2)启动以新基建为领衔的扩大消费投资内需的一揽子政策,并引导青年创新创业新方向,为中国创新发展,特别是抢占全球科技创新至高点创造基础条件。微观上,(1)各地可设立针对乡村创业的组织,统筹构建乡村创新创业“新生态”,吸引更多青年返乡创业。(2)各地政府可运用自身的优质资源,经常性组织青年企业家论坛、企业管理分享会等活动,给予青年创业者与行业大咖更多的交流机会,助力创业企业高速发展。(3)各地知识产权局可开通创业发明专利申报绿色通道,提升申报效率,制定关于青年创新创业快速预审通道的针对性政策,缩短专利审核周期,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和程度。(4)各地创新创业部门可联合相关部门整合当地的创业扶持政策,共同打造地区创业“政策通”平台,推动平台政策找人、政策匹配等服务。(5)针对来自港澳台的创业青年群体,可搭建国家级港澳台青年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为其来中国内地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目录
一、创业发展现状
(一)创业数量:新设市场主体超900万
(二)创业质量:独角兽企业数量世界第二,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超160家
(三)创业投资:创投机构资本超1.1万亿元,但种子期等前期投资比例较低
(四)创服机构:孵化器数量超6千家,江苏省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全国第一
二、中国青年创业群体画像
(一)基础特征:专科及以上学历的青年创业者占比超九成
(二)创业资金:近七成青年创业者启动资金低于10万元
(三)创业驱动力:未找到理想工作和家庭朋友的经历或支持是青年创业的两大动机
(四)创业现状:超半数青年创业者盈亏存在波动,七成青年创业者三年内开始盈利
(五)面临困难:创业资金、社会资源和知识能力储备是青年创业主要面临的三大困难
(六)典型人群:超半数大学生创业者参加过创业大赛,高管创业者主要出身民企
三、典型城市促进青年创业发展的措施
(一)广州市:打造四大培训品牌,推动创业项目与产业融合
(二)青岛市:强化升级“团银协作”模式,提升创业金融支持
(三)重庆市:依托“青锋计划”沃土,培育山城青创工程
(四)郑州市:率先成立孵化载体行业协会,在创业环境等五方面支持青年返乡创业
(五)沈阳市:打造“五位一体”的创业导师队伍,多元化资源扶持创业
四、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指数
(一)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指数构建
(二)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指数
五、中国城市青年创业发展排名
(一)中国城市青年创业发展指数构建
(二)中国城市青年创业发展排名
六、建议
正文
2014年随着“双创”战略的实施,我国步入创新驱动发展、创业带动就业的新阶段。各行各业涌现出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有效激发整体社会活力,其中,发挥创业对就业的倍增效应和对稳定社会就业尤为重要,利用创业动力激发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前沿领域布局、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带动乡村振兴。青年是“双创”战略的主力军,是科技、经济、文化领域创新创业创优的最大动力。为做好青创工作,我们需要深挖青创的难点与需求,针对性地提供多方位的帮扶,完善人才引进政策,营造优质创业环境,提升青创项目的生存力、发展力、竞争力,从而推动整体社会经济转型,将创新作为发展引擎。
2018年以来,大众创业持续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进。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要求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2022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支持自主创业,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政策,汇集优质创新创业培训资源,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作的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进一步推进青年创业发展,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与泽平宏观联合开展青年创业专题研究。课题组于2022年8月对广州、青岛、重庆、郑州、沈阳进行实地调研。从创业环境、创业精神、创业结果三方面构建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指数体系,以此分析中国整体和主要城市的青年创业情况,形成《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报告(2022)》。
2022年,我国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在这一重要进程中,青年创新创业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活力与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2022年1-9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0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91%。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比二季度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25-59岁的就业主体人群失业率为4.4%,低于二季度5.0%的均值水平。但中央与地方政府齐发力,将保障就业、鼓励创业作为保障民生工作的重要一环,随着“双创”环境不断优化,创业活力不断增强,创业带动就业的效果将进一步显现。
一、创业发展现状
根据全球创业研究机构Startup Blink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业生态系统指数报告》,中国在全球100个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10位,超过日本(第20位)、韩国(第21位)。在城市榜单中,北京和上海继续位列前10,领跑亚洲。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第11位,较2021年上升1位。通过上述国际机构的研究发现,近年中国的整体创业生态较好。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年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青年的年龄段为14-35周岁。考虑到当前专门统计青年创业的宏观数据缺乏,但青年本身是创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用创业整体情况分析中国青年创业基本情况。
(一)创业数量:新设市场主体超900万
新设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2021年新设企业超900万,同比增长4%。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2013-2021年全国新设市场主体增长155.2%,其中,新设企业数量增长261.6%,我国市场主体数量从2012年的5500万户增加到1.54亿户,活跃度稳定在70%左右。个体工商户作为群众直接开展经营活动的一类特殊市场主体已经发展到1亿多户,市场主体规模进一步壮大,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释放。
从每万人新设市场主体数量看,福建、江苏、江西、海南等省份创业活跃度较高,甘肃省较低。根据各省新设市场主体数量及人口,计算每万人新设市场主体数量,表征创业活跃度。福建省创业活跃度最高,每万人新设市场主体数量达到499个,较去年数量最高的江苏省多了95个。原因在于近年出台了多项保市场主体相关政策,切实帮助市场主体激发活力。2021年连续三年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在上一年的基础上新增减税降费263亿元;继续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大幅提高市场主体办事的便利度。而甘肃省排名则相对靠后,每万人新设市场主体数量不及江苏省的一半,主要是因为其经济水平相对落后,2021年甘肃省GDP在31个省级行政区排27位,人均GDP排名末位,因此创业活跃度较低。
(二)创业质量:独角兽企业数量世界第二,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超160家
独角兽企业的产生是科技进步和创新全球化的产物,往往会带动所处行业快速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代表着行业的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因此,独角兽企业的情况可表征创业质量。国际对独角兽企业的定义是成立时间短(不超过10年)、发展迅速(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新生态公司,是创业公司的标杆,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市场活力的指标。
从总量看,2021年我国独角兽企业数量达168家,仅次于美国。根据CB Insights统计,截止2021年9月底,全球共有832家独角兽企业,中国有168家,占比20.2%,仅次于美国的417家,中美两国联手贡献全球近70%的独角兽企业,维持以往“两超多强”的格局。独角兽企业利用“新科技”和“新业态”快速迭代发展,代表着我国新经济发展水平。近年来,我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和估值稳居世界第二,说明我国新经济领域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已经得到国际资本的相当认可,有望成为引领我国经济整体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
从行业分布看,中国独角兽企业所处行业以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汽车与交通为主,占比分别为19.2%、10.9%、9.6%。中国在电子商务领域发展迅速,截止2021年9月,亚洲的43家电商独角兽企业中有30家来自中国。中国电商独角兽企业代表行云集团,在2021年第二季度以6亿美元融资额跻身全球电商领域融资规模TOP 5。人工智能领域的独角兽企业代表是地平线、思谋科技。另外,汽车与交通是中国独角兽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另一个行业,其中包括:新能源汽车领域代表企业威马汽车,自动驾驶领域代表企业纵目科技,充电服务设备设施领域代表企业特来电等。
从地域分布看,中国独角兽企业分布于20个城市,前四名的城市为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其独角兽企业数量占全国的83%,估值占88%。具体来看,北京市拥有最多的独角兽企业,为61家,其中,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移动通信和教育科技行业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40%、52.9%、64.3%、66.7%。上海市则拥有39家独角兽企业,主要在汽车与交通行业具有重大影响力,其占全国的比重为60%。
科创板企业情况可以表征国内创业企业质量。科创板主要面向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和高成长型企业,是创业公司的标杆,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创业市场活力的指标。从总量看,2021年,科创板新增上市企业162家,较2020年的145家上升11.7%,市值由2019年底的0.87万亿元增至2021年底的5.6万亿元。科创板立足于服务“硬科技”企业,落实好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为科创企业量身定制上市、发行定价、并购重组、再融资、股权激励等制度,为“硬科技”的成长发展提供沃土。
从地区分布看,江苏、广东、上海、北京等省市依旧汇集大量优质科技创新型企业。2021年江苏省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为29家,位居全国第一;广东、上海、北京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分别为28家、22家、17家,分别位居第二、第三、第四。 从行业分布看,2021年科创板上市企业以医药生物、机械设备、电子等行业为主。2021年在科创板上市的医药生物企业占比为23%,位居第一;其次是机械设备、电子行业的企业占比分别为19%、17%,分别位居第二、第三。医药生物主要产品类型包括基因工程药物、疫苗、医疗器械等,代表企业包括春立医疗、康众医疗等;机械设备主要产品类型为农业、工程、石化通用机械等,代表企业包括新锐股份、纽威数控等。
(三)创业投资:创投机构资本超1.1万亿元,但种子期等前期投资比例较低
2020年我国创投机构超3000家,管理资本总量超1.1万亿元,同比增长10%。自2005年发改委等十部委发布《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以来,我国已在税收、LP(有限合伙人)、融资渠道、差异化金融支持等多方面建设形成比较完整的创业投资优惠政策体系,创业投资机构数量和投资活动迅猛增长。根据科技部统计的数据,截至2020年(2021年数据在报告撰写时还未披露),我国创业投资行业机构数达到3290家,管理资本总量达到1.12万亿元,管理资本占GDP比重达到1.1%,其中2003-2020年管理资本总额年均增长20%。
创业投资资金主要流向未改变,IT、生物技术/医疗科技、互联网及半导体电子设备行业位于资金流入前列,京沪粤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创业投资最活跃。从行业分布看,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21年IT行业投资项目占比达26%。IT、生物技术/医疗健康、半导体及电子设备、互联网这四大行业的投资数量、投资金额与其他行业差距显著,数量、金额集中度分别达到70%、62%。值得注意的是,IT、生物技术和半导体电子设备行业投资案例数量同比分别增长71.6%、77.0%、86.7%;从地域分布看,2020年投资案例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浙江,五地合计占全国投资案例总数的82%。
中国PE/VC投资金额低于美国,种子期等前期投资比例较低。结合投中研究院中国数据、PwC/CB Insight、KPMG Global analysis report,2016-2021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及风险投资(PE/VC)投资案例数从17142项降至9171项,投资金额从2278亿美元升至2330亿美元;同期美国投资案例数从4799项上升至13392项,投资金额从593亿美元上升为3150亿美元。2020年起,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PE/VC投资规模发生大变动。从投资阶段来看,2021年中国种子期、初创期、扩张期、成熟期投资案例占比分别为15.2%、21.8%、47.5%、15.5%,而美国各案例占比分别为30.2%、26.4%、21.8%、9.3%(2020年),这是因为中国PE/VC更偏好扩张期和成长期这类收益确定性较高的项目,对于种子期和初创期创业项目投资意愿相对较低。
(四)创服机构:孵化器数量超6千家,江苏省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全国第一
2021年中国孵化器企业数量超6000家,在孵企业和团队约70万个,孵化器在孵企业年总收入达1.24万亿元。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创业孵化器企业数量达6227家,其中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迅速,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1287家。我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于1987年在湖北省武汉市诞生,2015年以来,国内涌现出一批以创新工场、3W咖啡为代表的创业服务机构,聚合金融、产业、技术和专业服务等创新要素,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根据科技部数据,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从2001年的324家增长到2020年(在报告撰写时科技部还未披露此项2021年的数据)的5843家,增长了17倍。
长三角、京津冀地区和广东省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较为集中,占全国总数过半。从省份看,2020年江苏省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达到200家;广东省位居第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达到168家。从都市圈看,长三角、广东省、京津冀地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布最密集,合计占全国总数的52%。
二、中国青年创业群体画像
“双创”活动在“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政策推动下已发展7年,青年创业发展逐渐成熟。青年创业人群的基础特征是什么?创业资金是否充裕?创业驱动力来自什么因素?创业现状如何?创业面临哪些新出现的困难?各类典型人群创业是否有其特点? 我们从青年创业者的基础特征、创业资金、创业驱动力、创业现状、面临困难、典型人群六个方面刻画中国创业青年群体画像。数据来源于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和泽平宏观研究团队于2022年7月面向青年创业者组织的问卷调查,填写数量共13574份,选取符合《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14-35岁青年定义,剔除对结果产生严重偏差的样本后,共8520份,有效问卷占比70.1%。以8520份问卷数据为依据,中国创业青年群体基本画像如下。
(一)基础特征:专科及以上学历的青年创业者占比超九成
从年龄和职业背景看,19-23岁的大学在校生、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待业人员是青年创业主体。年龄方面,19-23岁合计占比 51.1%,其中20岁为创业高峰年龄;职业背景方面,在校大学生占比51.3%,高校应届毕业生占比11.8%,毕业后待业人员占比10.7%,三者合计73.8%,较去年增加5.1个百分点。
从学历层次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青年创业者占比达90%,较去年增加4个百分点。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初中、高中(含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分别为33.7%、14.8%、15.1%。根据我们的调查问卷,创业者数量随着学历上升呈现倒U型分布,其中初中及以下占比仅2.5%,高中/中专7.2%、大专36.2%、本科51.2%、硕士及以上2.9%,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创业者总占比达到90.3%,较去年上升4个百分点,反映出创业者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增长来源于大专创业群体的增加,反映出我国对大专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更加成熟。
从创业行业看,近70%的青年创业企业集中在农林牧渔、批发零售、教育文化、体育、娱乐、住宿餐饮行业。其中,农林牧渔业占比16.3%,批发零售行业占比16.1%,反映出青年创业者倾向于选择技术和资金门槛不高的行业进行创业,这也符合大多数青年创业者缺乏资金和社会资源的现状。教育文化行业占比13.2%,较去年下滑1.7个百分点。原因是随着“双减”政策出台,教育市场规模缩减,该行业创业企业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对创业者的吸引力有所下滑。位列第四、第五位的是文化、体育、娱乐业和住宿餐饮行业,分别占比12.2%和12.1%。这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居民在娱乐消费方面的需求日益旺盛,可以吸引更多创业者在相关行业做出贡献。
(二)创业资金:近七成青年创业者启动资金低于10万元
创业启动资金方面,近七成青年创业者启动资金低于10万元。创业者的启动资金普遍较少,低于10万元的创业者占比69.2%,较去年降低1.5个百分点。而创业资金在10-50万元的创业者占比为22%,50-100万元的占比仅4%。启动资金金额与选择创业的行业有关,农、林、牧、渔业等行业进入壁垒不高,创业初期所需资金较少,启动资金低于10万元的创业者中有37.5%从事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行业。
创业启动资金缺口方面,近六成青年创业者资金缺口在5万元以内,资金缺口高于50万元的青年创业者占比不足10%。创业者的启动资金缺口集中于20万元以下的区间,其中又以资金缺口低于5万元的创业者为主,占比达到56.4%。资金缺口高于20万元的不到2成,高于50万元的不足10%。整体看创业启动资金缺口集中在20万元以下,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部分创业者资金实力薄弱,所以选择创业资金门槛较低的行业。
青年创业启动资金来源方面,近九成来自个人或家庭积蓄、亲友借贷,来自创投公司及其他渠道较少,整体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个人或家庭积蓄、亲友借贷为创业启动资金两大重要来源,75.0%的创业者利用个人或家庭积蓄作为创业启动资金,通过亲友借贷进行创业的群体占比14.4%,而借助创投公司和其他渠道资金启动创业的群体占比10.6%,较2021年上升1个百分点,但体量仍然有限,说明创业启动资金来源较为单一。
创业融资方式方面,八成以上的青年创业者通过银行贷款和合作入股的方式融资,选择典当抵押和贷款担保等方式融资的创业者较少。银行贷款和合作入股是创业者融资的主要方式,将银行贷款作为融资方式的创业者占比达47.2%,通过合作入股的创业者占比37.6%,而典当抵押和贷款担保两种方式占比合计10.8%,这说明初期创业者倾向选择邀请合伙人共担风险,可用于抵押和担保的资产较少。
(三)创业驱动力:未找到理想工作和家庭朋友的经历或支持是青年创业的两大动机
首次创业人数占七成以上,31岁及以上青年创业者中半数有二次及以上创业经历。从总量上看,首次创业人数占比73.4%,多次创业人数占比26.6%。从年龄结构上看,有多次创业经历的创业者所占比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其中31岁为重要节点,多次创业者占比达到53.7%,且三次和四次创业者占比达到20.4%,31岁及以上多次创业者占比均在半数左右。该现象表明,多数首次创业者因缺乏实际创业经验和相关领域的各种资源,通常首次创业成功率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创业次数的增加,创业经验与相关资源的不断积累,多次创业者相对成熟,可能创业质量更高、创业前景更好。同时,多次创业者的成功,可能也源于创业动机更强,愿意承担更多的试错成本。
“因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创业”和“家庭朋友的经历或支持”是青年创业的两大动机。有30.4%的青年认为“因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创业”非常符合自己的创业动机,有29.3%的青年认为“家庭朋友的经历或支持”非常符合,“因不喜欢被支配而创业”、“因不满意原来的工作而创业”、“因有之前在创业领域工作的经验而创业”则分别占比28.2%、27.1%、27.0%。这表明我国目前青年创业人群思想独立,注重实干,对于创业在生活压力层面的影响和创业的现实难度有谨慎的考虑,参考职业背景、家庭背景和工作的预期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来权衡创业决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下部分行业,如餐饮住宿、文化旅游等受负面影响较大,青年更加需要在创业和就业之间理性思考。
(四)创业现状:超半数青年创业者盈亏存在波动,七成青年创业者三年内开始盈利
从创业形式看,超过九成青年创业者选择个人独资和合伙创业形式,家庭创业占比较小。以个人独资和合伙创业进行创业的群体占比超过九成,其中个人独资占比48.5%,较去年下降3.1%;合伙创业占比42.5%,较去年上升6.4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合伙企业在资本筹集、抵抗风险、优势互补方面有所优势。创业企业特征是企业的各项权益高度统一,创业者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营,因此创业者更多选择这两种企业模式。家庭创业相较前两种创业形式更小众,存在固有劣势,家庭创业者占比仅为9.0%。
从盈利状态看,超半数青年创业者盈亏存在波动,七成在三年内实现盈利。从盈亏状况看,52.4%的创业者处于盈亏不稳定期,较2021年上升5.7个百分点,反映出今年创业难度提升,竞争激烈;处于亏损状态的接近两成,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创业企业的经营风险。从盈利时间看,七成创业者在三年内实现盈利,其中创办一年以内、两年以内、三年以内开始盈利的占比分别为36.8%、21.6%、11.7%,三年以上开始盈利的创业者仅占5.6%,呈现递减趋势,说明大部分创业者能够在创业早期实现盈利。
从创业企业规模与人力看,过半青年创业企业在初期规模显著扩大,多数企业人员数量较为稳定。从创业规模看,创业初期规模显著扩大的创业企业占比55.6%,市场份额与产品种类也随着规模显著扩大而提高,创业初期市场份额、产品种类大幅提高的创业企业占比分别为54.5%、58.2%。从创业人力看,创业以来人员较为稳定的创业企业占比62.2%,以上数据较2021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反映出今年创业企业在产品、人力资源方面发展向好,数量规模与人员变动情况稳定。
(五)面临困难:创业资金、社会资源和知识能力储备是青年创业主要面临的三大困难
创业资金、社会资源和知识能力储备是青年创业主要面临的三大困难。46.2%的受访者认为青年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依旧是资金问题,这一数字较去年增加4.5个百分点。随着就业压力增大、竞争程度提高、整体经济环境发展放缓,青年创业者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更加凸显,仅六成的创业者通过各种渠道筹措到充足的创业资金,青年创业者对于融资难问题的呼声相比往年进一步高涨。这是因为参与调研的创业者有67.2%是在校大学生或应届毕业生,自身资金积累微薄。此外,大部分青年创业的行业不受风险资本的青睐。根据2021年中国创投市场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仅8.9%的创投融资金额投入到传统行业,消费和电商零售业分别为5.57%、4.96%,青年创业者在起步时期难以进入风险资金更青睐的医疗、先进制造行业等赛道,难以仅靠项目优势吸引投资,资金困难较大。26.5%的受访者认为自身的社会资源和人脉弱,15.6%的受访者认为最缺乏相应的知识和能力;除融资难的问题之外,青年创业者还面临着资源匮乏、技术创新能力较低等劣势,青创企业在这些方面的竞争力较弱。
创业税收优惠政策是青年创业者最主要的诉求,占比35.8%。简化政府行政审批流程的诉求占比为28.9%,青年创业者期待通过简化行政审批流程以助企业提高效率、降低各类成本。创业场地支持的诉求占比为15.9%,青年创业者希望节省企业的场地开支,为创业群体形成聚集效应提供场所。综合青年创业者的各项诉求,可见核心问题仍是资金困难问题。
融资渠道、融资成本、人才资源获取和创业平台服务能力具有较大改善空间。在青年创业者对于创业环境各要素的评价中,“当地创业者很容易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融资”、“当地创业者的融资成本很合理”、“当地获得人才资源的条件很便利”、“当地创业园区、科技孵化器等平台对自身创业成功的帮助很大”四项评分最低,其“非常符合+符合”评价的占比分别为 56.0%、56.1%、56.4%、57.9%,较2021年,青年创业者对创业平台服务能力的诉求超过提高政府处理事务效率的诉求,反映出我国政策端给予创业者便利的落实情况有所进步,青年创业者也逐渐注重依托创业平台提高创业成功率。青年创业项目融资渠道受限,融资成本偏高,从而不容易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融资。随着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创业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日渐提升,仅54.7%的创业者为创业项目招募到足够的人才,目前当地人才输送模式效率不高,仍然无法满足企业需求。本地创业园区和科技孵化器等平台对创业企业的服务支持力度有待提高,从而降低创业者的风险和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创新成果和科技成果转化。
(六)典型人群:超半数大学生创业者参加过创业大赛,高管创业者主要出身民企
不同群体的青年创业者在基础背景上的差异导致其在创业中的具体情况、主要困难、解决途径有所不同,为进一步分析各类青年创业者群体特征,深挖各类群体需求,并由此进行针对性分析, 我们将青年创业者的创业活动类别细分为大学生普通创业、新兴科技类创业(新能源、数字经济等,下同)、去/返回农村创业、高管创业(离开大型公司独自创业,下同)、家族创业(依托家族资源创业,下同)、其他创业等六大类型。
数据说明:由于细化的各群体样本量不同,因此部分群体的情况会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
1)超半数大学生创业者参加过创业大赛,具备一些初步的创业理论知识,但普遍面临缺乏创业资金、人脉和经验的问题。多数大学生创业者在校期间就积极投身于各类创业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平台资源,其中,超半数的大学生创业者参加过创业大赛,参加创新创业课程、创业人士讲座的人数占比分别达27.0%、15.3%,通过多种途径积累创业经验。66.2%的受访者认为创业资金、人脉和经验是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11.6%的受访者表示自身能力欠缺,自信心不足,这反映出大学生群体创业与青年创业面临的困难点基本一致。勇敢、坚持、能力是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核心品质,在大学生普通创业群体评价中,“勇敢大胆尝试”、“坚持不懈的态度”、“强大的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分别占比46.5%、20.4%、17.9%。
2)新兴科技类创业者主要来自高等院校、中小企业、科研院所,在技术端有所优势,但仍面临创业资金问题,超六成人认为创业园区、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对其创业成功帮助大。新兴科技类创业对创业者的自身素养、技术能力、资金人脉等有较高要求,创业前所属单位机构类型为高等院校、中小企业、科研院所的创业者占比分别为33.1%、24.8%、10.4%。这说明新兴科技类创业者大多出身学界,这也符合新兴科技类创业具有知识、技术门槛的特点。从影响创业最主要的客观原因看,创业资金占37.1%,同时有45.1%的创业者认为资金匮乏是科技创业中的主要难题;创业项目选择在主要客观因素中位列第二,占比25.2%;创业项目的选择与创业融资过程难易、成果转化效率、政策力度等方面息息相关,把握市场前沿是科技创业中的重点;创业政策占比21.5%,反映出创业者对政府税收优惠政策和简化行政审批的诉求。62%的科技创业者认为创业园区、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对自身创业有一定的助推作用,提高转化效率和创业成功率,发挥集群效应。
3)半数以上去/返回农村的创业者为大学生群体,缺乏好的项目、农村对创业项目的吸纳和承载能力有限是创业者面临的主要困难。56.2%的去/返乡创业者是大学生群体,40.2%创业者所学专业为农学、经管类专业、电子商务类专业。在去/返回农村创业者对于农村创业难度的评价中,除青年创业普遍存在的资金、人力、政策问题外,“缺乏好的项目,农村对创业项目的吸纳和承载能力有限”、“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如办证难、公共服务不足等”两项分别占比41.9%、15.0%,因此农村创业的经济基本面需改善。同时有22.2%的农村创业者希望政府组织技术培训,27.6%的创业者希望政府优化简化创业贷款及担保政策。
4)高管创业者主要出身民营企业,离职创业主要原因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近5成创业者的创业领域与离职企业所处行业相关。从民营企业离职的高管最多,占比50.6%,从央企国企和外资企业离职的高管则分别占比为18.2%、27.1%。高管创业者选择离职创业最主要原因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占比55.9%,其次是“追求个人财富增长”(17.6%)。创业者能通过前期积累的人脉资源和业界经验去解决创业中遇到的问题,48.8%的创业者表示其创业领域和原公司有不同程度的重合,因此其创业的成功率也较高。50.6%的创业者将离职企业相关经营理念带入创业企业。创业收入方面,58.2%的创业者表示创业后收入相比之前有所增加。
5)家族创业者在资金、人脉、经验方面有所优势,主要依托家族企业创业,采用家族制式的企业模式,六成创业者有接班计划或已接班。从企业管理模式看,44.3%的家族企业创业者选择家族制式,其次是现代制度、混合式,占比分别为23.7%、31.7%。在创业意愿上,69.1%的家族企业创业者受父母正向影响,且60.7%的家族企业创业者会选择继承上一代的企业。因此,家族对创业者影响深远。创业成功率方面,58.0%的家族创业者认为未来几年内所在企业发展前景较好。
三、典型城市促进青年创业发展的措施
调研城市时,我们综合考量三点:(1)城市行政等级为直辖市、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2)覆盖不同地区;(3)经济总量、营商环境、产业基础情况在区域内具有代表性。最终,我们选择广州、青岛、重庆、郑州、沈阳作为重点调研城市。
(一)广州市:打造四大培训品牌,推动创业项目与产业融合
打造“创新工坊、青创营、青创班、领航班”四大培训品牌,针对不同人群分类培训,助力创业。广州市成立由200名企业家、创投大咖、高校学者和行业专家组成的青年创业导师团,与知名高等院校深度合作,打造具有特色的培训课程,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业青年开展“创新工坊、青创营、青创班、领航班”四大品牌培训课,通过探索多部门合作、市区联动办赛机制,塑造“青创广州”国际化名片。其中“青创营”主要针对大学生和青年群体,邀请创业导师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聚焦商业计划书的撰写、路演、市场开拓等方面,推出青年创业课程。而“领航计划”则主要针对青年企业家群体,自2013年开展以来,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合作,为创业者提供高站位、宽角度培训课程。1-6期“领航计划”学员调研回访显示,80.28%的学员反馈培训对自身企业经营有实际帮助。
将“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三大创业链条交汇,率先在全国建设公益性青创孵化基地,推动当地青年创业项目与产业链融合。从创业载体看,广州市依托人才工作站、众创空间落实“广聚英才”,在全市打造100个青年众创空间、20个青年创新人才工作站,实现人才与创新项目的交汇,并依托于此选拔优秀创新人才,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例如,微谷众创社区,在2015年被授予首批国家级众创空间,打造“微谷系”创新创业品牌,激发大湾区创新创业活力。从成果转化平台看,广州市聚焦当地21个重点产业链,开展“青链计划”活动,组织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行业协会、投融资机构等开展对接服务,举办“投融资路演”“行业资源对接会”“产业交流参观”等一系列活动,邀请相关职能部门、创新创业导师、投融资机构代表为创业青年分享最新创新创业政策、产业发展形势。此外,广州市还率先在全国建设公益性青创孵化基地,建成全国首家由共青团指导管理的公益性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为符合条件的穗港澳青年提供最长2年免租入驻期和政务办理、政策对接、项目打磨、培训辅导、投融资对接、宣传推广等“一站式”扶持。
以“青创杯”为重要抓手,运用“以赛代评”的方式遴选优秀青年创业人才。广州市自2013年起已举办8届“青创杯”大赛,累计征集创新创业项目17831个。大赛联合主办单位由3家增加至21家,为参赛青年提供的政策与资源支持不断丰富。赛事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21年“青创杯”第八届广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进一步扩大赛事覆盖范围,设置18个赛区(包括广州市11个区分赛场,贵州省黔南州、毕节市、安顺市分赛区,港澳赛台赛区、“乡村振兴”专项赛、在校学生赛等18个赛区) ,遴选出152个优质创业项目(团队)在“中国青创板—广州U创版”挂板。从第八届大赛起,广州已明确通过“以赛代评”的方式遴选50名优秀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为其参赛项目提供5-10万元资金支持及配套服务,并为其创业的成果转化提供更多机会。另外,联合广州银行推出30亿元专项信贷,帮助青年企业家获得贷款和融资额度逾10亿元。据调查,历届获奖项目中,过半在广州市注册公司,超20家获奖项目获得国家、省、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448个优秀项目在中国青创板“广州U创板”挂板。
通过举办乡村振兴专项赛,开展“蜜蜂计划”来培养涉农创业人才,并引入乡村振兴基金,共同促进“双创”工作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从涉农创新赛事看,广州市举办“青创杯”乡村振兴专项赛,凡涉农创业类的企业皆可报名,共收集参赛项目87个。乡村文旅运营、(涉农)农村电商、预制菜等项目得到重点关注。从人才培养看,广州市政府与农村地区文旅企业合作开展“蜜蜂计划”,选拔50名青年人才,邀请乡村振兴行业内的知名学者、专家、企业家及一线三农工作者作为创业导师,通过“专业理论课程+乡村产业实训+方案设计+后续跟踪+优秀项目孵化支持”模式,进行全流程人才培育。培训采取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式,参加成员分小组进行竞赛来获得导师综合评分。实践锻炼是学员通过轮岗学习,熟悉不同的运营职能,培养综合运营能力。从资金扶持看,2018年广州市首次引入乡村振兴基金,资金总规模达到50亿元,由政府引导资金与社会资本按1:1.5的比例出资,通过“基金+园区”的方式形成政策、产业、资金的进一步集聚,避免投资分散化,实现资金高效利用。目前基金团队已打造4个省级农业产业园。
(二)青岛市:强化升级“团银协作”模式,提升创业金融支持
2022年推出“我与企业共成长”活动,聚焦各类企业需求,靶向帮扶,“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形成与海尔等知名企业共建共生的产业生态。青岛市部署“民营经济壮大计划”,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分别举办“我为企业找订单”“我为企业办实事”“ 我与企业共成长”的主题活动,针对各类企业分类施策,在集成服务政策、创新服务载体、搭建服务平台、优化服务生态、完善服务机制五大方面发力施策,提升初创企业生存力、中小企业发展力、新锐企业竞争力和头部企业引领力。其中,针对初创企业,开展惠企政策问卷调查,研究出台中小企业纾困帮扶政策,强化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融资增信效能;开展多样化民营和中小企业转贷业务,提供“一链式”精准服务,多渠道提供税费服务及政策支持,旨在营造初创企业良好成长环境,加强初创企业的生存力。青岛市拥有多家实力强劲的企业,如海尔、海信等企业在产业链中处于优势地位,具有引领作用。其中,智能家电行业以海尔智家作为“链主”企业,发布产品技术合作需求,专精特新企业也积极入链,与链主企业达成产品、技术的合作交流,共建共生的产业生态。
实施青创先锋贷,强化升级“团银协作”模式,提升创业金融支持。从政策补贴看,青岛市发放青创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与贴息、人才引进补助、创业就业平台享受税收优惠等政策。实施青创先锋贷,对标上海、深圳、成都等先进城市,强化升级“团银协作”模式,靶向服务,对接金融资源,推出包括青创先锋基础贷、e贷、人才贷等产品的金融矩阵,2021年青创先锋贷、e贷两项产品累计发放2736笔,贷款总额4.11亿元。2022年进一步开拓青创先锋贷与PE、VC耦合的投保贷联动机制。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生产经营模式转变等问题,青岛市多部门联合支持实体经济,启动“我与企业共成长融资服务活动”,深入对接重点产业园区,采取针对性金融帮扶措施,通过专题调查研究、特色产品宣讲、发布问题需求清单、反馈问题解决清单、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一系列措施,促进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根据不同层次人才的创业需求,打造不同创业孵化基地,并推动本土优秀企业建立创业加速器,依托其产业和资源优势提供全产业生态加速。青岛市建设政策通平台,汇总各类创业政策,为创业者提供查询便利。从孵化平台看,根据不同层次人才创业需求,青岛市先后培育湛山创客工厂、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留学生创业园等孵化载体,市级及以上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18家,累计孵化创业实体4200余户,带动就业3.5万人。从创业载体政策看,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可免征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同时,部分大企业同步打造创业者加速平台,助力城市“双创”发展。
“农创客”热潮兴起,鼓励各类人才回乡创业,建立人才回乡机制,优化乡村振兴服务体系及政策补贴。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培养,早在2017年,青岛市就出台《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给予返乡创业人员创业补贴、企业创业补贴、创业岗位开发补贴等。青岛市大力鼓励返乡人才、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群体入乡创业。自2017年以来累计培育返乡“农创客”9851人。在各方支持下,乡村创新创业基础条件提升、政策优惠力度加大,“农创客”热情增长。高素质、高能力的“农创客”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引领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动力。在促进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方面,各级团组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搭建“双创”基地、青年农民返乡创业园等平台载体,发动全市约1000个团组织、青年社会组织结对帮扶约3000名农村青年创业带头人。
(三)重庆市:依托“青锋计划”沃土,培育山城青创工程
打造重点创业帮扶品牌项目“青锋计划”,以“创业资金+导师辅导”服务的模式,解决青年创业初期融资难题。“青锋计划”自2011年实施,由共青团重庆市委依托市青年创新创业基金会运营,针对创业青年的痛点、难点,主动与市小微企业担保公司、重庆市邮储银行合作,降低贷款利率,提高贷款额度,增强抗风险能力。项目的核心服务内容为向申请人提供一笔1年期20万元以内的创业服务资金,并配备“一对一”辅导专家,同时给予创业咨询、创业培训、资源对接等帮扶。从项目实施方式看,“青锋计划”有两大模式:一是“青锋借款”,由实施单位自筹项目资金,征集和评审创业项目,并发放创业服务资金;重庆市青年创新创业基金会按比例匹配项目资金。二是“青锋贷款”,由实施单位征集和评审创业项目,对按时偿还全部本金和利息的创业青年贴息;重庆市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对创业项目担保;重庆市邮储银行对创业项目进行终审,并发放创业服务资金;重庆市青年创新创业基金会支付1%担保费。
强化青年创业金融扶持力度,帮扶对口城镇青创项目,搭建平台提高融资机构与创业项目对接效率。重庆市为创业打造多位一体布局,以“青锋计划”为抓手,同步推进“青创桥”系列创业活动、“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项目支持计划、对口城镇“青年创新创业扶持计划”等项目。(1)为培育青创项目,优化青创环境,重庆市广泛实施“青创桥·青年创新创业活动”,发布“青创桥·团银协作专属授信项目”“青创桥·创投基金专属融资项目”“青创桥·投融资路演活动”等项目,打造影响力大、覆盖面广、实施效果好的创新创业活动,助力解决青创项目融资难题,持续为创业青年与投融资机构等主体之间搭建桥梁。2021年,重庆市共计举办11期“青创桥·投融资路演活动”,实现57个青创项目与33家投融资机构的有效对接。(2)实施“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项目支持计划,通过开展线上项目路演,分别资助“攀登计划”“金种子计划”等14个青年创新创业项目49万元。从扶持对象看,“攀登计划”重点资助前沿科技领域,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青年科技创新创业项目。“头雁计划”聚焦培育乡村产业振兴人才。(3)对口城镇扶持青年创业,长期募集资金,帮扶共青团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委开展青年创新创业工作。每年通过线上项目路演,遴选对口城镇优秀的青年创新创业项目作为帮扶对象,提供资金。2021年,遴选3个城口县咸宜镇青年创新创业项目。
举办定向涉农涉乡创业大赛,采用路演筛选优质乡村振兴项目,并通过智力帮扶开展涉农创业青年创业技能提升培训,共同推动乡村高质量创业。重庆市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先后推行实施大量政策措施予以支持。2022年新发布的《重庆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繁荣等角度对乡村振兴进行规划。创新创业助力乡村振兴有三大推动力:一是遴选优质青创项目进行定点扶持。举办定向涉农涉乡创业大赛,遴选优秀项目并落地实施,主办方为获奖项目优先提供投资辅导、创业借贷款等进入优惠政策,并推荐落地产业园区。重庆市举办青年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2021川渝青年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2021“荣昌陶”杯川渝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会议赛事。二是坚持路演遴选对口帮扶城镇青创项目,实施团中央“扶助10万名有志青年扎根深度贫困地区创业”重庆项目,对口帮扶西藏昌都和城口咸宜开展青年创新创业工作。三是提供智力帮扶,开展涉农创业青年创业技能提升培训等创业配套活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重庆市实施“头雁”项目,培育乡村产业振兴队伍的带头人,优先享受创业、用地、金融信贷等扶持政策。同时,培育构建“青创培训班+主题培训班+优秀青年企业家研修班”这一多层次、模块化创新创业培训体系,常态化组织创业交流活动,组织青创导师实地考察、座谈交流。
(四)郑州市:率先成立孵化载体行业协会,在创业环境等五方面支持青年返乡创业
在省内率先成立孵化载体行业协会,通过搭建政府与创业载体沟通桥梁,共同激发当地“双创”活力。2015年,郑州市在全省范围内成立首家孵化载体行业协会,即创新创业市场服务协会,通过搭建政府和载体沟通桥梁,举办大赛、游学、培训等“双创”活动,实现载体之间交流互通、信息共享,提升载体服务能力和水平。例如,从2015年开始,郑州市政府依托载体资源,连续8年举办“郑创汇”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累计服务4000多万商户,形成涵盖创业辅导、资本对接等全链条创新孵化体系,孵化出一系列明星项目。从数量看,全市各类孵化载体从2015年的8家发展至2022年的278家,其中孵化器86家(国家级23家),众创空间169家(国家级47家),大学科技园6家(国家级2家),从业人数达21万。从服务质量看,2021年,全市孵化载体总计为14964家企业(团队)提供人才平台、财税服务、管理咨询、大赛辅导、融资对接等各项服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3000余场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24家,上市(挂牌)企业68家;当年获得投融资的团队及企业1346家,获得投资总额8.03亿元。在2021年科技部公布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考核评价中,郑州市有11家孵化器考核优秀,优秀数量全国排名第6位,优秀率全国排名第2位。
创建创业导师服务站,更加实地贴近创业者,面对面解决其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通过导师服务站模式,在保障专业性的同时提供更贴近大众的创业培训。首先,郑州市组建的大众创业导师团较为全面的将创业成功人士、营销专家、法律税务人才、大学教授等各方面的77名创业专家纳入其中,积极对接创业者提供有专业有经验的指导。其次,2020年,依托大众创业导师团,在全市范围内组建东西南北中五个创业导师服务站,所有市级创业导师均分别驻站服务,更加实地贴近创业者。通过创业导师服务站平台,创业导师还可主动与周边创业孵化平台和机构合作,开展创业讲座、创业沙龙、创业咨询等活动。除导师服务站外,郑州市目前还有29个创业培训定点机构,接受政府补贴,为个人提供免费的创业培训。这些机构尤其为贫困家庭子女(建档立卡及享受低保家庭的适龄劳动者)、毕业生及在校生群体(含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免费的创业培训,2021年培训人次达4.09万。
在全省率先组建市、县(区)两级“网上办税数据处理中心”,减少青年创业群体的时间成本、财务管理成本,并与各项税收优惠共同助力青年创业。从微观服务层面看,不断推进“一网通办”和简并申报,在全省率先组建市、县(区)两级“网上办税数据处理中心”,切实减少青年创业群体的时间和财务管理成本。目前已有39项业务改至线上办理,平均业务处理时长由以往的15分钟缩短至3分钟,实现“集中受理,0等待”;2021年6月起全面推行财产和行为税合并申报,“简并申报表,一表报10税”,将原有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中认可的纳税次数(7次)减少为3次,压缩纳税时间一半以上。从宏观税收层面看,推动由“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通过“郑在说税·云课堂”等税宣品牌、金税宝、丁税宝等税企互动平台,结合线下走访互动,为创业群体及时推送税收优惠政策。2022年全年预计将退减税2.64万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1.64万亿元,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和制造业。
在创业环境、财政支持、金融服务、用地支持、人才培养五方面措施支持青年返乡创业,吸引更多青年返乡,推动当地乡村振兴。2021年郑州市出台《郑州市进一步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实施方案》,在创业环境、财政支持、金融服务、用地支持、人才培养五方面共同支持青年和大众返乡创业。从财政支持看,对符合条件的返乡下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担保贷款,最高额度不超过35万元,对高校毕业生不超过40万元。在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实施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将有培训意愿的返乡创业者全部纳入创业培训范围,符合条件的给予200—1500元的创业培训补贴;对返乡入乡创业企业招用的中级职称、本科学历、技师及相应层次以上急需紧缺人才,郑州市各区县(市)按人才引进政策给予奖励、生活补助、住房补贴等支持,并在项目申报、职称评审以及各类重点人才选拔培养奖励项目等方面予以倾斜。
(五)沈阳市:打造“五位一体”的创业导师队伍,多元化资源扶持创业
打造“五位一体”的创业导师队伍,助力青年创业,青年可根据自身情况,运用“自选菜单模式”选择导师。自2015年起,沈阳市开始建立创业导师专家库,并对优秀的创业导师给予补贴,由此逐渐建立起创业的观念引导、政策服务、法律援助、财务管理、经营指导“五位一体”的导师队伍。目前,沈阳市拥有市级青创导师100名,省级青创导师115名,其中有75名青创导师与创业青年(项目)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青年创业导师库师资力量面向青年集中公布,让青年群体拥有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的权利,形成“自选菜单模式”。2021年,沈阳市先后针对市高校大学生、农村青年、青年企业家等群体开展创业分享、训练营、专题讲座、系统培训等各种创业培训126场次,共计培训青年19800人次。
通过多元化资源扶持、构建载体效评价与奖励体系,发展“双创+”特色载体,共同助力青年创业。
1)多元化扶持方面。从研发力量看,沈阳市集中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科研资源建设沈阳市科技条件平台,在条件平台与全市“双创”载体间建立服务通道,优先为载体内中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服务。从资金力量看,2018年,沈阳市财政局、沈阳市科技局及金控集团共同组建设立沈阳德鸿之星天使投资、沈阳众创天使两只天使基金,由科技风投运营管理,主要面对初创型企业进行投资。其中,德鸿之星天使投资基金已向10个项目累计投资 9072 万元。从金融服务看,沈阳市与盛京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对科技小微企业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所开发的盛京兴科贷产品帮助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准入门槛,目前联系客户超过100家;并推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使用创新券的研发设备险、科研人员责任险等科技保险项目。
2)“双创”载体建设方面。沈阳市建立载体绩效评价与奖励体系,完善载体“优胜劣汰”管理机制,并推动载体与投融资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第三方合作,组建“创新企业孵化联盟”,加强产业园区、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功能。目前,沈阳市各级、各类“双创”载体数量达到230家,服务青年创业者的青创空间68家,其中国家级16家。同时,各区县根据自身特点与产业基础,发展“双创+”特色载体,推动骨干企业、产业园区、商业楼宇等主体积极参与创新创业,促进创新创业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例如,沈阳国际软件园立足以软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围绕“人才+载体+项目+金融+服务”的五位一体服务模式,培育沈阳本土科创企业。
2017年出台《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从简化市场准入、完善金融服务、强化信息技术支撑等方面共同助力返乡创业。从农村创新创业培训看,第一,沈阳市尽可能提高农村地区培训覆盖面,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等,让有创业和培训意愿的返乡下乡人员都能接受培训;第二,针对地域经济特色开展多元化培训,如:支持各类园区、星创天地、农民合作社、乡村旅游创客基地、中高等院校等建立创业创新实训基地;第三,加强创业创新导师队伍建设,从了解新经济形式的专业人群中遴选导师,对农村青年开展培训,例如:2021年市团委组织青年创业导师为1800余名农村青年提供电商培训。此外,为及时解决农村地区面临的技术难题,沈阳市还建立高校院所、创业导师与下乡人员的“对口联系制度”,鼓励科研教学单位进村入户。
四、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指数
(一)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指数构建
基于现有创业理论,参考国内外相关创新创业测度研究,结合中国青年创业实际,我们从创业环境、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结果三个角度构建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指数框架,我们沿用了去年的17个具体指标。目前国内外关于创新创业的测度研究较多,这些研究成果为创新创业发展评价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或缺乏对创业的单独衡量,或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不够,或不能反映中国不同城市创业发展的差异。鉴于以上情况,基于目的性、全面性、科学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我们从创业环境、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结果三个方面构建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指数框架,以形成可持续跟踪的创业测度体系。其中,创业环境是创业发展的基础,企业家精神是创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创业结果是创业发展的成果,由创业环境和创业者的行为共同决定。
1)创业环境由政策环境、市场环境2个二级指标构成,涵盖了政策、中介服务、金融、人才等各类环境要素。其中,政策环境由财政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占比、财政科技支出占比和地区教育公开支出占比构成,分别反映政府行政效率、政府对科技创新的直接投入力度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市场环境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城镇就业人员比重、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GDP、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等指标构成,分别代表综合经济实力和市场消费能力、专业服务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撑、金融发展水平、人才基础。
2)企业家精神由创新精神、创业精神2个二级指标构成,分别反映创业者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其中创新精神由全社会R&D经费支出/GDP、每万人R&D人员数、每万人商标注册数量和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构成,创业精神由每万人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每万人新增市场主体构成。
3)创业结果由创业活力、创业质量2个二级指标构成,分别反映创业的质量和活力。其中,创业质量由每万人独角兽企业数、每百万人新增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构成,分别代表作为创新创业标杆的独角兽企业数量、科创企业的质量;创业活力由人均技术合同交易额、每万人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案例数构成,分别代表从研发到产业化、从创新到创业的转化效率、创新案例的数量。
创业环境、企业家精神及创业结果来自公开数据。对于部分地区或部分指标尚未公布2021年数据的情况,我们根据2015-2020年数据趋势外推或采用同一年口径统计数据。在数据处理上,为消除原始数据的量纲差异,对原始数据采取“最大值-最小值”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于单调递增指标线性转换为0-100,对于单调递减指标逆向线性转换为0-100。在权重处理上,采用层次分析法自上而下设置各级指标权重。
注:在2021年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最大权重与最小权重差值达15%,如去年人均技术合同交易额权重为17.5%,而财政科技支出占比、全社会R&D经费支出/GDP等多项指标权重仅为2.5%,今年我们在去年的基础上,对整个指标体系权重进行均衡性调整,缩小指标权重间的差距,减少极端权重指标,以更均衡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城市创业的真实情况。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些权重设置:(1)全社会R&D经费支出/GDP设定的权重为10%,因为该指标能反映该地区社会各界对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是衡量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2)每万人R&D人员数(10%)作为衡量创新精神的指标,该指标得分越高,说明该城市及其创业企业的技术投入越高,则对提高生产率的作用越大,即越具备创新精神。(3)人均技术合同交易额这一指标设定权重为10%,因为它能很好地衡量地区技术市场发展情况,即衡量科技创新及其技术成果创造财富价值的情况,是衡量“创业结果”情况的重要指标。
(二)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指数
以2015年为基期,2015-2021年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指数由100升至171.0,其中,创业环境指数由100升至159.3,企业家精神指数由100升至160.6,创业结果指数由100升至368.9。随着国家的创业环境不断改善,以及创业扶持政策不断细化等多方面因素,近6年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指数持续升高。以2015年数据作为基准100,2016-2021年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指数分别为109.4、120.0、132.2、145.1、154.1、171.0,呈上升趋势。其中,创业环境指数分别为108.3、118.0、128.1、139.4、146.1、159.3,企业家精神指数分别为116.8、131.1、144.3、152.9、154.4、160.6,创业环境和企业家精神指数稳步提升,主要源于政府支持政策、教育科技投入;创业结果指数分别为115.2、134.6、176.4、222.0、279.4、368.9。2021年创业结果指数较2020年大幅上升,主要是2021年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和技术市场投资等活跃度持续上升。2021年9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注册成立,北交所坚持上市公司由创新层公司产生,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有助于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助力作用,极大的利好创新、创业公司的发展。北交所的设立是国家支持中小企业、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步,通过引导市场投小型企业、投初创企业、投创新企业,打造北交所靶向服务各行业、各类型的创新性中小企业,有效解决初创期中小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五、中国城市青年创业发展排名
(一)中国城市青年创业发展指数构建
城市层面青年创业发展指数框架与全国一致,但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对2个三级指标进行调整。(1)部分地区未公布总体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且常住人口和城镇化率数据缺失,无法根据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推算,用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替代。(2)每百万人新增创业板上市企业数换为每百万人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因为科创板于2019年开市,该指标更能衡量当地科创企业的质量。其余指标不变。
(二)中国城市青年创业发展排名
我们选取199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各城市的创业发展指数对城市进行排名,评选出50座青年创业友好型城市。我们从全国337座地级市中选取199座城市,被剔除的城市均缺失5个以上指标数据,其中大多缺失新注册企业数和技术合同成交额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东西中部和东北地区划分方法》,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有76、62、46、15座城市进入考察范围。
从整体看,北京、深圳、上海在2021年创业友好型城市中名列三甲,一线城市、发达省会城市及东部发达地级市的创业发展指数排名明显居前。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广州、珠海、苏州、南京、厦门、西安位列青年创业友好型城市前10名;其中,一线城市全部入围,其余城市多数为东部发达城市。在前10名城市中,上海、杭州、苏州、南京位于长三角城市群,广州、深圳、珠海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除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外,前50名其余地级市大多分布在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其中长三角城市群有16个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有7个城市。分地区看,前50名城市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为31、9、7、3个,除直辖市、省会城市外基本上集中在东部地区。排名前10的城市中,杭州市在每万人商标注册量、每百万人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等4个指标中均位列前5;厦门市每万人R&D人员数排名第6、每万人商标注册数量排名第4,这两项表现突出,跻身前10;西安市人均技术合同成交额排名第2、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排名第3、每万人新增市场主体排名第8,这三项表现突出,跻身前10;合肥市科技支出占比排名全国第1、每百万人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排名第7,凭借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雄厚的科创实力,排名居中部城市之首;沈阳市成为东北部地区排名较高的城市,其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占GDP比重排名为全国第13;贵阳市每万人新增市场主体排名全国第6、存贷款余额占GDP比重排名第7,这两项表现突出,跻身第20位。
从创业环境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副省级城市排名靠前。创业环境排名前10位的城市依次为广州、北京、上海、珠海、南京、哈尔滨、太原、贵阳、兰州、杭州。创业环境排名前50位的城市集中分布于各大城市群,其中长三角城市群着力于科技创新、产业协调、区域一体化和全面开放的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和智慧经济赋能新产业发展,加快科技创新融合;积极推进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构筑支撑创新创业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起到高水平科技创新创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前50位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分布最多,达12个,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6个,京津冀城市群4个。分地区看,前50名城市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地区分别为26、8、10、6个,除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外,基本分布于东部地区。具体来看,广州市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架构,建立起高质量、高效率发展创新创业环境。广州市创业环境突出,据广州市统计局数据,广州市的财政科技支出和地区教育公开支出占比分别高达7.6%、18.9%,政策环境突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304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城镇就业人员达10.3%,远超其他东部城市,市场环境优势明显。深圳市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占比位列150名后,此为其未能进入前10的重要原因;太原市每万人大学生数高居全国第3,存贷款余额占GDP比重居全国第4,是中部地区创业市场环境支持力度最大的城市,位列全国第7。
从企业家精神看,深圳、北京、苏州位列前三位,排名靠前的城市同样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企业家精神排名前10位的城市依次为深圳、北京、苏州、杭州、厦门、珠海、南京、广州、上海、宁波,均属于东部发达城市。企业家精神排名前50位的城市集中分布于各大城市群,其中长三角城市群分布最多达18个,珠三角城市群8个,京津冀城市群2个。分地区看,前50名城市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地区分别为34、9、5、2个,除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外,基本集中分布于东部地区。其中,苏州市科技孵化意识领先全国,深化改革坚持创新,同时重视人才引进,做实做细政策服务,完善创业体系,打造创业城市。早在1994年,苏州市就在全国率先设立“苏州高新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996年苏州市高新区成立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全国仅有的三家孵化器之一。苏州市不断探索科技孵化领域,建设链式科技服务,建设苏州工业园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苏州市把握科技创新发展时机,优化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汇聚科技创新资源,逐渐成为重要的创新创业城市。苏州市的企业家精神突出,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09个,居全国第二位;每万人私营企业和个体人员就业数量为5050人,居全国第三位;每万人R&D人员数为172人,居全国第4位;每万人新增市场主体数为471家,居全国第七位。企业家精神指标内的各项统计项,苏州市均居于前列。西安市在企业家精神上有所亮点,为企业家精神前二十城市中唯一西部城市,位列第16,其主要原因在于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5.05%,位于全国第3;每万人新增市场主体数量为381家,位于全国第8。合肥市为企业家精神前20城市中唯一中部城市,位列第19,其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3.5%,位于全国第9。
从创业结果看,创业活动活跃地区集中核心城市与发达都市圈,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北京、上海、杭州、深圳、苏州、广州、珠海、西安、南京、合肥位列创业活动指数榜单前10名。排名靠前的城市基本上由一二线大城市及发达都市圈内的三线城市构成,这表明创业活动活跃的地区高度集中在核心大城市及发达都市圈内。根据CB Insights数据,以包括成立时间超过10年的广义独角兽企业数量计算,2021年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独角兽企业数量分别为62、45、21、16家,合计144家,占全国比重达83%;从估值看,四城独角兽企业估值分别为302、107、158、29亿美元,合计596亿美元,占全国比重达88%。这表明上述4城已经成为中国高质量、高增长创业企业发展的摇篮。这些城市资源丰厚,人才储备充足,市场环境优良,政策较为完善,相较其他城市有明显优势。在上述4城以外的城市中,长沙、常州、成都、重庆、东莞、广州、贵阳、合肥、南京、漯河、青岛、苏州、武汉、无锡、珠海等城市拥有的独角兽企业数量不超过5家。从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案例数来看,2021年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分别有2433、2393、1624、978例,占全国比例分别为19.9%、19.5%、13.3%、8.0%,合计占全国案例数的61%。同时,2021年度创新创业结果较2020年度有所回升,由2020年的3774起上升至12253起,北上深杭案例数较2020年上涨1.8-2.9倍左右。从每百万人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看,2021年上海、北京、苏州、杭州、深圳位列前5,在创业结果转化方面占据优势。
六、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指出:“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思想解放、开拓进取,勇于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成为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双创”战略的落地关键在于青年创新创业,推动青年创新创业政策环境与社会环境优化、青年创新活力和城市创新活力互助、激发青年“双创”活力,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大意义。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势下,更应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对此我们建议:
宏观上,第一,以落实要素市场化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振微观主体信心,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为青年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环境。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商品市场发育较为充分,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要素配置扭曲造成一系列经济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潜力释放。中国短期经济的主要矛盾是总需求不足,长期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侧改革不到位。2022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向纵深发展。《方案》提出八个方面试点任务,包括:进一步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推动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大力促进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探索建立数据要素流通规则,加强资源环境市场制度建设,健全要素市场治理,进一步发挥要素协同配置效应。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
第二,启动以新基建为领衔的扩大消费投资内需的一揽子政策,并引导青年创新创业新方向,为中国创新发展特别是抢占全球科技创新至高点创造基础条件。从需求侧,新基建有助于扩大有效需求,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服务于消费升级,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供给侧,新基建有助于扩大有效供给,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为中国创新发展特别是抢占全球科技创新至高点创造基础条件。启动新一轮基建关键要有“五新”,新领域、新地区、新主体、新方式、新内涵。其中,新地区指人口持续流入的都市圈城市群,这些地区是中国经济的核心、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适当超前基建可最大化经济社会效益,新地区也是创新创业较活跃的地区。
微观上,第一,各地方可设立针对乡村创业的组织,统筹构建乡村创新创业“新生态”,吸引更多青年返乡创业。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既是活力源泉,也是创新引擎,应当通过搭建乡村创业平台,优化当地创业环境,完善针对返乡创业者的各项扶持政策,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创业。我们建议各地政府:(1)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强乡村人才服务站、专家服务基地等服务平台建设,为返乡人才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融资对接等服务;(2)推广创业担保贷款,打造信息服务平台把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作为扶持自主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深化社银协作、突破担保瓶颈、优化办理服务等举措;(3)鼓励退役军人返乡创业,通过为退役军人提供创业资金、搭建创业平台、创造创业环境等举措,发挥退役军人的特有优势和作用,深化军地融合,助力强国兴军;(4)注重培养返乡创业人才,加强其创业技能培训,提高创业者发展技能。例如,广州市开展的“蜜蜂计划”,邀请乡村振兴行业内的知名学者、专家、企业家及一线三农工作者作为创业导师,通过“专业理论课程+乡村产业实训+方案设计+后续跟踪+优秀项目孵化支持”模式,进行全流程人才培育。
第二,各地政府可运用自身的优质资源,多组织青年企业家论坛、企业管理分享会等活动,为青年创业者提供更多与行业大咖交流的机会,助力创业企业高速发展。经实地调研发现,多数创业者或者青年企业家起步阶段知识储备充足、行业见解领先,但随着企业规模和业务的扩张,团队管理能力及知识弱势日益明显。我们建议:政府部门应充当组织者角色,承担社会资源联动责任,整合支持力量,组织一系列如青年企业家论坛等活动,邀请知名企业家及各行业专家共同解读国家战略、展望产业发展、分享实践经验。例如,广州市的“领航计划”,重庆市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青年企业家峰会,沈阳市的“盛菁汇”常态化路演平台等均为优秀范例。以优秀经验共享作为青年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突破点,激发青年的创新力、创造力,形成“一企一策”的企业管理方案,共建良性发展空间。
第三,各地知识产权局可开通创业发明专利申报绿色通道,提升申报效率,制定针对性青年创新创业快速预审通道政策,缩短专利审核周期,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和程度。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及审查有三大阶段:发明人准备阶段、专利代理师处理阶段、专利审查员审查阶段。专利案件提交进入中心预审通道后,需经内部预审、互检、质检等程序严格审查,由专人指导申请者对申请材料进行修改完善。经调研发现,初创企业普遍面临申请专利时间较长阻碍公司发展推进的情况,部分“专精特新”企业拥有大量发明专利,因而专利申请时长较长。我们建议:开辟创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绿色通道,推动专利快速预审,制定青年发明专利优先选择计划,开展青年发明专利竞赛等。建设健全专利审核政策制度,有效解决各地创新主体专利申请周期长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培育高价值专利、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和程度,提升区域内产业竞争力。
第四,各地创新创业部门可联合相关部门整合当地的创业扶持政策,共同打造地区创业“政策通”平台,推动平台政策找人、政策匹配等服务。政府的各个部门因职能不同,出台的扶持青年创业政策侧重有所区别,如税务局侧重各个群体的减税降费,住房城乡建设局侧重各个群体的租房、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房等补贴,科技局侧重实施高成长企业和高聚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我们调研发现,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对于各项扶持政策了解程度有限,且了解渠道也较窄。我们建议:各地区可多部门联合,整合当地各部门的扶持政策,打造创业“政策通”平台,方便青年创业者查询和了解符合自身的扶持政策,并快捷进行申请。例如,青岛市打造的“青岛政策通”平台,以“一口发布、一口解读、一口兑现、一口服务、一口评价”的建设目标,推出平台政策找人、政策匹配、政策计算器、在线咨询、在线申报等功能,极大拓宽创业者了解相关政策的途径,也便捷其申请流程。
第五,针对来自港澳台的创业青年群体,可搭建国家级港澳台青年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为其来中国内地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深入发展,港澳青年赴粤创业的意愿明显增强,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在深圳市成立,但其主要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地区的创业青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背景下,除大湾区外的其他城市也存在很多创业机会。我们建议:借鉴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经验,搭建国家级港澳台青年创业服务平台,帮助港澳台青年对接当地的创业服务平台或机构,并在融资对接、法律咨询、资源对接、创业辅导、经验分享、项目合作等方面提供引导。另外,因港澳台地区与中国内地存在货币不同、海关报关等问题,可建立其设备、资金、高级技术人才等资源进入内地的绿色通道,助力港澳台青年在中国内地创新创业。
课题组成员:
泽平宏观
任泽平 白学松 刘煜鑫
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
裴桓 王晓辉 吴秉昆 王松山 黄丽东 瞿晖 张超 王若瑜
(来源: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胡蜂 胡蜂养殖技术
- 中蜜一号蜂王优缺点 中蜂高产蜜王是什么王
- 农业养殖 农业养殖业
- 犬瘟热治疗时间 犬瘟热治疗时间多长
- 黄皮柳 黄皮柳芽能吃吗
- 蜜蜂的全部资料 蜜蜂的资料 资料大全
- 肉狗的饲养与管理技术 肉狗的饲养与管理技术论文
- 蜜蜂一窝有多少只 一群蜜蜂一年分几次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