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粉蜜蜂养殖

授粉蜜蜂养殖

日期: 人气:65

传统养蜂的新使命(图):养小蜜蜂拯救大熊猫 !

曲比刮虎和他的新式蜂箱。 周龙摄

“小蜜蜂拯救大熊猫”,张秀雷写的这个题目是介绍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四川黑竹沟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养蜂试点与推广工作。6月到川北平武县木皮藏族乡,10月到川南峨边彝族自治县勒乌乡,都看到非政府组织在大熊猫栖息地附近帮助当地村民发展养蜂。这些一家一户传统的零散养蜂,如何拯救大熊猫?

张秀雷是WWF派到峨边实施试点的专家,他们在2009年和2010年两年中,与黑竹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为保护区周边社区5个村庄的13户农民提供蜂箱、蜂种和培训,让农户把传统的圆蜂桶换成便于管理的活框蜂箱,学习新的操作技术,提高产量,扩大蜂群,带动更多农户养蜂。

张秀雷引用彝族汉子曲比刮虎的话说:“以前因为每家都穷,砍柴、挖药、打竹笋是我们主要的收入来源。看着一片片林子变得光秃秃的,我们也心疼,但是没办法,我们要生活。养蜂项目开展后,我们自己受益了,同时也开始注意到,保护好环境,少砍点柴,少挖点药,蜜蜂才有花儿可以采,我们才能摇到更多的蜂蜜。”

展开全文

曲比刮虎的蜂蜜卖了好价钱,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看在眼里,跃跃欲试参加养蜂兴趣小组。原本他们砍来取暖烧饭的薪柴林,现在是蜜蜂的蜜源、致富的财源了,村民们会积极考虑修建节柴灶,节省砍柴的辛苦,腾出时间养蜂,又留下好林子发展蜂群,也就给大熊猫提供了更多栖息地。

陈雪峰做黑竹沟保护区的工作,张秀雷写了他的感触:“开展养蜂项目前,保护区工作人员在保护,社区在破坏,工作人员到社区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村民都会躲得远远的。以前大熊猫进到社区,从来没有村民联系我们。项目开展后,遇到大熊猫下山,每次都有村民给我们打电话报告,还帮我们守着大熊猫,怕大熊猫受伤或者生病。”

平武县关坝村村长唐虹是个28岁的大眼睛藏族姑娘,今年的主要工作就是建立养蜂合作社。她说:“我们村的蜂蜜品质很好,关坝沟没有污染。我们制定了村规民约,限制外来人进山,统一安排巡护,监测蜜源。养蜂是我们全村人的事业,村民自己就会根据协议去制止乱采滥伐,确保山林不受污染。”

推动关坝发展养蜂的民间组织是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他们帮忙把关坝的蜂蜜卖到国际市场,先去取得有机认证,前提就是蜜源无污染。保护,成为养蜂致富的必需,小蜜蜂也就能在拯救大熊猫中发挥作用。

中国是世界养蜂大国,养蜂早已经现代化与规模化。但是在中国很多地方,近乎原始的传统养蜂仍然普遍存在。早两年去福建武夷山,在海拔1000多米以上的保护区内,山崖边、山窝里,有很多用树段制成的蜂桶,村民在路边摆放着各色瓶子散装的“野花蜜”,等待过客的青睐。这不奇怪,因为这种养蜂“几乎没有成本,只要你喜欢”,不怕“锔”(蜇),曲比刮虎说。

在平武县木皮乡关坝村的金家小院,金吉昌老汉已经购置了几十个新式蜂箱,但还有几个圆蜂桶没舍得扔。他搬开一只老式蜂桶的上半部,哇,蜂巢几乎挂满了所有空间。“该分群了”,老汉说。院子角落的窝棚边,挂着几个用树皮或树叶卷成的圆锥形“帽子”,因为它能挡雨,会吸引分群的蜂王进来。

张秀雷说,他们的养蜂项目,不仅能拯救大熊猫,也能拯救小蜜蜂自己。

授粉蜜蜂养殖

蜜蜂是生物链中很有意思的一环,它们采蜜的同时给植物授粉,帮助植物结籽结果,繁衍成功。大自然选择小蜜蜂,扮演生态平衡的重要角色。可人类的扩张,严重影响了蜜蜂的生存。

授粉蜜蜂养殖

“从2000年到2010年,全球野生蜜蜂数量减少了40%。”张秀雷说:“我们养蜂项目用的是当地蜂种中华小蜜蜂,这是我们国家的主要野生蜂种,数量和分布区域都在减少。”

过去,曲比刮虎他们秋天摇完蜜,蜂群往往就不管了,受经济条件制约,很少有人买糖来把蜂群养过冬,都是第二年再去招引新的野蜂。野蜂资源有限,养蜂规模难以扩大。乡亲们说,过去他们每年背上山去的蜂桶有六七成会被蜂群占用,2008年冬天大雪过后,10个蜂桶上山只一两个有蜂群进入。

而社区养蜂项目的实施,张秀雷说,“通过人工养殖蜜蜂,减少对野生蜂蜜的采集,人工养殖的蜜蜂分群后野化成自然种群,还可增加当地野生蜜蜂的数量,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都很有意义。”

在峨边县勒乌乡甲挖村的曲比刮虎家,他打开一个蜂箱给客人看:一个大饮料瓶剖开了一面,横放在蜂箱一侧,里面有一些杉树叶,糖水倒进去,沾在树叶上,方便蜜蜂食用。曲比刮虎精心照看蜂群,今年10月他已经买了400斤糖备着,还把弱势蜂群合并到强势蜂群中,好让它们抱团取暖。

2009年、2010年两年,曲比刮虎接受项目资助20个蜂箱,不用上山招引野蜂,就把自家的蜂群发展到60多个。经过观察,曲比刮虎总结了:阳坡的蜂群产蜜多,过冬消耗的食糖也少些,他打算再到阳坡找一块地方,把家里的蜂箱逐渐发展到100个。

曲比刮虎履行对项目的承诺,每年分出2桶蜂种给其他农户,带动社区一起养蜂。蜂群多了,采蜜多了,山上的植被会更好,养蜂更发展,野蜂也能得到保护,这样的良性循环是所有人都期盼的。

不过,曲比刮虎扩大蜂群却不指望儿子帮忙。“他不是那个人才”,刮虎笑着说:“做这个事情要感兴趣,手脚要麻利,动作要协调……”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