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乳鸽养殖

山东乳鸽养殖

日期: 人气:39

在山东烟台的渤黄海之交,有大大小小百座岛屿,大的可以建起一座城池,小的不过立锥之地。它们像一串宝石洒落在北纬38度的蔚蓝大海。

白乐天的诗句“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重在一种若隐若现的氛围感,如今,却有一个不辞辛劳的创作团队,亲自用脚步丈量这里的土地,登临高山,下潜深海,拍摄碧海蓝天的壮阔,山岚云海的氤氲,星河流转的绝世姿容,海底世界的五色斑斓……

在4k超高清摄影之下,一帧帧截屏即大片的漂亮画面,让人不出家门,就仿佛抵达了心目中的诗与远方。

纪录片《长山列岛》不过3集的篇幅,总共加起来大概一部电影的时长,但它含韵深远,看完让人意犹未尽。

首先,作为一部人文地理类的纪录片,在视觉上它首先做到了“好看”。摄影精巧奇绝,全方位地展现了长岛的自然景观。

“如果人间有仙境,就是长岛的样子。”看完《长山列岛》,就会知道这句话所言不虚。与很多国内外同类纪录片一样,它用气象宏大的空镜,展现了让人荡涤心胸的自然风光。创作者利用航拍、水下摄影等先进的拍摄设备,捕捉时间流变之下,海岛的不同表情。

展开全文

但它并不是一部自然风光片。海岛的四季轮换,斗转星移,只是一道美丽的背景。这样的背景之下,世间的神奇万象得以展开。

从宏观的风光转向微观的世界,拉到最远又推到极近,像是瞄准世界的两极。

一片阳光照射下的玉米地里,表面波澜不惊。摄影师将微观世界放大,展现了草地滩夜蛾的繁殖过程。

两周时间,无数幼虫破卵而出,虽是兄弟姐妹,却要进行你死我活的同场竞技,尔后才能适者生存。

漂亮鲜明的画面、娓娓道来不紧不慢的介绍,接下来的变化却让人精神一凛。

活下来的幼虫,在两周里体重会增加1000倍之多,然后,它们会以摄影技术都捕捉不到的微小迅捷的身姿,在接下来的仅仅12天的生命里,从长山列岛飞往东北平原,完成一场声势浩大的跨海迁飞。

微小的蛾子也有着生命的壮阔,在讲述小故事的过程中,纪录片特别讲究内在的节奏感。

山东乳鸽养殖

同样带感的,还有苍鹰捕捉鸽子的惊险画面。创作者先是用一系列的快速剪接,展现苍鹰对鸽群的窥伺、飞扑、猎捕,一声嘶鸣之后,鸽子已到这种猛禽的口中,镜头转换成升格慢镜,苍鹰悠哉地享用它的美食。张弛有度的过程可以说牢牢把握住了观众的心理节奏。

另外,在讲述长岛生态、科普知识时,纪录片情趣盎然。万物有灵,动物世界非常人格化、很有人情味。

比如镜头对准了悬崖边上密密匝匝的黑尾鸥,将它们的群聚描述为“盛大的爱情派对”。小黑尾鸥和妈妈失散了,鸟妈妈使劲召唤小黑尾鸥,经历了双方一番跌跌撞撞的搜寻,镜头拉得极近,瑟缩的小黑尾鸥终于在妈妈的身子底下重获温暖。那一份团聚的喜悦与激动,被镜头渲染得淋漓尽致。

萌态十足的斑海豹更是夺人眼球。长山列岛这一片野生斑海豹的洄游栖息地,在全国来说也是独一份的。在洒满阳光的岩石上,斑海豹们在这里凹造型,舒服地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

摄影镜头和它们保持距离,远远地记录着,而不去打扰。专家们想研究它们的习性,也决不是逮两只来看看,而是“卑微”地在岩崖上搜寻斑海豹的粪便,一旦捡到便如获至宝。

“当人与动物的生存空间重合时,人应当为动物让出一些空间。”这里的人说。

除了展现唯美的自然风光和生物多样性的链条,这部纪录片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讲述的故事里,有阵痛,有跌宕。

建于1984年的那枚山顶雄鹰的雕塑是人们捞金捞银、过度攫取资源的象征,它曾经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观念。

而如今,有着62年历史的长岛县船厂,到了它最后的时光。它曾经是整个长岛最红火的企业,高峰期时一年能制造600艘船只,生产的钢制渔船船体曾获得国家专利。

但为了开启海洋生态文明的全新征程,长岛人决意工业退岛,执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纪录片中,“职工之家”的门缓缓关闭。老员工们在即将拆除的车间里缅怀自己的青春岁月,触摸着他们亲手制造的设备,一个个都抹着泪,“当年我加工的零件,能精细到头发丝的十分之一”。

“我们的厂不欠工资、不欠税收,不是经营问题,只是为了服从大局。”船厂领导如此说。

为了将碧海银涛还给海岸线,近海养殖户也面临严格的腾退政策。有的还不符合补偿政策,只好将100多亩养殖的牡蛎自行拆除。在自然界的风刀霜剑带来的损失外,养殖户再面对这样的压力,艰难困境可想而知,“不理解是有的”。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片中的“鲅鱼船”周树民夫妇,他们驾着一叶扁舟在大海上漂流。在50年的捕鱼生涯中,浪越大,周树民越兴奋,活脱脱的一幕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情形。

“宁到南山当驴,不到长山打渔”,周树民讲述着这一行的辛劳,他最耿耿于怀的是自己赚不到钱,连累妻子遭罪。可坐在船尾的妻子轻轻说:“遭什么罪,不遭罪。”她脸上的神情,分明带着羞涩的幸福。

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长岛的人情之美。老两口养出了一对有出息的儿女。儿女要把他们接去城里,但他们不要给孩子增加负担,尽量自力更生。他们也响应政策号召,收起了那张见证了他们岁月的、专捕鲅鱼的大网。

纪录片里讲述了多个长山列岛人的故事,他们从求生存到护生态,从对动物的猎杀到保护,从无限地自我扩张到节制的发展。和所有的转型故事一样,内在的纠结痛楚不可避免。

但也正是长岛人朴素的人情之美、老海岛建立起的艰苦卓绝、奋斗为荣的奉献精神,使他们在面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时,不难作出正确的抉择。

转型背后,新的希望是什么?毫无疑问是高科技。在第三集中,纪录片展现了一个庞然大物——深海智能网箱“经海004号”的投入运作过程。

不过比起它的乘风破浪和大网捞鱼的场面,更令我震撼的还是人们养殖和晾晒海带的壮观场景。肥美丰硕的海带,在摄影师的镜头之下,流光溢彩,美而灵动,自带着渔家人收获的喜悦。

除了继续依附大海,纪录片也呈现了人们对大海的修复。全球三分之一的海草床面临消失,而失去海草保护的海底,会彻底沙漠化,海洋生物也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

而在长岛,有这样一支专家团队,一个夏天在水下收集10万粒鳗草种子,寻找合适的海域,专心“铺床”,重新呈现一块块海底绿洲。

碧海蓝天就是金山银山,长岛人将大海视作命根,因海而生,告别过往,利用先进科技与文明发展的理念,开拓进取,心向未来。

《长山列岛》篇幅精炼,似遵循着古典式的严谨结构。第一集在我看来重在呈现展示,第二集有矛盾困境的内在流淌,而第三集是斗志昂扬的激奋之音。

“朝看黄海日出,暮赏渤海夕照。春迎冬游海豹,秋送南迁候鸟。”

这里有让人心驰神往的诗与远方,更有立足现实,脚踏实地的故土眷恋。沉浸式的观看体验来自创作者敬业刻苦的幕后摄制。他们用一年时间沉下来,扎根在这里的土地,守候着时间,在这一份特殊的空间里静静地凝视观照。最终才凝练成那些令观众惊艳的镜头。酿成又一部国产人文地理纪录片的精品之作。

纪录片的突破还在于,它首次全景式地诠释了新时代海洋生态文明的各个维度。

山东乳鸽养殖

长岛是一个切入口,以一则则具体的故事与细节,以这片中国北方岛屿上人与自然共生的精致画卷,来呈现如今我们国家战略上的大主题。

最后再次诚意推荐,《长山群岛》真得值得一看!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