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后疫情时代”,进口冷链成为了各地频频“暴雷”的导火索。水海产品作为我国冷链进口量最大的品类,引发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2019年我国水海产品进口量626.5万吨,超过各类肉进口总量近三分之一。当前,我国在水海产品领域仍然存在较大缺口,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蛋白持续增长的需求。加速扩大水产品养殖规模迫在眉睫。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集成了船舶海工设计建造技术,现代化环保养殖理念和先进养殖技术,为海水养殖集约化、规模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因此,大力发展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提高国内优质蛋白供应能力是后疫情时代解题的重要答案之一。
何谓“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
传统网箱养殖装备主要经历了从网兜养殖、木排网箱,到刚性结构网箱和柔性结构网箱等现代化网箱的发展历程。现今在全球应用范围最广的是由挪威研发的HDPE重力式全浮网箱。HDPE网箱主要设置在水深15米左右海域、由HDPE管材框架构成的大型网箱,适合放置在半开放的海域或受季节性台风影响较小的海域进行养殖。
但是随着近海大规模养殖导致海洋污染的不断加剧,海水养殖朝深远海开放海域进军已是势在必行。挪威作为世界水产养殖领域的领头羊,率先对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的研制进行了方向引导及政策支持。所以在2016~2018年期间,挪威涌现了多个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的设计方案,基本都是由曾经的海工装备设计企业完成。因此这些装备也明显带有很多海工装备的特点:大型钢结构、抗风浪、可长期值守、自动化、智能化等。
对于如何界定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由于该型装备涉及专业内容较多,且各方对装备的认知存在明显差异,当前业界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从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由挪威研发、武船集团承建的“海洋渔场1号”是渔业养殖装备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也拉开了渔业养殖装备远离海岸、面向开放海域发展的大幕。因此,本文定义在此之后研发的,作业水域在15米以深、养殖水体大于1万立方米的大型钢结构渔业养殖装备皆为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
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按照装备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类网箱结构的养殖平台,另一类是类船体结构的养殖工船。
深远海养殖平台发展现状
1、挪威引领深远海养殖平台研发
国外深远海网箱式养殖平台的发展,以挪威最具代表性。挪威是全球最大的三文鱼养殖国,其三文鱼养殖产量约占全球的60%。三文鱼养殖给挪威渔业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但峡湾养殖面临的鱼病多发、空间不足等限制,倒逼挪威渔业企业探索更充分地利用海洋空间,提高三文鱼养殖的环保效益。
挪威近年来提出的多型深远海网箱式养殖平台模型,共同特点是采用大型钢结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高,并且多与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建造企业展开合作,其中比较成功的两个案例是“海洋渔场1号”和“JOSTEIN ALBERT号”深远海网箱式养殖平台。“海洋渔场1号”是世界首座半潜式智能海上渔场。该渔场养殖水体25万立方米,一次可实现养鱼量150万条。目前该装置已在挪威Frohavet&InnovaMar渔场投入运营。“JOSTEIN ALBERT号”由挪威Nordlaks公司进行概念设计,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进行基础设计、详细设计和总装建造。该平台全长385米,型宽59.5米,养殖规模可达1万吨,约合200多万尾三文鱼。目前该装置已在挪威哈德瑟尔海域运营。
展开全文
此外,日本、希腊、智利等水产养殖国家也在积极开展深远海网箱式养殖平台的研发制造工作。
2、养殖平台在我国已多有实践
我国已交付、在建及计划建造深远海养殖平台装备共33座,其中已交付运营19座,在建及计划建造14座。已交付运营的装备总投资约9亿元左右,除去出口挪威的“海洋渔场1号”4亿元的投资,其余国内用装备平均投资在4000~5000万元之间。
其中,包括武船承接的日照市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深海1号”大型智能网箱——中国第一个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网箱直径60.44米,高38米,拥有5万立方米养殖水体,造价1.1亿元,已于2018年7月正式启用;以及国内长岛弘祥海珍品有限责任公司下单订造的、由中集来福士承接的国内首座深远海网箱式养殖平台“长鲸1号”,最大设计吃水30.5米,养殖容积6万立方米,意味着每年能养1000吨鱼,设计使用寿命10年,该平台已于2019年交付。
深远海养殖工船发展现状
1、国外养殖工船未能形成主体产业
早在20世纪80~9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提出了发展大型养殖工船的理念,包括浮体平台、船载养殖车间、船舱养殖以及半潜式网箱工船等多种形式,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产业化发展储备了相当多的技术基础。如西班牙设计的半潜式金枪鱼养殖船,船长189米,宽56米,共有12万方水体,可至各渔场接运活捕金枪鱼400吨,再转运至适宜地肥育,最终运往销售地。美国提出的移动式养殖平台,采用电力推进,生产功能齐全。挪威研制了长430米、宽54米的巨型船,可容纳200万吨鲑鱼。此外,法国、日本等国也先后制造了大型的养殖工船。
大型养殖工船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虽有诸多实践,但一直以来未形成主体产业,生产规模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是产业发展条件还不具备。首先是养殖鱼产品需求有限,在良好的管理措施下,海洋捕捞资源较为丰富,养殖产业规模较为稳定,缺乏大规模发展水产养殖的基本动力;其次是沿岸近海水域环境良好,养殖设施布局合理,并没有受到污染与病害的严重侵扰,许多沿海地区并无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最为根本的是发展水产养殖的综合条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难以形成竞争力。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了发达国家深远海养殖平台与大型养殖工船产业发展滞缓。
除新造大型养殖工船外,2016年5月,挪威航运界的传奇人物John Fredrisksen在希腊海事展上提出将致力于散货船改装成养殖工船的研发和推广思路,即利用10年左右船龄的散货船改装成养鱼工船,单艘船改造总费用在1550~1800万美元。这样既可以将散货船去运能,加快船舶的更新换代,又可以促进全球水产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
2、养殖工船在我国应用有待发展
在大型养殖工船方面,我国已交付、在建及计划建造装备共4座,其中已交付运营2座,在建及计划建造2座。装备总投资约7亿元左右。除去“国信1号”4亿元的投资,其余装备平均投资在5000~1亿元之间,装备单价投资较养殖平台高。
其中包括,我国首艘养殖工程“鲁岚渔61699号”已于2017年7月在山东成功交付,该船总长86米,型宽18米,型深5.2米,设计有16个养鱼水舱,可满足冷水团养殖鱼苗培育和养殖场看护要求。2020年10月,大船集团交付全球首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舷侧开孔式养殖工船“民德号”,并同东方渔业签署了10+8艘大型养殖工船建造意向协议;2020年12月,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青岛北船重工启动建造,船舶总长约249米,型宽45米,设计航速10节,年产值2~3亿元。
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
我国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总体发展态势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就提出了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的设想,但真正付出实践只是近4~5年的时间。其中,具有标志性的重大事件是2017年6月“海洋渔场1号”成功交付,令全球高度关注。由此,激发了众多国内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企业以及养殖企业的积极性。近年来,我国在深远海网箱式养殖平台和大型养殖工船领域开展了许多有益探索和实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从事大型养殖装备的企业和研究院所有10多家,已建成交付和在建的各类大型养殖装备超过30个,呈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
目前国内装备运营主要分为三种模式,一种是以山东大型企业为代表的养殖企业投资购买装备并自己运营的模式;一种是以福建省中小企业为代表的装备租赁运营模式(当前主要是建造企业投资建造,并免费提供给养殖企业试运行);还有一种是建造企业与养殖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投资、运营装备的模式,典型代表有中集集团、烟台国丰等企业合资成立的烟台深蓝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将投资建设深水大网箱、生态网箱和服务船舶。当前,我国是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的最大建造国,未来更将是此类装备的全球最大用户。
虽然深远海渔业装备已在我国实现了许多应用成果,但是尚存在诸多问题,如归口管理部门不明确、法定规范技术标准缺失、装备与养殖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全产业链环节有待打通等,对于我国装备建造企业进行装备研发制造、渔业养殖企业下单订造以及运营装备造成了很多困难,极大地阻碍了我国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的健康发展。未来,希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能够逐步、全面解决相关问题,实现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持续扩大海水养殖能力、为全民提供优质蛋白、直至减少冷链进口、实现“水产品自由”提供坚实基础。
END
中国船检独家文章,转请注明出处“中国船检或国际船媒”,违者必究!
你们的每个“点赞”和“在看”,我们都喜欢!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全自动蜜蜂饲喂器 养蜂工具饲喂器
- 养蚕须知 养蚕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 土蜂蜜一般多少钱一斤才正宗 土蜂蜜一般多少钱一斤才正宗呢
- 山楂片的作用与功效 山楂片的作用与功效禁忌
- 农村养肉狗赚钱吗 在农村老家养肉狗赚钱吗
- 农广天地中蜂养殖技术 农广天地中蜂养殖技术规范
- 云南养殖业什么最赚钱 云南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农村
- 罂粟 罂粟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