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酸在鱼类养殖中的作用

果酸在鱼类养殖中的作用

日期: 人气:78

赤道与南北纬30度附近有两个无风带。我们先看一张世界大气环流图:

赤道常年盛行上升气流,是竖直的气流,因此,人们无法感受“清风习习”凉快,因此将此地称为无风带。南北纬30度也无风,又称 “马纬度” 或者形象地称为“死马纬度”。

在18世纪产业革命前,人类还没有发明蒸气机,航海家们只能靠风力乘帆船在海洋上航行。但是,他们的航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连续多日乘风破浪,有时却风平浪静、无丝毫风。

/ 荷兰的三桅帆船船队 /

果酸在鱼类养殖中的作用

在无风时,他们只能将船停泊下来,等候着风的降临,而且一等可能是几天甚至几十天。航海家们经过多次航行,发现30°纬度附近总是无风,帆船进入该海区无法航行,在海上的贸易中受到极大影响。

那时,帆船除装载一般货物外,还装运许多马匹到美洲大陆。对于一般货物,早点、迟点运到目的地没多大问题,可是对活生生的马匹来说,麻烦事就大了。

展开全文

/ 新航路开辟时的世界地图 /

由于草料和淡水的不足,马匹相继死掉,马肉又吃不完,所以不得不把马肉投进大海里喂鱼。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无风的30°纬度叫做“马纬度”。当时,人们还不明白,为什么在其它海域总是吹着有规律的定向风,而在“马纬度”海区总是无风。

原来,这是由于地球各地区受到的光热不同造成的。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这样在赤道上空聚积的空气越来越多,形成高气压。

于是开始向南北两个方向分流。在赤道上空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半球南风右偏、南半球北风左偏。

当空气运行到南北纬30°附近高空时,不能继续前进,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由于没有水平方向运动的空气,形成无风带,这就是“马纬度”的秘密所在。

/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

其实,不仅仅是“马纬度”无风,在赤道海区、南北纬60°海区都是无风带。

既然有无风带,那就会有风带。那么,风带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空气流动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所以在低空的气流,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一部分气流又流回赤道,以补充赤道低空源源不断的上升气流。

按理讲,这种低空的风在北半球应是北风,南半球应是南风,但是又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的北风偏转成为东北风,南半球的南风偏转成东南风。这种风的方向少变,一向很守“信用”,常年吹着一个方向。

因此,海员们称之为“信风”。在这一带海岛上的树,被定向风吹得像扫帚一样,形成一种绝妙的风向标。

古代的航海家和商人,在多年的航海生涯中,逐渐掌握了这个规律。他们在信风的帮助下,往来于大西洋和太平洋,同各大洲进行贸易往来,因此,这种信风又有 “贸易风”之称。

2023年的夏天,比以往来得更猛一些。

然而提早来得不只是夏天,还有高!温!

图自:中央气象台、气象北京

今天的北京真的热“疯”了,下午14时30分左右,北京南郊观象台气温冲上39.4℃,打破该站1951年以来6月中旬最高气温纪录,在城区的一些气温观测站例如古观象台站,下午13点气温一度升至41℃。

天津更是“黑马”崛起,成为目前全国最热的地方;辽宁也不甘示弱,后来者居上。

今年到底有多热?厄尔尼诺和本次的高温有关系吗?未来会不会更热?这些问题,都能在这篇文章种找到答案

今年到底有!多!热!

今年从5月份开始,全国许多地区就已经进入了高温状态。(注:中国气象学上一般把 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称为高温)

据中央气象台统计,5月1日至6月10日,我国有 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陆续出现高温天气。

截至6月10日,全国共有80余个国家气象站最高气温 突破历史极值,主要分布在 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等地。

近80%站点突破历史极值的时间段出现在 5月30日至6月1日,其中5月30日高温影响范围最大,影响人口超过3亿。

5月30日全国高温实况图

西南、华南地区的小伙伴真是受苦了

图源:中央气象台

台风“玛娃”以及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造成5月底华南等地区持续性高温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

“玛娃”在西进过程中,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加强、影响范围扩大,逐步控制长江以南的大部地区。

受其持续控制影响,南方大部地区 盛行下沉气流,天气稳定、晴热少云,造成气温较高。

从超级计算机预测上看,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已经十分强盛且肥大,台风玛娃在转向后,将沿着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侧一路东北行

南方这一轮热浪结束之后,北方也开始了。

6月11日, 新疆包揽了我国高温排行榜前十位。石河子出现6月首个40℃的高温、托克逊连续两天46℃、艾丁湖气象站出现48.5℃的高温,跻身全球高温榜前列。

要知道,纵使是在吐鲁番盆地这种我们都熟知的“火炉”地区,45℃以上的高温通常也是在 七八月份才会出现。

6月14日的气温实况排行,托克逊达到了惊人的43.5℃

昨天(6月15日),全国气温实况排行榜被 河北“霸屏”了,当天 石家庄的实时气温达到40℃, 创今年以来气温新高。张家口赤城、承德丰宁等地均刷新6月历史同期最高气温纪录。

昨天(6月15日)最高气温排行榜上,河北一家“霸榜”,没有40℃根本进不了前十

今天(6月16日),这股高温热浪将侵袭北方。华北东部、黄淮中东部及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和西部、甘肃西部、新疆东部等地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

其中, 京津冀大部、河南、山东以及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等部分地方最高气温 37-40℃,一些地方气温升到40℃以上(天津大港站40.6℃),上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接近或达到历史同期极值。

6月16日全国高温落区预报图

周末高温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一带。沈阳明天(6月17日)迎来当地今年首个高温,并且后天(6月18日)高温依然在线,哈尔滨19日也将出现今年首个高温,东北的小伙伴可以做好准备了。

那么问题来了,此轮西北、华北等地区的高温天气,是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昨天(6月15日)石家庄现高温天气,出行的市民穿戴上了防晒服、遮阳帽还有墨镜,来抵挡阳光

其中大家猜测的一个原因是 厄尔尼诺现象。当地时间6月8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厄尔尼诺警报,宣布这一气候现象已经出现,预计到 秋冬时节会达到中等至强程度。

某种程度上, 5月份华南等地的高温就是对厄尔尼诺发展的一种响应。

厄尔尼诺发生时加强了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受其控制,华南地区出现极端高温。(有一种华南地区在叠buff的感觉)

5月30日,广州黄埔区天气预报黄色高温预警,温度计实测室外温度已经42摄氏度

说了这么半天,华北等地的高温到底和厄尔尼诺有没有关系呢?请接着看第二部分。

高温是厄尔尼诺惹的“祸”?

首先, 厄尔尼诺不是天气现象,而 是一种气候现象;其次也不可能今天发生后天就消失。厄尔尼诺是 在某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海水温度升高现象呢?

正常情况下在信风带影响下,大量温暖的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形成了稳定的洋流。这种洋流造成太平洋西侧海水温度偏高。而东侧海水温度则较低,空气相对干燥,气候也就相对干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环流分布

但是在有些年份或一年中的某些月份,信风强度异常减弱,造成赤道地区自东向西流动的洋流减弱,西太平洋的海水温度异常降低,本来比较湿润的气候趋于干旱,原本干旱的气候趋于湿润。

简单的说就是 应该多雨的地方降水减少了,应该干旱的地方降水却在增加,这便是厄尔尼诺现象。

相反,在某些年份或一年中的某些月份,信风出现了 异常增强的情况。赤道地区的海水将规模更大的流向西太平洋地区,造成本来降水丰富的东澳大利地区洪涝灾害更加严重,本来就很干旱的秘鲁沿海更加干旱,这是 拉尼娜现象。

知道了什么是厄尔尼诺之后,今年又逢厄尔尼诺发展增强的年份,那么本次华北、东北西部的高温天气和它有关系吗?

没有关系!

但仍然......

本轮的高温天气最主要受一股暖气团(大陆高压)影响,地理君称它为“大陆高压型高温”。

这种类型的高温主要在5、6月份自西向东影响华北、东北地区。而7、8月份的高温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而成。

这两者高温天气的本质都是气温异常升高,除此以外还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 此次华北地区的高温除了有大陆高压的控制,还有太行山脉的推波助澜。

太行山:没想到吧

当大陆高压携带者暖空气自西向东遇上太行山时,气流在翻越山脉进入平原地区时产生的“焚风效应”,这种效应会加剧气温的上升。因此位于太行山背风坡东侧的 石家庄,是我国受“焚风效应”影响最大的省会城市。

“焚风效应”示意

正是由于太行山“焚风效应”的存在,导致河北石家庄、邢台、定州等地的气温要明显高于省内其它地区。

今天16时气温实况

图自:中央气象台

厄尔尼诺搅动的远不止气温

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表示, 此轮厄尔尼诺至少会持续8至10个月。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叠加厄尔尼诺事件,会影响极端天气的强度、种类和持续时间。如果说极端天气(极端热浪、干旱和洪水等)是隐藏的“炸弹”,那厄尔尼诺就可以理解为是将这些隐藏的“炸弹放大”,会带来更加极端的天气。

加拿大严重的山火引发纽约空气污染,气候问题正在引发全球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具有极端天气“放大”效应的厄尔尼诺事件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厄尔尼诺的到来也必然会造成区域或全球的气候异常。通常会导致南美洲南部、美国南部、非洲之角和中亚部分地区季风增强,从而使得降雨量增加。对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南亚部分地区则是形成相反效应,会造成严重干旱。

此外,气温上升 连带着也会给地球上的其它系统施压。像是季风系统破坏、极地冰川坍塌、永久冻土融化等现象正在增加。

北极海冰面积减少趋势引发担忧

对于我国来说的主要影响在于冬季气候和夏季降水。具体表现为 冬季偏暖,甚至可能会出现暖冬;夏季时,我国北方降雨量减少、南方降雨量增加,呈现出 “南涝北旱”的局势。

今年5月初,江西多地遭遇特大暴雨。相对于往年,今年强降水来得更急。

不同区域,情况也有不同。参考历史数据,在以往厄尔尼诺发展年的夏季,我国的 华北南部、华中北部、华东中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气温易偏高。对于 长江流域来说,降水可能会更加频繁。

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群健康产生的直接和级联式影响

图源:《2022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

以上听起来,可能还没有与自己产生直接的关联。但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 极端天气事件会产生级联式影响。比如极端高温会引发干旱、引发山火,从而导致空气污染;同时引发了水资源紧张、供电困难等资源问题;还会威胁粮食生产安全,最终都会指向人类的生产生活。

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在行动

图源: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

对天气最为敏感的农业,受厄尔尼诺影响较大。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产量都将受气象条件影响产生不同程度波动。像2015/2016年强厄尔尼诺就造成我国2016年的大麦产量下降7.3%。

但并非全是弊端,厄尔尼诺通常 会导致太平洋西岸国家多雨,因此反而利于美洲沿岸的大豆增产。不过若是降雨过多,也会影响大豆收获。

受厄尔尼诺影响,全球粮食产量也会产生波动。图为在萨尔瓦多,受干旱影响的玉米植株枯死

我们会迎来史上「最热一年」吗?

一般来说厄尔尼诺对全球气温有直接的拉升作用,所以很可能带来全球变暖新高峰。 但是全球均温偏暖,不代表国内或者你所在的地区就会出现极端高温。

世界气象组织(WMO)在五月份发布的评估报告中预测: 在2023年至2027年这五年中,至少有一年会打破全球最暖记录,发生的概率高达98%。

图为WMO发布的1901-2021年亚洲逐年的气温距平图

颜色越深,气温偏高程度越明显

可以看出2010年之后亚洲气温偏高的程度更明显

图源:WMO网站

过去三年 “拉尼娜”起到了一定“冷却”作用,然而在2015-2022年已经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八年。

所以在厄尔尼诺回归之际,有不少国内外科学家预言:2023或者2024年可能会达到1850年以来全球最高温记录。

2022年全国极端高温事件分布图

但 这只是预测,还存在不确定因素。首先,本轮厄尔尼诺的 强度不确定,即如果本次事件发生中达到了「强厄尔尼诺事件」,那么创造最暖记录的概率也会相应增加。

除此,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时期以及与其他气候模式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厄尔尼诺事件带来的结果。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预测有56%的可能性出现强厄尔尼诺, 超过中等强度的可能性则为84%。根据预测显示,厄尔尼诺可能在2023年底达到最强。

届时,如果出现了强厄尔尼诺,那2024很可能会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一年。

大千世界,变化万千

阴晴冷暖,关系你我

拉尼娜和厄尔尼诺

它们都是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

海洋与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影响着全球的天气与气候

我们能做的除了“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之外

还要关注最新的天气信息

如果灾害性天气真的来临

也要学会科学自救,将损失降到最低

向上滑动阅览

【参考文献】

[1]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ENSO Diagnostic Discussion (noaa.gov)

[2]世界气象组织:需对今年下半年可能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做好准备. 联合国. 2023-05-03

[3]专家:厄尔尼诺或将在今夏强势回归!带来全球变暖新高峰!中国气象局. 2023-06-13

[4]厄尔尼诺到来基本已成定局,2024将成史上最热的一年. 果壳. 2023-06-08

[5]它回来了,全球气温会创新高吗?中国气象局. 2023-06-14

[6]这轮“厄尔尼诺”预计强度和影响如何?中国气象局首席专家详解. 澎湃新闻. 2023-06-14

[7]姜中景. 超强暴雨、高温、极端干旱,今年又是“水深火热”的一年?知识分子. 2023-05-16

以上内容来源于“中国国家地理”;以下内容由“讲地又讲理”整合自网络。转载请注明。

试题链接

OLR指地球大气系统在大气层顶向宇宙放出的长波辐射。多云覆盖时,由于云顶温度较低,OLR值较低,晴天则反之。2020年10月至2021年5月我国华南地区发生罕见旱灾。下图为OLR值多年距平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华南旱灾期间( )

A.全球正在处于厄尔尼诺事件

B.赤道西太平洋盛行上升气流

C.秘鲁的沿岸暴雨灾害频发

D.信风比多年平均情况减弱

2.推测此次华南地区灾害的原因( )

①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稀少②地表植被稀疏,日间升温快

③南部低压区,辐合大量水汽④冷空气势力强,冷锋活动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1.B 2.C

【解析】1.华南旱灾对应北涝南旱属于拉尼娜现象,A错误;此时赤道西太平洋盛行上升气流,B正确;秘鲁的沿岸干旱加剧,C错误;信风比多年平均情况增强,D错误。故选B。

2.此次华南地区灾害的原因主要是此时华南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稀少,且南部低压区辐合大量水汽,进一步消耗了华南可能导致降水的水汽含量,①③正确;地表植被稀疏不会导致罕见旱灾这种少见的气象灾害,②错误;此时冷空气势力较弱,冷锋活动少,锋面降水也较往年少,④错误。故选C。

【点睛】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拉尼娜现象出现时,中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简称ENSO)是热带太平洋海—气耦合相互作用的最强年际信号之一,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ENSO循环过程中的反相位状态。ENSO正相位时,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升高,ENSO负相位时,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降低。研究发现,ENSO负相位时,哈尔滨地区气候向暖干化趋势发展。完成下面小题。

3.ENSO负相位时,哈尔滨地区可能增多的自然灾害是( )

A.寒潮 B.旱灾

C.地震 D.洪灾

4.受ENSO正相位影响( )

A.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减少

B.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方向热量交换增强

C.秘鲁渔场的渔获量增加

D.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增强

【答案】3.B 4.A

【解析】3.据材料可知,ENSO负相位时,哈尔滨地区气候向暖干化趋势发展,会增大该地区旱灾出现的可能性,B正确;有变暖的趋势,故寒潮几率下降,A错误;气象条件的变化与地震无关,C错误;有变干的趋势,洪灾几率下降,D错误。故选B。

4.据材料分析可知,ENSO正相位时,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升高,发生厄尔尼诺现象,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方向热量交换减弱,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海域温度降低,海—气相互作用减弱(海洋与大气间的热量传输减少,海水蒸发减少,大气降水减少),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减少,A正确,BD错误;ENSO正相位时,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升高,秘鲁沿海上升流减弱,秘鲁渔场的渔获量减少,C错误。故选A。

【点睛】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

温跃层是位于海面以下100~200米左右、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正常年份,赤道西太平洋是全球海温最高的海域,比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高出3~9℃。下图示意赤道太平洋海水温度垂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正常年份,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比赤道东太平洋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赤道逆流携带冷水

B.大量空气下沉增温

C.南、北赤道暖流的向西流动

D.分别受寒流、暖流影响

6.厄尔尼诺发生期间,赤道太平洋温跃层的变化特点是( )

A.东、西海域均上升

B.东、西海域均下降

C.西部上升、东部下降

D.西部下降、东部上升

【答案】5.C 6.C

果酸在鱼类养殖中的作用

【解析】5.正常年份,赤道西太平洋是全球海温最高的海域,比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高出3~9℃,赤道逆流由西向东流,故属于暖流,A错误;赤道附近近地面空气呈上升趋势,B错误;赤道附近,由于南、北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动,使得大量暖海水向赤道西太平洋聚集,使海表温度增高,C正确;东太平洋海水相对西太平洋偏低的主要原因是表层暖水被两侧偏东信风吹走,深层冷水涌入补充;西太平洋受暖流影响,东太平洋受寒流影响,D错误。故选C。

6.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使东太平洋暖海水向西流动减少,使西太平洋温跃层上升,东太平洋底层的冷海水被抑制在更深的海水层,使温跃层下降,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但这个状态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发生年的冬季,我国往往出现暖冬。

源源不断的热量和水汽供应,是热带气旋生成发展的条件。图为热带气旋的两大生成源地,相较于西北太平洋源地,南海热带气旋生成数少,存在的时间短,强度上也较弱。北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影响两大源地热带气旋活动的年际变化;厄尔尼诺年期间,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台风生成数减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源地比,南海热带气旋存在时间短,强度弱的主要原因是( )

A.距大陆较近 B.海域面积大

C.海域形态开阔 D.表层海水温度高

8.导致厄尔尼诺期间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数减少的直接因素是( )

A.东南信风增强 B.赤道暖水东移

C.秘鲁寒流减弱 D.当地对流显著

【答案】7.A 8.B

【解析】7.据材料,源源不断的热量和水汽输送,是热带气旋生成发展的条件。据图,相较于西北太平洋源地,南海距陆地较近,台风形成后很快登陆,水汽输送减少,发育时间缩短,强度也较小,A正确;南海水域海域面积较小,海域较封闭,海水表层温度低,BCD错。故答案选A。

8.在厄尔尼诺年,东南信风减弱,秘鲁寒流减弱,赤道暖水区东移,赤道太平洋东部海域海水温度升高,西部海域海水温度偏低,大气获得的热量和水汽减少,对流活动减弱,不利于台风的形成。因此,赤道暖水东移是台风数量减少的直接原因,B正确AD错误;秘鲁寒流减弱不是厄尔尼诺期间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数减少的直接因素,C错误。故答案选B。

【点睛】拉尼娜现象: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西北太平洋(5°N~25°N,120°E~180°)是全球热带气旋最活跃的海域,南海(5°N~25°N,110°E~120°E)作为西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也是热带气旋的源地。厄尔尼诺现象持续期间,西北太平洋发育的台风数量会减少。下图为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气旋生成位置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与西北太平洋气旋相比,南海气旋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是( )

A.强度小海域面积

B.强度大海域纬度

C.发育时间短大陆距离

D.发育时间长海水深度

10.厄尔尼诺现象持续期间,西北太平洋发育台风偏少的直接原因是( )

A.副热带高压势力西扩增强

B.东南信风势力减弱

C.西北太平洋表层水温偏低

D.赤道冷水区域东移

【答案】9.A 10.C

【解析】9.与西北太平洋气旋相比,南海气旋形成区海域面积较小,形成的气旋强度较小,A正确,B错误;距离大陆近,海水较浅,发育时间较长,CD错误。故选A。

10.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形式,其形成条件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厄尔尼诺现象持续期间,西北太平洋东侧水位偏高,西侧水温偏低;由于西北太平洋表层水温偏低,形成台风的次数减少,C正确;副热带高压势力西扩增强是厄尔尼诺的结果;东南信风势力减弱、赤道冷水区域东移是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与发育台风次数多少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点睛】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但这个状态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海水性质及运动状况的改变会对鱼类群落结构产生影响。下图ab示意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近海a→b的变化过程是( )

A.厄尔尼诺→正常 B.正常→拉尼娜

C.正常→厄尔尼诺 D.厄尔尼诺→拉尼娜

12.在a→b的变化过程中( )

A.沿海地区年降水量变少

B.中上层鱼类移至更靠近海岸的地方

C.海水中溶解氧浓度升高

D.富含营养盐的海水从底层涌升增多

【答案】11.C 12.B

【解析】11.根据材料及图示可知,该图示意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变化,由图中可得,太平洋东部海域由a-b出现海水的异常升温,由正常年份的沃克环流变为厄尔尼诺,C正确,A错误;拉尼娜出现时,东太平洋海水水温低于正常年份,与图示不符,BD错误。故选C。

1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太平水域鱼群受秘鲁寒流影响,冷水鱼居多,出现厄尔尼诺后,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升温,沿海地区年降水量变多,A错误;受厄尔尼诺暖海水的影响,中上层海水中的鱼类未来追寻较低水温海水区域,会向靠近海岸地带行进,因为这里存在寒流,B正确;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温愈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愈高,此时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升温,海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下降,C错误;厄尔尼诺出现时,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离岸风势力减弱,上升流减弱,营养盐类从海底层涌升减少,D错误。故选B。

【点睛】厄尔尼诺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拉尼娜现象又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拉尼娜现象正在持续,预计将会延续到2022年年底或更久。这将是21世纪首次出现“三重”拉尼娜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能正确表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赤道地区大气环流的是( )

A. B.

C. D.

14.拉尼娜现象发生时( )

A.南美太平洋沿岸表层海水异常升温

B.影响我国的台风次数增多

C.热带太平洋东部地区出现洪涝灾害

D.赤道附近南赤道暖流减弱

15.拉尼娜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区域性 B.综合性

C.整体性 D.开放性

【答案】13.D 14.B 15.C

【解析】1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拉尼娜现象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海洋表层的海水运动主要受海洋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因此当拉尼娜现象产生时靠近赤道的南美洲地区气流下沉,海水上泛;而在亚洲东部受暖流影响,气流上升,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区水温异常降低的现象为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势力增强,赤道附近南赤道暖流势力增强,D错误。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热带太平洋东部水温降低,气温降低,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减少,出现旱灾,C错误。热带太平洋西部气温相对升高,盛行上升气流,低压强盛,影响我国的台风次数增多,B正确。南美太平洋沿岸表层海水温度异常降低,A错误。故选B。

15.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拉尼娜现象与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水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密切关联,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并且其会对全球局部地区的气温和降水产生影响。因此拉尼娜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正确、排除ABD。故选C。

【点睛】1、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当地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大批鸟类亦因饥饿而死。形成一种严重的灾害。与此同时,原来的干旱气候转变为多雨气候,甚至造成洪水泛滥,这就是厄尔尼诺。

2、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厄尔尼诺现象可以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可能在拉丁美洲引发洪水、导致澳大利亚出现干旱和印度的农作物歉收。

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的信风减弱,使太平洋中东部的水温异常增温的现象;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厄尔尼诺年和正常年份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发生,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

A.区域性特征 B.差异性特征

C.开放性特征 D.整体性特征

17.从图中可以看出( )

A.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高

B.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低

C.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

D.厄尔尼诺年南美洲东部海区气流下沉

18.在厄尔尼诺年,下列事件发生可能性较大的是( )

A.南赤道暖流势力加强

B.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

C.南美洲西部干旱区出现“绿洲”

D.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增加

【答案】16.D 17.C 18.C

【解析】16.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说明环境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不是表明的区域差异性,A、B、错误;开放性表明区域与区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而厄尔尼诺是自然环境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作为整体存在的,C错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是因为信风的增强和减弱导致的,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D正确;故选D。

17.正常年份大量温暖海水向西流,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低,西部海区气温较高,A错误;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高,B错误;由图可以看出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C正确;厄尔尼诺年南美洲西部海区异常增温,气流上升,D错误。故选C。

18.在厄尔尼诺年,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A错误;信风减弱,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减少,B错误;由图可以看出,南美西部干旱区降水增多,可能出现绿洲,C正确;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显示出了海洋热量存储的释放,由于全球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温度已经上升,全球范围内冰川融化,冰川储存量减少,D错误。故选C。

【点睛】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一气是相互作用的,如果海水温度异常,大气环流也会异常,甚至出现极端事件。当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距平高于-0.5℃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当该海域海温距平低于-0.5℃且持续5个月以上,则出现拉尼娜现象。图(a)示意2017-2020年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距平变化情况,图(b)示意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的大气环流。

(1)在图(b)中标注箭头示意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太平洋东岸和西岸的大气环流____。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我国冬季气温异常____,北方可能会出现____(填“干旱”或“洪涝”)灾害。

(2)指出图(a)中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具体时间段,说明当时秘鲁海域海一气作用的主要变化特征。

(3)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说出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并分析原因。

【答案】(1) 偏低 洪涝

(2)2019年2月一6月;秘鲁海域水温上升,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能增加;蒸发加剧,海洋向大气输送更多的水汽;空气湿度增大,降水增多等。

(3)引发旱灾;原因: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海水温度距平低,下沉气流增多,降水减少,引发旱灾。

【分析】本大题以“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拉尼娜现象形成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高空形成低压,西岸海水温度高,气流上升,高空形成高压,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太平洋表面东岸形成高压,西岸形成低压,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大气环流如图所示:

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容易使我国季风增强,出现“冷冬热夏”和“南旱北涝”现象。还会造成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长时间持续低温天气以及多雨、雪天气。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北方地区连续出现大风天气,土借风势,沙尘暴随即形成,我国冬季气温异常偏低,北方可能会出现洪涝灾害。

(2)读图可知,海温距平高于0.5℃且持续三个月以上的时间段为2019年2、3、4、5、6月,满足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条件,所以图(a)中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具体时间段2019年2月一6月;厄尔尼诺发生时,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现异常的增温现象,秘鲁海域水温上升,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能增加,大气受热,使得秘鲁海域呈现出上升气流;蒸发加剧,海洋向大气输送更多的水汽,空气湿度增大,加之气流上升,水汽遇冷凝结,降水增多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海水温度变低,海洋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使得该海域的气温降低,盛行气流下沉,气流下沉晴朗天气增多,降水减少,长时间降水减小,引发旱灾。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南美洲智利阿塔卡玛沙漠是世界上最干旱的沙漠,年均降水量不足1mm ,被称为世界“干极”,一年中超过85% 的时间有清晰的天空,是天文学界公认的地面天文观测最佳地点。

材料二:沙漠西部沿海地区虽然降水极少,但却时常会笼罩着一层浓厚的云雾,当地人称为“卡门却加雾”。

材料三:沃克环流是在赤道太平洋上空形成的一个东西向的热力环流圈,其强弱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重要依据。当出现厄尔尼诺或拉尼娜时,沙漠西部沿海地区会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下图为阿塔卡玛沙漠的地理位置和赤道太平洋上空的沃克环流图。

(1)分析阿塔卡玛高原称为世界级光学天文实测基地的有利条件。

(2)分析阿塔卡玛沙漠西部沿海地区常形成浓雾却无法形成降水的原因。

(3)请在下图中标出箭头,以表示拉尼娜现象出现时的沃克环流方向。并简述拉尼娜现象对阿塔卡玛沙漠西部沿海气候和渔业带来的影响。

【答案】(1)降水少,天气晴朗,天文实测时间长;地处高原,海拔较高,大气稀薄,大气透明度较高;当地干旱,对精密仪器的影响小;人口稀少,城市灯光污染、空气污染少。

(2)沿海太平洋水汽蒸发,受秘鲁寒流影响形成冷湿空气,多浓雾;沿岸冷湿空遇到从安第斯山脉翻越下来的暖干气流,形成稳定的逆温,阻止了下层冷湿气流的上升;地处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水汽难以上升;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一侧,降水少。

(3)对气候的影响:水温低,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气候更为干旱;对渔业的影响:涌升流增强,营养物质增多,浮游生物多,鱼产量增多。

【分析】本大题以南美洲智利阿卡塔玛沙漠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理事物的区位因素分析、天气现象的形成条件/气候的影响因素、海气相互作用及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本题考查地理事物的区位因素分析。提炼关键词:作答主语“阿塔卡玛高原”,作答方向“成为世界级光学天文实测基地的有利条件”。世界级光学天文实测需要大气透明度高,空气质量好,观测条件好等条件,结合材料一所说“南美洲智利阿塔卡玛沙漠是世界上最干旱的沙漠,年均降水量不足1mm,被称为世界干极,一年中超过85%的时间有清晰的天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阿卡塔玛沙漠降水少,天气晴朗,天文实测时间长;当地干旱,对精密仪器的影响小。结合材料三图示可知地处高原,海拔较高,大气稀薄,大气透明度较高。结合阿卡塔玛沙漠的自然环境,推测其利于天文实测基地布局的人文原因是当地人口稀少,城市发展程度低,灯光污染、空气污染少,环境质量好。

(2)本题考查雾的形成条件(原因)。提炼关键词:作答主语“阿塔卡玛沙漠西部沿海地区”,作答方向“常形成浓雾却无法形成降水的原因”。雾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水汽,水汽降温凝结,但是空气中的水汽未达到饱和,无法降落。结合到阿卡塔玛沙漠西部沿海地区周边的地理事物——西临太平洋、东部有安第斯山,沿岸有秘鲁寒流,纬度处于回归线附近(20-30°S),受东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由阿卡塔玛沙漠西部沿海地区周边的地理事物联系到该地形成浓雾但无降水的原因,沿海太平洋蒸发水汽,受秘鲁寒流影响遇冷凝结,多浓雾;沿岸冷湿空气遇到从安第斯山脉翻越下来的暖干气流,形成稳定的逆温,阻止下层冷湿气流的上升;地处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水汽难以上升;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一侧,降水少。

(3)本题考查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部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由此导致赤道附近太平洋海面东西部温差增大,引发气候异常。拉尼娜现象导致沃克环流呈现顺时针方向流动。拉尼娜发生时,赤道东太平洋沿岸地区(阿塔卡玛沙漠西部沿海地区)降水减少,干旱几率增大,赤道西太平洋沿岸地区相反。由于此地海水温度偏低,盛行下沉气流,偏东风将赤道附近的海水带至西侧,因此阿塔卡玛沙漠西部沿海地区的上升补偿流增强,带来更多的营养物质,浮游生物增多,因此渔业产量增多。

【点睛】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都是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和大气系统的异常变化。厄尔尼诺现象表现为赤道太平洋附近东部海域海温升高,而拉尼现象则表现为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域海温下降。

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圣克鲁斯岛位于南美洲海岸以西约1000千米的赤道上,受洋流和风的相互作用,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岛上的气候分为明显的热季(1-5月)和凉季(6-12月)。中央山峰东南坡高地多在凉季出现云雾,尤其是凉季初期出现成层云雾,不易扩散。观测表明,近年来厄尔尼诺事件频发,极大地影响了圣克鲁斯岛的气候特征,对高地和低地植被造成了不同的威胁,下图示意圣克鲁斯岛的位置。

(1)在下图方框内将厄尔尼诺发生时的热力环流补充完整。

(2)分析圣克鲁斯岛中央山峰东南坡高地在凉季初期出现成层云雾的原因。

(3)说明厄尔尼诺事件对圣克鲁斯岛气候的影响。

【答案】(1)

(2)凉季初期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受东南信风控制明显,将寒流冷却的空气带到该岛;气流在抬升过程中温度降低,水汽凝结;与上部较暖空气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云雾成层,不易扩散。

(3)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时,圣克鲁斯岛附近海域水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偏高,热季延长;热季(赤道低压控制时),对流更加旺盛,降水增多,多强对流暴雨,降水的变率加大;凉季,由于东南信风减弱,不易形成逆温层,高地云雾减少,水汽来源减少,降水减少。

【分析】本题以南美洲西海岸的圣克鲁斯岛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影响降水的因素、厄尔尼诺现象、以及厄尔尼诺对气候影响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赤道西太平洋海域的大量暖海水流向赤道东太平洋,致使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下降,大气上升运动减弱,降水也随之减少,造成那里严重干旱。而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由于海温升高,上升运动加强,造成降水明显增多,暴雨成灾,如下图所示:

(2)凉季出现在6-12月,气压带、风带位置北移,东南信风北移,圣克鲁斯岛受东南信风控制明显;圣克鲁斯岛东南部海域位于秘鲁寒流北上的路径上,受秘鲁寒流影响,水温低;东南信风将寒流冷却的空气带到圣克鲁斯岛,在地形的抬升下;气流温度降低,水汽易凝结,易形成云雾;底部的冷空气与上部较暖空气形成逆温层,使得大气稳定,云雾难以消散,而出现成层云雾。

(3)厄尔尼诺事件时,海水异常升温,使得圣克鲁斯岛附近海域水温升高,使得水面辐射增强,气温偏高,导致热季延长;热季该地区受赤道低压控制,受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对流更加旺盛,降水增多,该地区多强对流暴雨,使得降水的变率加大;凉季,由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东南信风减弱,逆温层结较弱,高地云雾减少,水汽来源减少,降水减少。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表层海水温度较常年持续异常偏冷(低于0.5℃)度的现象,而厄尔尼诺现象正好与此相反。2020年8月,新一轮拉尼娜现象正式形成(如图所示),引起了全球各地气候异常。

(1)描述2020年8月以来赤道太平洋东、西部大气环流状况。

(2)2020年8月以来,美国西南部加利福尼亚州发生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过火面积最大的山火。分析拉尼娜现象与本次山火的关联性。

【答案】(1)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加剧;西部上升气流加剧;近海面从太平洋东部吹向西部气流加强;高空从太平洋西部吹向东部气流加强。

(2)受拉尼娜影响,太平洋东部水温低;副热带高压不断加强;拉尼娜现象延续时间长,加利福尼亚州受强大高压控制时间长;炎热干旱天气时间长、强度大。

【分析】本大题以拉尼娜现象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环流、厄尔尼诺、拉尼娜及其影响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表层海水温度较常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受其影响,赤道太平洋东部海水温度偏低,下垫面温度低,空气受冷下沉,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加剧,近海面形成高压,而赤道太平洋西部反之,上升气流加剧,近海面形成低压。所以在近海面,从太平洋东部吹向西部的气流加强,在高空反之,高空从太平洋西部吹向东部的气流加强。

(2)结合上题分析,受拉尼娜影响,太平洋东部水温低,盛行下沉气流,影响大气环流,使得副热带高压不断加强,气候较往年更加干旱;拉尼娜现象延续时间长,加尼福利亚州受强大高压控制时间长,导致出现长时间的炎热干旱气候,从而造成山火易发且不易熄灭,持续时间长。

23.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圣克鲁斯岛位于南美洲以西约1000千米的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上上,受洋流和风的相互作用,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在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下,岛上的气候分为明显的热季(1~5月)和凉季(6~12月)。圣克鲁斯岛低地气候干燥,生存多种该岛特有动植物。中央山峰东南坡海拔400米以上的高地森林茂密,在凉季多云雾,尤其是凉季初期云雾频率更高且不易扩散。高地树木的树冠拦截云中水汽,不仅满足了云雾林生长需求,还对低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观测表明,近年来由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频发,极大地影响了圣克鲁斯岛的气候特征,对高地和低地植被造成了不同的影响。下图示意圣克鲁斯岛的位置及低地和高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1)分析山脉东南坡在凉季初期经常出现云、雾,且不易扩散的原因。

(2)说明厄尔尼诺事件对圣克鲁斯岛气候的影响。

(3)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频发对圣克鲁斯岛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1)凉季初期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圣克鲁斯岛受东南信风控制明显;圣克鲁斯岛东南部海域受秘鲁寒流影响,水温低,东南信风将寒流冷却的空气带到圣克鲁斯岛;气流抬升过程中温度降低,水汽凝结;与上部较暖空气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云雾成层,不易扩散。

(2)厄尔尼诺事件时,圣克鲁斯岛附近海域水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偏高,热季延长;热季(赤道低压控制时),对流更加旺盛,降水增多,多强对流暴雨,降水的变率加大,凉季,由于东南信风减弱,逆温层结较弱,高地云雾减少,(水汽来源减少,)降水减少。

(3)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交替现象,造成该岛自然环境不稳定,生物难以适应,极端天气多发,环境的改变使得该岛特有物种灭绝。

【分析】本题以南美洲圣克鲁斯岛相关图文材料为背景,涉及雾的形成、厄尔尼诺等知识点的考查,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思维。

【详解】(1)形成云雾的因素可以从水汽和气温角度分析:由材料可知,凉季出现在6-12月,凉季初期,气压带、风带位于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圣克鲁斯岛受东南信风控制明显;同时,圣克鲁斯岛东南部海域位于秘鲁寒流北上的路径上,受秘鲁寒流影响,水温低;东南信风从海上将寒流冷却的空气带到圣克鲁斯岛,在地形的抬升下,气流温度降低,水汽易凝结,易形成云雾;加之寒流流经,导致近地面温度降低,与上部较暖空气形成逆温层,使得大气稳定,出现成层云雾,此时由于无风,导致云雾难以扩散。

(2)可以从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角度分析:厄尔尼诺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异常升温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厄尔尼诺事件时,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升温,使得圣克鲁斯岛附近海域水温升高,进一步导致水面辐射增强,气温偏高,从而热季延长;热季该地区受赤道低压控制,受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升温,温度升高,对流更加旺盛,降水增多,且该地区空气对流运动增强,多对流雨,使得降水的变率加大;由于厄尔尼诺现象是由于东南信风减弱导致的,凉季时,东南信风带来的水汽减少,进一步会导致水汽凝结减少,高地云雾和降水减少,气候干旱。

(3)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频发,气候变化异常,导致该岛的自然环境不稳定,自然灾害多发,生物适应不了,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甚至灭绝。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位于南美洲的梅里达山区生物资源丰富,在这里可以看到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植被。

(1)简析梅里达山区植物种类丰富的自然原因。

(2)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拉尼娜就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期间,甲海域水温异常升高,请描述由此带来的海-气相互作用的变化。

【答案】(1)纬度低,热量充足;受赤道低气压带和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的影响,降水量大;垂直高差大,气候垂直分异明显。

(2)东南信风增强,南赤道暖流增强;大西洋西部水温上升,蒸发加剧,空气湿度增加;向大气输送热量增多;降水增多;海----气相互作用更加活跃。

【分析】本题以南美洲的梅里达山区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海--气相互作用、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梅里达山区位于2°~12°N左右,纬度较低,属于热带地区,热量条件充足;受赤道低压带和东北信风的影响,赤道低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同时东北信风从大西洋携带较多水汽,使该地区降水量较大;图中显示,梅里达山脉主峰5007米,其海拔较高,山麓到山顶垂直高差大,使水热条件差异大,气候垂直分异明显,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植被类型,植物种类丰富。

(2)甲海域位于大西洋西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东南信风强度增强;而东南信风增强则会使自东向西流动的南赤道暖流增强,由于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从而使大西洋西部的水温上升,加大了蒸发量,使空气中水 汽含量更高,湿度也随之增加;同时大西洋海域温度升高,上升气流更强,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增多,造成降水增加。总体上看,东南信风的增强造成了甲海域的海----气相互作用更加活跃。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冷暖异常变化的现象。当该海域海温距平高于0.5℃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当该海域海温距平低于-0.5℃且持续5个月以上,则出现拉尼娜现象。下图为拉尼娜现象成因示意图。

(1)在图中短线处加画箭头,完善大气环流和海水运动示意图。

(2)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拉尼娜”发生时东南太平洋秘鲁渔场的情况。

(3)简述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答案】(1)

(2)南半球东南信风势力加强,秘鲁西海岸离岸风强盛,秘鲁沿岸上升补偿流加强,海底营养盐类上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鱼群活动范围增加。

(3)夏季风增强,降水整体偏多;北涝南旱;台风登陆次数偏多;冬季风增强,寒潮,冷冬。

【分析】本题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为材料背景,考查了拉尼娜现象出现时的大气环流和海水运动情况、拉尼娜对秘鲁渔场和我国气候的影响,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规律和原理的能力,难度一般。

【详解】(1)结合材料可知,出现拉尼娜现象时,赤道地区太平洋东岸温度异常偏低,故东岸盛行下沉气流,近海面盛行加强的东南信风,使得大量表层海水被吹离东岸,在西岸堆积,使得西岸温度升高,盛行上升气流,海水也在西岸下沉,而东岸则有大量海底冷水上泛补充,高空和海底的大气和海水的运动方向和海面及表层相反,故可得到大气环流方向呈顺时针,海水运动呈逆时针,如下图: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在气候、水体、生物等要素间的相互影响。“拉尼娜”指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变冷的现象,其原因是南半球东南信风势力加强,使得南赤道暖流加强,会加速秘鲁沿岸表层离岸流,加强冷海水上升,更多海底营养盐类上泛,促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鱼群活动范围增加,渔业产量大增。

(3)结合定义可知,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要比常年偏低,使得夏季东亚季风明显增强,夏季风势力增强,整体降水偏多,强劲的夏季风会使锋面雨带迅速从我国南方移至北方,造成我国南旱北涝;台风是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的强热带低压,拉尼娜效应发生时,太平洋西部海水温度升高,更利于台风的形成,导致台风登陆次多变多;冬季,西太平洋暖水团的聚集会让上空形成低压,对于西北季风的吸引力增强,导致我国冬季风增强,出现冷冬,寒潮频繁。

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更多地理相关产品,请扫码了解: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