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树在屋里怎么养殖

葡萄树在屋里怎么养殖

日期: 人气:70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宝塔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葡萄树在屋里怎么养殖

延安市宝塔区青化砭镇林坪村进行了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得到很大的提升。

展开全文

民间艺术家田爱莲在位于延安市安塞区金明街道城北社区的工作室向参观者展示她的剪纸作品。

子长市全景图。

1935年到1948年,延安这片红色热土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

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开始转战陕北。在主动放弃延安后的一个多月里,西北野战兵团先后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次战役的胜利,稳定了陕北战局,坚定了陕甘宁边区军民战胜国民党军的信心。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蟠龙战役烈士陵园宣讲员薛丹接受采访时动情地说:“‘三战三捷’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拼来的,我们要深刻认识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传承好先辈们的红色基因,把他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3年峥嵘岁月,孕育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

山河依旧,本色不改,血脉永存。从延安精神中汲取不竭的动力,必将激励我们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踏上新征程。

红色圣地展新颜。在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后,延安聚焦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挖掘红色资源、推动绿色转型、着力动能转换,一幅高质量发展新图景正在延安的山梁沟峁间徐徐展开。

宝塔区:民生改善民心暖

“1947年,经过两天三夜激战,西北野战兵团奋勇攻坚,围歼守敌,打赢了蟠龙攻坚战……”10月11日,天空一片蔚蓝,延安市宝塔区蟠龙战役烈士陵园松柏环绕,蟠龙战役红军小学“小小讲解员”朱梓萱正神采飞扬地为游客讲述蟠龙战役的红色故事。

不远处的山峁间,就是蟠龙战役曾经的主战场。

在朱梓萱深情的讲解中,游客们仿佛“穿越”到了过去,倾听到响彻山沟沟间的枪声、喊声、号角声……

“刚成为‘小小讲解员’时她很怯场,语言表达能力弱,也不敢展示自己。”看着如今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小梓萱,蟠龙战役红军小学老师吕星雨满是欣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近年来,蟠龙镇依托“家门口”的红色资源优势,以安全事迹陈列室、“三战三捷”纪念馆、蟠龙战役烈士陵园等为载体,利用以蟠龙老街遗迹为依托的新型观光旅游目的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我们成立了由‘老中青’不同年龄段的党员组成的宣讲队,依托镇内涌现出来的安全、刘易等人的先进事迹,不定期到村里宣讲革命先烈先进事迹,让红色教育听得懂,党史学习教育入脑更入心。”蟠龙镇纸坊村第一书记薛丹也是宣讲队中的一员,她告诉记者,“安全是当代第一书记学习的榜样,每次讲解他的故事都让我深受感动……”

为了讲好红色故事,蟠龙镇设计了“重温入党誓词、聆听微党课、宣讲红色经典故事、办好为民实事”等活动,通过讲好、讲活本土革命先辈的红色故事,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体验式、情景式的活动中读深、读懂共产党人的初心,激励鼓舞大家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蟠龙镇是蟠龙战役发生地,也是300多名北京知青下乡插队的地方,这里的每寸土地,都诉说着那段红色历史,激励着新时代蟠龙人前进。

“当前,我们借助浩吉铁路、子姚高速公路和205省道交通区位优势,协同发展住宿、娱乐、休闲、农家乐、物流等新型产业集群,形成了新型观光‘红色旅游+’经济带。”眺望远方,蟠龙镇镇长王超远意味深长地说,“红色文化是本读不完的‘书’,我们要用心去读、去悟。”

沿着205省道一路南下,便是青化砭战役旧址。

1947年3月25日,西北野战兵团在青化砭只用了1小时47分,便将胡宗南部第31旅2900余人歼灭,取得了转战陕北首次大捷,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振奋了西北野战兵团的斗志,鼓舞了边区军民夺取胜利的信心。

多年来,青化砭镇梁村农业生产以种植大豆、玉米为主,村党支部找“病根”,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通过合作社运营壮大村集体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破解发展难题。

如今,57座大棚在梁村的山坳里整齐排列,村上大棚产业蒸蒸日上,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日子也更红火了。

“村里建大棚基地时,我就准备回乡创业。”2018年,在外打工多年的贺怀忠觉得施展自己才能的时机来了,于是他果断带着妻子回到了村里,承包大棚,种起了葡萄。

别人都种黄瓜、豆角、茄子这些容易种植的蔬菜,葡萄这个东西咱都没接触过,你为啥要种呢?村里人都很不解。

贺怀忠也不解释,只是笑笑。他与朋友从山东拉回一批红提苗木,栽植在棚里,每日精心伺候。施肥、除病虫害、整穗……葡萄管理的每一步,贺怀忠都做得很到位。

原来,多年前贺怀忠就报名参加过果树栽植培训班,“当时学的主要是苹果种植技术,涉及葡萄相对少一些,不过当年打下了基础,现在打理葡萄树也算熟练。”贺怀忠笑着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贺怀忠的葡萄大获丰收,当年的收入就达到了10万余元。“在外打工这些年,我们夫妻二人每年也能收入个10来万元,但在外打工时间不自由、离家远,照顾不了家里,现在好了,钱没少挣,家也能顾上了。”贺怀忠一边给葡萄整穗,一边笑着说,“对葡萄花穗整形后,结出来的葡萄穗形整齐美观,更容易卖个好价。”

种了两年多葡萄,贺怀忠的种植技术也更进了一步,闲暇时他还会给村里人讲授葡萄种植技术,“大棚里种葡萄我看行,效益也好。我希望把技术推广出去,让更多人增收致富。”

“梁村大棚基地建起来之后,有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来了。”梁村驻村第一书记赵飞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村上人气更旺了,发展肯定会越来越好。”

贺怀忠家葡萄大棚的隔壁,就是苏静家的豆角大棚。与贺怀忠相比,苏静是大棚蔬菜种植的新手。2020年,苏静从外地返乡种起了大棚蔬菜。

眼下正是豆角上市的时节,苏静正在大棚里忙着采摘豆角,“这是今年第二茬豆角的头批,每天能摘几十斤,过段时间集中成熟了,每天产量可达到几百斤哩。”

一袋豆角17.5公斤重,苏静要来回抱10多趟才能装满一袋,然后开着小汽车拉到集市上售卖。

“累不累?”记者问。

“这有啥累的,一想到第二天就能卖上钱了,一点都不累。”苏静笑着说。

在梁村,有一批像贺怀忠和苏静这样的村民,他们勤劳、朴实,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致富梦。

民之所需,政之所向。近年来,宝塔区大力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体系,苹果种植面积达到49.9万亩,实现年产值17亿元,苹果产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成就奖;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4万亩,畜牧业实现年产值6.8亿元,建成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个、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5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625个。

漫步在青化砭镇林坪村,蜿蜒入户的道路干净整洁,蓝白色的居民院落错落有致。各个庭院整齐明亮、垃圾有序处置、房前屋后种有花草树木,目光所及,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尽收眼底。

“村里路硬化了,厕所卫生了,路灯亮了,房子也新了……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不忙的时候我就会去文化广场打羽毛球。”林坪村村民亢海兵告诉记者,自己的幸福感倍增。

正说着,亢海兵朝记者递过来两张照片,喜滋滋地介绍:“你瞧,这张全家福是我们在老窑洞前拍的,这张是在新房子前拍的。”

民生改善了,民心更暖了。

青化砭镇林坪村的变化只是宝塔区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宝塔区高标准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创建生态乡村128个、美丽宜居示范村63个,万花山镇佛道坪村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乡村旅游重点村。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作为革命圣地延安的“心脏”,宝塔区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大潮中,奏响老区改革发展的时代强音。

“下一步,宝塔区将大力实施‘园区景区突破、重大项目支撑;数字经济赋能、全域创新融合;文旅商贸带动、城乡品质提升’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延安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综合改革系统集成示范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样板区。”宝塔区委书记王明智说。

子长市:群众过上红火日子

1947年4月,在羊马河村附近,西北野战兵团运用“蘑菇”战术,首创了陕甘宁边区保卫战以来我军第一次战斗全歼敌一个旅的范例,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如今,74年过去了,在当年这场战斗的发生地子长市,依然还流传着当年军民一家亲的故事。

现居住在延安市安塞区王家湾的村民高庆凯自幼没有对于父亲高焕明的记忆。“父亲牺牲时,我才一岁,根本不记得他长什么样子。”高庆凯说。当年党中央转战陕北的过程中,他的父亲志愿为部队抬担架,刚去了20多天,就牺牲在羊马河战役中。

10月11日,在子长市余家坪镇羊马河战役烈士纪念墙上,记者看到其中刻有高焕明的名字和事迹:“高焕明,男,汉族,1917年出生,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坪桥镇王峁湾村人,担架队民工,1947年在子长县羊马河战役中抢救伤员牺牲。”

“我们的先辈们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构筑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每一次对红色故事的回眸,都是信念的传承。常读英雄故事,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子长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刘海珍说。

子长是一块红色热土,这里是民族英雄谢子长的故乡,土地革命后期为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被定为革命老根据地之一,先后有10名子长籍军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素有“红都”和“将军县”之美誉。

在今年的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子长市坚持“挖掘红色文化、宣讲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的原则,充分利用全市103处118个点的革命文物,把红色资源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第二课堂,办好理论课堂、宣讲课堂、红色课堂、实践课堂、流动课堂,同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四史”宣传教育和“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子长市李家岔镇东方红村党支部书记谢海林的曾祖父和谢子长是堂兄弟,他是听着先辈的英雄事迹长大的。“今年的党史学习教育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英雄后人就要为英雄争光。先辈们为了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义无反顾参加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我不能辜负先辈们当年的期望。”谢海林说。

自担任村“两委”负责人以来,谢海林带领党支部以“红色东方红、生态宜居村”为村上发展主线,以创建“红色先锋”党建品牌为抓手,带领村民建拱棚,发展种植养殖业,发展50头规模能繁母猪猪场1个,配套100立方米沼气池1个;新建拱棚54座,其中40座拱棚栽植葡萄;建成光伏发电站1处。截至去年底,三项产业纯收入达34万元。

千百年来,沟壑纵横的地貌导致子长并没有发展农业的天然优势,但黄土之下熠熠生辉的“黑色宝石”却奠定了这里坚实的工业基础。

2019年12月27日,是子长发展史上又一历史节点。这一天,延安首个县级市——子长市正式挂牌成立。从此,子长便坚持用“市”的理念、“市”的标准、“市”的格局确立发展新坐标,描绘发展新蓝图。

在距离当年羊马河战役发生地不远的羊马河煤矿,记者看到,这里处处呈现出一派繁忙的工作景象。“我们来到子长,除了看中这里优质的煤炭资源,还因为这里有优质的营商环境。”子长市羊马河矿业有限公司矿长柴效兵告诉记者,羊马河煤矿建设项目亩均投资452万元、亩均产值295万元、亩均税收92万元。自从2017年和当地签了合作协议之后,子长政府便指派专人为项目建设提供服务。“现在,羊马河煤矿建设项目已进入联合试运转,预计实现年总产值约9.6亿元,年税收3亿元,带动就业700人。”

据悉,2021年子长市共实施重点项目94个,其中列入延安市级重点项目26个,总投资127.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9.2亿元。截至7月底,项目全部开复工,完成投资37.8亿元,占全年计划投资的63.9%。今年上半年,子长市新开工延安市重点项目13个,开工率100%,累计完成投资16.4亿元,占年度计划51.7%。其中,产业类项目新开工10个,占比76.9%,完成投资12.2亿元,占年度计划48.8%。

目前,子长市依托甄家沟煤矿、车村一号井等大型煤矿项目建设,推动子长煤炭产业驶入智能化快车道,带动煤炭产业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煤矸石综合利用等项目的建设,初步形成了“煤炭采掘+洗选系统(成品煤)+煤副产品利用”的产业链条。

县域经济变强的同时,子长当地的群众生活也是越来越红火。在李家岔镇徐家砭村,各种颜色的菊花竞相绽放,迎接游客的到来。这是徐家砭村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打造的乡村旅游项目徐家砭村生态庄园景点之一。生态庄园项目始建于2018年,规划总投资2000万元,建设期限2至5年。徐家砭村着力打造生态优美、文化深厚、功能完善、体验丰富的生态富民庄园。

吴庆忠是徐家砭村人,常年在外经商。听说家乡要发展村集体经济,他义不容辞返乡与村上共同投资建设生态庄园项目,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项目建成后能带动徐家砭村村民就地就业。我从小在徐家砭长大,也有这个情怀,想回来给徐家砭做这么个好事,让家乡变得更美,让村民富起来。”

陈延林就是从中受益的老乡之一。从2018年开始,他便在徐家砭村生态庄园务工,去年务工收入为1.5万元。除此之外,因为庄园的客流量日益增大,吴庆忠还鼓励陈延林将自家地里所产的桃子和葡萄拿到景区中来销售,这又为陈延林增添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徐家砭村的变化是子长市当下农村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子长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奋力走出一条具有子长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据悉,“十三五”期间,子长市委、市政府与全市人民一道同舟共济、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5年来,子长市紧盯全面小康,奋力追赶超越,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100.01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31倍,年均增长5.67%;人均GDP达到44338元,是“十二五”末的1.3倍,年均增长5.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93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33倍,年均增长6.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92元,年均增长7.2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28元,年均增长8.9%。2018年子长荣获“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

子长市委书记雷兴平信心满满地表示,下一步,子长市将抢抓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等重大战略机遇,锚定建设“延安北部副中心”目标,按照“高端能化支撑、特色产业引领、文化旅游推动、公共服务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个个项目,一件件惠民实事,让广大百姓共享发展的成果,一幅浓墨重彩的幸福画卷正在子长大地徐徐展开。

安塞区:鼓乡唱响幸福歌

“打好腰鼓,打出咱安塞人的精气神。”10月9日,谈起十四运会开幕式上的安塞腰鼓表演,延安市安塞区白坪街道冯家营村村民王俊明依然难掩激动。

9月15日,十四运会在西安开幕。在开幕式《延安魂》篇章,王俊明等320名腰鼓手表演了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向全国人民展示了安塞人民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安塞区位于延安市北部,74年前,真武洞祝捷大会就在安塞区真武洞马王庙滩广场上召开。

源远流长的腰鼓、剪纸、民歌、农民画和陕北说书等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地印刻在安塞群众的生命里。如今,腰鼓等民间文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冯家营村正是发展腰鼓文化、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典型代表。

葡萄树在屋里怎么养殖

厚植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振兴。

近年来,冯家营村深入挖掘打造腰鼓文化,积极培育新农民、发展新文化、倡导新风尚,村里建立完善了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一约四会”机制,使农民群众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让基层有支撑,形成摒弃陈规陋习、见贤思齐、村民自治、文明有礼的新风。

2020年6月,冯家营村获得首批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这也是当年陕西省唯一的一例。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把文明乡风‘种’进村民的心田,广大群众正在自觉践行着新时代的文明新风。村里邻里纠纷少了,发展产业的多了,20多名党员带头做致富领头人;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少了,勤俭节约不攀比的新风呈现出来了。”冯家营村驻村干部高园园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安塞区全域推进文明创建、文明实践,社会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今年是牛年,我创作了一幅剪纸作品——《百牛图》。”10月9日,在安塞区金明街道城北社区“田爱莲工作室”,负责人田爱莲正给参观者介绍她的剪纸作品。

《百牛图》上的牛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充满了力量。田爱莲说,牛是勤劳、奉献的象征,这件有特殊意义的作品时刻激励自己不断往前走。

田爱莲是安塞区有名的民间艺术家。剪纸、农民画、布堆画、树皮画……这些陕北独特的艺术形式,田爱莲都十分精通。

不断向前走,田爱莲也像牛一样奉献着。

田爱莲所在的城北社区位于安塞区城乡接合部,每天社区都有好几名妇女来她的工作室学习手艺,田爱莲每次都会不厌其烦地教授。

从2017年至今,田爱莲已培训了近500人,其中有不少社区妇女熟练掌握了剪纸技艺,通过售卖剪纸等作品,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收入。残疾人张军娃自2019年在“田爱莲工作室”学习农民画创作以来,月均收入1100多元。

“看着大家能挣到钱,我也高兴。能有这样的地方给大家培训,多亏了社区为我们提供的便利呀!”田爱莲笑着说。

“我们针对部分移民搬迁和进城务工农民缺技术、缺场地以及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整合小区门面房15间,建起社区爱心工厂,免费开展技能培训志愿服务,为群众学手艺、学技能提供便利。”城北社区党总支书记田晓梅说。

针对社区留守儿童和家庭困难儿童的教育、安全和成长问题,城北社区成立了由30名高级中学教师和6名社区党员干部组成的“爱心”志愿服务队,免费为孩子提供作业辅导、心理疏导和“微心愿”实现等爱心志愿服务;针对社区孤寡空巢老人和家庭相对困难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设立了社区“爱心家园”,为每位老人确定一名志愿服务者,“一对一”为老人提供爱心志愿服务。

“社区想我们之所想,急我们之所急,为我们自主创业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提供了很多便利,生活在这里,我们感到了满满的幸福。”城北社区聚福园小区一名居民笑着说。

赵志强与妻子均身有残疾,2020年2月,两人开始经营“自强商店”,城北社区将门面房以低于市场价的优惠价格优先租给他们,志愿服务队上门提供各种证件办理和志愿服务。现在,赵志强夫妇月均纯收入1500多元。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田晓梅说。

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

10月的鼓乡大地,一派丰收的景象。

在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山地苹果迎来了收获季。

走进果园,一颗颗鲜红的苹果挂满枝头,果农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看着这样的场景,南沟村驻村干部张光红总是笑得合不拢嘴。

“最近我们村的山地苹果打开了‘新’市场。”说着,张光红拿出手机给记者展示近期接到的苹果订单信息:新加坡、乌拉圭、西班牙……在张光红的聊天界面上,显示着很多他与外国友人的英文聊天记录。

“前段时间,有一个外国采访团到我们村观摩采访,对我们的苹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且对我们推行的果树‘认养模式’特别感兴趣,有好几位参观者当场认养了苹果树。”张光红激动地说,“有了这个渠道,我们村上的苹果销量一定会更好。”

南沟村以前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在发展过程中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依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由偏僻落后的贫困村嬗变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农旅融合的实质是以农为本,旅游赋能。近年来,安塞区按照“文旅兴业、产业富民”和“文化输出、旅游导入”理念,将文化植入旅游,用旅游承载文化,投资4.8亿元建设了集精品住宿、特色餐饮、鼓文化体验、黄土风情演艺娱乐为一体的黄土风情文化产业园区。

高质量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安塞区投资1.5亿元打造了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西营村“陕北信天游”大舞台、魏塔村“东方毕加索”剪纸绘画村,农旅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今后,我们将大力实施‘城市经济引领、新型工业强区、特色产业富民、文化旅游带动’发展战略,全面加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协同集成,不断提高全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安塞区委书记曹振宇说。

监制/张加新

审核/高琴

编辑/王宁

来源/陕西日报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