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海洋国土面积2.39万平方公里,全省第一;大陆沿海岸线长455.2公里,全省第二;水产渔业资源种类多,主要海洋经济水产品种有14类107科173种;风热能资源丰富……
如何用好汕尾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6月30日,汕尾市举行政协委员(汕商)·市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汕尾市长逯峰参加座谈会,并与10位政协委员(汕商代表)就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上汕尾”进行了深度探讨。汕尾市政协主席李耿坚主持会议,汕尾市领导范振学、何自强参加座谈会。
逯峰:坚持陆海统筹,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全力打造“海上汕尾”实现蓝色崛起
当天座谈会上,黄献培、梁曦、余远彬、陈耀芳和卢湘游围绕“做大做强海洋经济,着力打造‘海上汕尾’”,从推动海洋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能力建设、加快“智慧海洋”建设、推动海洋产业集聚发展、利用汕尾特有海洋优势打造深海产业链等方面建言献策,林长青、黄君铭、罗锦涛、魏冠龙和林文浩5位政协委员(汕商代表)以书面形式进行了发言。
政协委员(汕商代表)发言后,逯峰进行了回应:“这场“面对面”活动,政协委员、汕商代表们饱含着对家乡的深情厚意,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从产业发展到水产品检测等不同角度,多层次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意见建议,为汕尾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之后,逯峰提了3个方面的建议。首先,要不断增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要立足海洋资源禀赋,重点围绕打造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现代海洋渔业等产业集群精准发力,加快建设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千亿级新能源和临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做实做精文旅融合“文章”,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擦亮海洋经济金字招牌。
其次,要坚持陆海统筹,做大做强海洋经济,着力打造“海上汕尾”。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把一二三产业的“基本盘”做大,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产业创新、人才集聚平台,持续引进优质人才、项目资源,为实现蓝色经济崛起注入不竭动力;要完善海洋基础设施,扎实推进“建设大通道、振兴大港航、发展大物流”工作,以“交通大会战”为抓手,对内固本强基,对外联动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要加强海洋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推动陆域海域污染协同治理,大力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筑牢海陆生态屏障;要强化人才、科技、金融、用海等要素保障, 进一步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保障能力。
最后,要压紧压实责任,积极吸纳政协委员意见建议,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政府各部门要认真梳理、逐条分析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建议,对海洋经济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全力推动更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黄献培:推动海洋科学人才队伍建设
汕尾市政协委员、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水产养育与加工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黄献培提出,汕尾要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必须要在海洋产业发展集聚区创建的过程中,加快推动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区域海洋科技协同创新的新机制,推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如何加快推动科学人才队伍建设?黄献培提出了4个方面的建议。第一,要加强海洋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涉海学科博士点、硕士点、重点专业群的建设支持力度,深化与国内外涉海院校、大所、企业合作;在华师汕尾校区、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汕尾技师学院等院校开设涉海专业、在涉海专业布局与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培育一批具有汕尾烙印的汕尾海洋人才,“汕尾培养汕尾用”,推动海洋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展开全文
第二,打造海洋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围绕海洋高端装备、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海洋信息技术等新兴海洋产业链以及海洋生物医药、种苗培育等领域,充分利用海洋经济新型研发机构、海洋产业研究(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不同层次的科研载体的有机结合,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流动、激励机制,发挥好大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聚集效应。
第三,建立区域海洋科技协同创新的新机制。围绕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海洋经济体系,通过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构建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监督监管更加有力、运行更加高效的区域海洋科技创新机构职能体系,例如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营、科研院校支撑的海洋科技产业联盟,通过成果流通池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的无缝转化和落地产业化。
第四,建立区际海洋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新机制。以布局跨区域的海洋产业链环节为目标,发挥政府在引导外部需求和刺激内生动力间的重要作用,营造有利于海洋产业链协同创新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构建海洋产业链协同创新与政府引导政策相契合的区际海洋科技协同创新的新机制。在大能源、大材料、深海粮仓等方面打好基础、做好沉淀、争取新的突破。
梁曦:创建海洋食品安全城市
“汕尾有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推动更多的汕尾水产企业加入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加速提升汕尾市水产品质量安全安全监管能力和管理水平,助力汕尾打造海洋食品安全城市。”汕尾市政协委员、汕尾市农业科学院渔业科研部负责人、博士梁曦提出了该建议。
梁曦同时建议,建设渔业专项政府实验室,学习省内其他渔业大市的做法与经验,市级层面建设1—2个渔业专项实验室,承担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水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与监督抽查工作,全面提升汕尾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能力。
同时,加强渔业专业技术人才引进与培养,充分发挥汕尾市“红海扬帆人才计划”的政策优势,引进一批渔业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与高层次科技人才,开展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安全、绿色水产养殖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以人才强渔业、以科技促发展,推动汕尾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同时依托有关学校或培训机构,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培养一批基层实用型渔业技术人才。
余远彬:加快“智慧海洋”建设步伐
汕尾市政协委员、汕尾市安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余远彬提出,“智慧海洋”是信息与科技融合的海洋智能化技术革命,将为汕尾海洋经济强市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智慧海洋”建设,首先要完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数据采集网、数据传输网与工作管理网,整合已建或在建的数据采集终端,建立一体化智慧海洋综合管理平台,打造海洋资源一张图管理系统,实现对涉海部门海洋信息共享、综合管理、资源开发等海洋经济强市活动提供有效支撑。
其次,要增强“智慧海洋”设施保障,包括加快整合汕尾岸线资源和港口资源,提升港口码头智能化配套设施;优化完善涉海集疏运网络,推动海洋经济强市融合。
最后,建设“渔业物联网基地”,以实现渔业规模化、标准化、数字化,自动化管理。采用无线传感技术、网络化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对养殖环境、水质、水产品生长状况、药物使用、废水处理等进行全方位监测和管理,实时传输网络平台进行汇总整合,实现渔业智能化。
陈耀芳:加强海洋产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海洋经济
汕尾市政协委员、市科技情报所副所长兼工程师陈耀芳建议,要做好海洋产业集聚发展,加快一个体系、两个平台建设,即加快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打造特色海洋产业园区、海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两个平台。加强政策链的串联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政策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汕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体地,首先要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包括加强发展汕尾特色海洋产业,加强海洋产业政策链保障和注重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
其次,加快海洋产业园区建设,包括采取“区中区”“园中园”的方式,在产业园区内,建设海洋产业特色园区,让海洋产业相关企业、项目、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园区集聚,促进海洋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将海工基地建设成为省级产业园区,推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推进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汕尾分中心建设;大力引进强链扩链型、集群配套型、龙头基地型项目,争取承接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实现海洋产业集群发展。
最后,创建海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注重创新链的打造,将汕尾各地相同海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服务机构等集聚起来,打造海洋科技创新“朋友圈”,推动海洋产业集聚发展。
卢湘游:利用汕尾特有海洋优势打造深海产业链
汕尾市水域辽阔,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特色性水产品种类繁多,非常适合利用汕尾特有海洋优势打造深海产业链。但从实际情况看,汕尾市的海洋养殖行业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受技术等问题的制约,缺少创新,无法取得良好的市场收益,也加大了海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汕尾市智博海洋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卢湘游就如何“利用汕尾特有海洋优势打造深海产业链”提出建议。
包括推动汕尾市海洋渔业向园区化、集群化、高端化转变,打造海水鱼类、对虾、青蟹、牡蛎、饲料营养、藻类的百亿级产业链项目;建设海水鱼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引领区,全面推进海水鱼“苗种+生产+科技+加工+品牌(营销)”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推动集约立体用海,依托两个维度六层结构,即纵向“海上—海中—海床”三层结构和横向“潮间带—浅海—深海”三递空间的立体开发,推动海上、海中、海床等不同海洋空间的利用,同时打造由近岸带浅海和深海发展的创新产业;生态环境系统治理,推进海水养殖生态示范建设,解决养殖尾水处理的难题,构建美丽生态鱼塘,完善产业园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通过同国内水产领域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汕尾市养殖产业换代转型升级及人才培养。
【记者】郭杨阳
【通讯员】吴晓彬
【作者】 郭杨阳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连翘花 连翘花的雄蕊数目是几枚
- 养蜂工具复布价格 养蜂用专用工具大全请报价
- 水培 水培蔬菜怎么种植
- 洋蒲桃 洋蒲桃的作用和功效
- 肉狗繁殖公母怎么搭配 肉狗繁殖公母怎么搭配好
-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的影响
- 奶茶 奶茶十大排行榜10强
- 毛豆和黄豆一样吗 毛豆和黄豆一样吗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