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是谁写的 问:《蜂》是谁写的诗?

《蜂》是谁写的 问:《蜂》是谁写的诗?

日期: 人气:39
《蜂》是由英国著名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所写的一首诗。威廉·布莱克被誉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意义。《蜂》这首诗描绘了一只勤劳的蜜蜂在采集花粉和蜜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勇敢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蜂》是谁写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蜂》是谁写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1. 问:《蜂》是谁写的诗?
  2. 罗隐的诗作《蜂》中,诗人为什么要感叹?
  3. 《蜂》和《风》的全诗
  4. 《蜂》这首诗是-朝代-诗人写的,其中"什么和什么是这首诗的千古名句?
  5. 罗隐的《蜂》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一、问:《蜂》是谁写的诗?

《蜂》是由英国著名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所写的一首诗。威廉·布莱克被誉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意义。

《蜂》这首诗描绘了一只勤劳的蜜蜂在采集花粉和蜜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勇敢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通过对蜜蜂的生命力和毅力的赞美,威廉·布莱克向读者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奋斗精神。

此外,威廉·布莱克还创作了许多其他优秀的诗歌作品,如《经验之歌》、《天真之歌》等,这些作品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唐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二、罗隐的诗作《蜂》中,诗人为什么要感叹?

《蜂》唐代: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释义:

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及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作者简介: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罗隐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作者心灰意冷,后又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的愤懑,这可能是罗隐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蜂》的原因。

赏析:

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淡而有思致。

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平平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释义: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的一声叹息。

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大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

参考资料来源:

三、《蜂》和《风》的全诗

作者: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1、原诗:

(1)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2)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2、译文:

(1)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峰,无限花开的风光,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2)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3、作者简介:

(1)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2)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四、《蜂》这首诗是-朝代-诗人写的,其中"什么和什么是这首诗的千古名句?

蜂的千古名句是:“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个是千古名句。

《蜂》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其中“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是这首诗的千古名句。

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写蜜蜂飞到平地山尖,经历了无限美丽的风光,不辞劳苦,不畏艰险。后两句写蜜蜂采集百花,酿成蜂蜜,供人享受,为人辛苦,给人甜蜜。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五、罗隐的《蜂》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两种解会似相龃龉,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蜂》是谁写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蜂》是谁写的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