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路、蜂箱是强群梦灭的主因
取蜜和繁蜂是养蜂人最难权衡的矛盾!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不少养蜂人都采用加宽蜂路的措施,有的间距达2公分!这是自然蜂的6倍!!!上部储蜜脾是如愿加厚了,但是下部子脾是不可能加厚的!大大的提高了蜜蜂护脾难度,严重破坏巢中环境,为适应新环境,蜂不得不减少外勤蜂、增加内勤蜂、缩小子圈或停产、结新脾等,有的886,强群慢慢养成了弱群;现在的标箱,考虑实用性、可操作性、推广性比较多,满框结团就触底,不满框能结团,但主人又不乐意!你叫蜂咱办!有新蜂无新脾,繁殖缓慢,强群易变弱群,小群不作一番手术无法生存,自己养得辛苦,但蜂活得比你更辛苦!放生是你最正确的选择!自然强群蜂,上部储蜜区脾间蜂路只有0.33公分左右,比隔王板的间隙还小,只有很少的护蜂,而下部延伸的空间又较大;有人养不成强群,总怪蜜源不好或是运程不好,但是同放养一处的几个养蜂人,因蜂路和蜂箱的处置不同而相距甚大,有次我到一护林小站,墙壁挂有十一个头大尾小的饭桶蜂箱,主人说5箱走了,有3箱新来的,3箱老的,这里的蜜源是绝对一流的!山花烂漫,小河流水,为什么蜂还要走?我叫他拿下来倒扣着放地下养,过了一年,主人说不走了,还分了4窝出来,桶身爬着很多蜂,嗡嗡作响。 这个蜂路问题还是要注意的。蜂箱就按当地的群势选择箱式比较合适。 蜂路宽了蜜就高产,流蜜期用还可以 参照蜂群自然造脾的间距留蜂路 转一篇 方教授的《蜂箱的蜂路结构的研究》
中华蜜蜂( A. C. cerana )蜂箱的蜂路结构的研究
方 文 富 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
蜂路是设计蜂箱的重要依据之一,有了正确的蜂路结构,再配合适当的巢框才能设计出既合符蜜蜂生物学特性,又利于现代科学养蜂技术(包括现代养蜂机械与设备)的蜂箱。西方蜜蜂蜂箱的设计业已证明了这一点。然而,在中华蜜蜂(简称"中蜂")蜂箱的设计上,中蜂蜂箱的蜂路结构却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迄今为止,无论在涉及中蜂蜂箱设计的理论,还是在实际设计中常常不是不科学地以工蜂胸部的厚度作为框间蜂路的依据,就是错误地套用意蜂蜂箱的蜂路结构(杨水生,1980;吴本熙,1987;陈克利,1988),因此很难设计出适合饲养中蜂的蜂箱。
中蜂的生物学习性虽与西方蜜蜂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与西方蜜蜂终非同一蜂种,中蜂蜂王的产卵力、蜂群群势、蜂巢结构,以及蜜蜂个体等与西方蜜蜂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设计中蜂蜂箱上只有根据中蜂的特点,才能设计出适合饲养中蜂的蜂箱。本文通过调查中蜂天然蜂巢结构(巢脾中心距、工蜂封盖子脾厚度、脾间蜂路)和对蜂箱中蜂路结构的观察,以获得正确的蜂路结构,从而纠正以往有关中蜂蜂箱蜂路结构的不科学和错误的理论和作法,并为中蜂蜂箱蜂路结构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中蜂天然蜂巢结构的调查
中蜂天然蜂巢结构调查于1989年至1990年进行,分别在福建省的连江县、闽清县、仙游县、龙岩市、永泰县、将乐县和福州的桐口等地山区,共对32个中蜂天然蜂巢进行了实地调查。巢脾中心距采用千分卡尺测量蜂巢中相邻两个子脾中心之间的距离获得;工蜂封盖子脾厚度采用千分卡尺测量蜂巢中各个工蜂封盖子脾的厚度获得;脾间蜂路通过巢脾中心距与工蜂封盖子脾厚度之差计算获得。
1.2 蜂箱中其它蜂路(除框间蜂路以外的蜂路)结构的观察
其它蜂路结构参考现行中蜂蜂箱(包括朗氏标准蜂箱)的蜂路结构进行观察,主要观察蜜蜂在上蜂路、前后蜂路和下蜂路中造赘脾、桥脾和填塞蜂蜡的情况,并作出定性评价。试验于1990年和1991年的3~6月份在福州市西郊进行。试验中蜂15群,群势 2~6 足框(朗氏框)不等,分别采用朗氏标准蜂箱和中蜂试验蜂箱饲养。
朗氏标准蜂箱:5个,单箱体,单王群;巢框内围尺寸为429×200(宽×高)mm, 箱体内围尺寸为
465×370×265(长×宽×高)mm;上蜂路 8~10mm、前后蜂路 8~10mm、下蜂路25mm。
中蜂试验蜂箱:5个,双箱体,双王同箱继箱饲养;巢框内围尺寸为325×150(宽×高)mm,底箱内围尺寸为371×370×205(长×宽×高)mm,继箱内围尺寸为371×370×188(长×宽×高)mm;继箱上
蜂路 8mm、底箱上蜂路 5mm、前后蜂路 8mm、 继箱下蜂路 5 mm、底箱下蜂路25mm。
试验期间主要蜜粉源有柑桔(Citrus L.)、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 )和龙眼(Euphorialongana (Lour) Steud)
2 结果与讨论
2.1 中蜂天然蜂巢结构的调查
通过对32个中蜂天然蜂巢的 111个子脾的巢脾中心距和71个工蜂封盖子脾厚度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中蜂天然蜂巢巢脾中心距、工蜂封盖子脾厚度的调查结果(单位:mm)
━━━━━━━━━━━━━━━━━━━━━━━━━━━━━━━━━━━━━━━━
项目 n ∑X ∑X2 X 总体平均数μ的99%置信区间
────────────────────────────────────────
巢脾中心距 111 3488.00 110150.00 31.44 31.29 ≤ μ ≤ 31.55
封盖子脾厚 71 1601.70 36203.55 22.56 22.52 ≤ μ ≤ 22.60
━━━━━━━━━━━━━━━━━━━━━━━━━━━━━━━━━━━━━━━━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蜂子脾的巢脾中心距平均值(X)为31.49 mm,取其整数为32mm;中蜂工蜂封盖子
脾厚度平均值(X)为22.56mm,取其整数为23mm。为此,可以推算出中蜂的脾间蜂路为 9mm(等于脾中心距与工蜂封盖子脾厚度之差)。由于工蜂封盖子脾厚度为23mm,因而可确定巢框厚度为25mm,并由此确定中蜂的框间蜂路为 7mm(等于巢脾中心距与巢框厚度之差)。
2.2 蜂箱中其它蜂路结构的观察
对蜜蜂在朗氏标准蜂箱和中蜂试验蜂箱的上蜂路、前后蜂路和下蜂路中造赘脾、桥脾和填塞蜂蜡情况的观察结果:当上蜂路为 5或 8mm、前后蜂路为8~10mm、继箱下蜂路为5mm、底箱下蜂路为25mm时,蜜蜂既不会在蜂路内造赘脾和桥脾,也不会在蜂路内填塞蜂蜡,而且在中蜂饲养管理中亦无不便之处。其它蜂路结构观察表明,上述这些蜂路的设置既合符中蜂生物学,又便于中蜂的饲养管理。因此,中蜂蜂箱其它蜂路可分别采用上述各宽度的蜂路结构进行设计。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32个中蜂天然蜂巢结构的调查,以及对朗氏标准蜂箱和中蜂试验蜂箱中其它蜂路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当中蜂的巢脾中心距为32mm、脾间蜂路为 9mm、框间蜂路为7mm、前后蜂路为 8~10mm、底箱上蜂路为 5mm、继箱上蜂路为 8~10mm、继箱下路为 5mm、底箱下蜂路为25mm时,蜂路结构既合符中蜂生物学,又能便于蜂群的饲养管理。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在设计中蜂蜂箱时以此为蜂路结构的设计依据,并配合合理的巢框设计便可获得较理想的中蜂蜂箱。
参考文献
杨水生,1980, 蜂场常用工具, 养中蜂, 广东科技出版社, PP. 36~44
吴本熙,1987, 中华蜜蜂蜂箱, 蜂箱, 农业出版社, PP. 66~81
陈克利,1988, 中华蜜蜂蜂箱, 现代养蜂与蜂产品加工, 北京出版社, PP. 61~66 好贴,顶一个 楼主说得不错,赞一个,如果说蜜源期遇气温相对较高,巢内蜂多于脾适当放宽蜂路也是无可厚非的选择。所以说,养蜂技术是要灵活应用,千万不可千篇一律,符合蜜蜂生物学原理是基础。 复习了,谢谢:lol 精彩顶上,希望再接在力 我留的蜂路只有一只蜜蜂钻得上,太宽了不好 好贴,顶一个! 很有见地。
学习了。 养蜂技术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情况灵活应用才是最好,千万不可死搬硬套,符合当地蜜蜂特性才好。 好贴,学习了。 巢框蜂路数据是没太大意义的,没有标准可言,因为框大小质量有别。就我观察,冬天留一个蜂能走的就可以,比如4.2MM就行。脾与脾面接触在6MM就比较合适,因为在这种状况下非常利于巢内蜜蜂工作,同时不影响蜂王产子。
有说上蜂路小的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实际情况蜂路小是因为蜂群生存行为造成的。1.上蜂路小是蜂群自然巢发展的结果,有利于蜂蜜存储。越储越多,渐进造成的。2.中华蜜蜂的生活习性的特点,做脾时向前不向后做脾给自己的巢留后备空间、上面封闭不透光保持安全心理平静、脾面上大下小有利于承重力学原理、巢门最近的地方是仔脾,两侧边脾储蜜粉。所以两个边角开门的箱进蜜好,中间开门繁蜂好。
还有就是不管巢门方位多正,巢脾都是做成向右弯曲成为半球型,有利于蜂群的保温及敌害防护。
2、如果你养过自然分蜂群的自然巢,你看一下。三天就做出了巢脾,蜂路是很标准的10,而且很漂亮。
可是一年后是什么?上面的空隙越来越小最后封闭了,别以为那些蜜会被浪费,蜜蜂知道怎么去掏蜜吃。
上蜂路被封闭后整个巢体获得更大承重力。可以说整个结构都是跟蜂群营造家园实用家园的需要息息相关的。
我们使用活框时要因势利导,不要盲目抄袭。可笑的是还要去研究比对做实验,不要盲目相信数据,绝度是伪科学。
我建议蜂友们可以多观察,自己总结心得。殊不知,蜜蜂自己也经常给自己的家这里改改,那里变变做装修吗。可见在不同时期,不同状态下的需求是不同的。不然干嘛老咬脾子呢?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