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2-10 02: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一篇 方教授的《蜂箱的蜂路结构的研究》
% G4 u/ o! G7 D' }2 D, m. C: d, f! [9 L2 O# O: x/ l) q% U
中华蜜蜂( A. C. cerana )蜂箱的蜂路结构的研究
2 u' C- [ `; N! G) S% p方 文 富 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 [' o* J1 c4 \* h4 {& U
# \ }$ h# _) S* g9 d6 ]
蜂路是设计蜂箱的重要依据之一,有了正确的蜂路结构,再配合适当的巢框才能设计出既合符蜜蜂生物学特性,又利于现代科学养蜂技术(包括现代养蜂机械与设备)的蜂箱。西方蜜蜂蜂箱的设计业已证明了这一点。然而,在中华蜜蜂(简称"中蜂")蜂箱的设计上,中蜂蜂箱的蜂路结构却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迄今为止,无论在涉及中蜂蜂箱设计的理论,还是在实际设计中常常不是不科学地以工蜂胸部的厚度作为框间蜂路的依据,就是错误地套用意蜂蜂箱的蜂路结构(杨水生,1980;吴本熙,1987;陈克利,1988),因此很难设计出适合饲养中蜂的蜂箱。' G: j Z( {- y5 D6 B5 R. w
中蜂的生物学习性虽与西方蜜蜂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与西方蜜蜂终非同一蜂种,中蜂蜂王的产卵力、蜂群群势、蜂巢结构,以及蜜蜂个体等与西方蜜蜂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设计中蜂蜂箱上只有根据中蜂的特点,才能设计出适合饲养中蜂的蜂箱。本文通过调查中蜂天然蜂巢结构(巢脾中心距、工蜂封盖子脾厚度、脾间蜂路)和对蜂箱中蜂路结构的观察,以获得正确的蜂路结构,从而纠正以往有关中蜂蜂箱蜂路结构的不科学和错误的理论和作法,并为中蜂蜂箱蜂路结构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9 F+ R$ | f$ D8 B) a- A* n5 B9 Q+ d
1 材料与方法+ S' r1 X% k* D3 I" M8 J# F
1.1 中蜂天然蜂巢结构的调查8 v7 o9 j2 \ y+ ~# z' G
中蜂天然蜂巢结构调查于1989年至1990年进行,分别在福建省的连江县、闽清县、仙游县、龙岩市、永泰县、将乐县和福州的桐口等地山区,共对32个中蜂天然蜂巢进行了实地调查。巢脾中心距采用千分卡尺测量蜂巢中相邻两个子脾中心之间的距离获得;工蜂封盖子脾厚度采用千分卡尺测量蜂巢中各个工蜂封盖子脾的厚度获得;脾间蜂路通过巢脾中心距与工蜂封盖子脾厚度之差计算获得。
- A* V6 w% H2 o! G- N" g
/ D" `" V, C$ N4 z1.2 蜂箱中其它蜂路(除框间蜂路以外的蜂路)结构的观察7 w1 R- _% x3 s2 {, n2 c" q
其它蜂路结构参考现行中蜂蜂箱(包括朗氏标准蜂箱)的蜂路结构进行观察,主要观察蜜蜂在上蜂路、前后蜂路和下蜂路中造赘脾、桥脾和填塞蜂蜡的情况,并作出定性评价。试验于1990年和1991年的3~6月份在福州市西郊进行。试验中蜂15群,群势 2~6 足框(朗氏框)不等,分别采用朗氏标准蜂箱和中蜂试验蜂箱饲养。
! _( H, I1 H% |+ y8 J3 B1 L' O n! ^
朗氏标准蜂箱:5个,单箱体,单王群;巢框内围尺寸为429×200(宽×高)mm, 箱体内围尺寸为
( b1 v } g3 r/ v3 l7 c1 t465×370×265(长×宽×高)mm;上蜂路 8~10mm、前后蜂路 8~10mm、下蜂路25mm。5 K, l7 ]8 S2 p0 X; {2 ^" y
9 Y, T5 t7 q( h, M3 \
中蜂试验蜂箱:5个,双箱体,双王同箱继箱饲养;巢框内围尺寸为325×150(宽×高)mm,底箱内围尺寸为371×370×205(长×宽×高)mm,继箱内围尺寸为371×370×188(长×宽×高)mm;继箱上5 f9 E8 b" ?$ y( n% j, n
蜂路 8mm、底箱上蜂路 5mm、前后蜂路 8mm、 继箱下蜂路 5 mm、底箱下蜂路25mm。: `: d. F7 i2 x1 K5 S) }
试验期间主要蜜粉源有柑桔(Citrus L.)、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 )和龙眼(Euphorialongana (Lour) Steud)
5 U \) D2 t0 D. Q" f: @2 结果与讨论- W/ f2 ^/ I1 W; j$ Y4 Y: z
2.1 中蜂天然蜂巢结构的调查 X: o4 M: |) z/ @" y9 E* `( c" Z. U
通过对32个中蜂天然蜂巢的 111个子脾的巢脾中心距和71个工蜂封盖子脾厚度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s' F5 F& ~& b9 G2 O. ^3 o
% ^" U) c. Q! n! Y
表1 中蜂天然蜂巢巢脾中心距、工蜂封盖子脾厚度的调查结果(单位:mm)8 h- m; f7 X# F1 g, T9 L" J6 r
━━━━━━━━━━━━━━━━━━━━━━━━━━━━━━━━━━━━━━━━
( k% I, \( I& S( A1 E6 b- w: @ 项 目 n ∑X ∑X2 X 总体平均数μ的99%置信区间- P( s! @9 l( ]- K8 P
────────────────────────────────────────
% G. |9 s( Q; r 巢脾中心距 111 3488.00 110150.00 31.44 31.29 ≤ μ ≤ 31.55
% [( }8 m. l# v; V( X7 g# Y 封盖子脾厚 71 1601.70 36203.55 22.56 22.52 ≤ μ ≤ 22.60
2 W* ?; `& F; o$ D ━━━━━━━━━━━━━━━━━━━━━━━━━━━━━━━━━━━━━━━━1 V3 R1 {9 r4 y# c; E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蜂子脾的巢脾中心距平均值(X)为31.49 mm,取其整数为32mm;中蜂工蜂封盖子4 k% ] Z4 ~* n- D2 ^$ `$ E! ]6 ~6 L7 N
脾厚度平均值(X)为22.56mm,取其整数为23mm。为此,可以推算出中蜂的脾间蜂路为 9mm(等于脾中心距与工蜂封盖子脾厚度之差)。由于工蜂封盖子脾厚度为23mm,因而可确定巢框厚度为25mm,并由此确定中蜂的框间蜂路为 7mm(等于巢脾中心距与巢框厚度之差)。
6 J2 | r& S, h: n0 x6 ~. Y [# B& J' j& T0 n3 s8 y
2.2 蜂箱中其它蜂路结构的观察) \# K% b8 h* C/ W6 k; g/ N" B
对蜜蜂在朗氏标准蜂箱和中蜂试验蜂箱的上蜂路、前后蜂路和下蜂路中造赘脾、桥脾和填塞蜂蜡情况的观察结果:当上蜂路为 5或 8mm、前后蜂路为8~10mm、继箱下蜂路为5mm、底箱下蜂路为25mm时,蜜蜂既不会在蜂路内造赘脾和桥脾,也不会在蜂路内填塞蜂蜡,而且在中蜂饲养管理中亦无不便之处。其它蜂路结构观察表明,上述这些蜂路的设置既合符中蜂生物学,又便于中蜂的饲养管理。因此,中蜂蜂箱其它蜂路可分别采用上述各宽度的蜂路结构进行设计。
5 u* H2 q* F% y; G {7 j1 l N" w+ o' R. C
3 结论
, P4 \! Q% l+ \9 n6 u 本文通过对32个中蜂天然蜂巢结构的调查,以及对朗氏标准蜂箱和中蜂试验蜂箱中其它蜂路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当中蜂的巢脾中心距为32mm、脾间蜂路为 9mm、框间蜂路为7mm、前后蜂路为 8~10mm、底箱上蜂路为 5mm、继箱上蜂路为 8~10mm、继箱下路为 5mm、底箱下蜂路为25mm时,蜂路结构既合符中蜂生物学,又能便于蜂群的饲养管理。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在设计中蜂蜂箱时以此为蜂路结构的设计依据,并配合合理的巢框设计便可获得较理想的中蜂蜂箱。
4 Q- v# ^7 c5 S8 p$ i- |1 m' k0 w" _$ D7 o
参考文献
4 F# o- T" U, X# V7 q6 |+ ]; L杨水生,1980, 蜂场常用工具, 养中蜂, 广东科技出版社, PP. 36~449 e0 g- z* R; e9 I* }
吴本熙,1987, 中华蜜蜂蜂箱, 蜂箱, 农业出版社, PP. 66~81
8 K+ Y% t6 a J陈克利,1988, 中华蜜蜂蜂箱, 现代养蜂与蜂产品加工, 北京出版社, PP. 61~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