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分蜂性强
4 h" E' L1 ?+ B' c: i. h* L( l; b
" U8 {& y, z0 Z+ L+ ] 自然分蜂指在蜜粉源丰富、气候适宜、蜂群强盛的条件下,原群蜂王与相当数量工蜂和部分雄蜂飞离蜂巢,另择新居营巢生活的群体活动。它是蜜蜂群体自然增殖的唯一方式。中蜂好分蜂,这是适应性强的表现,但由于好分蜂,难于维持强群,对提高单位蜂群产量不利。, O. M8 P2 X5 Z& n! O5 E
% b: x0 ?+ M' {" Q9 d ㈠促使分蜂的因素
u7 `% t1 A8 W5 o
) r& ?7 E2 l5 L. e 主要包括环境因素、蜂群因素和季节因素。
7 ]3 {1 r. _+ Q! m2 \! q. \9 Q2 u# h; s, t, L* m7 |
⒈环境因素
7 {( f; W% H8 w. A% ~6 Z3 i1 Q) K- T; r) Q9 @
包括外界环境因素和巢内环境因素。4 ]/ m' l: u6 f6 D8 [) ?* Q
( t( F1 z( \4 S4 ~ ⑴外界环境因素:主要是蜜粉源条件和气候条件。较丰富的蜜粉源为蜜蜂的群势发展和分蜂后的蜂群生存提供了物质条件,所以分蜂均发生在蜜粉源较充足,蜜蜂群势增长的季节。闷热的气候易促成分蜂的发生。
3 b- a, L: M& R7 u2 {' ~6 y9 w% P) u( J" C6 i) [* Y
⑵巢内环境方面:蜂巢拥挤、通风不良、巢温过高、粉蜜充塞、压缩子脾、供蜂王产卵的巢房不足、缺乏造脾余地等,都能加剧分蜂热程度。7 y! |$ g ~ w& g% ?$ z0 a
, k( z' J; \! f5 f/ w
⒉蜂群因素
' n( u0 {+ D4 H
! E8 i: u; B! T5 M 包括蜜蜂群势、蜂王状态、卵虫数量、哺育蜂数量等。强盛的群势是分蜂的前提,这是蜜蜂与环境适应的结果,因为弱群分蜂后的分出群和原群生活力减弱。蜂王状态、卵虫数量、哺育蜂数量是影响分蜂热相互关联的因素。新蜂王控制分蜂能力比老蜂王强,因为新蜂王产生并释放的蜂王物质较多,新蜂王产卵力强,使蜂群中有更多幼虫。由于幼虫少、哺育蜂多,产生蜂群哺育力过剩,是导致分蜂的重要因素。
" f# G1 K/ z3 D r9 |5 ]. {; i k4 i) V: x0 C7 N q7 F
⒊季节因素
5 r6 u# O6 \9 b5 G5 Z; e3 u3 E8 d7 [4 t9 {) [
分蜂热程度与季节有关,分蜂季节蜂群普遍发生分蜂热,即使群势不是很强。在云南昆明,中蜂分蜂的季节仅限于2~4月和8~10月,其他季节即使达到8~10足框的强群也基本不分蜂。长白山中蜂自然分蜂多发生在5月中旬~6月中旬。" |' Z2 Q) `8 C" {. J& a
' [6 U* S! J) h' G; o, q( P ㈡分蜂机制
$ a- F6 t# Y- j
$ P* @- r: h% [3 y1 H* | 通过对分蜂行为的观察,发现从建造台基,迫使蜂王在台基中产卵,培育新王,减少对蜂王饲喂使其腹部收缩,驱赶和引导蜂王离巢分蜂等一系列分蜂行为均由工蜂主导。蜜蜂行为往往与自身的生理发育有关。 V$ H2 ?; d, B$ ^+ C9 L* I
3 m) I1 n$ e" r* [) q; _
通过对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的大量解剖研究发现,与无分蜂热的蜂群相比,分蜂热蜂群中工蜂卵巢出现不同程度的发育。由此推断,工蜂卵巢发育与分蜂行为密切相关。但蜂王存在是分蜂的前提条件之一,若因失王导致的工蜂卵巢发育是不分蜂的。因此分蜂机制是,在蜂群中蜂王存在的前提下,卵巢发育的工蜂导致蜂群的分蜂行为。
0 Q; c% x# d+ }- r; d
6 z0 n5 l; n# G% n' l! m- l3 t; R( l 进一步研究分析,能够促使分蜂的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导致工蜂卵巢发育。将能促使分蜂的内外因可综合归纳为蜂王物质不足、工蜂营养过剩和环境温度偏高等3个直接导致工蜂卵巢发育的因素。7 m- Y) C" K2 X1 ~7 ^
- m1 O5 P5 u) c+ _0 @, [$ c
(1)蜂王物质不足蜂王物质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抑制工蜂卵巢发育。蜂王物质绝对不足是围蜂王老弱,蜂王物质释放不足造成的。所以,新蜂王的控制分蜂能力比老王强。在强群中虽然蜂王较好,但因工蜂数量多,使得每个工蜂得到的蜂王物质相对不足,同样引起工蜂卵巢发育。
+ P# z1 R0 q! ?: {% V
" n- V! {+ y4 G/ B; o (2)工蜂营养过剩蜜蜂卵巢发育以脂肪体的发育为前提,发育的脂肪体释放卵黄原蛋白,为卵巢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活动季节工蜂脂肪体与卵巢发育有正相关关系。工蜂营养过剩促使脂肪体发育,因而导致工蜂卵巢的发育。$ k; \8 y2 O0 J1 X' u* `9 M- t
$ K/ W( ~! P3 n+ X. T 工蜂营养过剩的直接原因是大量的蜜蜂出房,哺育蜂增多,在粉蜜充足的前提下,因分泌的王浆过剩而自耗。工蜂营养过剩的间接原因是工蜂因工作量不足,体内营养消耗少造成的。强群青壮工蜂多,外界蜜源泌蜜量不大,巢内粉蜜已贮满,又无造脾余地,工蜂不能投入采酿活动;或蜂王产卵锐减,巢内幼虫少,哺育工作减轻,导致工蜂无事可干。
) P4 V8 @* U" n3 h. K! \. G2 Q' C6 c, ?) g
(3)环境温度偏高通过对不同环境温度下纱笼中工蜂卵巢发育的观察,发现天气冷工蜂卵巢很少发育,而天气较热则大量工蜂出现卵巢发育现象。这种现象可能因温度偏高无需工蜂大量耗能产热以维持巢温而减少营养消耗造成的。环境温度偏高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群势强盛致使巢内拥挤和通风不良;二是由于气候闷热或蜂箱遮荫不足,阳光长时间直射导致巢内温度偏高。
T; ^* U: s7 D$ F$ K8 Y$ |+ |& B9 A& f
十一、白天性情躁,夜间温驯: U1 g2 }; s5 ^9 X, G5 E
, _4 R6 V% r2 c; R9 Y5 e! [, K" o 中蜂性情比意蜂暴躁,特别是在蜜源缺乏的季节或是在阴冷的天气更为突出,对那些失王群、有病群或有盗蜂的情况下开箱检查,就难以避免挨整。中蜂容易骚动和发怒螫人,与其人工饲养驯化时间较短有关,也与它嗅觉灵敏有直接关系。中蜂长期处于自然界野生状态,很少受到外来的干扰,更由于在自然界生存,为了维护群体的安全,具有较高的警戒本能,加上嗅觉灵敏,容易发现异物和异味,尚保留很强的防卫能力,常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因此,在白天不如意蜂温驯,但在夜间中蜂的防卫能力很差,当夜间开箱检查时,工蜂容易离脾,但不会随便使用整针攻击敌害物,这点刚好与意蜂相反,意蜂在夜间只要稍微揭开箱盖,手碰巢脾时就立即被螫。
, j3 i% v. \3 s' E( v$ x& J5 \/ |" J8 Z
十二、盗性强
% t O7 B3 q# i* s+ l! E/ s
% u1 h, s* \" o2 P5 q 盗蜂是指工蜂进入它群蜂箱内窃取蜂蜜现象。中蜂嗅觉灵敏,容易察觉蜂箱(蜂群)散发出的蜜味,从而导致攻入它群箱内盗取食料。中蜂发生盗蜂常在蜜源缺乏的时候,特别是在久雨初晴或蜜源末期发生,这是由于工蜂有强烈的采集欲念,对蜜源十分敏感,于是蜂场上洒落的蜜汁,别群的贮蜜,以及仓库里的蜂蜜等,都成了它们窥探的对象。# x# n# k# `5 ~/ S/ G3 Y
' A& T/ P- B4 o1 G
发生盗蜂,一般是强群盗弱群,有王群盗无王群,缺蜜群盗有蜜群,无病群盗有病群。发生盗蜂时,轻者受害群的贮蜜被盗空,引起饥饿;重者出现全场互盗,造成工蜂大量伤亡、蜂王遭受围杀和引起逃群。6 f% Y$ ^# c" N9 X6 l; {
; Y- }5 Z. ^! n* {
十三、蜂群失蜂王后易出现工蜂产卵* _$ C4 y6 O% V# ~! i+ N5 }
# _+ T/ Y% A% z 当中蜂群失去蜂王,群内又无可供改育成蜂王的工蜂小幼虫或卵时,失王蜂群中少数工蜂2~3d后卵巢就会发育,并在工蜂巢房中产下未受精卵。工蜂产下的卵,培育出的成蜂均为雄蜂,且个体较正常雄蜂小。
! @3 o5 U9 C1 l+ L
. l3 @& a9 `: O& \ 工蜂产卵初期,通常也是1个巢房1粒卵,甚至会在王台基内产卵。缺乏经验的养蜂人员,容易误认为是蜂王产的卵,但又找不到蜂王,只要认真对比即可辨别出来。工蜂产卵不是成片有秩序地进行,常有漏产的巢房,或卵产不到巢房底的中央。后期出现1个巢房中产数个卵,且产下的卵东倒西斜,十分混乱。
4 b3 f* b4 u' ~* x, l
8 r/ y6 D: a1 T! I# G& C$ w# S 出现工蜂产卵的蜂群出现涣散不安,出勤大减等现象,群内工蜂体色开始变成黑亮色,容易激动,主动攻击靠近蜂群的人和畜,飞行时发出嘶哑声音。
$ L% ^) I q" B0 A$ ?- W3 C5 W* n5 R
. E1 @5 e/ M& P/ | W! z8 ` 西方蜜蜂的欧洲几个亚种如欧洲黑蜂、意大利蜂等,失王后开始出现工蜂产卵的日数比中蜂推迟10d左右。非洲的几个亚种如埃及蜂、东非蜂、海角蜂等则在与中蜂差不多的日数出现产卵工蜂。/ W0 U3 Y4 l4 U/ G6 ?
1 ^* |3 Y% K% B. L3 x* |& z' z- z 已出现工蜂产卵的蜂群,一般不接受外来的王台,产卵工蜂发现王台后,像处女王一样把王台咬破,但能够接受刚出房的处女王。处女王交尾成功开始产卵后,蜂群可以逐渐恢复止常活动,但超过20d以上的工蜂产卵群对诱入的处女王也难以接受。
+ |, Q4 {( R0 A$ L: l6 _- U7 a5 a3 K2 W8 c
十四、造脾迅速
- a6 H* n/ i: O
9 p' R+ f/ n- v 中蜂造脾快又整齐是它一种本能,是长期遗传下来的一种特性。中蜂在自然界生存,为了防御巢虫危害,常常要咬掉旧脾再造新脾;为了避开不良环境常常要迁飞,另营新居。因此,造就了中蜂多泌蜡、快造脾的特性。4 c3 ^2 n0 B% a: L
5 @" K- S7 U& s0 v, W 营巢造脾一般由5~18d的工蜂担任,这个时期工蜂泌蜡细胞最发达,泌蜡能力最强。据观察,外界气温要在18℃以上,工蜂才泌蜡造脾,中蜂造脾的适宜巢温为33~35℃的范围内。
% p' Q7 J" J X- g" N- Z8 ^. ^4 Q4 ]
营巢造牌的蜡,是工蜂腹部四对蜡腺的分泌物。工蜂在泌蜡之前,必须先大量吸蜜,蜜液在腹内经过一系列的转化就变成蜡质。液态蜡质分泌到蜡腺的镜膜上以后,遇到空气便凝结成透明、易碎、近于白色的蜡鳞。蜡鳞呈不规则的三角形,又小又薄,而且很轻,大约4万片才有1kg重,蜜蜂分泌1kg蜡鳞需要消耗3~4kg的蜂蜜。每只工蜂每次只能分泌8片蜡鳞,建造一个工蜂房需用50片以上,而建造1个雄蜂房要用120片的蜡鳞。
: ~& ?) `' w: [8 m
; s: K) D! v" S% j 蜜蜂造脾用蜡时,是用后足胫节和跗节之间的夹钳,将蜡鳞夹送到口里,经口器咀嚼,并加唾液,使之成为柔软富有弹性的蜡质。在天然蜂巢中,中蜂营巢时往往排成锁链般的连串,悬挂在准备筑造的巢脾的基部,挂在下面的工蜂不断往上部筑巢的蜜蜂输送已经柔合的蜡质,而且是不断轮班作业,经过日夜奋战而逐渐筑成垂直且互相平行的巢脾。: \) I8 N) n# O' R. u) X m2 Z
; X" D, j0 T% Z8 M" n% P
采用新法饲养的蜂群,蜜蜂在人工巢础上上造脾,一方面提供的巢础加大了蜜蜂造脾的工作面,另一方面蜜蜂可利用巢础上的蜡造脾,使得造脾速度更快,造成的脾也更整齐。一般情况下,中蜂只要1~2d便可造成1个巢脾。
( q1 E# @' P! W l( n( t( q! R/ l' B5 u& Z. l( R- X1 ?8 T
由于中蜂不采胶,所以中蜂所营造的巢脾洁白,但强度比意蜂巢脾差。
+ E8 `% M) Y U4 T1 b0 P! G3 b$ P0 g
十五、中蜂好咬旧脾,喜新脾+ x+ w j7 W2 ~
3 \3 n9 ]1 |9 m# Q2 r4 G, @
通常中蜂会在冬季、初春和越夏度秋时期咬毁旧巢脾。冬季咬脾是为了保温,从咬脾的位置和状况来看,中心巢脾咬的圆洞大,向外两侧逐渐缩小。洞的整体也像个圆球形,冬季蜂团聚结在圆洞里,便于传温和保温,咬脾的程度视群势的大小,蜂龄的长幼、贮蜜的多小、巢脾的新旧、巢外条件的不同而异。初春咬脾是为了更新蜂巢供蜂王产卵,由于中蜂蜂王不喜欢在旧脾上产卵,工蜂将巢房内有原来幼蜂遗留的茧衣和粪便的旧脾咬除,重新修建新脾供蜂王产卵,有利幼虫的发育和生长。越夏度秋时期咬脾是为了驱逐巢虫,中蜂将有巢虫存在的巢脾上巢房壁甚至深达巢房底咬掉,追逼巢虫落到箱底后,才重新修补巢房。
- R& g+ b3 L, Y$ h* V! Y6 x/ x4 o F
中蜂好咬除旧脾是一种生存的适应性,但中蜂咬脾不仅要消耗许多蜂蜜,而且蜡屑堆积箱底,不利饲养管理。
' m2 J4 I# ^: r9 f
4 y3 |( h0 M; I 中蜂喜爱新脾,一旦巢脾比较陈旧,就将其咬除,然后再在原位筑造新脾。另一方面,中蜂蜂王喜再新脾上产卵,常常脾上巢房筑造到1/2深度时蜂王就开始在中产卵。
9 [+ b4 m; Y. e+ f3 V% @+ W" N% C+ o: _+ W/ L
十六、抗病虫害特性
9 v; E; Z* p' X: D# X# ^, }/ u: s8 G! u# ^8 l, N0 p. o' }
⒈中蜂的抗螨性
2 Y E* Q* s8 D
4 G9 d. R/ L9 c5 _ 雅氏瓦螨,又叫大蜂螨,是当前养蜂业中严重危害西方蜜蜂,特别是意大利蜜蜂的寄生螨类(图 5)。其若螨寄生在封盖内,使蛹发育不良,无法发育成健康的成蜂。蜂螨是中华蜜蜂的原始寄主,经长期互相抗争,已对中华蜜蜂没有明显危害。工蜂的蛹不被寄生。只有少数若螨寄生在雄蜂的封盖幼虫及蛹内(占雄蜂房10%以下),不造成危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