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6-30 21: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蜂群生物学》实验证明:蜂巢加温使边脾温度升高3℃,对2.5脾蜂以下的小群有利。因此,早春将低于2.5脾蜂的群两群同箱饲养,能加快繁蜂速度。但是,使中等蜂群的边脾升温6~8℃(其温度从未达到29℃),虽然半月内育子数提高了25.6%,但1个月后,蜂群的发展比不蜂巢加温的群落后了23%,以后两者差距逐日增大,竞落后了41.7%!# w* h2 s! s) e3 o" N
# J# k1 v" Y( i' B
    夏季两群同箱时,总蜂量经常超过12脾蜂,热源(包括子脾)比最佳群势的单群箱多30%以上,蜜蜂为降低巢温所耗精力也要多30%以上。双群同箱就是蜂巢加温,将两群的里侧边脾都升高20℃。巢温越高子脾上蜂越少,幼虫得到的饲料也越少,育出的蜂寿命就越短。外勤蜂冷蜂路容纳不下时,就在箱壁箱底与纱盖下栖息。冷区一般不超过22℃,而暖区箱壁箱底纱盖下经常超过22℃。单群繁蜂,每群都有冷区或2个冷蜂路,而双群同箱每群仅有1个冷蜂路,甚至没有冷蜂路,更没有冷区,外勤蜂只好在高温下生活,不能睡眠,寿命很短。说“双群同箱”能提高1箱蜂的产量,是将2群蜂算做了1箱蜂,箱产或许能高一点,但说“双群同箱能提高脾蜂日产量或养蜂场的产量”,就等于说“伤热能增产”,既不合逻辑又与事实相悖!我在宝清县千山村时,将用来实行“集体饲养法”的40框卧式箱,锯成20框卧式箱,进行了两年双群同箱饲养,繁蜂仍然很慢,比业余养蜂者的标准箱单群饲养减产50%!
, n3 v, N) u- J, \0 n) U; v! I- ~2 @1 {8 `
    河南林州市蜂友李三存,1993年36个单群箱取蜜300千克。而同地蜂友的44群蜂,开繁群势与李的相同,用22个箱饲养,共取蜜250千克,减产32.3%。1994年,李三存38个单群箱去山西采刺槐蜜,收入11250元。而同车去的蜂友,也是38群蜂,开繁群势与蜜价都与李的相同,由于用了双群同箱法,仅收人6720元,减产40.3%。
/ g& H5 Q' U. F6 s0 ~
; z9 O* I0 |) M. e, n8 X: p/ v, K- ^    双母蜂群,两只母蜂的产卵量必然大于单母蜂群的产卵量,易发生间虫。为防止间虫,就要经常蜂多于脾,气温较高时必然伤热,工蜂寿命很短。( Q; A$ \8 h$ }# Y6 ]) a5 D
9 k; f% s: r7 [* j0 x0 O$ j1 l* U    强群加隔栅增加1只母蜂产卵,即分群不分箱,与将强群分群分箱饲养相比,管理费工,不利于多养多收。而且,分群不分箱的实质,是在炎热季节长期蜂巢加温,其调温原则是宁热勿冷。以此为前提进行推理,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双群同箱饲养法”是开繁时就两群同箱的,在早春寒冷时期或许有好处,而分群不分箱,则是从温暖时才开始两群同箱的,只会伤热而无任何益处。有人写文章鼓吹:在炎热季节提高居室温度能使人健康长寿,这个作者如果不是精神失常,就是在骗人坑人!, }4 R* f( M& R+ d; ?* r
+ \+ P7 m! {+ Q, ]2 {4 m& ]
    1994年,河北省元氏县蜂友高胜科,7月上旬中流蜜结束后,一次分出25个新群,都是4脾蜂。其中有12群用16框箱双群同箱饲养,其余用标准箱单群饲养。双群同箱的,每群达到7脾蜂后,群势就停止增长了,越冬平均群势为3脾蜂。而标准箱单群饲养的,群势达到12~14脾蜂,越冬平均群势5.5脾蜂。* H. ~1 D s$ E5 i$ Z# z% |
) L6 A5 v/ a6 ]0 [8 I& R
    根据浙江养蜂家沈育初的资料,浆蜂如果分群不分箱,双群总蜂量仅能达到12脾蜂。而分群分箱,则每个单群都能达到9脾蜂。可以算出,双群同箱少培育50%的采集蜂,脾蜂日产量很低。如果说双群同箱不伤热,为什么单群饲养能达到9脾蜂,而双群同箱却远远低于18脾蜂了呢?沈育初蜂友历年都是双群同箱,1990年冬学习《数控》时,对“长年双群同箱要伤热”的论断难以接受,与我通信讨论。由于各执己见,他便在1991年春写了《双群同箱不伤热》的讨论稿(后来被刊在《蜜蜂杂志》1994年10期)。以后通过实践,他改双群同箱为单群饲养(见《蜜蜂杂志》1993年10期24页),产量大增,成为“一代浆王”。这一事实,也是对“双群同箱能增产”的有力驳斥。弃子律的结论是:粉源充足时在巢箱产卵是错误的,而“双群同箱”恰恰是只在巢箱中产卵!
* h$ ~) `" z* Z% U* w% @' R* z6 w1 w$ B$ @! u1 n% F" x, c: J
    1993年黑龙江省某养蜂者,3个养蜂员养80群蜂,利用无虫化采蜜法,获得单产185千克的蜂蜜高产,但是,100多群蜂越冬后仅剩2群了!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他竟然连篇累牍地写文章吹嘘“双王三箱体”能夺高产,但对夺得高产后100多群蜂仅剩下2群的事实却避而不谈!当蜂友们揭露时,他却以“甘露蜜中毒”来辩解,一个有40多年蜂龄的老养蜂者,会因甘露蜜而垮到如此惨状吗?用因果法来分析,全县唯一越冬垮场的,也是全县唯一用“双王三箱体”的蜂场,其垮场原因不是很明显吗?其实,1993年饶河县宝马山林场也创造了大面积群均产蜜200千克的纪录。宝马山林场的蜂群都是饶河箱单群饲养,按照前者的逻辑,“饶河箱单群饲养”应该是更好的养蜂法了!然而前面已论证过了,饶河箱是一种最低产的蜂箱。1993年我场仍然是学员多损失惨重,但仍然获得大丰收。其实,1993年黑龙江省不仅椴树流蜜是大年,而且流蜜期中大气良好,蜜源好的养蜂场都获得了高产,在这样的年份里丰收,是不能证明生产方法优劣的。
' w! B* Y6 Y* }/ ~, v$ L( N, O# ~$ v" j' K
    客观规律制约着人们的活动,只有遵循客观规律,才能发挥人的作用。而越想发挥人的作用,就越要遵循客观规律。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早已指出了农业必须“顺物性应天时”,即必须顺应自然。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有一条极重要的定理:凡是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宗旨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人类对自然的每个改造。都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们应该了解自然顺应自然,强行改造自然是愚蠢的。双群同箱实质就是强行改造自然,想改变蜂群生活规律来提高养蜂效益,必然适得其反。现在人类已喊出了“回归自然”的口号,难道不该让蜂群的生活也回归自然吗?单母蜂群是千百万年自然选择的结果,双群同箱就是强行改变自然选择的方向,必然要受到惩罚的。' m, U2 t _( j2 v4 f. x4 Q
7 G o# `) e8 Y! X2 D
    养蜂场要注重整体效益,计算产量时,不能只看1群或1箱的产量。一场蜂群由两人饲养,开繁时有576脾蜂,将蜂平分为两组,甲组组成48个双群同箱,每箱6脾蜂2只母蜂。乙组单群饲养,利用最佳群势开繁(4脾蜂),组成72群(箱)。哪一组年产值高呢?可以算出,甲组的箱均产值必须达到乙组的1.5倍,两组产值才相等。很显然,乙组年产值必然超过甲组。因此,养蜂场若想取得最大效益,不可双群同箱饲养。7 n' j7 E: `% g. g9 m+ o
; P7 @: k( |$ K
    在各届“数控养蜂培训班”的“双群同箱”研讨会上,辽宁省养蜂大王刘洪益等100多位蜂友介绍了双群同箱饲养的体会,他们都是应用多年深受其害:双群同箱的箱均产量也比单群箱低得多!既然如此,为何养蜂期刊却常有宣扬“双王群比单王群好”的文章呢?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文章作者们是饲养单母蜂弱群的,或者虽是单母蜂强群却不进行常规检查,母蜂产卵量满足不了哺育力的需求,严重影响了繁蜂速度,而作者们不懂得要及时调整蜂巢来提高产卵量,只好提倡年年更换母蜂,甚至“一年两换王”,用“年轻母蜂跑的快”来缩短寻找空巢房的时间,或者养“双母蜂群”,让2只母蜂顶1只母蜂用!而“数控”培训班学员们,都是用数控养蜂法饲养单母蜂群的,经常调整蜂巢,不仅产卵量高且不伤热不受闷,其效益自然远远超过双群同箱了。% ]! i7 U# T6 z3 Y' X
" k& L5 n9 w. |1 {    双群同箱母蜂易损失,导入母蜂又很难,且不利于选育良种。8 {5 w7 p( e( c% g1 Y' d% ~# @
- v- P+ l* ]: z* i6 S$ ]    双群同箱能否比“数控”的蜂群省工呢?按理说应该省工,但传统养蜂法将节省的工时都投到产浆上去了,结果一人仅养40群还手忙脚乱。而用数控养蜂法,一人养110群也容易(产浆摇蜜雇临时工),比用双群同箱法效益倍增。
8 K# s& n" S; |6 s6 y% h2 Z) T作者,杨多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