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11-8-21 16: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六、蜂螨
8 o0 l% t, j! N' h4 s9 G; N7 b4 n, o8 M
蜂螨是蜜蜂的主要寄生虫,有大、小两种。雄螨因其螯肢退化成为输精突,不能刺伤蜂体血淋巴,一般不能寄生。在完成交尾后死亡,很少见到。在蜂群中能够见到并且对蜜蜂造成危害的大、小蜂螨均为雄性的。中蜂具有较强的抗螨行为,一般不造成大的危害。但作者1994年在西吉县城郊乡蒲家大庄村一农户所饲养的中蜂群中,发现大蜂螨危害并采到了病料。
8 P5 {+ O& {$ s1 B
7 D4 I' W/ C/ C- r# c& Q$ m5 n4 `/ h(一)发生季节及危害:由于大、小蜂螨均以成年蜂及幼虫体液为食,因此主要发生在5—6月份(采集适龄蜂繁殖期间),8—9月份达到高峰期(越冬适龄蜂繁殖期间)。受蜂螨危害的蜂群,幼蜂发育不良(有的不能孵化),出房后体质差,采集力下降,寿命缩短。有些幼蜂出房后翅膀残缺,失去飞翔能力,爬出巢门后死亡。有的造成大批蜂子死亡(子脾上),出现“白头蛹”,甚至有腐烂现象。这种蜂群新蜂成活少,成蜂死亡多,群势削弱严重,失去生产及生产能力。另外,大蜂螨还能传播幼虫腐臭病及孢子虫病等,容易诱发并发症。* V9 m& b! C! l0 ]$ F7 {2 T p
* N8 v$ u6 s5 [1 a }8 F1 n m5 V: z4 A(二)病原: 有瓦螨属的雅氏大蜂螨和热历螨属的小蜂螨两种。雅氏大蜂螨(雌)体长1.03-1.05毫米,体宽1.47-1.75毫米,棕褐色,横椭圆形。外有骨质化硬壳,4对足,一对可产1-3粒卵(最多7粒),一般产于蜜蜂幼虫或蛹体上,也有产于巢房低的。发育成螨历时8-9天(雌),主要寄生于雄蜂房及工蜂、雄峰腹部环节间,一般生活1-2个月(个别的随蜜蜂越冬)。小蜂螨(雌)体长0.98-1.05毫米,宽0.54-0.59毫米,浅棕黄色,卵圆形。有骨质化外壳,4对足。一次可产卵1-5粒(大多3粒),一般产卵于工蜂幼虫体上。从卵到成螨历时仅4-4.5天,繁殖周期短,速度快,较大蜂螨对蜂群的危害更大些。主要寄生于已封盖工蜂房中,活动于子脾上,很少寄生在成蜂体上(在蜂体上最多存活3天)。
0 k' p6 f% s& y' j1 I* ^. s# P) T: [% ^* X/ E0 h$ I
(三)消长规律及防治:大、小蜂螨均随蜂群群势的增长而增长,但因其繁殖速度较蜂王产卵的速度慢得多,所以一般到秋季蜂王产卵力下降或停产(中华蜜蜂)时,螨害出现高峰期。可用中国蜜蜂研究所生产的强力巢房杀螨剂、杀螨1号以及“螨扑”(21天)、螨净等集中力量根除之。还可以通过囚王等人为造成断子期根治。# |7 i* ^$ N1 x. q9 F
) f3 h% J% ?2 h) ?( N
七、蜡螟(又称巢虫、锦虫、蛀脾虫等)
2 q8 x5 E# L2 }6 r! x* r
: T$ N1 x- ?/ D蜡螟主要危害中华蜜蜂,西方蜜蜂驱逐能力较强,同时均为活框饲养,基本不受其害。
0 ` `. n U+ C" ^0 w
" A# K, c: @, e+ a8 T(一)发生季节及危害:除冬季、早春、晚秋季节(气温10℃以下)外,均能在巢内活动、为害。巢虫主要发生在弱小群,在蛀食巢脾、花粉、蜂蜜的同时,还毁坏蜜蜂卵、幼虫和蛹。蜜蜂蛹受到损坏后,头部变白,俗称“白头蛹”。受害蜂群表现暴躁不安,秩序紊乱,有被蜜蜂拖出蜂巢的蛹(残缺),群势削弱较明显,严重时引起群体迁逃。
6 w, M' I# C8 n4 @, o* r4 @+ z0 ~5 k E& |* U* @$ |) K
(二)病原:该病由蜡螟幼虫引起。蜡螟有大、小两种,对蜜蜂造成危害的是其幼虫。大蜡螟卵粉红色,短椭圆形,长0.3毫米,卵壳较厚、坚硬;小蜡螟卵乳白色或黄白色,短椭圆形,长0.25毫米,卵壳较薄软,具有不规则网状花纹。大蜡螟幼虫1日龄时灰白色,2-4日时潜入蜜蜂巢房危害,乳白色,前胸背板棕褐色,4日龄后为灰色;小蜡螟幼虫体色乳白,前胸背板呈棕黄色,头部棕色。大蜡螟蛹呈纺锤形,长12-14毫米,黄褐色,腹部末端有1对刺勾,背面有两个排成一排的齿状突起,复眼暗褐色,有明显的头盖缝,第8腹节有生殖孔;小蜡螟蛹亦为纺锤形,长8-10毫米,黄褐色,腹部末端有8根刺锯,排列成环状,复眼呈棕色。蜡螟1年可以繁殖3代,大蜡螟平均每只可产卵1135—1352粒,小蜡螟平均每只可产卵658—700粒。白天少见,夜间活动频繁,交尾也在夜间进行,卵通常产于箱内缝隙中、箱底或蜡渣中。小幼虫一般生活在蜡屑中,以后上脾为害,老熟后爬出巢脾,在箱底角及箱缝处结茧化蛹,羽化为蜡螟后飞出蜂巢。( W0 x( C4 M9 e# o; U
+ B6 i- [: f! U; o0 ^; |) u
(三)防治措施:1、常年饲养强群,做到蜂脾相称,合并弱群。2、经常性打扫巢内蜡屑,糊严箱缝。3、多造新脾,及时淘汰旧脾。4、白天缩小巢门,晚上安上铁纱巢门,以防蜡螟飞入。5、白天提出被巢虫穿有隧道的巢脾,用镊子人工清清除。6、将被害巢脾提出,集中用升化硫、冰醋酸、甲酸以及溴甲烷、氧化乙烯等熏杀。7、将被害巢脾用10%盐水侵灌1小时,用摇蜜机摇出,清水洗净即可,这样可彻底杀死巢虫及卵。: v- i# R; q# B$ p
" g+ _6 g7 q/ o$ W$ M% q' X* O/ }& G, {八、蜜蜂蛹病
5 R. k# r/ F3 B" G
6 a z: x2 R1 }% W8 D该病俗称“死蛹病”,是危害我国养蜂生产的一种新的病毒性传染病。1986年曾在我国南方的四川、江西、安徽、浙江等省暴发流行患病蜂群常见子不见蜂,产量明显下降,严重的造成蜂群死亡。* [0 f6 M7 \" U1 _
+ r0 |$ i' m0 O5 @, s8 L
(一)发生季节及危害:该病在西方蜜蜂和中华蜜蜂蜂群中均可发生。云南、福建等地1-2月发病,四川2-4月发病,江浙一带3-4月发病,西北地区4-8月均有发生。各地区发病程度差异较大,轻者仅有个别群少量蜂蛹死亡,若此时外界蜜粉源丰富,群势较强,辅以更换蜂王等措施,病情可得到控制;严重的蜂群,由于大量的蜂蛹死亡,采集蜂明显减少,生产力下降严重,若发病率高达30-50%时,蜂群完全失去生产能力,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最终导致全群死亡,损失相当严重。该病主要通过病死蜂蛹、被污染的巢脾和患病蜂王传染。发病与以下相关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E* ~' k/ k E0 x* R6 s6 k
" j" D9 `0 o# M+ ~& ?7 v
1、与温度的关系。该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0-21℃,早春寒潮过后极易发生。, H) r, p9 z- S4 ?) W
/ X8 A% ]1 W0 k9 p( c% w& {8 O
2、与蜜源和饲料的关系。外界蜜粉源充足,群内有足够的优质饲料时,蜂群群势较强,不易发生蛹病;当早春或晚秋外界蜜粉源缺乏或使用劣质饲料饲喂蜂群,由于蜜蜂处于饥饿状态,营养不良,因此这时若遇阴雨、寒潮天气,极易发生蜂蛹病。% d$ D# j+ w5 s: P
6 [' p4 l) Z5 s% R5 n3、与蜂种及蜂王年龄的关系。西方蜜蜂(意蜂)发生较普遍,受害亦严重;卡尼阿兰蜂和东北黑蜂发病较轻;中蜂群个别发生。一般地,老王群易感病,年轻蜂王群发病较少、较轻。6 Z3 h9 ^* l. _
2 R+ p0 b( d9 D
(二)病源:该病由Ф20μm的球形颗粒即蜜蜂蛹病毒(Honey-Bee Pupa Virus)引起。该病毒主要寄生于工蜂蛹头部、中肠及患病蜂王的卵巢管中,无囊膜,对乙醚和氯仿有抵抗力,具感染活性。
$ s+ t9 x# j F7 B h# d& E5 g$ Q* [$ S4 r2 J0 ^. I0 W
(三)症状及诊断技术:该病典型症状是死亡的工蜂蛹多呈干枯状,也有的呈湿润状,病毒在大幼虫阶段侵入,发病幼虫失去自然光泽和其饱满度,体色呈灰白色,逐渐变为浅褐色至深褐色;死亡蜂蛹呈暗褐色或黑色,尸体无臭味,无黏性,多数巢房被工蜂咬破,头部露出,呈“白头蛹”状。巢门口常见被工蜂拖出的死蜂蛹和发育不健全的幼蜂;提脾(封盖子脾)检查时,可见子脾不平整,有巢房盖开启的死蜂蛹或出现插花子脾现象,即可初步诊之。在患病蜂群中,也有极少数病蛹发育为成年蜂,但这些幼蜂由于体质衰弱,一般不能出房而死于巢房内;个别勉强出房的,因发育不健全,出房不久便死亡。患病蜂群工蜂行动疲软,出勤率和采集力明显下降,分泌王浆和哺育幼虫能力降低,对蜂蜜和王浆产量影响很大,病情严重群出现蜂王自然交替或飞逃。
- j7 p7 H8 T8 z" R! W3 U& Q6 h6 b9 P! K# c% O% g. f0 B. }1 {* V
由于该病症状与蜂螨、巢虫危害造成的死蛹,以及囊状幼虫病、美洲幼虫病病状容易混淆,因此最好通过鉴别诊断加以区别:; k' w7 Y- `3 P
D9 b% x1 z9 u# ]/ f
受蜂螨危害的蜂群,常出现幼蜂翅膀残缺或蜂蛹死亡,这种情况可以在蜂体及巢房内的蜂蛹和幼虫体上检查到较多数量的大、小蜂螨;受巢虫危害的蜂群,一般多为弱群,常出现成片的封盖巢房被工蜂咬开,死蜂蛹头部外露,呈“白头蛹“状,但拉出死蛹后可见到巢虫;囊幼病多出现在大幼虫期,死亡幼虫呈典型囊状袋,头部上翘,而蜂蛹病没有这个症状;美幼病死蛹的典型症状是吻伸出,而蜂蛹病无此症状。; a/ ^8 g: Q3 L9 S/ `' e; l
$ X: `+ w- y! U* `+ c9 S: x4 Y(四)预防和治疗:1、选育抗病品种,更换蜂王。在生产实践中,可选择无病蜂群作为种群,培育蜂王用以更换病群蜂王,增强蜂群的抵抗力。2、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群内蜂脾相称或蜂多于脾,加强保温,保持蜜粉充足,辅以适当的维生素、食盐等;注意卫生操作,杜绝传染源,对工蜂拖出箱外的死蜂蛹要及时清扫,集中烧毁,以消灭传染源;不要将患病蜂群的子脾调入健康群,避免人为传染。3、每年秋末冬初,蜂场要对换下来的蜂箱、蜂具等用喷灯火焰灼烧消毒,对巢脾用高效巢脾消毒剂浸泡消毒。4、药物防治。目前主要采用中国蜜蜂研究所生产的“蛹泰康”(主要成分为广谱抗病毒药物酞丁胺)进行喷喂防治,每包药加水500毫升,每脾喷喂10-20毫升药液,每周2次,连续3周为一个疗程,可治愈该病。: d- N! A7 J& k2 @: u* A
2 G1 Z4 T' ]9 Y$ O0 h由于最近蜜蜂白垩病发作。所以找了些资料自己整理下。顺便发到论坛 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2 s( e9 K; R& m# {( e+ t新手 欢迎意见或者建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