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养蜂的成败除了饲养管理技术外,病虫害的防治也尤为关键。目前危害蜜蜂的主要病虫害有: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囊状幼虫病、孢子虫病、白垩病、蜂螨以及巢虫等等。蜜蜂病虫害依据“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通过采取常年饲养强群、蜂具消毒、蜂场清洁卫生、及时用药、加强检疫等综合措施防治。: `/ B& B- ~6 J) E9 @2 \" O* p6 X. }
' K/ _- @; N/ N* I" w( f
$ a3 o( t. M9 @- C(一)发病季节及危害:该病多发生于夏季高温季节,主要危害蜜蜂幼虫,导致幼虫体腐烂,故又称“烂子病”。由于该病发生在蜂群繁殖和采蜜期,因此使群势削弱,生产能力下降(产蜜量下降20—80%),治疗期较长,是养蜂生产中具有毁灭性的病害之一。
0 M+ ]& ^5 I7 v0 y/ t1 k( F- n; Z& r, C9 v! Y
(二)病原:该病由幼虫芽孢杆菌引起。该病菌营养体为单生杆状或链状;在胡萝卜—酵母—琼脂培养基上经24小时、37℃恒温培养能够正常生长,并形成乳白色、半透明、稍突起的菌落;属兼性厌氧菌。由于该菌能形成芽孢,因而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很强,在幼虫尸体内或干燥土壤中可存活数年之久。但在100℃的水中经15分钟芽孢即可杀死;在10%福尔马林溶液中只能存活数小时。9 ~- c- o' ^) C$ T' G1 w
" B. I6 W7 k+ S, g+ h3 O# z
(三)症状及诊断要点:患病蜂群中,封盖子脾颜色变深,表面湿润,油光,仔细观察有针头大的穿孔,蜂房盖下陷。该病一般是2日龄幼虫感染,4—5日龄时表现症状,封盖后死亡。体色变化为:苍白—淡黄—浅褐—棕褐—黑色(干枯)。患病幼虫头朝上,尾尖在巢房低部,腐烂后的幼虫尸体具粘性,有鱼腥臭味,挑起时可拉丝2—3寸,干枯后呈鳞片状,紧贴巢房壁,较难清除。该病除典型病状外,还可进行牛奶鉴别诊断:该病菌能使浑浊的牛奶凝固沉淀。8 u- H0 c, Z4 U# N; L" F
' g7 G: ^ k/ N9 K4 ?(四)预防和治疗:1、预防。可通过在越冬包装前对巢脾和蜂具彻底消毒;生产季节严格遵守卫生操作规程;不购买来路不明的饲料和蜂群;对发病蜂群隔离治疗;用0.1%磺胺噻唑钠或呋喃西林、适量抗生素等常年性预防喷喂。2、治疗。可结合彻底换脾换箱、用磺胺噻唑钠0.5-1克/公斤糖浆(50%)或四环素(土霉素)10-20万国际地位/公斤糖浆(50%)喷脾,同时结合饲喂效果较好。中国蜜蜂研究所蜂药厂生产的“保幼康”效果也好,每个疗程用药3-4次(4天一次),一般2个疗程便可治愈。$ l$ f# M4 {+ A7 L: X v
/ O% [, V4 i5 b
1 m' O j' _) z(一)发病季节及危害:该病多发于早春、晚秋低温季节,主要危害蜜蜂幼虫,可致蜜蜂幼虫体腐烂。因该病发生在蜂群繁殖期,所以常形成不同虫龄的幼虫与空巢房间接的“插花子脾”,见子不见蜂,使蜂群失去生活、生产能力。* s5 W' q% R0 ?+ h! K. c
7 a0 w! Y8 b6 T
(二)病源:该病由蜂房链球菌、蜂房杆菌、蜂房芽孢杆菌、腐败菌等综合作用而引起。其中以蜂房链球菌为主要致病菌。菌体呈梅花络状(披针形),因无鞭毛而不活动,也不形成芽孢(有时形成荚膜)。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有10%二氧化碳、34℃恒温、4天的培养,能形成边缘整齐、表面光滑的淡黄色菌落(珍珠状),属厌氧菌。对不良环境抵抗力较强,在室内干燥环境中可存活1年之久。
, m. G9 w1 E- g& ?0 ~3 k2 z1 M. g8 D* {8 f. x5 K, P3 C- o# `
(三)症状及诊断要点:患病幼虫在3-4日龄时死亡,体色变化为苍白-黄色-深褐色;虫尸具酸臭味,有渗出夜,无黏性,不拉丝;背脊线明显(体弯曲时为放射状,体伸直时为窄条状);尸体干枯后,缩于巢房底,易清除;以卵、虫、空巢房相间的“插花子脾”为最典型。诊断时以症状为主,也可以直接涂片镜检(碱性美蓝染色),如有单个或成对、呈梅花络状球菌,即可确诊。
% w' T% a5 @4 q9 [6 e" S: U5 ^+ o! D e& m1 f, b' a( E
(四)预防和治疗:1、预防。可采取增强群势(合并弱群、补助幼虫脾),提高清巢能力(介入新产卵王,因产卵快,可促使清巢),人工补饲(早春可补给蛋白质饲料,如花粉)等,提高蜂群抗病能力。2、治疗。以链霉素及“保幼康”效果最好,剂量同前。另有报道:用100万国际单位肠杆霉素加1公斤水或1:1糖浆喂蜂,治疗效果达100%。" ^6 z+ Y6 F, q! t3 B8 B! E
, l* l: ~0 |& k! T9 j
% F A5 I& B, s+ Z4 o(一)发病季节及危害:该病属毁灭性病害之一,传播快,流行迅速,染病率极强。西吉县该病多发于春夏之交的5、6月份或秋冬之交的8、9月份。该病发生的季节性明显,与气候、蜜源以及群势关系密切。一般气温较高、蜜源好或贮蜜足、群势强大时不易发病。该病具有反复性,每3—5年就有一次发病高峰期。危害对象以中华蜜蜂为主,西方蜜蜂很少见有蜂群染病。该病发生时,群内秩序混乱,蜂群无采集、护卫能力,群内见子不见蜂,工蜂很少护脾,清巢能力差。如果防治不及时,常常全群覆没,损失极大。- r ]1 ~* B7 d4 M
! \# L5 u" H6 f3 [
(二)病原:该病由Φ30μm的球形粒子即蜜蜂囊状幼虫病毒引起。该病毒为20面体,无囊膜,核酸单链,RNA型,主要聚集在蜜蜂咽侧体、舌下腺及脑中。脑和咽侧体受到危害时,致使内分泌紊乱,同时调节并产生毒素,进而抑制幼虫的蜕皮过程。该病毒有严格的寄生性(只存在于活的组织中),离开活体后,在59℃的热水中30分钟失活;在70℃的蜂蜜中10分钟可杀死;在花粉、蜂蜜中可存活1月之久;在干燥、阳光直射下存活4—6小时;冬季可潜伏于越冬蜂体、被污染的饲料、巢脾等各处。该病毒致病率极高,1只患病死亡的虫尸,可以使3000只以上的幼虫患病。
& t" s `% C" G" K8 r; w1 D2 o% r% w
. s# C! l# R# a! w+ m" |$ E(三)症状及诊断要点:患病虫龄以1—2日龄幼虫最易感染,潜伏期5—6天。死亡以封盖前大幼虫为主,虫尸头部上翘,黄白色,无臭、无味、无黏性,体内充满乳白色液体,体躯分节明显。在放大镜下,可见气管和皮下溢出液在流动。子脾呈暗灰色,封盖下陷,有被工蜂咬开的小孔,内有尖头勾状幼虫。如清理不及时,则体色变为褐色,头部低垂接近巢房壁,体表失去弹性和光泽,逐渐变硬,用镊子夹出时呈囊状。到后期,虫尸前端呈黑色,表皮因干枯而变硬,继而脱离巢房内壁,呈现“龙船状”。到完全干枯后,虫尸变成很脆的“鳞片”,可研为粉末。- D. e9 Z8 P9 Q' ?7 a M% \+ p
( c3 a" R* U H) J U
(四)预防和治疗:1、预防。(1)抗病选种。即从患有该病的蜂场中选出抗病力较强的蜂群做母群,移虫育王、换王,经过几代选育,可以使群体抗病力增强。(2)加强饲养管理。做到群势密集,加强保温,使蜂多于脾;断子清巢,减少传染源。(3)补喂蛋白质和多维素,增强蜜蜂机体体质。(4)坚持常年饲养强群,以增强抗病力。2、治疗。以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如半枝莲、杜仲、刺五加、甘草、金不换等)为主,另外,如中国蜜蜂研究所生产的“抗病毒862”以及SM细菌核酸霉、病毒唑针剂等均有一定疗效。尤以半枝莲50克加多维素适量,配以病毒唑针剂治疗效果较好(该剂量兑入1:1糖浆,喂蜂10足框)。! S4 _0 G, B4 p3 f1 ~
1 X- Z4 B9 V( f' {* W! B5 ` w
1 |+ X/ s5 ?% a/ j; {. q! E(一)发病季节及危害:该病多流行于春、夏季节,在越冬期较漫长的地区(如东北、西北)最为普遍,病情较严重。虽属慢性传染病,但可使蜜蜂寿命缩短,采集力下降,群势削弱。入秋后,该病逐渐减少。
; J. W6 j2 j2 F$ `' G$ W: N% S2 F W+ {
(二)病源:该病由蜜蜂微孢子虫引起。孢子呈长椭圆形(大米粒状),镜下具强蓝色折光,有两层无结构的几丁质外壳,无色。具有双核和极丝,为单细胞原生动物,运动不规则,长4.6-5.5μМ,宽1.8-2.6μM。32小时可完成一个生活周期,繁殖迅速。该孢子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很强,在蜜蜂尸体中可存活5年;在巢脾上可存活3—24个月;在蜂蜜中可存活10-11个月(常温下);在自来水(常温)中存活113天;在25 ℃4%的福尔马林溶液中1小时可杀死;在60℃蜂蜜中15分钟、在58℃水中10分钟、在高温水蒸气中1分钟均可杀死。该病源最大的弱点就是对酸极为敏感。8 n, j/ m6 r- P% @) }
; W- X+ }0 c" B9 V; }
(三)症状及诊断要点:发病初期(主要是成年蜂)无明显症状;到中、后期,蜜蜂即表现为呆滞与不安,体色暗淡,瘦小、虚弱,失去飞翔能力。病蜂多集中在框梁上或箱底,受到健康蜂驱咬,翅残缺,头、尾发黑,有时伴有“下痢”;前胸背板呈暗黑色,腹部1-3节呈棕黄色,略透明,末端3节呈暗灰色。该病在阴雨、低温后天气重新转晴时,症状更加明显。除症状诊断外,还可以解剖病蜂(中肠):健康蜂中肠呈浅琥珀色(蚯蚓色),具有弹性,环纹清晰,而患病蜂中肠呈白色,膨大,无弹性,环纹模糊。化验室还可将病料制片,用苏丹Ⅲ染色后,一次性区分检出:真菌孢子呈红色;脂肪球呈橙黄色;花粉粒呈蓝黑色;孢子虫孢子呈无色。
; z: n3 `$ x1 Z9 {% K) M! Z: C# I/ O Q
(四)预防和治疗:预防主要通过蜂机具消毒(4%福尔马林液)和加强饲养管理(如贮备优质越冬饲料等)以及预防性喂药等。由于孢子虫对酸敏感,因此,给蜂群饲喂酸性饲料也可达到预防的目的:1、柠檬酸1克或米醋50克加入1公斤1:1的糖浆中,喂蜂10框。2、乌洛托品(利尿剂,遇酸生成甲醛)1克,加入1公斤糖浆中,喂蜂10框。治疗以烟曲霉素、巴龙霉素、灭滴灵(0.2-0.4%)、色黄素、“保蜂健”(中国蜜蜂研究所生产)等,均为有效。
$ K* q# E4 F Z2 e
" n: g- m9 s6 h- S
$ @' F U, T% Y+ v. e* p(一)发病季节及危害:该病多发生于夏、秋高温、多雨季节(6-8月份),主要危害蜜蜂幼虫,雄蜂幼虫最易感染。死亡幼虫多为大幼虫(6-8日龄)或封盖幼虫(8日龄以上)。发病时,群势严重下降,工蜂因清巢负担重,出勤率极低,生产力明显削弱。群内蜜蜂暴躁,爱蜇人,拖子于巢门附近。当巢内贮蜜含水量降低到19.5-21.5%时,白垩病则会停止发展。
V: }6 i3 N5 u6 Z# b8 b8 e h* V8 Y* \! p. P: `
(二)病源:该病由子囊菌纲的蜂囊菌引起,属真菌病之一。该菌子实体为球菌形,内有许多子囊,每个子囊内又充满着子囊孢子即繁殖体。子囊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细长的菌丝。雌性菌丝为白色,产生藏卵器;雄性菌丝为黄色,产生藏精器。雌雄菌丝结合便会形成球形子囊果。该菌繁殖体生命力很强,在自然界干燥状态下,可以存活15年之久。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或在适温30℃、PH7.0-7.2的 0.4%酵母浸出液中生长良好。
4 D' h9 y& r$ ^
& h0 m, l7 m" a* l5 l3 J1 K6 e(三)症状及诊断技术:幼虫死亡后,初呈苍白色,逐渐变为灰色至黑色。虫尸干枯后,呈一块疏松的石灰质状物,表面覆盖有毛茸茸的白色菌丝。被工蜂拖出巢门的虫尸,较干硬,可搓成粉末,无黏性,无任何气味。诊断以症状较为普遍。若需确诊,可通过:1、挑取少许虫尸表层物,置于载玻片上,滴上蒸馏水,在低倍显微镜下,可见棉花纤维般的白色菌丝和含有椭圆形孢子的孢囊时,即可诊之。2、将可疑物刮在纸上,置于培养皿内,放入恒温箱,经过30℃、7-8天的培养,若在镜下检出孢子者即可确诊为该病。
; c4 m# ] o" P
% ?! W, t& ~5 e: u" Z/ E m(四)预防和治疗:预防措施除加强饲养管理外,还可进行换箱、换脾,并将从患病蜂群中换出来的所有蜜脾、粉脾、子脾,集中用SO2(燃烧硫磺)熏蒸4小时(3-5克/每10张脾)。2、换箱换脾后,及时用0.5%的簏香草酚糖浆饲喂蜂群。治疗可用中国蜜蜂研究所生产的白垩净、灭白垩1号以及0.1%灰黄霉素喷喂蜂群(10毫升/10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