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论中蜂之饲喂; U# x& P N) g" M
龚凫羌.宁守容$ j" r( ?3 \3 X) Z, o% r) Y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雅安 625014) 如同施肥在作物栽培中具有重要作用那样,饲喂在动物家养中起着关键作用。因为只有对其饲之,才能将其养之。蜜蜂饲养也一样,除需配备适宜的蜂箱外,还要进行饲喂。因此,人工饲喂与‘活框蜂箱”,便成为现代家养蜜蜂的两个基本前提。
) |6 ^. i" U8 l5 H 蜜蜂饲喂包括了蜜(糖)饲喂、花粉饲喂和其他一些物质的饲喂。其中,蜜(糖)饲喂最为基本而常用。本文就此问题进行讨论。
: q- z) i$ e* L 模仿西方蜜蜂饲养的东方蜜蜂现代饲养,在走过了简单套用西蜂蜂箱的弯路之后,经我国养蜂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蜂适用箱的问题似已基本解决。& Z- y9 I; m9 [$ O9 c& V# I5 Z
种种迹象表明:照搬套用意蜂蜜(糖)饲喂模式于中蜂,是招致中蜂活框饲养失败的又一重要原因。中蜂的蜜(糖)饲喂该怎样进行?实际上已成为中蜂现代饲养最为基本、而又亟待解决的又一道难题。/ T: @, j3 o( m* _* A+ `
1中蜂饲喂的必要性与现状
- r) r2 t" D4 e0 ]* E( w* x4 q# I1 .1中蜂饲养需喂糖. Q6 ~8 q9 N5 P! P A& |' W
喜糖好蜜是蜜蜂本能,中蜂也不例外。蜂群生活用蜜时时需,外界蜜源并不常常有。所以要真正实现蜜蜂家养、规模饲养等等,就必然涉及到喂糖。不仅如此,在中蜂饲养管理中,饲喂蜜、糖已成为调节蜂群生活、实现多种生产目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调控手段之一。
7 X& ? d. n n& |' e2 v 无论是西方蜜蜂还是东方蜜蜂,喂糖之后状态人多积极、兴奋。但稍有中蜂饲养经历者常感叹:想喂又怕喂,多喂不如少喂,不喂常常胜过饲喂。如果就此去做,虽能基本保持中蜂群的正常生活,但确会失去许多调控机会,使中蜂家养流于形式,蜂蜜产量也不高。) R; U" V2 n* l" j
实际上,用糖喂养中蜂,已有很长时间了,只不过在 `活框饲养”之后,用糖喂中蜂变得更为频繁而经常。人工饲喂已成为养蜂技术最基本而重要的环节之一,以至于每本养蜂书籍都有章节,专门叙述‘救助饲喂”与‘奖励饲喂”的概念与方法。
- C2 K- I- B% Z$ f9 k1.2中蜂饲喂现状
2 f" [# i% j( o; t5 I5 f 初涉中蜂的饲养者,喂糖浓度不高,喂给分量较少.蜂群还要承受造脾消耗.但群势却蒸蒸口上.常有蜂蜜回报。初尝甜头之后,急于发展者往往采取高浓度、大分量、连续饲喂,效果却适得其反,呈现越喂越忙,蜂群越反常,有时甚至出现一喂就飞逃的恶果。从而出现“新手成功,老师傅反而不会养了”的滑稽现象。/ U* R$ ^+ Z- x3 V x2 }
人们印象中的养蜂,就是要用糖喂蜂。殊不知正是照搬意蜂喂糖模式养中蜂,使中蜂活框饲养进入了又一个误区。相比之下,偶尔喂一次的效果似乎好于连续饲喂。人们也许不知,恰恰因为人家对意蜂喂糖的常识常用,其他蜜蜂是否也通用,没有引起过多怀疑,仍将其生搬硬套于中蜂而吃亏上当。我们的实践还表明:不当饲喂亦是引起中峰‘烂子”的重要原因之一。
" ~2 b- ?; q+ P( ?$ `: S1 M 一些经验丰富的养蜂者,针对中蜂人工饲喂出现的负面影响,转而采用将中蜂置于蜜源较为丰富的地方,时常保持箱内有充足贮蜜等措施,其实质是以此减少对中蜂的饲喂,甚至长期不饲喂。即便这样,预防与治疗蜂病时也常常需要用糖,稍有不慎亦会喂成异样。真是防不胜防!
1 \$ X" T- }+ t) s1 B/ q 绝人多数中蜂饲养户,对自然蜜源的高度依赖人都缘于不敢喂、不会喂、怕喂出问题。同时也说明,人家对喂糖养中蜂的问题虽已有所觉察,但还未形成共识。显然,中蜂饲养需要探求出与之相适应的‘安全量”,经常性饲喂更需要遵从这样的安全量。偶尔喂一次,一般可不受此限。& X8 e5 o9 S0 n+ l$ P; g" z
1。中蜂喂糖理论亟待完善
4 k: A7 U( J0 c, v 现有文献资料虽已提出:中蜂饲养仍应遵循‘该取则取,该喂则喂”的基本原则,但对于具体操作的分寸把握缺乏叙述。给糖定性较为模糊,定量缺乏。理论上的不确定,必然导致实践中的盲目性,中蜂饲养屡遭“寒流”,也就不奇怪了。截至今日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中蜂怎样喂糖的问题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对无数事例的认真分析又表明,中蜂饲养出现的许多问题,大多与此基本问题相关。如果该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它还会像一根无形的“绊马绳”,引无数养中蜂者‘竞折腰”。
0 N. k) l/ {8 J! ~ L& C2意蜂与中蜂饲喂的比较
, v7 e* S8 i/ Y2 i2 .1意蜂耐饲喂性强' E3 X: M6 [# F; n
意蜂耗糖量人,称其为“糖蜂子”一点不过分。通常情况下,只要意蜂饲喂充足,其毛病就少,蜂好子也好,这表明意蜂的耐饲喂性强。这为人工饲养意蜂提供了极大方便。依靠长期大量喂糖、补粉的定地饲养、连续追赶大蜜源的转地饲养,都使意蜂的饲养成本与风险大大增加。而且,意蜂场饲料糖消耗的季节性差异,还成为除生产月饼之外,左右我国食糖市场价格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 M7 p* p" ]( l! Z' i7 R22中蜂抗劣性强、耐饲喂性弱) T9 q3 }' T8 ^* [+ n
中蜂抗劣性强,在抗寒耐饥方面表现卓著。在冬末贮蜜虽已基本耗尽,蜂团还未解体的中蜂群,熬到春季复壮的事例,屡见不鲜。作者甚至见到过,冬末时贮蜜已完全耗尽,蜂团呈现初步解体的老式桶养强群,居然在随后到来的油菜初花期活了过来,花末期还发生了分蜂。但中蜂耐饲喂性远不如意蜂,尤其不耐‘饱喂”,如果我们将糖浆的过浓与过量饲喂都视为饱喂的话,那么饲喂稍有不慎,便容易出现成年蜂异常,蜂儿“烂子”,一次饱喂便飞逃的事例也常有发生。可见中蜂虽可饲喂,但不耐‘饱”喂。此即是中蜂实现家养的一人难点,又是其饲养成本低的突出优点。% |, a3 a1 V. e0 ~* \/ E/ b
23意蜂、中蜂耐饲喂性差异的原因6 I- u: Z; j6 S @3 T% G
各种蜜蜂起源地的蜜源条件,决定着相应的蜜蜂属性。意蜂起源地的蜜源,具有面积大、流蜜长,种类相对集中的特点,石南草便是此类蜜源的代表。意蜂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适应了这样的条件,因而具有善于利用大蜜源,敏感性较差,不善于利用零星蜜源等特点。2 z) s$ U5 v8 f
中蜂起源地的植物种类繁多,地形地貌复杂,小气候多变,致使各种蜜源植物的分布与流蜜状况大多明显不同,可谓千差万别。所以,中蜂保留了敏感性强,善于寻找和利用零星蜜源等特性,以适应复杂的生存环境。其采食性也独具特色:若仅从“吃相”来看,中蜂‘吃相”如狼,在饲喂器处采食活跃、动静人,末了“抢食”乱糟糟,而意蜂则相对安静有序,可谓取食‘静悄悄”。: l; D; G- n9 r7 Y: W
2 .4蜜蜂饲喂的理想模式与现实6 R( ~, e6 F `* _! v! S1 c
由上分析认为:蜜蜂饲喂最为理想的模式,就是仿照其起源地的蜜源模式,并尽可能保持各自的‘吃相”。在养蜂实践中,这样饲喂对于意蜂容易实现,而对于中蜂确难模仿,需要对其作专门研究,并作适当转换才能实现。5 F9 l/ M) m% q% }& n
3中蜂饲喂要定时、定量、定浓度
+ F0 P0 n" M" n Y3 .1定时、定量是动物饲养的基本法则
5 f/ y d, h) x; U, K6 e, C! ] 纵观其他家养动物,定时、定量投食,已成为饲喂的基本原则。即便人类自身,饮食节律失调,导致内分泌紊乱、相关疾病发生的事例也屡见不鲜蜜蜂取食时的‘好心情”与下咽行为,都对其脑神经与咽侧体的分泌活动起着重要作用,由此产生的相关激素,又支配着蜜蜂的行为与生活。无规律与过度饲喂,必然引起蜜蜂的内分泌紊乱,进而引起生理、行为和其他方面的错乱。因此,蜜蜂饲喂也应该定时、定量的基本法则,切忌随意,中蜂饲喂还要注意浓度。
6 c* B0 A/ I- D6 c' e& Q32定时饲喂符合中蜂习性
+ _( Y6 t, f, s 中蜂起源地的环境复杂性、生物多样性、气候多变性,决定了中蜂采集活动的定时性与数量限制。只有在最佳时段外出,才能趋利避害,实现有效采集,提高劳动效率。如果迟到,不是花蜜被竞争对手先拿走,便是被雨水、雾气稀释掉,或者遭遇敌害。由此看出,中蜂儿需长期饲喂的,于每日的固定时刻饲喂较为符合中蜂特性;从采食速度看,中蜂在每日清晨、上午、临近傍晚和傍晚,采食速度较快,夜晚采食慢,但经训导后可改变。
9 \2 P9 O% m8 M- L) a5 v9 @2 n33中蜂饲喂定时的程度1 V" `* ]' U) W6 a/ D0 j% e
根据我们的初步观察研究:中蜂奖励饲喂应隔时不隔人,即虽不宜在一日内连续喂给,但在需要奖饲的期间,每人都应喂给一次,而且强调准时、定量饲喂。中蜂救助饲喂一般不隔时,可以时时相接的连续进行,但有“隔天”的时限要求,即一次人分量投入,让蜜蜂连‘吃”数小时;如果不能实现每次大分量投入,也可以在蜜蜂即将吃完时又再添加。但如此连续的救助性饲喂糖浆,一般不要超过2天;还未补足的,应间隔3天之后再饲喂。" N1 D# ~. W) |4 o# { O
3 .4中蜂饲喂定量、定浓度的依据
! o4 _' e4 Y ^: p; ]0 w 善于采集利用零星、稀散、糖浓度较低的蜜源,是中蜂连续饲喂定量应较少,浓度不宜高的主要依据。在多种蜜源植物共存的情况下,都同时开花流蜜的可能性小。不同种类的蜜源植物交错开花,加上较为零散的分布,都会导致在相同时段内,可采到蜜量有限的结果。而且,中蜂起源地的潮湿气候等因素,造成这些地方的植物流蜜浓度一般不高。根据我们测定:糖浓度仅有16%的甜汁,也会被中蜂采集带回。4 X6 u; G7 l" H5 q
3与中蜂饲喂浓度的把握
$ H. G8 o2 X5 W1 V y 救助饲喂一般需要高浓度糖浆甚至饱和糖浆,才能实现短期内补足。但若连续给以高浓度糖浆,对中蜂的副作用大。所以,除了有上述饲喂的“隔天”时间要求外,还应在蜂群正常、闲蜂多时进行。相比之下,中蜂采用蜜脾作救助饲喂副作用小,且以封盖蜜脾为最好。; o8 W& V( V& J9 W* w4 o* X8 H
奖励饲喂浓度变化多样,我们将其分为:较高浓度、一般浓度、较低浓度。含糖量50%称为一般浓度,超过50%称为较高浓度,低于50%称为较低浓度。' G9 C+ b0 M' X7 y* _% ^
4中蜂奖励饲喂的难点与转换 B9 F' c" i. D3 v: O% B
4 .1奖励饲喂量是浮动变量9 B: M$ Y# B, Y: D4 ^" g) S
在蜜蜂饲养中,奖励饲喂最常用,其参照模式理应是自然界的“繁蜂蜜源”。相比之下,较长期饲喂与浓度模仿较为容易,分量模仿难,因为采蜜量受蜂龄、群势、气温等诸多因素影响。即便是同一蜂群,其增长与衰减变化,都会导致采食量发生变化,从而不可能长期按某一固定的给糖分量实施奖饲。由此认为,奖饲量是一个经常浮动的变量,难于准确把握,从而出现奖饲要么过了,要么不足。在爱蜂心情驱使下,更多的是喂过量了。仅就蜜源因素而言,在没有外界蜜源干扰时,奖励饲喂量相对容易调控,外界有蜜源时,饲喂量容易出现偏差。所以,即便像意蜂这样的“糖蜂子”,经验丰富的养蜂者有时也会选择在“繁蜂蜜源地”繁蜂,甚至转场避开干扰性蜜源,以增强繁蜂时人工调控的有效程度。
# {, t% z* S6 C2 Q) ^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奖饲变量”的转化,使其变得较易操作?大家不妨作些认真思索,也许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P4 `, G' x! I8 H; |; e
42中蜂取食量与蜂群状态和取食耗时的关系
( W& K9 B4 b2 o5 d" d; O+ y! a% I 根据我们采用不同分量的奖饲观察认为:中蜂采食糖浆总量与采食所耗时间密切相关,蜂群状态又与采食量密切相关。就中一次饲喂看,喂给分量少时,整个采食过程踊跃,末了呈现乱哄哄的抢食状态;喂给较多时,先有一段采食积极期,糖浆消减快,之后便是采食懈怠期,糖浆消减明显变慢,再之后甚至基本无蜂问津;在糖类易发酵时期,未被取食的剩余糖浆,超过半日大多发酵变质。
2 j% \* [/ ^8 Y* P1 X 从多口限时饲喂的采食状态看,)、七采食活跃的蜂群,生活一般健康正常,反之蜂群生活异常,蜂儿易病或已经‘烂子”了。; u$ `$ h/ k) H' t
所以,从饲喂角度看,只要能始终保持蜜蜂的采食踊跃状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中蜂生活的健康正常。欲保持中蜂采食的踊跃状态,就要限定每次的喂糖量;欲保护中蜂采食积极性,使其长期呈现取食踊跃状态,就需长期调控喂给糖浆的分量。而限定每次取食的糖浆量,又应从控制中蜂采食时间着手。
9 M6 c5 W2 t$ J0 u7 I: D 当然,采食耗时还与多种因素相关,例如,饲喂器上蜜蜂的可采食面积、给糖浆的时间,饲喂器的搁置地点等等。我们是在外界缺蜜期,巢内蜜足的情况下,采用鸭舌状饲喂器,于巢门旁中一群饲喂测定。经过较长时间观察研究,已测定出经常饲喂时不宜超过的安全量和相应的饲喂方法。
& m$ }% L4 J; C4 b3 x收稿口期.2006-05-29
3 Q# y8 V) f# A! y6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