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suny 于 2014-9-3 10:35 编辑 9 W$ @% A& f! w" h4 w9 d$ H
6 V9 V8 }' H4 k
中国饲养优良西方蜜蜂蜂种介绍
; z; U, }& D) n9 w( ~/ T* ?& ]
喀(阡)黑环系蜜蜂 一、品种形成与分布 喀(阡)黑环系蜜蜂是由吉林蜜蜂研究所经多年选育研究而成,1991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该研究应用现代蜜蜂育种技术,经三个阶段选育而成。本成果应用以来,共向全国30个省市推广良种蜂王2万余只,成为我国当前养蜂生产中的主要当家蜂种之一。
喀(阡)黑环系蜜蜂
二、形态特征 蜂王黑色并有棕褐色环带,工蜂、雄蜂均为黑色。个体比欧洲黑蜂略小,腹部细长。吻长6.25~6.60mm,平均6.45mm;肘脉指数2.19~3.23,平均2.61;第四背板突间距4.34一4.64mm,平均4.50mm,跗节指数53.49~61.3%,平均57.33%,前翅长9.07~9.44mm,平均9.29mm,前翅宽3.17~3.37mm,平均3.26mm。工蜂体长12~14mm,蜂王体长16~18mm,雄蜂体长14~16mm。 三、生长发育 1、喀(阡)黑环系蜜蜂三型蜂发育天数 蜂王 工蜂 雄蜂 卵期: 3 3 3 幼虫期: 5.5 6 6.5 蛹期: 7.5 12 14.5 从卵到成蜂需要发育天数:16 21 24 2、三型蜂平均体长 工蜂体长 12mm~14mm;蜂王体长 16mm~18mm;雄蜂体长14mm~16mm。 四、生物学特性 黑环系蜜蜂适应性较强,消耗低于国内任何蜂种,纯度高达94%,既能利用大宗蜜源,又善于采集零星蜜源,适合南北方各地饲养。抗病力强,对白垩病抵抗能力尤为突出。越冬性能优良,节省饲料。 五、生产性能 同等条件下,喀(阡)黑环系蜂群产蜜量比本地意蜂增加20.3%,在一个椴树花期,强群可产成熟蜜70~80kg,丰年产量可达100kg以上。王浆产量比意蜂低,蜜源丰富时群框可达35一50g;蜂胶生产能力一般。越冬群势削弱率比意蜂低18.6%,越冬饲料消耗量降低13.7%。黑环系杂交种繁殖力比本地意蜂提高13.3%,产蜜量增加46.8%,产王浆量增加32.2%,越冬群势削弱率降低15.5%,越冬饲料消耗量降低32.9%。 六、利用与评价 经多年推广、试验观察喀(阡)黑环系蜜蜂纯度高,适应性强,抗逆性好,抗白垩病能力突出,采集能力强,与其它品种杂交后能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该品种越冬死亡率低,节约饲料,是当前养蜂生产中应用的优良蜂种之一。但维持群势能力不如意蜂,流蜜初期较凶。
5 }( E E$ u/ l) ]0 b+ |
2 k% G' f( v: W R* h
+ e, Y; |$ u8 F9 C1 t2 @
松丹1号双交种蜜蜂 一、品种的形成与分布 松丹双交种蜜蜂是由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经多年选育研究而成。荣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研究始于1982年,在繁育过程中,先后选择C、D、R、H四个近交系,其纯度分别为85.9%、94%、73.4%、82.6%,组配成C·D×R·H(松丹1号)、R·H×C·D(松丹2号)。自1993年以来,先后推广到全国30个省市,已成为我国养蜂生产中的主要当家蜂种之一。
松丹1号双交种蜜蜂
二、形态特征 蜂王为黑色,腹部背板有棕色环带,雄蜂黑色,工蜂花色,少数为黑色。平均初生重125毫克,吻长6.52mm,第3~4背4.85mm,肘脉指数2.17,跗节指数57.04%。 三、生长发育 1.三型蜂的发育期 蜂王 工蜂 雄蜂 卵期: 3 3 3 幼虫期: 5.5 6 6.5 蛹期: 7.5 12 14.5 从卵到成蜂需要发育天数: 16 21 24 2.三型蜂平均体长 工蜂平均体长12mm~13mm;蜂王体长16mm~18mm;雄蜂体长14mm~16mm。 四、生物学特性 松丹双交种蜜蜂繁殖力强,能维持较大群势,适合南北方各地饲养,既能利用大宗蜜源,又善于采集零星蜜源,可兼顾生产蜂蜜、王浆、花粉、雄蜂蛹等多种蜂产品,是当前国内较为优良的双交种蜜蜂。抗病力强,越冬群势削弱率低,饲料消耗少。 五、生产性能 在同等条件下,松丹1号双交种蜜蜂繁殖力比意蜂提高17.2%,产蜜量增加70.8%,产王浆量增加14.4%,越冬群势削弱率降低11.9%,越冬饲料消耗量降低23.7%;松丹2号双交种蜜蜂繁殖力比意蜂提高24.5%,产蜜量增加54.4%,产王浆量增加23.7%,越冬群势削弱率降低5%,越冬饲料消耗量降低14.9%。 6 p" v* K! ^/ {9 d5 |1 l
# Q1 w" T& b- _) Y% `( p) I
喀尔巴阡蜂 一、品种形成与分布 喀尔巴阡蜂,简称喀蜂[K(r)],原为罗马尼亚本地蜂,它是在欧洲西南部特殊的气候、地理和蜜源条件下形成的一个单独的喀尔巴阡体系,1978年引进我国。现在已被广泛利用,是良好的蜜蜂育种素材。吉林蜜蜂研究所现推广的是2003年从罗马尼亚新引进蜂王。
喀尔巴阡蜂
7 p; [; n, K2 A4 W6 n" ^, ]2 q
二、形态特征 蜂王黑褐色,腹部背板有深棕色环带,2~4背板尤为明显,身体细长,雄蜂黑色,工蜂黑色,腹部背板有棕色斑。
& S4 ?' g. M: p9 Y0 j% O三、生长发育 1、喀尔巴阡蜜蜂三型蜂发育天数 蜂王 工蜂 雄蜂 卵期: 3 3 3 幼虫期: 5.5 6 6.5 蛹期: 7.5 12 14.5 从卵到成蜂需要发育天数: 16 21 24
$ ^! O* p& e# V. o四、生物学特性 喀尔巴阡蜂对外界敏感,育虫节律陡,蜜粉源丰富时蜂王产卵旺盛,蜂群繁殖较快,蜜粉源缺乏时降低繁殖减少活动,善于保存实力;子脾面积大,密实度高达95%以上,育子成蜂率高;分蜂性低于喀尼鄂拉蜂(较弱),善于利用零散蜜源,也能利用大宗蜜源;耐寒,越冬安全;节省饲料,定向力强,不易迷巢,不爱作盗,抗螨抗白垩病;蜜粉源条件差的情况下繁殖缓慢,不耐热,流蜜初期比较暴躁,蜜房封盖为“中间型”。同意蜂或高加索蜂杂交后能够产生明显的杂种优势。
3 @& z+ }4 t8 v' ?6 B! ^8 E2 y
0 ]; l6 Z/ E4 P1 v( G5 f2 |0 @2 r7 M6 r$ m2 l2 M; K
卡尼鄂拉蜂 一、产地与分布 又名卡尼阿兰蜂,简称卡蜂,原产于巴尔干半岛北部的多瑙河流域,包括奥地利南部、南斯拉夫、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希腊北部。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第一次引进少量卡尼鄂拉蜂试养,后被杂交;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又从奥地利、联邦德国、南斯拉夫等国引入了几批卡尼鄂拉蜂王,其原种现仅保存于吉林、北京等少数科研单位,其后代则通过推广,普及到全国绝大多数省市政,在中国的养蜂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0年,吉林蜜蜂研究所又从德国引进抗螨力较强的新品种,在使用过程中,经济效益明显。
卡尼鄂拉蜂
二、品种形成 我国饲养的卡蜂,按其来源可分为奥卡、南卡等品系。奥卡即奥地利卡蜂的简称,原产于奥地利,20世纪70年代从联邦德国引进;南卡是20世纪70年代从南斯拉夫引进的卡蜂;经过几十年的选育、驯化,卡蜂及其杂交种已经成为我国养蜂生产中的重要品种之一。 三、形态特征 个体大小和体形与意大利蜂相似。腹部细长,几丁质黑色;有些个体第2和第3腹节背板上有棕色斑,少数个体具棕红色环带;第4腹节背板上的绒毛带宽度0.80mm~1.00mm(平均0.90mm),绒毛密集;第5腹节背板上的覆毛长度0.20mm~0.40mm(平均0.30mm);喙长6.40mm~6.80mm(平均6.60mm);肘脉指数1.80~5.50(平均2.70)。蜂王棕黑色,少数蜂王腹节背板上具棕色斑或棕红色环带。雄蜂黑色或灰褐色。工蜂绒毛多呈棕灰色。 四、生物学特性 卡尼鄂拉蜂采集力很强,善于利用零星蜜源,采集花粉能力比意蜂差。产卵力较弱,气候、蜜源等自然条件对育虫节律影响明显。早春外界出现花粉时便开始育虫,繁殖快;夏季只有在蜜粉充足的情况下才保持一定面积的育虫期;晚秋育虫量和群势急剧下降,很难保持强群越冬。分蜂性强,不易维持强群,但通过选育可以改变,蜜源条件不良时很少发生饥饿现象。性情较温驯,不怕光,开箱检查时较温驯。定向力强,不易迷巢,很少作盗。较少采集树胶,在纬度较高地区越冬性能良好。在原产地几乎未发生过幼虫病。蜜房封盖为干型。 五、生产性能 卡尼鄂拉蜂产蜜力强,在群势相同的情况下,其产蜜量高于意大利蜂20%~30%,是较理想的生产蜂蜜的蜂种。产浆能力较弱,不宜用其进行王浆生产。和其它蜂种杂交后,可表现出较显著的杂交优势,产卵力、哺育力和采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收到很好的增产效果。蜜房为干型,可生产洁白美观的巢蜜。 六、利用与评价 卡尼鄂拉蜂采集力很强,生产王浆、花粉能力较差。分蜂性强,不易维持强群,节约饲料,性情较温驯,不怕光,定向力强,不易迷巢,很少作盗,抗病力强,与意蜂杂交后能够产生强的杂种优势。 高加索蜂 一、品种 高加索蜜蜂在分类学上属于蜜蜂科,蜜蜂亚科,蜜蜂属,西方蜜蜂种。
高加索蜂
二、形态特征 1.蜂王:腹部背板有黑色和褐色环节两种,绒毛灰色。 2.雄蜂:腹部背板黑色,胸部绒毛黑灰色,个体粗壮。 3.工蜂:个体大小、体形与卡尼鄂拉蜜蜂相似。腹部背板黑色,第1、2背板有棕黄色斑。吻长6.7mm(6.5~7.2mm),第3、4背板总长4.64mm(4.50~4.78mm),肘脉指数2.1(1.8~2.39),跗节指数58.23(54.02~62.44)。 三、生物学特性 春季育虫节律平缓,蜂群发展较慢,夏季产育能力较强,分蜂性较弱,维持较大群势,在炎热季节可保持较大面积子脾。性情温驯,不怕光,开箱检查时比较安静。采集能力强,善于采集深花冠蜜源植物,既能利用大宗蜜源,也能利用零散蜜源。善于采集树胶,造脾能力较强。秋季对外界条件变化敏感度低,断子晚,工蜂活动频繁,容易秋衰。耐寒能力较强,越冬性能优于意大利蜜蜂,但低于卡尼鄂拉蜂。定向能力差,易迷巢,盗性强。易感染孢子虫病,易患甘露蜜中毒。蜜房封盖为"中间型"。 四、 生产力 产蜜量(同等群势情况下)高于意大利蜂,正常年在椴树蜜期15框蜂的群势,群产蜂蜜60~100kg;产王浆量低于意大利蜂,在我省气候、蜜源条件下群产王浆0.5~1.0kg;产花粉量低于意大利蜂,群产花粉2~3kg。高加索蜂和意大利蜂、卡尼鄂拉蜂、喀尔巴阡蜂等杂交后,可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3 J2 ?/ f* ?3 b! z& T8 k
) r4 z2 {1 {' [& i V% f$ X
9 W3 Z% z1 i( D8 ^
美意蜜蜂 一、品种 美意蜜蜂属蜜蜂科,蜜蜂属,西方蜜蜂种,美国意蜂品系。
美意蜜蜂
二、形态特征 1 蜂王:有黑、黄两种体色。 2 雄蜂:腹部背板为金黄色,有黑色斑;毛淡黄色。 3 工蜂:腹部背板第2~5节为黄色,后缘有黑色带,尾节黑色;毛淡黄色,体长12~14mm,吻长6.2~6.7mm,肘脉指数2.3(2.1~2.8)。 三、生物学特性 蜂王产卵力很强,春季育虫早,蜂群发展平稳,夏季群势强。善于利用流蜜时间较长的大宗蜜源,利用零散蜜源的能力较差,低于卡蜂。分蜂性弱于卡蜂,维持群势大于卡蜂。耐寒及越冬性能较强。饲料消耗多于卡蜂,略少于其它意蜂品系。泌蜡能力较强,造脾较快。采集蜂胶较多。蜜房封盖属于中间型。盗性较强。 四、生产力 产蜜量低于卡蜂,在正常椴树蜜期15框蜂的群势,群产40~80公斤,产王浆量高于卡蜂,在我省气候和蜜源条件下群产0.5~1.2公斤,群产花粉3~5公斤。 3 X- J: N" U' ?/ e/ a2 f! T: d( f" y0 z
" ~. J; Z5 i( A0 ~
. A# j# C" d1 z; A, i3 h5 w3 Z" ~$ d7 M. F0 M. q, k; j# `! G
$ m) F, B5 x3 ^# r- G: H7 y$ D
7 e# J0 ^6 T. v, \% Z7 f东北黑蜂 一、品种 东北黑蜂属于蜜蜂科,蜜蜂属,西方蜜蜂种。- l) B8 r% ^& z9 A0 `
二、形态特征 1 蜂王:体色分两种,一种腹部背板为黑色;另一种第2、3节背板有褐色环带。
东北黑蜂
2 雄蜂:腹部背板为黑色,毛深褐色至黑色。 3 工蜂:腹部背板为黑色,有的在2~3节背板有小褐色斑,毛棕黑色;体长12~13mm,比意蜂稍小;吻长6.2~6.7mm;肘脉指数2.1(2.0~2.2)。 三、生物学特性 蜂王产卵力强,春季群势发展较快,主要流蜜期压缩产卵圈;善于采集流蜜量大的蜜源,能利用零散蜜源;分蜂性较弱;耐寒性很强;饲料消耗较少;泌蜡造脾力一般;采集蜂胶很多;蜜封盖为中间型;性情温和,提出巢脾时蜜蜂较安静;盗性较弱。 四、生产力 产蜜量高于意蜂,在正常年椴树蜜期15框蜂的群势,群产50~110公斤;产王浆量低于意蜂,在我省气候和蜜源条件下群产0.3~1.0公斤;产花粉量同于意蜂,群产3~5公斤,与意蜂杂交后生产力优于意蜂。 , h* V9 w, F9 @7 _' F
. h5 C; J( ~3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