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凡事认真 于 2015-3-13 11:46 编辑 * X6 V" L6 D8 q( K- y5 e
7 d7 C; [& j, G" U8 l7 p
* {6 p* `$ B4 O9 G, @ 中囊病爆发的原因及防治 中囊病每隔数年要爆发一次,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疾病流行时,蜂群损失巨大。等蜂群经过数年恢复、发展,形成一定饲养规模后(20~60群左右),又会再次爆发,造成巨大损失。如此的恶性循环,严重挫伤了蜂农饲养中蜂的积极性。有些蜂场甚至就此一蹶不振,给进一步发展中蜂饲养带来重重困难。
2 G, W+ a6 \" [" N; L2 { 本人虽然养蜂才10多年,但也看到了周围养蜂的师傅碰到中囊流行期确实都是呈周期性的。本人一个晚叔养蜂,从一群经过10多年发展到20群,但在那年(1998年)中囊爆发,全军覆灭。我晚叔的蜂场灭亡几年后,我从附近1公里外一养蜂数十年的师傅手里买了一群中蜂,过了两年发展到几群时(2008年),与1公里外卖蜂群给我的蜂场同时爆发中囊而灭亡(老师傅的蜂群还剩一群)。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不一一例举了。- B# e+ b: G0 D+ R
根据以上实际情况,我经过认真思考后认为,中囊的产生原因主要是以下2个。
, S: l7 }4 Z" m2 x( J% m; u) @ 一是我地中蜂饲养技术落后。我地饲养中蜂都是老农民,都是原始的方法,虽然能用活框饲养,但没有一个能应用人工育王的,都是沿用自然分蜂或利用自然王台进行人工分蜂。因此,蜂群优劣并存,不抗病的蜂群未被淘汰进而大量繁衍,易感蜂群大量增加,易造成中囊病大面积流行。
2 F1 v/ f# j( K 二是都是定地饲养中蜂,就地繁殖,从不与外地蜂种进行交换。中蜂繁殖实际上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闭锁繁育,由一群或几群,经几年繁殖积累到几十群。由于近亲繁殖,蜂群有害的隐性基因逐步纯合(其中也包括对中囊病的易感基因在内),个体抗病力减弱。* o* u" o# I+ G( D3 b/ s
当各个蜂场蜂群数量较少的时候(例如经过中囊病重大流行打击后),各蜂场蜂群之间相互干扰较小。此时如发生中囊病,也只是呈点或点片局部发生。随着蜂群数量逐渐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各场蜂群的采集范围相互交接、涵盖有盗蜂、迷巢蜂等发生,一旦外部气候条件适宜,就会造成中囊病的大流行。
3 \$ c/ u( R" `7 I+ u 目前对中囊病尚无特效药物,要彻底控制中囊病的危害,一是要大力推广人工选种育王,二是提倡定期自外地引进与本地蜂群血缘关系较远的同一蜂种,或生产性能更好,对中囊病抵抗能力更强的蜂种改良当地中蜂。% V6 k/ X8 ]( K( ?& i j+ M4 I% [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首次爆发中囊病以来,经过多年的适应和淘汰,不同地区中蜂对中囊病的抗性已有明显分化。例如广东、福建等地的中蜂,对中囊病的抗性就比贵州省的中蜂强。这是因为广东、福建的中蜂饲养技术水平、人工育王的普及率高。由于自然选择及人工选育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地区不断淘汰不抗病蜂群,地方种群的抗病性得到提高。而我省中蜂大多仍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与上述地区中蜂在抗性上已出现明显的差异。广东昆虫研究所曾几次到贵州省引种,评价均是:贵州中蜂群势强,个体大,但不抗中囊病,很难在该地站住脚。由此不难看出大力推广人工育王在防治中囊病中的重要性。
4 D5 C( s9 j4 J9 U 总之任何瘟疫都只对老弱病残的有效,如果我们时时人为淘汰劣质蜂种,任何细菌病毒都奈何不了。
+ i; ]! r1 i# X3 k/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