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下面的这个报道说马蜂的毒素是主要为碱性毒素,处理碱性毒素需用弱酸性物质进行中和处理,' s; d& o" N1 D; D
被蜜蜂蜇伤,伤口则会呈红色,是因其毒素为弱酸性,需用碱性物质对伤口进行中合毒素处理,比如肥皂。不知道这说法对不对,
" W t7 t8 {, T, o" q3 A
" g; x) m' { a. q# z0 C: n" N+ |10月26日中午,重医附属永川医院接诊了一位全身100处被马蜂蜇伤的病人。+ A6 a+ H% S4 h% G2 K- G$ P: a
5 t' q5 V5 h {$ X- S$ g1 G
入院后,经医生紧急救治,医院两女护士挤奶救人该患者病情好转。然而,始料不及的是,前天下午5点,男子病情突然恶化,因多器官功能障碍,引发过敏性休克于10月26日晚9点,不幸离世。
8 \, G6 n! g; @* ?) I( ^
7 h' [" j. P7 E0 ~' b& j' b男子被马蜂蜇了100多处
3 Y6 H% H! x) a7 u \
+ P! F" A3 |- J, ~ `据医院肾病风湿科主治医师黎洋介绍,该患者入院后,情况已十分危急,全身不下100处伤口。伤口呈黑色,全身皮肤发红,呼吸困难。# U) P: }+ \$ S0 ^: J" b0 {/ B
/ T$ N6 B4 M0 b, L8 B0 v9 {1 W* j
“血压等多项指标都检测不出来。” 据悉,患者李梁(化名)今年30多岁,来自大足区邮亭镇。李梁在山上砍柴时,踩中了草丛中的马蜂窝。不料,顿时群蜂乱舞,追着李梁满山跑。
% t A" ]; P% ^( k
D0 @- D( S) z' s% ~“患者当时已神志不清,身体不住颤抖。”值班护士长告诉记者,在对患者皮肤进行大面积清创处理等紧急措施后,患者情况仍十分危急。# q7 G% m7 o8 G5 D( ?; D
. J& T9 L0 @% Q9 r9 }之前,医院有多次接诊被马蜂蜇伤病人的经验。对于这类危重病人,主治医生黎洋决定对其伤口采用人奶为其进行局部涂抹,再进行其他处理和救治。1 t) F) X3 C! R0 W# D; f
. z/ m$ B. t0 s& N9 i- C; J
肾病风湿科的医护人员们赶紧着手寻找人奶。“我还在哺乳期,就用我的吧。”护士黄清是患者的护理人员,得知这一情况后,正好处于哺乳期的她,决定用自己的奶水对患者伤口进行涂抹。1 l c! s, l1 h; { ^5 W6 q
4 Z! X6 X8 Z( F& m7 X* }, p8 F7 H! }3 |
伤情过重最终不幸离世* D( ^5 V5 b0 l6 ~8 S2 x( b$ L; a
5 F$ h, S- U0 q+ c5 h( j
主治医生黎洋表示,医院以前也遇到过类似病患,运用母乳后效果非常好。得知值班护士愿意提供奶水后,黎洋当机立断:“好,快去准备!”然而,黄清护士哺乳期已经有一段时间,奶水不是特别充足。
% ~% |8 |' r8 v9 p: K! Q' L8 ^% H# T3 S) X0 @5 A$ p* {$ ?
这时医院另一位同在哺乳期的护士,也表示愿意提供奶水救急。“我们马上就到值班室去采集奶水。“当时,黄清和同事二人在更衣室,工作服都没来得及换,两人合起来挤了一杯乳汁。5 ?) a; _" u/ `2 ~* [: n
9 M, h- g" x3 q0 K& k
采集完后,医生立刻对患者伤口进行了涂抹。“我下午护理病人时,发现伤口都已经没那么肿,病痛也减轻了。”黄清回忆,患者当时的情况已有所好转。5 z& x7 |* ?+ Z% l; w$ R: U5 S' l- ~2 c
& [9 J" Y* `: O3 _ a6 t9 P
“谁知后来就不行了。”下午5点45分,李梁病情再次恶化,呼吸急促,6点55分患者被送进ICU紧急抢救。* G4 I' O/ s9 U; S H$ R0 ?
. t8 p7 w: o" Z. D2 A9 m* @
遗憾的是,由于伤情过重,经紧急抢救,医生发现患者心率骤降,瞳孔散大未缩小,不能扪及大动脉脉动,患者于26日晚上9点25分去世。
5 U2 }& ^' C' Q1 a/ a7 m+ h
( P& o' `5 [; V$ J初乳免疫蛋白具抗毒素作用) @; a# i1 h: E0 R' D
' G F$ q! B6 Q f$ P“实在是太遗憾了。”护士黄清说。“医生、护士已经尽全力救治,但还是没能留住患者生命。”4 ~- q) P' x1 z' D4 I9 C
. a* u! \2 V9 z“医院采用母乳涂抹患者伤口,具备科学依据。”重医附属永川医院肾病风湿科主任张剑彬表示,之所以马蜂蜇过的伤口会呈黑色,是因马蜂毒素主要为碱性毒素,处理碱性毒素需用弱酸性物质进行中和处理。而母乳,尤其是初乳含有免疫球蛋白,具有抗毒素和抗感染的作用,可以中和马蜂毒素,止痛消肿。' R+ @" [1 ]1 Y3 M: l
( y# T# a) `$ Z* @* U6 z, u“但在没有人奶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弱酸的物质代替。”张剑彬介绍,例如白醋或食醋等都可对伤口进行涂抹处理。但如果是被蜜蜂蜇伤,伤口则会呈红色,是因其毒素为弱酸性,需用碱性物质对伤口进行中合毒素处理,比如肥皂。
; R" S% w3 B3 H9 v5 }! c2 R9 E" E4 Y) f4 @0 x
据悉,目前天气渐冷,老蜂回巢正是马蜂出动的高峰期。在半个月时间内,医院就接诊了多位被马蜂蜇伤的病人。
8 \! Y8 n' k+ A& m# {4 u, }. u' k! t& ]. c* L2 v9 u$ C) {1 x+ B
在此,本报提醒广大市民,户外活动的时,一定要做好必要防护,外出活动时尽量不要穿深颜色衣服,或喷洒味道过重的香水。 文图/本报记者 敖一航' }0 A0 g8 G2 a2 `/ e8 H
9 [- f% s8 d. F% A; x' _$ D
15-20℃ 蜂群躁动容易攻击人躲野蜂不要顺风跑) x1 ]6 ?" a$ v+ ~% D
) b# G: D' q7 v8 b& x. P重庆市消防总队相关人士提醒,大家在户外时,应谨防被野蜂蜇伤,更不要有意招惹野蜂,“乱捅马蜂窝”的行为,比起偶然被一只野蜂蜇伤、引起蜂群的攻击将更难以对付。% b" Z* P: b4 S( n4 i9 r
7 [3 q$ ?9 Q9 g/ w4 Y& m
若遭遇蜂群,应该怎么保护自己?正确的做法是用衣物及随身物品保护好头、颈、手等部位并原地趴下,一旦人的体味被地面的味道所遮盖,野蜂长时间找不到目标便会自动散去。若一定要逃跑,千万不要顺风逃跑。
! _2 s1 o7 a* }6 U5 o0 g, I4 V" x) I* d: D0 \
被蜇后切勿挤压伤口“秋季是马蜂活跃的季节。”有医生表示,温度是马蜂频繁出没的原因之一。每当户外温度达到15-20℃时,蜂群会显得躁动,处于活跃期,对人具有很强的攻击性,每年秋季,被野蜂蜇伤的市民均会有所增加。一般当气温下滑至10℃以内,马蜂才会不再出没。! f8 l# v2 Q, e
5 ^9 q7 F: {5 t/ E' F# | ~2 s( m; r当被马蜂蜇30处以上,人体容易发生肾脏功能损害,蜇50-70下,就可能致人病危。! x% U( L: O% t5 j8 \
; S6 _4 f. _" y0 s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被野蜂严重蜇伤时,千万不要挤压伤口,以免毒液扩散,可以用拔火罐、吸奶器等吸出毒汁,减少毒素的吸收。一旦肿痛、头晕等不适症状严重时,要及时就医。; _5 f( u' {. z5 S/ d# f k! i2 r
( i" j' M8 p* x1 ^7 R3 T马蜂对黄色特别敏感7 z8 J+ v2 d: D/ |, C
1 {7 w j. L" \/ M重庆师范大学副教授李廷景说,人一旦离马蜂巢只有20到50米,就会有马蜂在头上盘旋,“这时如果挥手拍打或用物体攻击它们,很可能引起它们群起而攻之。”0 E. [0 d& ?' I- ?" K, B
* w" {4 q& L0 o! i% | Z此外,马蜂对黄色特别敏感。市民外出还要尽量避免使用香气很浓的化妆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