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介王介台要防“李鬼”挡道 % t6 D8 `- p7 i9 O/ _- u
蔡呈贵 微信号ccg13970377358
, ~8 I, `2 z8 V* V% X- L" [& R" b7 j' U) ]7 {, Y- |
蜂王是蜜蜂群体中唯一能正常产卵的母蜂。通常每个蜂群只有1只。它在蜂群中的寿命一般是3~5年。由于其生殖率逐年下降,养蜂人常常利用其生育旺期,一年一换王或半年一换王,及时将其人工淘汰。去年5月中旬,我朋友1箱中蜂不慎失王。) G9 g+ r; q1 N* l j
6月初,蜂群已失王近半月,奇怪的是蜂群未出现工蜂产卵现象。2次向该群介绍王台均在不同天数内被毁,3次用以往行之有效洒水、沾糖等介王法介王均被围杀。蜂群因长期无子,工蜂消极怠工,情绪低落,群势急剧下降。朋友向我请教对策,我作如下指导—— S2 @$ j& e ^2 C
一.现象分析' F' u0 V$ b1 I- X% \3 A/ V
蜂群内若出现这类情形,可以肯定地说:该蜂群内不是失王,而是该蜂群内有行踪敏捷的劣质小蜂王。——它们发育不良, “占着茅坑不拉屎”。既不产卵也不“让位”。从理论上讲,具有单王习性的蜜蜂蜂群是经过漫长岁月的生存考验,严酷的自然遴选,才进化到今天这种能适应自然环境的高级生态形式。一个蜂群只有在蜂王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出现毁除介绍进来的王台,咬杀介入该群的其它蜂王,而表现出强烈单王独存的排异性。% K5 d& m) R- h7 O! A
二.寻找原因/ s! z7 H9 G# X/ }* l4 r
那么具有上述毁台且咬杀介入该群内蜂王的蜂群其群内的劣质小蜂王是那里来的呢?为什么难以找到它的身影呢?群势较强的蜂群失王后,只要蜂群内脾上有卵或幼虫,工蜂会很快在巢脾上造出许多急造王台。因此,当群内蜜蜂密度大,介绍新蜂王前须清除急造王台。如果那些在巢脾边角及缝隙里的小王台没有被清除,将会发育成如工蜂般大小的劣质蜂王。值得注意的是:有时,产卵工蜂由于享受到蜂王的“吃浆”待遇,也会发育成假蜂王。它们行动敏捷迅速,总喜欢躲藏在隐蔽处而难以被养蜂者发现。如果体色再与工蜂相似,寻找起来就更加困难;如果养蜂者走马观花地检查,根本就发现不了它们。( ?+ q# W7 Q' s/ d* P3 T
三.对策办法$ z/ ^5 d7 w, r1 {* s! n5 q
只有在工蜂大量外出采集、脾上蜜蜂变稀时,在光亮处举脾,逐脾逐面逐行细查才能发现它“鬼”一样窜来窜去的踪迹,才能有幸看到它那瘦小但貌似蜂王者的尊容,在大热天处女王常在边脾逗留。当受到振动惊扰时,它会迅速奔跑躲避钻入重叠脾、工蜂密集处或脾上缝隙处藏匿,只要我们遵循蜂群单王习性的理论,坚定不移多人多遍细细排查,定会找到毁台、杀王的罪魁祸首。假蜂王的腹部较深颜色还是与工蜂有细微差别。
! D+ B5 B$ K& y在蜂群未查找出劣质小蜂王前,应向该群提入不带蜂的卵脾或幼虫脾,以防止群势下降和继后发生的工蜂产卵现象,从而步入更为棘手的绝境。判断此类蜂群中是否存在劣质蜂王的方法是:如果你在该群加入卵脾或幼虫脾后,仍不见群内改造成的急造王台或虽有工蜂房改造成急造王台但又被咬毁的现象,那么,就可以断定该群有劣质小蜂王存在。这种投石问路的方法是检验蜂群内是否有小蜂王存在的试金石。前年,我的16号箱发现一只假蜂王后,我2次用书夹式王笼将其逮住,由于其身材瘦小2次均从笼中逃脱,不久又回到箱中蜂群中。第3次用手逮住它后立即将其处死,我才介台成功。
- m1 K. |( `9 k3 d* Z' z总之,只要养蜂者细心留意,并遵循蜜蜂习性动脑筋科学处置,对症下药,无子多次毁台杀王现象并不难解决。+ `5 ^4 @" O3 U)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