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2 11: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舂陵蜂少 于 2017-7-2 11:47 编辑 # u( A- A9 w1 S" q7 F0 @
" P+ Z, M. |' S! k3 L" Z今天更新:
. Q7 f! x" C" i& N" H; _2 Q 说明:本人所有观点和看法,均的是个人理解,片面之词,受地区和个人水品所限,不具有代表性,仅供蜂友们参考。
( { U0 Z/ @( o" k 先说下对中蜂总的认识:我认为中蜂是一群有其固有行为特点和发展轨迹的生物体。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引导,让其在自己固有的发展轨迹中运动。弱群有弱群的固有行为,强群有强群的固有行为,流蜜期有流蜜期的固有行为,枯蜜期有枯蜜期的固有行为,等等。人为只能引导,任何企图改变的行为,其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比方说在分蜂具有季节性,我地在清明前后,无论是强弱均会起台,人为压制收效甚微,麻烦费事,那么分蜂的最佳时机就是在这段时间。
! v3 x: P% d& z# i) P 关于蜂箱和巢框式制的认识和理解
6 `$ s& n0 d3 }# z& t 蜂箱是蜂群的外壳,它不单单只是一个蜂群生活休息的地方,它是蜂群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凡是把蜂群和蜂箱割裂开来看待的,都是错误的。没有蜂箱的蜂团,我不人为它是一群蜂,只是只一个蜂团。随时可能灭亡。蜂箱的大小和材质以及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蜂群的群势、健羸、情绪、命运。有人说到明巢蜂,明巢蜂是个别现象,并且只能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你让它过个三伏天试试,非死即逃。/ T) A+ R) R1 G, @5 u
养中蜂,我试过很多蜂箱,从材质到大小。从樟树板子到泡沫板子,从格子箱到大到离谱的超级大的箱子。各位可以看看我以前的帖子,就可以看得出来。总的来说:从空间上来说是宜大不宜小;从形式上来说是宜高不宜矮;从材质上来看是宜天然不宜人工。
& Y" Z7 h/ P1 H5 A% I" s/ P% O 无论是从书上还是我们观察所得,中蜂群势可变范围很大,随空间和环境的优劣而改变。中蜂的抗逆性很强,百十来只蜂的蛋群,亦能复壮发展起来。, K& d2 r7 \/ ?- Q" g2 @; D
而我认为决定正常蜂群群势大小的关键因素是蜂箱的大小,很多蜂友会有体验,蜂箱还有很大空间但是群势就是上不来,超过一定脾数就分蜂。其中的原因就在于箱和脾的大小不匹配,同样容积的蜂箱,矮胖的箱子,高壮的箱子,群势区别很大,我试验过很多蜂箱,曾今用樟树匾做了一个很大的蜂箱,自己做的大框,相比之下,比其他用标准蜂箱的群势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从中而发现问题的所在。纵观大群势的蜂群,比如仓蜂、柜子蜂等,它们在空间和脾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空间高大脾面亦高大。) p' E) V" A' N9 q
反观目前所使用的主流蜂箱,一般均是矮胖的箱型,上层储密,中层储粉,下层为子,扁平的箱,扁平的框造就了扁平的存储特点,这就违背了中蜂的固有行为特性,中蜂行为特性是自成圆形,中间圆圈是子,子圈外围是粉圈,粉圈外上部是蜜。扁平的箱子蜜粉的存储不但压缩改变了子圈的分布特点而且也挤占了子圈的空间。
! G+ R: _% q( T0 F* F 回过头来再来谈谈高窄的箱,不难发现,高窄也仅仅只满足了中蜂的部分特点,那就是高,但是由于其脾面太窄而限制了子圈的大小,蜂王的固有行为是跑路产卵,蜂王产卵少只因为跑路多。
* S, D) `9 | r3 n 那么如何在箱的形态上兼顾二者,我的实践和摸索告诉我,从实际操作,使用方便,易于购得,改造简单,形制统一等等多方面和角度的统筹兼顾上,我感觉使用意标箱是比较满意的,意标箱是典型的扁平结构,改变结构就只能加高,就目前使用的效果上看,还算可以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的帖子:我的中蜂和蜂箱大图一贴,看看效果。
4 n* }$ {# {/ o; }/ E/ a# @) ~ 具体的改造方法是:一套标准箱底箱加继箱,从继箱裁下一节6公分高,加接再底箱上作为巢箱,剩下的部分作为继箱。总共为一个整套的标准箱。框的高度为巢箱:长x高:49x29;继箱为:49x19。* U5 H7 q* \; P; j4 u
那么是不是适合其他地区呢?是不固定的呢?我认为还是各地不同吧。所相同的是什么呢?蜂箱的构造要坚固,形式要统一,方便操作。此外蜂箱严密很重要,有的蜂友很纠结于是否要开气窗,是否要加沙盖,我个人认为中蜂没别要开气窗,并且也不适合使用开了气窗的大盖。相比较之下,你会发现越夏蜂箱的严密覆布严密的蜂群更安静,退蜂少。我做过实验,开了气窗的蜂群退蜂很快。有条件可以再箱子周围钉一圈木条,这样做的好处是箱盖和箱体的结合会更好,且可以兼顾透气。。
& g) J5 c, \0 {6 M) I$ Z% n3 O 未完待续。。。。。。。6 S8 R4 N$ H3 r3 j/ b: N
下次讲讲管理和蜂王工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