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皖南风 于 2010-6-28 13:48 编辑
/ Q7 {: c5 M! R# t" N+ F! |" h: _$ ]: F! x% t
一九七零年,二十刚出头的我初为人父,在家乡村党支部任书记。
" [. q. ^! A: E* b3 Q) i
7 K6 y! ^& I5 D' U$ w' z% h1 h 在那狠抓阶级斗争和农业学大寨的年代,辛辛苦苦一年下来,工资还不足二百元。微薄的工资维持八口之家的生活开销,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8 V* k$ |; B% b7 _/ H, h) B3 v. |2 R' V0 z S
记得那是一个油菜花开的季节,一天下午,听垸下一位长者讲,林家冲一棵老板栗树上来了一群家蜂。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出于好奇,我连夜就带上手电筒,独自一人来到离家两华里的林家冲。果然,我在一棵上百岁树龄的老板栗树上,发现了一个空洞的树心,那群蜜蜂就住在洞里,我随手拧了一个草把堵住了洞口。
& [' E) G' J4 c, h
# d! _; I" W! @+ @% U4 W* R. o 晚上回到家中,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心想,用什么办法将它们弄得回来呢?当时我对蜜蜂的习性一无所知,思来想去,只有自己想一些土办法。第二天一大早,我带上铁窗纱、手摇钻、香烟等工具赶到了板栗树下。我首先将铁窗纱做成球状,然后取出堵口的草把,口对口地将球状窗纱口牢牢地钉在蜜蜂进出口上,这样,蜜蜂出来就直接进入了纱球之中。再在出口的底部用摇钻钻一个小洞,尔后通过小洞送烟到蜂穴中,一口两口,九分钱一包红花牌香烟抽了一大半,洞中的蜜蜂开始慢慢地从洞口出来。渐渐地,纱球中蜜蜂越集越多,有少数舍不得离开蜂穴的顽固份子,我就用木棍在空洞的下方使劲地捶。两个小时之后,估计蜜蜂飞出来约百分之九十,我再也没有等待的耐心了,扎紧纱球口,将蜜蜂取下来吊在另一棵树桩上。1 H7 \: b( U! c7 c
" I# G0 [; p8 N" U" f1 y4 k$ y 休息片刻,我用斧头劈开朽木,只见巢脾摆列整齐。少量蜜蜂大概由于烟熏昏了头,没有象传说中的张牙舞爪。于是,我用水果刀将它全部割了下来,装进竹篮,连同蜂球挑回家中。3 W/ }3 z! e( O6 p
- O. ^ q9 b5 P! y$ K, ~- v
我找了一只箩框,解开蜂球的扎口,把箩框倒扣在桌面上,用毛巾围紧了四周。大约过了两个钟头,听到箩框的底部,有鸣鸣的蜂声,知道它们已经上了箩框,轻轻地将其吊在牛栏亮窗内,第一次笼养家蜂就这样开始了。
& h' c& D* p- t8 A* X
6 |( Q5 Q3 o7 W& h w 对于那一篮蜂脾,说起来真好笑,由于缺乏经验,分不清粉脾、子脾和蜜脾,被我一锅煮了,除了浮在上面的蜂腊提取之外,剩下的蜂蜜味道真的不怎么样!8 T8 O& a: g1 w1 I: P3 t; F' y& w
( X4 B& w7 A" o: v3 I 当时正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外界蜜源充足,那一笼家蜂很平静地接受了强制性的迁移。我每天细心观察,小蜜蜂们进进出出,一片繁忙。半月之后的一个夜晚,我用手电筒一照,我的天啦!六张雪白的巢脾,一尺多宽,八九寸长,而且摆列非常整齐,可见蜜蜂筑造住宅的速度快得惊人。3 |% u- p2 l; B( ?
9 S ]4 E3 i. k
听老年人讲,当年的蜂群最低要分两到三群,我当时考虑,分出来的蜂群,笼养不好取蜜,箱养一无技术二无工具,怎么办?说起来也非常有缘,马路边来了外地赶花的养蜂师傅,我就向他问见知识,这一问就获得了很多关于养蜂的知识,那位姓夏的师傅告诉我;他们养的是意蜂,体型大、食量大,非得异地放养,哪里蜜源充足就赶花到哪里。而我所养的蜜蜂叫中华蜜蜂,简称中蜂,它体型小、穿越能力强、适应性强,外界蜜源不充足的情况下,它可到密林深处上小花,非常适应定点放养。
: M% ^- |9 |6 k2 S8 `+ D% X
# w) s; k& V l- B$ L8 y$ ?' [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于是,我暗暗地下定了中蜂箱养的决心,并为其作了一些相应的准备。大约两个月后,笼养蜂群中雄蜂开始掉盖出笼活动,说明有分群的前兆,我特意留心守候。一天下午三点左右,大量蜂群开始向牛栏窗外涌飞,我细心观察,不象幼蜂试飞,很有可能是分群,我将准备好的河沙撒向蜂群,口中不断地叫喊:蜂王落!落矮些!蜂王落!落矮些!真走运,不到五分钟,蜂群落在门前不远的板栗树桩下面。4 o7 Q# O: ~" j8 P' u/ [
1 K( Q1 Q& C+ g: D$ c* ^' [3 O 提起那次收蜂,至今记忆犹新,上次的办法是请君入瓮,这次用的是篾书背和一把高梁刷子。首先在篾书背上喷点酒,然后用刷子向书背上轻轻地赶动,由于我是趴在木梯上操作,两手不闲,时间一长,赶动蜂群的力量时大时小,动作大时,激怒了蜂群,它们在我的四周飞窜,在我的头上、手上蜇了七八口,痛得要命,要不是决心大,我差一点就坚持不住了!大约用了二十分钟,蜂群全部上了书背,我的左手提酸了,慢慢地从梯子上下来,放入了事先准备好的蜂箱中,总算松了一口气。这时侯才发现,自己的眼晴、手都肿了,我妈妈赶紧将丝瓜叶捣成浆汁,那里蜇了涂那里,五分钟止痛,两三天才慢慢地消肿。
: m3 J1 M) q/ a! Y4 w4 I9 z* l: c. d, Q/ ?1 q0 d" H' Z' R: u
第一次箱养中蜂,用的是夏师傅送给我的旧蜂箱,那是为养意蜂设计的,他告诉我,因为中蜂体型小,巢框之间距离要小,否则中蜂会另造边脾;巢门要小,否则控制不了盗蜜蛾和野蜂袭击。六八年我家做了明三暗五的三大间土砖瓦房,堂屋装了半木楼,我就将箱养中蜂放在木楼之上,靠近屋檐方向偷半口砖位作为蜜蜂的进出口用。) ?+ G6 ]( G6 D2 Y" |, p8 q
# S% w8 ~" C1 P! s 以后我一边观察,一边摸索,一边看书,一边咨询,基本掌握了中蜂的一些基本生活习性。并掌握如何分群、合群、巢框上脾、取蜜、越冬管理等技术。更重要的是,弄清楚了它们的主要天敌和病虫害。盗蜜的主要有黄蜂、马蜂和科蚊夜蛾之类;虫害主要是蜂螨和眠虫。在不断的摸索之中,也掌握了一些对策和防治方法。5 S1 d f8 R* |% c) z3 ?9 \
8 B% f5 r8 ^- b. d 当时农村是大集体模式,割了二季稻之后岸田种油菜,河田种草籽,反正越冬不准有白田。加上大别山区乌桕树、槐树、荆条、野菊花等都流蜜,外界蜜源充足,一箱中等群式的中蜂,除了菊花蜜留着越冬外,一年可产蜜上百斤。记得当时上调一头一百叁拾一斤的猪,毛食价一斤伍角叁分钱,蜂蜜每斤捌毛钱,相比之下,划算多了。有一次,我爱人腰肌劳损,非常严重,我带她到武汉看病,来去盘缠医药费,全仗了卖蜂蜜的八十元钱。! C8 y: ]3 a9 U9 C- v
+ t- b. J: F5 a
就这样,年年分群,年年增箱,高逢期养到了十三群。因为没钱添置蜂箱,有时侯蜜蜂分了群,安置的准备工作还未做好,实在没有办法,四周用土砖一围,从其它蜂群中提两块子脾往内一放,上面用木板一盖,随遇而安的小蜜蜂们也照样产籽,一样产蜜。8 Y" z, y3 ^! x1 \0 g5 |3 v
5 Z: ]% n M5 V0 z 经过几年的接触,我深深的爱上了这一群小精灵,它一方面给我困难的家庭带来了经济补充,另一方面,为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知识和乐趣。我把它们好有几比:比作农作物的助产师,凡是有蜂群放养的地方,作物一定能增产。因为它们在采花采蜜的过程中同时传花授粉,提高了种籽的结实率。比作高级建筑师,当你提取巢脾细心观看,那有棱有角的房眼摆列整齐,造型精密,让你不由得惊叹,这是世界上个子最小最赋有聪明才智的一流建筑师。比作高级管理师,蜂群内部管理非常严格,分工特别明确细化,那怕是“保安”也要选择体格最棒的角色担任。4 Z5 w: D( d3 }2 b" p7 ]
6 d) B# R4 D2 N
更有,蜜蜂的精神可嘉,勤劳勇敢,团结和谐,不怕牺牲。天气好蜜源足的情况下,一只工作蜂一天往返要飞几十架次。它们的寿命很短,一般不是老死的,大多是累死的。我还亲眼见过蜜蜂斗马蜂的全过程,几十只蜜蜂与一只马蜂抱成一团,结果马蜂死了,蜜蜂死了十几只。诗赞蜜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确是千古绝唱!5 E7 h# _- u/ |2 W' j6 T/ t
+ y0 z- J1 E! }) J
一九七四年,我考取了黄冈农校。不得已,要离开家乡和亲人。让我留恋不舍的,还有我精心培养的十几个蜂群。一个学期结束后,放寒假,我迫不及待地跑回家,打开蜂箱,我的天啦!我的蜜蜂基本上荡然无存,绝大部份被天敌黄蜂、马蜂所侵袭,箱内还残存双方搏斗后两败俱伤的尸体。还有一部份是被眠虫眠死了幼虫。箱内只剩几个年老体弱的老蜜蜂,它们看见我,发出了哀声的呜叫,好象是说,主人啊!救救我们!为此事,我偷偷地哭了场!' F, r2 H: T- R3 X2 X* h
5 L. s3 Z) [, w$ w4 m5 X( g" }
事隔三十多年,至今想起这些往事仍回味无穷。是蜜蜂的勤劳激励我参加工作后的艰苦奋斗,是蜜蜂的精神鞭策我搞工作只讲奉献不图回报。我搞了三十多年的工作,没有为家人创造财富,所到之处,却留下了好的口碑。虽然也有知情人笑话我,说我把官当作了,回老家建房还欠一屁股债。可我总是报之一笑!要怪,只能怪我中蜜蜂的“毒”太深。
& {2 D% M1 s. m7 g' f; x( c$ R" c% L
如今,我年过花甲,叶落归根,重操旧业。我在院子里养蜂,每日里与蜂为伴,与蜂对语,全心全意,无怨无悔。为了保护我的蜜蜂不被大黄蜂所害,去年夏天我与一只大黄蜂“博斗”,还差点中毒心衰。我的余生,注定要与蜜蜂在一起,为它辛苦为它甜!2 i" ?$ ~0 K- M# a( Q- g: q& w+ l
2 _! c/ s4 Q( f, u
我的老朋友来看我,无不羡慕我的悠闲自在。临走之时,我也尽可能送点纯真蜂蜜在他们手中,他们甜在嘴里,我笑在脸上,何乐而不为!
- x Y" a/ G4 k3 h0 Y# ]
, Z* u- I% p7 q5 d5 N 摘之《大别山第一社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