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iangchh 于 2020-7-17 13:05 编辑 ' M# M" x7 Q c+ b- @7 N/ r& T0 I( i
蔡国光 发表于 2020-7-8 20:37
, O. k3 Q7 j$ T8 C4 s3 x. @8 Y中蜂的物候应该以夏至为中心点。自然中蜂群在四季分明的地区,通常情况下,与许多生物一样以日照的长短来界 ...
- k3 Z: Y5 q7 S$ O1 E
s5 c& r; }9 X6 L: S" X植物生长及泌蜜,与节气密切相关,夏至和冬至,确实是关键节点,但暖冬与寒冬等气温波动,所造成的积温差别,对花期也有明显的影响。# |" d: ?, [1 R% H8 `' j
5 J2 w; k0 t/ ~2 j3 }% `; `# j肉食性和杂食性动物,其发情孕育,通常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别,而食草性动物则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我想这个应该是营养状况所致。这在四季分明的中纬度地区很明显。8 p6 u3 f7 m3 @
8 _- _$ y0 f8 r, |在高纬度地区,所有动物的发情孕育,都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而在食物丰富、气候适宜的低纬度地区,动物发情孕育,四季皆有,四季皆宜。其主要原因,还是营养状况决定的。
, U c3 h7 p, z' `( {( l% u! ?6 H3 T
假如把蜂群的分蜂,视为动物的发情孕育,那么可以看到近似的现象:中纬度地区,多在春季分蜂,高纬度地区,多在夏季分蜂,而在低纬度地区,则可以四季分蜂。海拔高度和离海距离不同,会有差别。其主要原因,也是营养状况所致。
, W0 K5 h* _3 t9 L5 w i: G) [
% y3 y/ ~0 A# u% w+ r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改变营养状况和栖居环境,孕育的时间规律,就改变了。分蜂也有如此规律。
. k) h" U, G# V" _! P. D9 |; b$ T+ W s# r
因此,我认为,分蜂与日照的关系,直接对应的不是日照长度,也可以说,不是对应农历节气的。如果理解为对应日照强度,或者日照角度,可能更合适一些。这样也可以解释中纬度地区的夏秋分蜂现象,这个少见,但确实存在。
4 i, e( @5 y3 R! F% f E' j8 v6 q: z7 v3 R9 F
如果以日照长度来看,高纬度地区,在春分以后,其日照时长,与中纬度地区,就逐步拉开距离,但分蜂却多发生在夏至以后,也就是日照时长在变短的时候。; X5 S# k d9 i) G' }
" F, W; g, G( J. a- g影响分蜂的日照现象背后,主要还是日照造成的不同营养状况,蜜粉源对蜂群整体营养状况有直接影响,而巢温对新蜂营养状况也有直接影响。/ K1 I/ L% m* h0 j+ ~1 G8 f
' b) |1 h1 ^! L2 g! [. j! d控制好营养状况和巢温等小环境,不仅有可能在年度内避免分蜂,也可能根据需要提前或延迟分蜂,还有可能让强群自然育出交替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