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大蜜蜂自然分布于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它们在大树枝或高大突出的岩壁露天建造蜂巢。有时发现它们的蜂巢在水塔或高大建筑物的突出房檐下。蜂巢只有1个巢脾,蜂群有防御能力和迁徒习性。因此,人们认为按饲养穴居的西方蜜蜂和东方蜜蜂那样驯养大蜜蜂是不可能的。* o8 w' T* X; @) ^, ~) U6 U/ {
6 X. h, o8 t# }& u& w 在越南南方的一些白千层树(Meloeuca leucadendron)林区,实行一项传统的所谓的“椽子”养蜂技术,采收大蜜蜂的蜂蜜和蜂蜡;在越南最南部的明海省,根据我们的调查,那里约有96位养蜂者,在1991年生产了16608L蜂蜜和747kg蜂蜡。; q- k" a, Y9 s, I8 T
0 \$ d7 f+ Q+ k' ^ N1 t: S+ R' h
椽子是用树干制造的,将树干制成约2m长、15 cm厚,架在两根本柱上;1根木柱较长约2 m,另1根较短,约1m(图1),因此椽子是倾斜的,与地平面呈15°~35°角。白千层树的树枝比较稀疏,椽子好像1个大树枝,大蜜蜂能在它下面筑巢。5 @% Z; T( m* ^1 @( L3 `' g9 k
' h8 x1 U: h6 P9 o2 B5 |
并非所有的椽子都被大蜜蜂占据。有经验的养蜂者可能使60%的椽子被大蜜蜂占据,占据率可能还要低得多。根据初步观察和养蜂者的经验,下列因素可能影响椽子的占据:①椽子的方向;②椽子的直径;③制作椽子的材料;④椽子的斜度;⑥椽子前面开阔空间的大小。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上述因素是否确实影响椽子被大蜜蜂占据,以便指导养蜂者如何建造和架设最适宜被蜜蜂占据的橡子。
, m+ Z3 W- v# [7 `2 h+ k( }; _. c1 d; c& z3 O( n3 O
; ]* p. Y" C0 _4 [" Q6 ^7 M; l图1 椽子和大蜜蜂巢脾 图2 说明椽子在白千层林中的位量
+ R5 _; I6 g4 |8 p7 [# d; W3 ~7 @8 q2 C! ] K
2 材料和方法+ w$ P2 E2 j" r/ z3 O& h
1 ~( _4 }, a& Z+ J0 A: [: M$ B 1993和1994年我们考察了被大蜜蜂占据的及未被占据的共计507个椽子,记录了椽子的方向、对地平面的斜率,测量了椽子前面开阔地的面积。由于1999年和1994年季节的不同(即太阳的相对位置、气候和蜜源的不同),蜂群的群势和来源稍有差异,可能影响对椽子的占据,因此,将干季和湿季的数据分别比较。
/ y( L5 l7 c6 i& ~, t, @9 f4 H9 }1 y U. k1 ~
用罗盘测定椽子的方向。椽子的斜度是测定两根立柱的距离(b),以两根立柱之间椽子的长度(a)除,由余弦(c=b/a)求出斜度(c)。椽子前面的空间按直径确定(图2)。/ i, h- L+ a& l5 Y1 ^* N# S
3 H9 }' l) I7 ^$ o0 f9 A1 u
我们假定影响椽子被占据的各因素彼此是孤立的,所以分别计算每种因素影响椽子被蜜蜂占据的百分率。
6 }. Z4 [) O: Z' N" L% W2 m& ]
0 h+ H2 r8 l3 ]3 \: I$ v; @ 因为记录的507个椽子都是用白干层木制造的,我们不能评价使用材料的影响。处于226°和315°的橡子数量太少(干季有4个,湿季有3个),所以这几个数据没有进行统计计算。
- J d0 j% _, D; X3 `5 f2 G U9 J/ q9 Y/ B: |, @8 @
3 结果' Y! Z* F+ D7 h
! @5 u$ m2 v+ J! H/ r* Q 在干季考察了326个椽子,其中有144个被大蜜蜂占据;湿季考察了181个,其中有87个被大蜜蜂占据。, I7 x$ p& u* F+ ~
* |; k( J g8 E, M( n# Q
方向的影响表明养蜂者主要将椽子架设在东北和东南方向(在干季326个中有252个,湿季在181个中有135个),极少数的椽子面向其他方向。- o% t( E$ X" O) }9 R3 A; u
3 F$ ]+ B- N9 _+ \- Q
开阔空间大小的影响开阔空间从直径6m到25m以上,表明在干季和湿季,开阔空间特别大时(>25m),椽子被占据的百分率最高(干季为84.9%,湿季为91.7%)。
+ Z4 x; [+ E$ {7 z& _" F" ]( |+ z2 B; ^0 f$ s
椽子直径的影响在干季,随着椽子直径的加大被占据的百分串增加,从29.0%~70.6%。在湿季,虽然差别不显著,也有同样的趋势,即25.0%~50.0%和49.3%。
) f' {* v" |4 B9 l$ ^, K% \
( N+ K3 v5 @; g' T$ z3 N 椽子斜度的影响表明椽子的斜度没有低于6°,呈直立或与地平面呈大于41°角的,在于季,从13°到34°随着斜度的增加占据率上升,从34°到41°随着斜度的增加占据率下降。在湿季,结果同样显示从6°到34°,随着斜度的增加占据率上升。在这两种季节,斜度为27°~34°最适宜大蜜蜂占据。5 @- [& d4 \+ T6 L- t+ B% l
4 C( K3 B8 v% B' Z$ y0 H4 讨论
8 `& ~( J+ t& @( f2 P8 f+ k1 T
: v; n+ G0 i7 y$ o; o; a* G 椽子方向的影响 南地等人(Nandi and Mahabal,1974)和狄奥狄喀等人(Deodikar et al.,1977)发现大蜜蜂的巢脾面向许多方向。然而,根据南地等人1974)的资料,风向不是影响因素时,大蜜蜂喜欢南-北方向,在树上营巢时,蜂巢迎着东-西风时,它们喜欢东-西方向。狄奥狄喀等人报道巢脾的方向趋向于北-南方向,而不是东-西方向。维拉塔麦特(Viraktamath,1989)发现所调查的95%的蜂群和巢脾面向西北成西南方向,即使树枝伸展到各个方向。维拉塔麦特(1988)发现在居民区大蜜蜂喜欢在东北或西北方向筑巢,同时雷迪等人(Reddy et al.,1989)报道大蜜蜂可能在各个方向筑巢。
# g [+ w n6 s4 M0 _9 L3 c% \' }
- g+ z# N1 Z3 w- ~1 d) f 从前有些养蜂者报道,通常大蜜蜂面向东方或东南方向筑巢,上午阳光能照到巢脾(Crane et al., 1993)。表明养蜂者的爱好。在干季326个椽子中的252个,湿季181个中的135个椽子架设在面向东北方向和东南方向。$ h1 s( Y6 q+ [0 }# d# [( i9 `" s- p
k* ?3 r# S' ~2 l- b- ^
然而,结果显示,椽子的方向在两季都对大蜜蜂的占据无影响。2 ~* p* M+ t! V1 o: \* W# `
4 G* z! l# b& ]- s/ r3 f% l 实际上,大蜜蜂的分蜂群喜欢将它们的蜂巢修筑在与盛行风平行的方向。我们在白千层林区的研究,由于蜂群接近地面(距地面不到2m),强风对巢脾没有影响。5 D- @. L- K6 v. L% y6 }3 ?. D
/ V% l2 c5 Q3 _* y
我们在越南东奈省对两个突出岩壁的观察,1个有7群大蜜蜂,另1个有5群;在马来西亚科达克的观察,在1株大树上有30多群,这些巢脾面向许多方向,表明大蜜蜂对修筑巢脾的方向没有选择。
3 o7 g3 m" X4 ^* G3 B& M% w: y+ m
3 x+ G8 i, f2 Q, J& i 开阔空间大小的影响 大蜜蜂筑巢需要开阔的空间,但是对它们喜欢的空间大小没有报道过。我们的研究说明,开阔空间的大小影响对椽子的占据。在干季和湿季,较大的空间比较小的空间被占据的百分率要大得多。然而,我们比较空间在3m和25m之间占据的比率时,没有发现差异。由于森林大火和为了获得木材和进行农业,砍伐树木造成非常大的空间,再加上往住将椽于架设在林木以外,也使空间看起来非常大。5 [% n; o t' ]( i8 A
) j$ \6 G3 ^% E2 s
椽子直径的影响 克兰(Crane,1990)报道,大蜜蜂能在有足够强度的、能支持装满大重量蜂蜜的支持物上筑巢。雷迪等人(Reddy,1989)发现,随着树枝得直径减小,大蜜蜂的蜂巢密度下降,在直径6cm以下的树枝没有看到过大蜜蜂的蜂巢,说明在干季,随着椽子的直径增大占据的比率逐渐增加,在湿季也有这种趋势,但是随着椽子直径的增大占据的比率差别不大。很可能在干季,蜂群的群势较大,白千层树正在开花,有较多的蜂蜜储存,所以与湿季比较。蜂群喜欢较大的椽子。
* g, G; \1 P& U! L, x& z& L; i; K
一些养蜂者告诉我们,他们不使用直径在9cm以下的树干作椽子,因为它们不吸引蜜蜂。直径在17cm以上的树干不易得到,因为需要用它们建房子。
6 ]2 ~: k, ~3 @1 H$ g+ h" J. A* x1 [
椽子斜度的影响 阿赫麦德和阿巴斯(Ahmed and Abbas,1985)发现,切群大蜜蜂中有蜂群在平行的树枝上筑巢,其余的蜂群在椰子树或粗的藤本植物斜枝上筑巢。莫尔斯等人(Morse et al.,1969)和查克拉巴悌等人(Chakrabartii et al.,1972)报道,当采用树枝状的支持物时,蜂群在斜枝上造脾。雷迪等人(Reddy et al.,1989)报道,大蜜蜂的蜂巢几乎不修造在垂直的树枝上;大蜜蜂喜欢椽子斜度为27°~33.9°。可能斜度大于30°适宜蜜蜂面向开阔的空间,适于蜜蜂飞翔和储蜜;斜度太大时(34°~41°),由于巢脾的重量和重心使它们不稳定,需要作更多的观察和试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