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12-4 21:50:23
|
显示全部楼层
1# 小蜂仔 ' s7 a' S/ ]. X' a1 n6 S
1 s4 h( `5 V' a1 A2 {5 F$ P8 z
4 B) ~3 F, c) F1 r9 ]1 }9 xC1 中蜂囊状幼虫病
' m5 Z* H; \! H$ H1 i, @8 {6 ZC1.1 症状:5~6日龄幼虫死亡,约30%死于封盖前,60%死于封盖后。死亡幼虫头部上翘,黄白色,无臭味。体表失去光泽,用镊子拉出如同小囊,内含液体,末端积聚有透明的液滴。成蜂表现不安,易离脾,出勤少,易飞逃。多发生在春夏之间。
' N( c* n2 T# HC1.2 预防:选出抗病群育王,加强保温,密集群势。% e a0 Q, N" t& ^! O' x
C2 欧洲幼虫腐臭病
8 X2 C% c3 G7 ZC2.1 症状:主要传染2~4日龄幼虫。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病虫失去光泽和弹性,虫尸由苍白到浅黄而腐烂、酸臭,最后逐渐干枯于巢房底,易挑出。巢脾成花子脾。严重时蜂王停产,工蜂出勤减少以至弃巢逃亡。春、秋繁殖期易发生此病。
4 ]: u3 G0 w8 \$ w, E" SC2.2 传染途径:污染的饲料和水是此病的主要传染源,采集工蜂是传染的媒介。; y: [% a9 T: z/ P0 Q, g9 M
C2.3 预防:早春饲养强群,补足饲料,严格蜂具清毒。
$ e9 ~$ a. R# L I* s3 mC3 巢虫1 Y; S! H& L8 w- m' Y2 O
C3.1 症状:巢虫是蜡螟的幼虫,有大小两种,寄生巢脾为害蛹,被侵害的蛹形成的“白头”,叫“白头蛹”。被侵害的病群群势日衰,重者逃亡。
# V7 z+ G1 F& `( j0 j: GC3.2 巢虫主要在夏秋二季发生,易在弱群,脾多蜂少,蜂箱破旧的蜂群内发生。
1 n6 D2 ]( f {6 HC3.3 预防:及时修补箱身缝隙,清除箱底蜡渣,保持蜂脾相称,对提出的旧脾应严格杀死巢虫后保存,把蜂场上蜡渣和碎脾应收拾干净。% ?6 h" t/ g$ d, `' K5 t5 u
C4 胡蜂/ V t$ U' D7 Q J: Y& C: f
C4.1 种类:品种很多,以金环胡蜂、墨胸胡蜂、墨腹胡蜂为主。墨尾胡蜂危害严重。
& G! B5 E P4 A g) V" P mC4.2 夏秋季为猖獗期,它们盘翔于巢门附近或守在巢门捕捉或咬杀工蜂,甚至攻入巢内迫使蜂群飞逃。
5 W2 k: I! m; Y" aC4.3 防除方法主要是人工捕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