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蜂的吻(平均5.10 mm)比意蜂(平均6.28 mm)短,它所采集的主要蜜源植物,除对个别长花管的蜜源利用较差外,基本与意蜂相同。同时,由于中蜂的个体耐寒性较强,在10℃条件下仍能外出采集,而且善于发现和利用分散的零星蜜源,因此,在低温下开花的早春、晚秋蜜源植物,以及南方的冬季蜜源植物,如鹅掌柴、柃、枇杷、茶、早油菜等,中蜂却能比意蜂利用得更好、更充分,并能获得高产。这也是中蜂利用蜜源的重要特性。6 W7 Y f+ `3 R1 m+ V
% u. u) }6 Z( G- b8 v$ [' L, R
在流蜜期,中蜂群势较弱,一般都在10框以下,较难使用继箱取蜜。中蜂容易在流蜜期前和流蜜期中产生分蜂热,特别是春季流蜜期,分蜂热更为严重。中蜂育虫区与贮蜜区不易分开。在蜜源后期,又容易发生盗蜂和逃群。由于上述原因,中蜂在流蜜期的管理上,应着重抓好维持强群、控制分蜂热,以及解决育虫与贮蜜的矛盾等问题,且在蜜源后期,还应防范盗蜂及迁飞。/ a, x/ x. d$ o) R V
7 ^# ]; j8 Y7 t$ o- V; W. n H/ l( @
一、采蜜群的组织, x) n8 Q' ?. k/ D
, y: \3 T. _4 N
研究显示,中蜂采用强群取蜜具有优越性。但是,由于中蜂具有强烈的分蜂性,而强群更容易引起分蜂热,若得不到及时消除,采蜜量就会显著下降。所以,在组织强群采蜜时,必须及时控制和消除分蜂热。其采蜜群势,以不产生分蜂热为限度。由于各地蜂群所能维持的群势不同,因此采蜜的群势也不一样,常变动在5~15框之间。
1 z* d$ q3 X, ?& {! N
/ }/ X& s# Q/ ^" j 中蜂采蜜群组织的方法:! T, e5 C0 I& N! k$ @( X
- p f) ~# E& y, L
⒈ 双王同箱饲养的蜂群采蜜群组织法
& Y6 n" J# R6 F0 o
) ]0 f# G' {% m2 \ ①用12框以上的横卧箱饲养的双王群在初花期应改组成单王采蜜强群,把1个子脾、1个空脾、1个巢础框、1只蜂王,连同l~2足框工蜂隔在蜂箱一侧,作为繁殖群,而将其余的蜜蜂和巢脾合成9框以上的采蜜群。
; d+ \0 x5 Y3 l8 I8 C- q( N5 `$ l2 }% f8 a
②用朗氏十框箱饲养的双王群在初花期应改组成单王采蜜强群,将1个蜂王连脾带蜂提出,外加1个空脾或巢础框,另置1个蜂箱中作为繁殖群,原群作为采蜜群。3 V* e8 ?" d: G& o9 Q
! Y( F- M* w7 {& E% v- o ③用中蜂十框箱饲养的双王群在初花期,将闸板移到箱内一侧,隔出1个2框区把1个蜂王连脾带蜂提出,外加1个空脾或巢础框放入该区作为繁殖群。另一群群势得到加强作为采蜜群。 G6 i3 H( i/ U4 C0 m
/ Y& i6 |9 v" l" {/ F; l
④用FWF型中蜂箱饲养的双王群流蜜期,用继箱取蜜,或同时也可采用2块框式隔王板将2群的蜂王分别限制在底箱侧向1~2框范围内产卵,底箱内中央也供贮蜜,或用囚王笼将1只王扣起来,用1块框式隔王板将另1只蜂王限制在底箱一侧1~2框范围内产卵繁殖,底箱内其他部分供贮蜜。6 u0 G( b9 X: h) k1 `6 [
$ F- e, P, Q$ C8 p ⒉单群饲养的蜂群采蜜群组织法
4 [# [7 y V. V6 f' S& t8 ~% J' q1 \
①采取补充老熟蛹脾或幼蜂的办法增大群势形成较强的采蜜群方法是:在流蜜期前20左右,从其他蜂群抽调老熟蛹脾补充;或在流蜜期前15d,从其他蜂群抽调幼蜂补充。* {) b: T; x) G
2 k9 s7 q% j4 [2 K% w1 z ②采取合并飞翔蜂的办法组成强大的采蜜群方法是:在大流蜜开始后,将相邻2箱蜜蜂中的1箱搬离数米另置,让该群得飞翔蜂投入原先相邻得另1群蜂中,使该群蜂采集蜂大量增加,形成强大得采蜜群。采取这种方法组成采蜜群,必须在大流蜜开始后进行,否则容易引起围王。
1 N. U/ N3 }! I! d: u+ E9 K5 n( p+ s0 L; m, e6 G7 c/ R
二、控制和消除分蜂热( j% B [# c$ R4 \' x1 E" Q# o4 l
! s7 w7 r' |0 y" ~& T( D2 q 控制和消除分蜂热,是主要流蜜期管理上的重要技术环节。为此,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采取以下措施;
2 U) J$ r% `+ L3 f7 G% e) m
8 R7 y: s7 P8 ?/ [ 1.提早取蜜( S( ?6 ]3 d* A: d7 ~, M7 b
& n4 S7 N! z4 e6 t. Y- f. t 在流蜜初期,提早采收封盖蜜,能够促进工蜂采蜜的积极性,使蜂群维持正常的工作状态。% h: ]3 S r a& u' Z& {' b, D
; [4 S2 D, I; \' |* G9 F 2.适当增加工蜂的工作量
! c% U: `) b) r3 o
. \3 Q& g, r6 } 当遇到连续的阴雨天,采集活动受到影响时,大量的工作蜂怠工在群内,极易产生分蜂热。在这种情况下,可采取奖饲,加础造脾,或把繁殖群中的卵虫脾和采蜜群中的封盖子脾对调等,人为增加工蜂的工作量,也能控制分蜂热的产生。
* |! b) n4 c: ?- ]
. f% ]) m! j# c. r( ^& I 3.用处女王替换老王! }6 o8 a9 i$ g. }, Y
: S# c+ ~$ t+ h/ s2 p1 r1 Z
用处女王替换采蜜群中的老王,或者用新产卵王替换老王,都能控制或消除采蜜群的分蜂热。6 l7 {, K& E6 B V% b. }
\4 s/ l' l4 R3 D4 J r 4.互换飞翔蜂
' r K9 _) h# M2 a0 q6 i7 [; l$ S$ @" W: e
在流蜜期,当采蜜群产生分蜂热时,可与群势弱的繁殖群互换蜂箱位置,使两群的飞翔蜂互相交换。这样采蜜群的群势被削弱,分蜂热便消除了。双王同箱饲养的蜂群,可把采蜜群的蜂王,连同少数带蜂卵虫脾,隔到箱的另一侧作为繁殖群;而将原来的繁殖群,变作采蜜群,也可控制分蜂。
- R" w6 g) U9 ?% s
6 R. Q& x6 T6 u& } 5.模拟分蜂法
: Y) B7 Q3 M6 G# V4 e2 `, H: j" a) u/ V8 J0 `; E! i' N6 Q4 W1 I* V
对具有异常顽固分蜂热的蜂群,用一般的方法无法控制时,可用模拟自然分蜂的办法,消除分蜂热。具体做法如下:把群内的王台全部破坏,巢门前放1块平板,板的四周铺几张报纸,然后把蜜蜂逐脾抽出,抖落在平板上,让工蜂自由飞翔。蜂群由于未进行分蜂的准备,因此抖蜂时不会飞逃。这种做法相当1次自然分蜂的刺激。经几次抖落,再结合调整群内的巢脾,就能消除分蜂热,恢复正常的采蜜活动。
: n W% l& n: K/ g
$ E5 E, j0 l' z( c- F 三、解决育虫与贮蜜的矛盾
1 N/ G2 p. e; a* _% z: b; q. E. Q3 M. }; V# O" I9 P
中蜂群内育虫与贮蜜都在1个巢脾上,互相影响、互相限制,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可采取以下措施
5 y. w2 `; {8 D( I- j- Q* B/ ^% e0 q4 l9 R0 i6 F
1.采用处女王取蜜6 d# S' f$ Y1 e( X
& V) _- }" E* d# b 把采蜜群小的蜂王提出,换入处女王或成熟王台,造成一段停卵期,以便集中采蜜。
/ r! T$ O) b, O1 y% T5 e/ P% J5 G1 l( ]" l6 X2 _4 |$ s- G: z
2.添加意蜂老白脾4 y% m4 Z" o6 A0 e' m5 s# X
& ~- f' o3 j- G6 s# y* v! i4 R6 d
把意蜂老白脾与群内子脾相隔布置,供蜜蜂贮蜜。已贮蜜的意蜂脾应移到两侧,待封盖之后再取出。( u5 F- Q! X7 F- s8 U3 i
& g4 i0 x5 G" B3 k 3.采用浅继箱取蜜7 u. J' Z% f! \' [/ e8 n8 w
6 Y! ]% K4 T U" V5 K" Y! ^ 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地区,中蜂采蜜群的群势可达l0框以上。对于这类强群,可采用浅继箱取蜜,有利于解决育虫与贮蜜的矛盾。浅继箱的高度,是巢箱的1/2。每个标准巢框,上下可安2个浅继箱巢础框,叠放在巢箱内让蜜蜂造脾,待流蜜期到来时便取出放到浅继箱中。在浅继箱与巢箱之间,可以不必放隔王板。浅继箱的下框梁与巢箱的上框梁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7mm。因为只有在这个距离内,中蜂工蜂才能上到浅继箱贮蜜。浅继箱取蜜,可以减少摇蜜次数,以便于取成熟蜜及巢蜜。) C2 U1 j0 Y+ ^% D! n
, ~# I3 |- ^. C0 d 四、流蜜后期的管理3 w, Z$ q; g9 c( \
/ j/ W6 I* V r 在流蜜后期,摇蜜时,必须给蜂群留下足够的饲料蜜,切勿取光。为了防止盗蜂,应缩小巢门,并抽出多余的巢脾,做到蜂脾相称。此外,蜂箱的缝隙要堵严,检查动作要快。' c* m" d4 c+ ^& B5 I7 a4 S/ ^
9 S, b7 W2 L) Q: Z1 |: g 五、秋末冬初流蜜期的管理
, v+ H: p) ?# k4 w/ M+ S& n7 A g& {* N9 v+ y! I) G
鹅掌柴、柃、枇杷、野坝子、茶树等,是我国南方秋末冬初的蜜源。这时气温较低,经常降到10℃以下,有时连续阴雨天。因此,这个时期的采蜜群应注意保温,适当密集群势。取蜜应选择在晴暖的日子10∶00~14∶00时进行,每次取蜜的间歇时间宜稍长些。同时应采取抽脾取蜜的方法,以兼顾繁殖,并保证产品质量及群内饲料。( H: a# G0 ?4 z* i6 ^* ~
摘自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