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2-14 10: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这里有点概念错误。如果说利用人为加强管理而供强的群不是真正用于生产的群。因为不划算,但是要看你需要不。' `. X4 I4 d% t3 y8 G. ~- c5 i
但是如果说你本身蜂群就是用于9脾左右生产的维持群,对其而言强群是11脾以上,超强群15脾。中蜂: ~* s) T- e% Q$ U
你查一下,中科院蜜蜂所出的“北一号”、“东方一号”、“长白山中蜂黄色种”及你们四川阿坝地区的好蜂种。我告诉你,广东种70年代也要9脾。
5 Y- x4 Z" R$ d8 G6 i; j现在的问题是蜂种退化了,你却以为就应该4脾。其实你四脾也好、两脾也好。是你在适应蜜蜂,被动接受现实状况。
! ^1 J4 ?" h1 k8 D) q7 i东方一号是适应广东等南方地理气候的蜂种,用于生产7脾没问题。分蜂在10脾以上。我不是替它说话,我也不是他们的员工。你如果2脾的蜂能产几斤蜜,我觉得浪费箱子。7 s9 X. f j# p& b! P; x! D. v
我的两广蜂种现在五脾了,完全不分蜂。刚养时这群王不好,我换了。还是这里的种,但王强很多。4 F! s9 L0 u$ K4 I: b+ K$ q9 |) N
如果不是太多人评论我不想说的。, E" G. U" W: @
蜂王千万不能要瘦长王,因为那种王是蜂型王。吃的工蜂浆含量高,不是纯王浆。还有就是蜂王必须是头大,
/ N( z9 `9 c, u1 }- z头大身粗。别以为这种王不好,有人说粗王产卵不强,肚子短。我说你仔细试一下,它放开肚皮产卵时尾巴还可以像蛇一样伸出,产卵很好。如果你的蜂基因不好就换蜂种,如果技术上不好就学习,如果观念上不对就更新。7 o3 i4 c5 ]2 F# M- X0 l8 T( w: ?5 D
蜂型王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期依赖急造王或人工育王的结果。以至于大家都这样培养,而培养出的基本都成了现在的模式。所以你说、我说、大家都这么说。! v$ {7 x' C4 Y: h
蜂型王也可称为蜜性王。在中蜂群体中有两种类型,普遍存在于大家的蜂群里。从工蜂身材即发现,瘦长、短粗。瘦长的特征主要是山地类型,比较适应两广地区。但以采蜜为主分蜂型极强并不适合用于生产。我曾收过一群纯瘦长类型的,对于其飞翔能力真是太喜爱了。但其负重采集力太低,蜂王差,群体弱,2脾分蜂。
- y; l u# g+ }& m& _4 h. X短粗型也是平原型,负重能力强,群体大。蜂王产子能力强,即使蜂王不能产足够的卵但可以分泌足够的蜂王物质并镇压蜂群。但缺点是不适应山地远距离飞翔,需要更多的管理投入。但产量是山地类型不能比的。! @3 @0 ^, N8 v
要想改变自己的蜂群素质,记住!蜂王的头必须大,瘦长王也必须要头大。因为蜂王的分泌腺在头部,胸够粗
" V0 L5 z6 h$ q& d$ O6 p3 F不然王就胆小了。肚子是最不用看的,因为刚出生的蜂王是要缩小肚子准备交配的。交配后量产后才大起来。
3 p5 `" c5 S# b% v' \* g7 O$ j6 ^# T最后说一句,两种身材在蜂群里都有。身材不同分工也不同,另外你很难做到纯系蜂群。只能利用工程育种。
0 }) Z k! }1 I) R( a: V但蜂群里工蜂身体结构总体比例却直接影响产量,所以这些细微的变化很多人盲目怪到蜂王产卵、种性上了。
6 P9 c; i5 y( m1 u9 Y培养适合自己地理环境优势的群体要在多方面下功夫。你的距离还远着呢。" y6 j, ^" B0 Q @3 b) L
以上是本人粗浅体会。不对任何人有歧视性观点,由于时间短很多还来不及写上,仅供蜂友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