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97|回复: 3
收起左侧

几种特殊西方蜜蜂[转贴]一

[复制链接]
积分
200
在线时间
809 小时
居住地
广东省 深圳市 龙岗区

5678

金钱

1256

回帖

200

威望

新人上路

Rank: 1

发表于 2011-2-24 12: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http://www.china-bees.cn/mfyz/_notes/mffz/jztsdxfm.htm# z3 ?& g2 ~9 y1 K
       ⑴非洲化蜜蜂(Africanized honeybee )+ U, o  U  f: T  G& A. _' a; F6 i
    指引进美洲的非洲蜜蜂(African bee)与当地所饲养的意大利蜜蜂或欧洲黑蜂自然杂交形成的杂种蜜蜂。 这种攻击性很强的,被称为“杀人蜂”的非洲化蜜蜂,当前正从南美洲向北美洲扩散,引起了人们的震惊,并成为舆论界关注的一项社会安全问题。但另一方面,它也促进了巴西等美洲国家养蜂业的兴旺发达。事物常存在一分为二的性质,颇值深思,可以总结经验,指导未来。
3 P& C8 h: o6 x) t# s8 F$ Q; W" p. H. S$ K9 I
  非洲蜜蜂对热带气候和地理环境具有顽强的适应性,能生存在热带、亚热带半干旱地区和热带雨林地区,性情凶暴,易螫人畜,繁殖力强,常同时分出几个小分蜂群。在适宜条件下,有1kg重(约1万只)蜜蜂的分蜂群经50天左右可再度分蜂,而且透年都可以分蜂。分蜂群定居前,常作多次飞迁,扩散到几千米外。其弃巢性强,如环境稍有不适,便举群飞迁。这种缺点,在饲养管理上以设置诱引巢回收,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补救。
$ K6 \  X2 u$ n& j3 L0 l+ N! e% [- N( g, y$ e+ ?1 h+ i
  根据形态和行为的测定,非洲化蜜蜂乃倾向于非洲蜂的特性和性状。其工蜂的体型约比它的欧洲同类小10%,蜂王比意大利蜜蜂略小也略黑些。非洲化蜜蜂繁殖建群迅速,巢址要求随便,可以穴居,也可以露天。在近热带条件下,所达之处,其种群很快占据优势。早出工,晚收工,采集勤奋;对大蜂螨、武氏螨、欧洲幼虫病、美洲幼虫病、囊状幼虫病等具有明显抗性。2 `, E, h0 ?! X9 @6 M

4 k, N5 b! t  U' R! u: ~+ D
$ ^5 m: |6 Q  o  h% B5 B  B4 ]5 `* `
    1956年,巴西的科尔(WarwickE. Kerr)教授从非洲引进了50余只蜂王至圣保罗。这些蜂王多数来自南非的比勒陀利亚(Pretoria)城近郊的一个蜂场。从引种地而言,该蜂无疑应归属东非蜜蜂亚种。
$ e/ t: B- ]. j; ^* {2 e0 G2 [, l; I) w) ^7 g, t
    非洲蜂的凶暴性是众所周知的,引种者原期望通过杂交手段予以淡化─遗传稀释。不幸的是,在隔离试验阶段的1957年,有26群飞逃,它们迅速繁衍于自然界。与此同时,它们的雄蜂在自由空间与异品种处女王交配,产生了类似本身攻击性强烈的后代,并连锁反应,使周围蜂群非洲化。非洲化蜜蜂每年以100~200km的速度向外围扩散,有的年份甚至超过500km。1990年该蜂已穿越墨西哥,侵入美国南部得克萨斯州。1993年已侵入亚利桑那州。自1956年该蜂抵达圣保罗后,至80年代非洲化蜜蜂几乎遍布整个南美洲。
" g. }' z( h9 |1 `2 M$ Z
; |7 ?# F2 n# J, b" S3 C  在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非洲化蜜蜂已繁衍超过400万群。 墨西哥是个养蜂业发达的国家,近年来随着该蜂的向北渗透,其杂交蜂群数量呈急剧上升的趋势。时至今日,事与愿违,非洲化蜜蜂凶暴特性,引以为患。另一方面,欧洲黑蜂和其他品种杂交,其后代性情也是依然凶暴好螫。看来,这种行为上的遗传性乃属于显性遗传。
2 o/ i( ], ?9 F: k* H9 i% n$ B+ ?" w2 L8 N3 |0 E
  非洲化蜜蜂常成群追击靠近其蜂巢的人畜,造成伤亡。它们能追逐目标达数百米之外。在过去30年里,它们在美洲各国螫死了数以千计的家畜和1,000多人。
! T- E" r3 p! M% M% D2 {4 Q4 X# Q( S3 G$ u7 h5 K, N' p1 P
  当非洲化蜜蜂传入巴西初期,确令当地养蜂人不知所措。由于疲于应付这些不速之客,巴西蜂蜜产量曾一度猛跌,1957年年产量为6,500t,至1974年则只剩4,120t。时过景迁,巴西养蜂人逐渐学会了与杀人蜂平安相处,以及制服驾驭它们的手段与技巧。另一方面,专家们发现,杀人蜂比一般蜜蜂能更迅速和更有效地采集花蜜和传授花粉,所以它们生产的蜂蜜远远超过原来饲养的蜜蜂。巴西养蜂人做到变害为利。1993年巴西蜂蜜产量突破40,000t,使巴西成为世界上第七大产蜜国。 在拉美跃居第三位,仅次于墨西哥和阿根庭。! \$ V: p/ {6 v/ J, k8 {$ W, }

+ v2 r, B1 G- R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 S·卡玛辛和 R·A·莫尔斯两博士指出, 非洲化蜜蜂虽具有攻击性,但也勿须过分担心,与其说有害,毋宁说益胜过于害。他们认为,非洲化蜜蜂的产蜜能力是其他蜜蜂的两倍,传布农作物花粉的能力也很强,而且还能有效地抵御病虫害的侵袭,如果饲养得当,蜂产品产量将会大大增加,在传授花粉方面,也将节省大量开支。因此,这必将给养蜂业带来巨大的变化。他俩呼吁养蜂人员对防护装备、喷烟器、操作管理,以及蜂场座落等方面加以改善,并向社会普及正确的蜜蜂生物学知识。
0 H$ A* v4 U0 }* [/ S' }, Y* K% C5 ]/ B: M( A6 n2 P/ {3 W) i
  热带的蜜蜂在寒冷季节不能形成冬团,所以曾有人预计非洲化蜜蜂的扩散范围,可能与原产地一样受到20℃等温线的制约,但杂交后的现实却突破了这种预测。从图 20看出,自70年代中期直至80年代初期, 它在南美洲向南的分布才确实受到最冷月份10℃等温线的制约。另一方面,预计90年代后期此蜂必将蔓延美国整个南部。# z  D7 i* T' W( w* L2 u

" u5 K  O; a9 B3 y5 a  早期巴西养蜂专家就意识到,非洲化蜜蜂在热带,能以野生状态生存发展,要想根除是不现实的。于是巴西政在1963~1972年的十年间,采用持续进口欧洲驯良品种的蜂王,以杂交淡化其凶暴性并改善其弃巢性,获得了一定的成效。
/ E0 E) @5 q0 r- @( n9 U3 F  @; i# D6 n; q
    60年代末以来,北美就认识到这种杀人蜂至少入侵美国亚热带地区是不可避免的。起初,专家们也是建议对这种入侵蜂,果断予以斩草除根。但后来发现此蜂所到之处,迅速取代当地蜜蜂的遗传特性,建立它们自己的王国。与其下大力气铲除它们,不如干脆向巴西养蜂人学习饲养的技巧。这样一来,近年巴西所选育的凶暴性和弃巢性均得改善的非洲化蜜蜂种王身价便大为提高。墨西哥曾大量向巴西定购这种蜂王。% L9 R7 B! h. i" P

$ Y4 }! h. ?2 v3 O7 o  研究者确定该蜂分蜂群中出现一种蜂舞,可指引长距离飞迁。这种蜂舞不同于欧洲蜂中的任何品种。其每次飞迁可达好几英里,并可间断持续数日。
; r0 u5 i* `2 |2 V1 T, n5 B3 T8 f/ j) E" `! s
  美国研究者根据杀人蜂飞行时翅振频率与欧洲蜜蜂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等特点,利用检查核反应堆隐患的杂音分析技术,研制一种手提式杀人蜂探测器,以测知飞临的杀人蜂蜂群,并发出警报。
积分
200
在线时间
809 小时
居住地
广东省 深圳市 龙岗区

5678

金钱

1256

回帖

200

威望

新人上路

Rank: 1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12: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⑵东北黑蜂: L# @; P' d; y# |- f: b
8 i" ?$ L6 u& y# J
    分布在我国黑龙江省。原是由西伯利亚引进的前苏联远东黑蜂。它是一个已为长期生产实践所证明了的适应当地气候、蜜源特点的蜜蜂优良品种。它不仅已经成为黑龙江省的当家品种,而且也是我国的一个宝贵蜂种资源。6 N) d, Q1 y' X& f9 p& N/ b

+ @  r0 Z5 b) X6 _. e8 S    血统分析  1956年,前苏联的舍尔宾纳(Щерьина Л С)所著《养蜂学》中提到:“远东蜜蜂原是被运到沿海边区去的乌克兰蜂。该蜂遍布乌克兰,喙长,温和,色比中部俄罗斯黑蜂鲜明”。
$ B2 R6 Z4 o- O9 h% ^    1975年,德国的鲁特涅(Ruttner F)在《蜂箱与蜜蜂》中提到:“类似卡尼鄂拉蜂(A. m. carnica)的苏联南部乌克兰草原蜜蜂(A. m. acervorum)显然是过渡到黑蜂( A. m. mellifera)的中间类型”。+ H* w" ^0 x2 @/ q9 R  H! [
    1982年,刘宗唐在《黑龙江养蜂资料选编》中提到:“据资料记载,苏联的远东在100年前曾是欧洲黑蜂与卡尼鄂拉蜂的混居地带。 苏联西伯利亚的喀尔巴阡蜂( Carpathian bee)和远东蜂都是卡蜂的品种。欧洲黑蜂在十七世纪以后,人们将它越过乌拉尔山带到西伯利亚。这充分证明西伯利亚不仅曾经饲养卡蜂,也饲养过欧洲黑蜂。根据遗传学的观点分析,东北黑蜂具有稳定的遗传性,并具有其特殊的形态指标和生物学特性,它应该成为一个品种。东北黑蜂来源于欧洲黑蜂和卡蜂的混居地带。它在某些方面和欧洲黑蜂相似,另在某些方面又和卡蜂相似,这就充分说明欧洲黑蜂和卡蜂皆是东北黑蜂的亲代,同时可以断定,东北黑蜂是由欧洲黑蜂与卡蜂自然杂交后,经长期自然选择结合人工选择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品种”。9 y( @% @. m5 ^+ E/ W" M$ D

/ o4 D7 K8 i% f8 h" N7 ^- d    1982年,虎林县的杨玉华、饶河县的金垣在上述同一选编中分别都认为东北黑蜂源于前苏联远东黑蜂,现已成为适应当地气候、蜜源条件的地方生态型。8 {2 r9 P8 I/ R( e
) O( d# G* d8 A- A$ F( {! X
    1993年,刘先蜀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养蜂卷》关于西方蜜蜂条目中提到:“在前苏联养蜂业中具有一定位置的远东黑蜂,是乌克兰蜂和中俄罗斯蜂(欧洲黑蜂的一个生态型)长期杂交形成的,并在一定程度上混有高加索蜂和意大利蜂的血统”。
! S% i4 o; a8 Z! _7 Q/ E4 O) s5 j2 ^( O
  综上所述,东北黑蜂乃源于苏联远东黑蜂,而远东黑蜂是乌克兰蜂与欧洲黑蜂的一个生态型─中俄罗斯蜂长期杂交形成的,而乌克兰蜂接近于卡尼鄂拉蜂。由此,可得出一个结论:东北黑蜂的主要血统应是卡蜂和黑蜂。! h4 |5 D$ _+ o2 T! {

0 |, z+ G5 V* f: A% a7 b    笔者曾分别于1950年、1957年、1959年,先后引进纯种卡蜂、东北黑蜂、远东黑蜂种王来福州试养。1987年8月在波兰接触过欧洲黑蜂。1990 年夏考察了东北黑蜂保护区。1992年夏又有机会考察了新疆黑蜂保护区。这样,综合中外有关各方面的资料、形态指标、生物学特性以及个人直接感触比较,东北黑蜂性情温顺、管理方便;而欧洲黑蜂或伊犁黑蜂凶暴异常,近之如临大敌。因此,按主次而论,至少从饲养角度上可以认为东北黑蜂这一品种,血统基本上乃属于卡蜂(Carnica)的,其中杂有欧洲黑蜂(Mellifera)的相当成分。 至于今日其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某些高蜂(Caucasica)以及南来意蜂( Ligustica )的性状,则多半是本世纪30年代以至50年代以后所受到的影响。! L4 ?  j8 o5 X! J) k
; L5 n6 k0 @& P$ a
    饲养简史  19世纪中叶,即1857年中俄爱辉条约签署之后,随着沙俄势力的深入扩张和大量移民入境,并将远东蜜蜂带入黑龙江省。! G3 r5 b4 C; v9 s! D

. b. `0 f2 P* m6 Z8 r( I    1878年,地处完达山东侧,濒临乌苏里江西岸,交通十分闭塞的饶河县,一位名叫邹兆云的少年15岁就到对岸为俄国雇主饲养黑蜂,由于潜心斯业,深谙蜂性,成绩斐然。1918年迁归故里,在同行王德臣的资助下,首批从江东用马驮回15桶蜜蜂,前后计3批共40余群,并自行设计了“方脾18框箱”,在苇子沟定地饲养。 几年时间,蜂群繁殖很快,逐年扩散,成为当今“饶河东北黑蜂之源”。' z& i: W$ [# c* r9 \

" A  _" i) l& h) r5 S9 T    1947年,饶河全县养蜂者达70余户,蜂群1,850箱,年产蜜40余吨。1955年全县养蜂2,600余群,产蜜超百吨。) n9 i) B, g  ^* T- `0 r$ h8 L
9 P) @4 C6 y4 C/ f3 f: ~, Q1 B
    1959年饶河895农场马忠杰、刘良德带东北黑蜂96箱入关,转地河北、 河南、湖南、广西等省,由于该蜂具有独特性状和优越的生产表现,沿途甚受各地同行的称赞,并被争购一空。1979年饶河建立了东北黑蜂原种场,蜂业进一步发展。$ q2 e8 i; j$ V$ V. G! N; f

1 _6 N% X8 H+ N+ I    70年代以后,公路交通改善,异种蜂群相继入境,蜂种杂交,严重威胁东北黑蜂的存在。为保住这一优良的蜜蜂品种,经养蜂专家马德风、戴日镳、杨俊伍、韩行舟等努力呼吁并得到省地县主管部门的重视,1980年5月8日黑龙江省政府签发85号文件,将饶河、虎林、宝清三县划为东北黑蜂保护区,并立即建立监查站,常年巡回检查。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对养蜂生产、蜂种提纯进行了技术指导。1989年饶河全县有蜂场159个,养蜂4,652群,年产蜜290t,群平均产蜜62.34kg。1 h, u2 p6 ?1 e1 g; _# h/ C- K/ ?
( _) [4 }  s7 |* w
    形态标准 东北黑蜂是自然形成的一个地方品种,由于蜂王是在空中交尾且是一雌多雄,这就决定了蜜蜂遗传的杂合性,所谓纯种也是相对的。因此,它的性状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内所表现的混杂性状。( `! {# V( E) B. y% v' b

$ `  z6 B# d9 Y4 c4 L  那么,东北黑蜂的纯种形态标准是什么样子呢?这个问题只能根据所掌握的数据来进行鉴定和回答。如果掌握的东北黑蜂其形态特点都比较相对地稳定,也就是说,它的形态指标变化幅度不大,通过生物统计计算其标准差或变异系数都比较小,且体色一致,这就说明所掌握的东北黑蜂即为纯种。根据有关人员多年的观察、测定,认为它的形态特征应具有如下的标准:$ t9 m! b; E+ }% U9 Q

5 S1 l; a! ?4 a4 B6 Y    蜂王:有2种类型。一是全部为黑色;另一种是腹部1~5节背板有褐色的环纹。在腹部背板正中线上,从第一腹节至末节都有倒三角形的黑斑。两种类型蜂王的绒毛皆呈黄褐色。
$ m1 t0 \) G. Y( a/ Q6 \3 {6 v5 H/ S) {" h. S5 h% j
    工蜂:有2种类型。一种是几丁质全部呈黑色;另一种是第2、3两腹节背板两侧有较小的黄斑,胸部背板上的绒毛为黄褐色。两种类型的工蜂,每一腹节都有较宽的黄褐色毛带,毛带比高加索蜂稍窄些,腹部的第1、2、3节腹片的下缘均为黄色,第4、5、6节全部呈黑色。
0 _4 h: v. w  q" L; |8 J; N4 o- Q$ ^9 J0 j
    雄蜂:只有一种黑的体色。腹部1~5节背板的后缘皆有褐色光泽的边沿,最末节为黑色,其腹端毛很长,胸部背板的绒毛为黄褐色。
; C* p" @$ z4 J( p% i: C3 U: F  _' }& l( w$ X, ]
    工蜂的经济器官  吻长6.4mm(6.0~6.5mm)、右前翅长9.94mm(8.9~9.9mm)、宽3.22mm(3.0~3.5mm);第一对蜡镜长2.38mm(2.2~2.5mm);肘脉指数2.63(2.0~3.0);绒毛指数1.32(1.16~1.50);翅钩数22.75(20~28);后足胫节加第一跗节总长5.57mm(5.4~5.9mm);跗节指数1.99(1.71~2.16);细度指数1.80(1.70~1.89);第3、4腹节背板总长4.81mm(4.6~4.9mm)。- N; q- W+ }* i% X5 ~
  雄蜂肘脉指数 1.49(1.4~2.0)。" u! v4 L) w! ]! r8 x
    生物学特性 经有关人员多年考察、研究,东北黑蜂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如下:& m& b& t- A6 _# B7 s& x- ]
  性情温和、不怕光。受振动一般不激怒,在阳光下提脾检查,蜜蜂十分安静,照常工作,蜂王亦不慌不忙地照样产卵。耐寒力强。在黑龙江长达6个月的越冬期,两框蜂可安全越冬。蜂王产卵力强。在立春前后,蜂王就已产卵,且产卵整齐、集中,虫龄次序良好,一般皆从中间向外有次序地扩展。资料表明从5月27日至7月14日,蜂王平均日产卵976粒。春分至清明,出窖时只有1框蜂群势的蜂群,到椴树流蜜开始时,可以发展到10框。利用零星蜜源好。能很好地利用早春和晚秋的零星蜜源,但由于吻短,对长花管的蜜源植物利用较差。能维持大群。一般可维持10~14框蜂,8~10个子脾时才出现王台。爱造赘脾。在边脾外侧经常出现大张的自然脾。蜜房封盖为中间型。一般蜜盖一半呈深色(褐色),一半呈黄白色。定向力强,不迷巢。盗性较强。少采胶或不采胶。
; h. M. T% g# M1 \
! l; u% s; C2 c" v5 h    生产表现 东北黑蜂在饶河饲养史上曾多次表现出惊人的生产能力。1955年,关门大队的200余群蜂,在椴树流蜜期平均单产200kg,平均日单产12. 5 kg。1977年,小佳河公社永丰队蜂场,毛水苏流蜜期,27群蜂平均单产350kg。 同年大佳河公社养蜂员翁殿喜的亲属,一群蜂单产超过500kg,震动了四方。 当然,蜜蜂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与蜜源条件和饲养技术紧密相关,但绝不能忽视蜂种因素。9 u- G/ w0 |5 Q! ]# E9 r

; i2 s% {& a1 K  东北黑蜂具有稳定的遗传性状,较强的配合力,以及杂种一代适应性强,增产显著等特点。据刘先蜀、李盛东试验, 在北京地区配制的东北黑蜂杂交种,增产30%以上。据江苏邳县宋涛的黑、意蜂杂交试验,其增产也达30%以上,并且泌浆不亚于意蜂。另据马德风在湖南试验,利用东北黑蜂培育出的杂交种,既抗高温,又抗干旱,夏季繁殖平稳,秋季繁殖良好,冬季采集柃蜜胜过其它杂交组合,单产达17kg。+ m9 |$ _; G6 a8 H' m
' \! n& V3 p* R. @
  上述实例证明,东北黑蜂具有良好的遗传性状,是一个难得的育种素材。东北黑蜂保护区的3,000原种群堪称我国养蜂业的一个宝贵基因库。
积分
200
在线时间
809 小时
居住地
广东省 深圳市 龙岗区

5678

金钱

1256

回帖

200

威望

新人上路

Rank: 1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12: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⑶伊犁黑蜂原称新疆黑蜂) y% j/ Z% Z) s+ I3 L; a4 _/ L2 Y
, Z- }8 K% f# S0 h1 r  t
    分布于新疆西北部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该黑蜂体形大、色黑、繁殖力强、分蜂性弱、耐寒、抗病、善于利用大宗或零星蜜源,分类上应归属于欧洲黑蜂。它是一个已为长期生产实践证明了的适应当地严酷气候和蜜源特点的优良黑蜂品系(生态型),同样也是我国的一个宝贵蜂种资源。
' V/ g; ^: D8 H3 I. B6 }. P, p  Y( [8 d) j" `9 d$ ?+ y$ e
    饲养简史 伊犁黑蜂是1925~1926年间,由俄罗斯人从亚细亚哈萨克斯坦带入新疆的。其中较著名的一位是思迪凡·堪德诺尔特(Кндновот С)。他带入时只有十几群,并定地在伊宁饲养。由于当地蜜源植物丰茂,气候适宜,产蜜量高,加上俄罗斯人喜食蜂蜜,带入的黑蜂很快在伊宁市的俄人中繁衍开来,并逐步扩大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中饲养。经几十年的传播,逐渐由伊宁市发展到特克斯、昭苏、霍城、新源、尼勒克、巩留等县以及北疆的阿勒泰地区,据初步调查统计,全伊犁州有黑蜂18,000群左右,全新疆约有黑蜂25,000群,其中以尼勒克县和新源县数量较多,原始蜂群也保留较好。经过长期的定地饲养,黑蜂对当地的气候和蜜源已十分适应。正常年景,群平均产蜜量约80~100kg,最高产量超过250kg。这种成绩是蜂种和蜜源综合的表现,在国内外都算是难得的。1 R+ A& D6 W$ F/ L# `* I3 O' a; p

& L" O  h$ C# `! [) \1 Q# I  为了保护这一特有蜜蜂品种免遭混杂,1980年5月27 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转发了由农业、农垦、供销三主管部门关于建立“伊犁黑蜂”保护区的报告,把天山南侧西至霍城县玉台,东至和静县巴伦台列入保护区范围。由于范围广阔,若措施不力,难奏其效。
/ _! p1 [' _8 Z) P$ G5 s# Z
$ d8 v9 ~% j1 p; q/ @  目前伊犁大部分地区,除国营蜂场和兵团蜂场外,老百姓饲养黑蜂的技术还十分落后。一般采用粗笨的20或24框箱饲养,除了取蜜之外,很少施行人工管理、人工育王、人工分群以及生产蜂王浆等措施,许多蜂群仍处于自生自繁状况,亟待推广普及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和措施。如能将新疆的成功经验和内地的先进技术在黑蜂的饲养管理中全面推广,无疑将使黑蜂的生产力大大提高。
8 B0 K: z3 p3 e; e. f' F% n/ [1 A1 t6 w
  据有关方面介绍,阿尔泰山区里饲养着特殊耐寒蜂种,很可能是高加索蜜蜂(A. m.caucasica )。为探究蜂种资源,1992年8月上旬得到自治区及地、县主管部门的帮助,并在巴州种蜂场邵永祥的合作下,克服艰难险阻,首次深入布尔津县禾木河上游哈纳斯蒙古民族乡禾木牧村,访问了哈布力和休开老人两个副业定地养蜂户。两户各饲养20余群蜜蜂(彩图 35)。深山里由于交通十分不便,用不上巢础,蜂具完全自制。大木桶摇蜜机靠皮带抽转(彩图 36)。挖建简陋的半地下蜂群越冬窑洞(彩图 37、38)。该蜂秋末无需加饲,一般能积贮足够的越冬饲料。10月中旬气温-10℃时入室,翌年5月初旬出室,越冬期长达6个月半,其越冬性能实在顽强无比!我们虽在盛夏访问,该地日落之后气温骤降,不披皮裘难以御寒。气候虽然如此严酷,每年养蜂均有一定收获,好年景群产蜜可达50kg。蜜质结晶细腻,状如凝脂,雪白清润,尝后齿颊留香,令人不忍释手。2 Q5 \5 [! E: U, I

8 y( G+ ]+ i! U. {  该蜂体较大、遍体黑色,性情凶暴,开箱前必须喷烟镇服。蜜房封盖近干型。受螫毒性反应不及卡蜂。根据以上表现,此蜂无疑乃与伊犁黑蜂同宗。0 [9 Z% u$ u. `* b& u3 u7 o* P

: D1 u1 f' ]& [- L8 q  以往传闻阿尔泰山区里长久以来饲养着高加索蜜蜂,这可能仅就此地的蜜蜂采胶性强,接近高蜂而言。70年代笔者曾在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接触过高蜂。该蜂体较小,表型灰色,性情温顺,这些都与黑蜂有截然差别。; ~. w+ A. C3 M" X$ X
) |9 G+ o1 _- a3 v1 D# {
    80年代尼勒克种蜂场徐振川等曾对伊犁黑蜂进行过全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数据。- a. a5 m. t. d5 o7 v

& E/ w" P: j$ d: l- L& r    形态特征 徐振川等的测定结果表明,原始群的工蜂,几丁质均为棕黑色、绒毛为棕灰色。有少数工蜂的第2、3背板两侧有小黄斑。雄蜂黑色。蜂王有纯黑和棕黑两种。吻较短,平均长度为6.27±0.12mm,变化范围6.03~6.44mm。与西方蜜蜂诸地理品种比较,黑蜂的吻最短。工蜂的初生重较重,平均为120.63±5.19mg,变化范围109~127mg,同欧洲黑蜂相近。肘脉指数较小,平均为1.57±0.24,同欧洲黑蜂相近,但小于意大利蜂和高加索蜂。前翅长平均为9.68±0.11mm,变化范围9.37~9.88mm,比欧洲黑蜂长,介于意大利蜂和高加索蜂之间。前翅面积平均为15.35±0.32mm2 ,变化范围14.14~16.75 mm2,同欧洲黑蜂相近,大于意大利蜂,小于高加索蜂。第3、4背板总长平均为4.75±0.13mm,变化范围4.62~4.86mm。第4背板突间距平均为4.55±0.11mm。翅钩数平均为21.2±1.9个,变化范围18~24个。工蜂自然巢房对边距平均为5.46±0.17mm。
$ _+ u, ?3 u+ o# ~0 B    生物学特性  徐振川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蜂王的产卵力较强,育虫节律陡,两年繁殖期测定结果,平均日产卵量为1,181粒,最高曾达2,680粒。在当地条件下同意蜂相比略低,但比意蜂王产卵集中成片,虫龄整齐,蛹房密实度高。采集力强,尤其对零星蜜源的采集表现突出,采集兴奋,出巢时间早,结束时间晚。泌蜡力强,喜造赘脾,造脾速度快。产浆力一般。8 M& y- U/ h5 x( s* e5 b
2 s( X$ q. H6 _3 c9 B
    在内地蜂场未进伊犁放蜂之前,未曾发现黑蜂有任何病虫害。随着内地蜂场入疆放蜂,黑蜂开始感染上幼虫病、麻痹病、蜂螨等。但黑蜂抗病力强。1978年尼勒克种蜂场部分黑蜂感染美洲幼虫病,没有用任何药物,只采取换王结合换箱换脾的办法,很快病除。1986年,将意蜂囊状幼虫病发病严重的病脾8 张加入3群健康的黑蜂群中,结果病脾上的烂虫很快被清理干净,产上卵,且这3群蜂都没有发病,说明黑蜂的抗病力较强。黑蜂的抗螨力也较强。1964年大蜂螨传入黑蜂饲养地,至今每年只需在秋季断子治1、2次,第2年便不会形成灾害。在新疆气候条件下,黑蜂蜂群中还没有发现有小蜂螨和蜡螟寄生。3 T7 p, W5 n$ \/ p2 P, |4 I" X
  黑蜂耐寒,越冬性好。1985年越冬试验证明,在伊犁高寒地区,冬季极端温度-40℃的情况下,黑蜂可以在室外安全越冬。在越冬室中,群势在1 kg以上都能正常越冬,节省饲料。同卡蜂相比更耐寒和省饲料。黑蜂的耐寒还表现在早春冰雪未完全融化时,在室外气温8℃左右,就可采集雪退花的花粉归巢; 在大流蜜期,即使在下毛毛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黑蜂仍可出巢采集,而同场的意蜂则停止采集。
! P! t7 d0 H3 J# o$ y    通常黑蜂群势达13~15框蜂、6框子时便发生分蜂。王台数一般6~8个。
4 U! X. ~% f9 |. U3 l, U
# e* W% ?) @6 o  黑蜂比意蜂更喜欢采胶。黑蜂怕光,提脾检查时不安静,性情凶暴,爱螫人,这是黑蜂的一大缺点。黑蜂春季最长寿命为47天,采蜜季节最长为33天,越冬期最长能达到204天。蜜房封盖为中间型。 0 M8 t6 b) L! m  Y7 ^: T- E" d
引自《蜜蜂分类与进化》龚一飞、张其康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年
QQ
QQ
积分
0
在线时间
1345 小时

1万

金钱

1291

回帖

0

威望

新人上路

Rank: 1

发表于 2011-2-24 14: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中蜂网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11-22 22:41 , Processed in 0.191236 second(s), 23 queries .

备案号:鲁ICP备2023002647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