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4-7 00: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介绍:
6 o( A1 o+ A% j& D. R1 f中蜂实习专题教材下载
5 l: s7 T. O: f( G2 q L5 _ 本书是由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方文富教授编写,系统地介绍了中华蜜蜂的饲养管理。4 | b+ M# t8 f2 M0 L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方面的内容:一、蜜蜂的种类;二、中蜂的特性、三、养蜂用具;四、中蜂的一般管理技术;五、中蜂的流蜜期管理;六、中蜂的越冬期管理要点;七、中蜂强群饲养技术;八、中蜂人工育王与换王技术;九、中蜂过箱技术;十、中蜂病虫害的防治;十一、福建蜜粉源植物;十二、野生中蜂的诱引和收捕。本书图文并茂,介绍十分地详细,通俗易懂,是广大读者学习中蜂饲养或者提高饲养水平十分珍贵的教材。9 v, w8 Z" u8 _7 T; w2 P
现提供给大家下载分享,下载文件格式rar,可解压成doc文档格式。
) K* ?6 a" g) b 下载地址: 中蜂实习专题文稿.rar' }/ ^ z/ }! O" N) V- c2 n
中国蜜蜂之家www.chinabeehome.cn > 养蜂技术 > 中蜂养殖
+ y' A" D3 z% M. J8 w
0 m. T5 G) M( f- T6 y+ {论中华蜜蜂蜂箱的设计依据── 蜂路和巢框
6 u' k/ c4 s3 {" E方 文 富 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 }( L3 Q$ T7 t; q" O: x" e
蜂路和巢框是设计活框蜂箱的重要依据。有了正确的蜂路和合理的巢框,结合当
8 ]" I. \4 @) Y2 l9 }地饲养的蜂种、蜜粉源与气候条件、以及养蜂习惯等情况,就可以设计出各种各样既% W! c: H9 I% f$ [( w
合符蜜蜂生物学习性,又便利于现代科学养蜂技术实施的适合当地养蜂的活框蜂箱。9 t" w* v6 ^: o6 f6 m6 n# o5 d
蜂路和巢框的原理不但适用于西方蜜蜂蜂箱,而且适用于中华蜜蜂蜂箱的设计。本文3 f x4 Q" h) f. G8 p
笔者根据几年来对大量中蜂天然蜂巢结构的调查、对中蜂蜂箱设计和中蜂继箱饲养的
% H }. n! ~: E9 l+ h/ @+ d' M. e" c研究,就中蜂蜂箱的蜂路和巢框这 2 个重要设计依据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 k* T; M; S8 m- i
; Z( B( d$ v; Z! c$ m! q: v ?1 中蜂蜂箱的蜂路结构8 S; k+ N' a9 c
蜂路系指蜂箱(巢)中供蜜蜂通行、流通空气的空间。在活框蜂箱中指巢框与巢& q. N+ _. q1 a9 u
框之间、巢框与箱内各部分之间的间隙。蜂箱内部有了适当的蜂路,蜜蜂就能够在所: o, |0 D) K4 S/ [2 H- m/ m7 }
需要有间隙处通行无阻,便利地进行巢内各项工作;巢内的空气得以流通交换。正确7 U1 M! L/ a: t0 ]4 D' l/ y
的蜂路系通过测量天然蜂巢结构和大量的试验、观察获得。
9 m4 p" ^: a( }+ O
& N9 I% I% [/ N2 K7 k- |$ m1 ^1.1 中蜂巢脾的中心距、脾间蜂路、双蜂路和单蜂路
0 _5 a5 p3 i1 @( ?; w 蜂路是设计蜂箱的重要依据之一,尤其是脾间(或框间)蜂路对蜂群的发展影响% G. g; v3 ^; G1 ^$ J1 [
较大。为了确定中蜂蜂巢的脾间蜂路,我们于1989年至1990年分别在福建省的福州市' O+ K1 g5 ^5 O* G- n8 _5 _3 [ r
、连江县、闽清县、仙游县、龙岩市、永泰县和将乐县等地对32个中蜂天然蜂巢结构1 O1 s9 D/ j! M6 i# }# |: G3 Q
进行了测量,获得天然蜂巢巢脾中心距数据 111个和工蜂封盖子脾厚度数据71个。统, A( x. g; b) ]) R% A" j0 P& |
计分析结果表明,中蜂天然蜂巢的巢脾中心距均值为 31.42 mm,取整数为32 mm;工/ M7 E0 O" a+ J. g- f, ]3 M
蜂封盖子脾厚度均值为22.56 mm,取整数为23mm。根据中蜂天然巢脾中心距(相邻两
8 d$ y# v V7 U4 f巢脾的中心间的距离)和工蜂封盖子脾厚度可知,中蜂蜂巢的脾间蜂路为 9mm(等于
3 K" d* G: Y0 W! l7 }9 q9 |巢脾中心距与工蜂封盖子脾厚度之差),即双蜂路(蜂巢内供蜜蜂双同时通行的蜂路# o" M Y0 g5 V( m; h/ v- a/ Z5 U
,如巢脾间蜂路)为 9mm,单蜂供蜜蜂但面通行的蜂路称为“单蜂路”,如隔板与巢
# S& S- a' \1 g5 I, ?2 K7 a脾之间的蜂路,其宽度为双蜂路的1/2为4.5mm,取整数为5 mm。
1 o' t O) O' D S
; K9 E: d1 ^7 l2 e1.2 框间蜂路、上蜂路、前后蜂路、下蜂路) p+ x7 Y4 p$ G( y
: w" S, Q4 U/ X6 u, ?$ q2 h1.2.1 框间蜂路 相邻两巢框间的蜂路。在设计巢框时,通常要把上梁和侧条的宽度
4 ~, F8 u: [! c. u# d设计得比工蜂封盖子脾厚度略大,即当中蜂工蜂封盖子脾厚度为23mm时,巢框上梁和
% ]5 I/ g( h) B侧条的宽度应设计为25mm,以保护框内的子脾,这样中蜂蜂箱的框间蜂路等于巢脾中
5 g" O$ L) ^, r+ @4 K心距与巢框上梁宽度之差,为 7mm。在这个框间蜂路下,脾间蜂路仍保持在 9mm。
8 |+ g; o; b: b/ N% }0 v5 ]: b: {; E" C8 {
1.2.2 上蜂路 巢框上梁与箱上口沿所在平面之间的蜂路。根据采用朗氏蜂箱饲养中
4 h' G( Z( l! X4 F! p蜂的多年考察,以及我们于1990年至1991年在中蜂双群同箱继箱饲养的探讨中对中蜂
7 d$ w' Z0 b2 P. i: ~, g* q蜂箱上蜂路的观察,中蜂单箱体饲养,采用8~10mm的上蜂路时,一般不易出现蜜蜂; `8 m% K/ s8 R1 b# V0 _8 Z5 Z
在其内造赘脾或填塞蜡的情况;而当采用双箱体饲养中蜂,底箱的上蜂路为 5mm,其: ]- l% N3 p' ?9 ~
与平面隔王板提供的 5mm的蜂路构成双蜂路时,也不易出现蜜蜂在其内造赘脾或填塞
, f+ k- Z1 M/ ?# @' N蜂蜡的情况。为此,我们认为在设计的蜂箱为单箱体时,应采用 8~10mm的上蜂路,
- w$ B; J* ]* U; n+ x以利箱内空气流通;而在设计的蜂箱为双箱体时,底箱应采用5 mm的上蜂路,以缩短
# \; s. |( N" `& z+ f上、下箱体内巢脾之间的距离,利于中蜂继箱饲养,但继箱仍采用8~10 mm的上蜂路
* n+ ^: S9 s; f, Y6 v! D0 x,以利箱内空气的流通。
) _' ]2 ?0 d0 d" b% n/ g& O/ f3 I. p& f
1.2.3 前、后蜂路 巢框侧条与箱体前(后)壁之间的蜂路。据我们1990年至1991年对中蜂蜂箱前、后蜂路的观察,中蜂蜂箱采用 8~10mm的前、后蜂路时,一般不易出现蜜蜂在其内造赘脾或填塞蜂蜡的情况,而且在养蜂管理提脾、插脾和在箱内抖蜂等的操作中无不便之处。+ t: Y3 `, B/ Z7 b
另据我国的养蜂者宋旋坤观察,建造在木桶中的天然天然蜂巢其巢脾的前端与桶壁之间有 7~10mm的蜂路结构(宋旋坤,1989)。综此可见,中蜂蜂箱的前、后蜂路应为 8~10mm较为合适。/ s0 p1 p0 L* b- D1 u
& I7 J- l" u6 p9 w! p4 |- c1.2.4 下蜂路 继箱的下蜂路指巢框下梁与箱下口沿所在平面之间的蜂路;底箱下蜂路指巢框下梁与箱底板之间的蜂路。中蜂蜂箱的底箱通常采用20~25mm的下蜂路,较大的下蜂路有利蜂箱内部的通风。但据斯里兰卡的 W?庞奇赫瓦( W. Punchihewa)发现,把底箱的下蜂路减少到10mm时,使得蜜蜂( A. cerana)进出巢时必须爬过底板,这样可以保持底板清洁,从而减少巢虫的危害(Crane, Eva, 1990)。对于中蜂蜂箱继箱的下蜂路,据我们试验观察,继箱采用 5mm的下蜂路时,不易出现蜜蜂在其与平面隔王板提供的 5mm的蜂路构成的双蜂路内造赘脾或填塞蜂蜡的情况。所以,中蜂蜂箱的继箱应采用 5mm的下蜂路,以缩短上、下箱体内巢脾之间的距离,利于中蜂继箱饲养。 |
|